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或:艺术技巧2、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赋比兴、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象征、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及修辞手法(注意“无理反衬”的表现手法)。3、篇章结构特色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
2、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名词)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动词)篇章结构特点:开篇点题 首句标目 层层深入 有总有分 首尾呼应 卒章显志 先叙后议 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史后议论抒情 过渡自然 衔接自然 浑然一体 环环相扣 伏笔 照应 铺垫以景结情 以议论作结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着重从构思与创造的角度讲表现手法着重从表现(怎样有利于表现力)的角度讲。但两者互相涵盖的地方很多,不必作硬性的区分。三层次:名目 (什么表达技巧)内容 (结合具体的句子作答) 作用 (评价妙处,及对表达思
3、想内容有什么用处?)思路清晰:叙析评表述要清晰规范鉴赏点的发现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一、表达方式描写抒情1、判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赏析诗句的表达方式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坐观垂钓
4、者,徒有羡鱼情。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蚁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清平乐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分析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运用了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5、。全词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实情描写,从表面上来,作者没表示态度,没抒发感情,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却寄有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悠闲安适的生活的热爱。细节描写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 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
7、闹衬静(人语响空山)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简析本诗的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8、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9、。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杜甫诗中也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之句。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10、,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菩萨蛮 李 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请分
11、析一下这首词场景转换的特点。参考答案:由远而近,由实而虚。先写“平林”、“寒山”远景,次写“高楼”近景,复以“暝色”作特写镜头突出“有人楼上愁”。末句的“长亭”、“短亭”则是想象之景。全词画面转接自然。更好地表现了词中人的“愁”字。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和香洒
12、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抒情方式分析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一)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题:这首诗通过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二)间接抒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赏析景
13、与情其他手法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借用典故抒情(用事、引用诗句)用典效果以哀景写哀情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白狼西:暮春时节 寒鸟春深归去尽,出门断肠草萋萋。(对异乡亲人思念)绝句二首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
14、厚的离别情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蔡家亲:魏晋名
15、臣羊祜是蔡文姬的外孙,后人遂以“蔡家亲”借指表亲。(1)诗题首冠一个“喜”字。试分析诗中是怎样表现其喜的?(不超过40字)(2)谈谈“雨中黄叶树”一句的修辞效果。 (不超过40字)参考答案:(1)、通过凄清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所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了一个“喜”字。(以哀景写乐情)(2)、“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此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境况。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霍家亲。 哀景衬哀情(外弟到来之前的孤独、凄凉) (正衬)哀景衬乐情(外弟到来之时的喜悦、温暖) (反衬)近
16、俞陛云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 ,后言相逢之喜 ,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请对此作出具体分析。答:从章法上看,本诗确是如俞陛云所说。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 ”,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 ,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映衬 ,使所要表达的主旨更加深化、突出。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
17、(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祠作一赏析。07全国1卷 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2、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简析这首诗所言之志。【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
18、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 中主要表现
19、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 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 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 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情 用事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扬州慢姜夔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的繁华的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意境,
21、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2007年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
22、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燕子兴亡 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主要修辞手法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第二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23、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分析: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24、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分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拟人拟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令人联想到一幅绿叶丛中,花残憔悴的画面。从而更充分地体会到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之情,进而感受词人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的用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借代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
25、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借代双关 春 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
26、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象征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
27、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
28、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想象、夸张、衬托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参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 以视觉
29、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问题: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注:凤吹,笙的别称。因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声音清亮,宛如凤鸣,故得名。传说中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首句就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 3、通 感其他赋比兴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不超
30、过40字)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B(不超过40字)(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A(2分)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2分)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2分)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比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比兴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联想和想像月夜 杜甫今
31、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并通过想象夫妻团聚之情景,来体现自己对团聚的深沉殷切的期盼。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本诗第一句连用两个”期”,请说明其表达效果(2) 说明本诗想象丰富的艺术特点(1)一问一答,写出未有归期的苦闷心情.(2)本诗有两层想象,一是憧憬团聚时剪烛夜话的美好情景,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反衬今日之痛苦.二是想象团聚时谈论苦闷时的
32、”巴山夜雨”的情景,以今日之苦反衬憧憬之乐.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衬托”(又称映衬、相形)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方法。可以是以形象衬托形象,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更多的是以景物衬托形象,如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又称“反映”)。“对比”,与“反衬” 不同。 “对比”是指两种地位相等的景物、环境,他们应当是共同
33、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的。而“反衬”的双方则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上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
34、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题都城南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简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 “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幸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
35、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有时,对比与反衬同时使用。这时,对比是手段,反衬是效果。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该曲先列举三事:霸王别姬、吴蜀破曹、班超从戎。异时异地,不相类属。但接下来的两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的老百姓,就揭示了前三事的共同点: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史籍,所谓“班超苏武满青史”
36、。但遍翻二十四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这样一来,作者就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英雄美人与百姓的对比基础上,反衬出了民生疾苦。这样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环境的寒冷正衬、鸟与一般人反衬)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
37、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鸟与一般人的反衬分析略)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暮春归数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人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来刻画幽竹的形象,用春残、黄鸟稀少、各种花都随时节转换而凋谢和幽竹不改初衷而依然青翠形成对比反衬。表达了诗人对不为俗世所屈、待人始终如一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38、。断肠,销魂。 李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具体分析诗中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感情? 运用了反衬和对比(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凋零。春柳婀娜多姿,生气蓬勃;秋柳在寒秋中又当斜阳,再加上秋蝉哀鸣,更显零落憔悴。通过强烈的对比描绘,表现出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 练习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正衬、用桃李反衬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烘托与正衬的区别:烘托 即侧面描写。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而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