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1金属材料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质、功能用途。2.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生铁、钢等重要合金。(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金属的知识,通过实验比较更深刻地认识合金的性 能比纯金属更好。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共识:物质的性 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 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

2、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观察、表达。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新课【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1、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2、金属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3、什么是合金?阅读教材,发现并提出问题。讨论,梳理问题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识别能力4、合金与组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实验【实验探究】以常见金属铁、铜、铝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

3、验探究它们的物理性质。例如比较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密度、熔点、硬度的差异。1.用砂纸打磨铁丝、铜丝、铝箔后观察它们的色泽,将铁丝、铜丝弯曲然后拉直;2.用地摒钳夹住金属丝的一段,另一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心触摸(当心烫伤)不加热的一端感受金属的导热性。3.用电池、小灯泡等连接电路,测试铜、铁、铝的导电性。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设计 完成探究实验;培养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分析推理 能力。从中得出金属 的一些物理性质。一、金属的物理性质:表达、倾听1、让学生学会运1.具有金属光泽,不透明;思辩、评价用归纳、概括等方法2.大多数金属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指定学困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3.具有

4、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回答,中等生补加工,培养表达能4.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为液体);充,优等生评力。师生总结.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大多数金属密度较大,熔点较高。二、金属的用途由什么决定?三、什么是合金?四、合金与组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熔点低,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更具抗腐蚀性能。价)2、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进行以下讨论:积极地思考、讨学生通过交流、讨讨论.为什么菜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论、发言论,能深刻地体会教材重点和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5、,但不是唯一因 素,培养了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用银制?.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铭?如果镀金?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板书二、合金设计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合金与组分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熔点低,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更具抗腐蚀性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深刻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

6、析和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再将掌握的知识灵活课后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反思 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课的实验探究活动需要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预习和准备,因此教师要预先计划好教学进度并做好课前的实验指导,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2.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

7、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概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二)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镁、铁、铜、金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情况观察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讲解】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2Mg + O2 = 2MgO4Al + 302 = 2A1203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3Fe + 202= Fe3O42Cu + 02 = 2Cu03、金在高温时

8、也不能与氧气反应归纳: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学生实验归纳:此性质常用于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镁条、锌片、稀盐酸、稀硫MgZnFe酸、试管Cu问(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金属+酸金属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化合物+氢气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实验、观察、分析金属活动此性质常也常用于判断金属活动性强金属与

9、金3、铜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性顺序为铁弱属化合物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铜 银.溶液的反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金属+金属化合应思考:物新金属+新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金属化合物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 Sn Pb (H) CuHgAgPtAu学习、运用学以致用,体会化学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回答:用火烧变的实用性,并感受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黑的为铜,放入学源于生活,服务于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稀盐酸中,有气生活。金属活动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泡产生的是黄性顺序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

10、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铜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放入硝酸银溶【练习运用】液,能置换出银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为黄铜,的化学性质鉴别吗?置换反应Mg+2HC1=MgCl 2+H2 TZn+2HCl=ZnCl2+H2 TFe+2HCl=FeCl2+H2 TCu+ 2AgNO3=Cu(NO3) 2 + 2Ag单质 化合物化合物单质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表达式:A +BC =B +AC反应类型的比较化合反应A+B+= 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A+BC=AC+B学习新知,联系旧知,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师生总结小结:金属

11、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练习巩固1、教材 P14 5、6、7、8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A) CuCl2 (B) FeCl3 (C) ZnCl2 (D) AgCl3、将某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回答以下问题: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禾,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 案,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思考、作答培养学生实验设计 能力

12、及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的意识。板书设计课后反思8.2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3、金属+金属化合物溶液-新金属 +新金属化合物溶液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KCaNaMgAlZnFe Sn Pb (H) 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三、置换反应1、概念2、表达式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

13、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原出来方法;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3.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 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的介绍,让学生了

14、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明白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养成环保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工业炼铁的过程、实验原理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的计算。(二)教学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世界著名景观-艾菲尔铁塔、我国自行研制的歼十战斗机、宇宙飞船等图片【提问】看完图片后,你对金属的用途有了怎样的认识?【过渡语】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军事与科技也需要大量的金属,金属有广泛的用途,对于人类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

15、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对其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金属资源的利用和观察、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保护。【课件展示】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它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叫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提练金属的。【提出问题】1、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2、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关系呢?3、自然界中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含铁的矿石有赤铁矿(主要

16、成分F%。、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菱铁矿(主要成分 FeCO3)观看课本图8-15、图 8-16、图8-17等有关资源的图片。课本P15资料中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铁的冶炼【展示】我国古代炼铁图,并引导学生观看【过渡】铁矿石是怎样冶炼成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铁的冶炼。探究一:实验室炼铁问题:(1)描述有关实验现象;(2)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反应出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如何验证?(4)为什么加热氧化铁前先通一会儿 CO?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先通一会儿 CO?(5)该实验最主要进行什么处理?为什么?【讲解】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

17、拟炼铁的实验,工业上炼铁的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规模、条件、装置一此差异很大。探究二:工业炼铁【视频】工业炼铁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17页最后一段内容,并把炼铁的思考、讨论、回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巩固方程式的书写原料、设备、原理、等一一进行小结。【过渡】在实际炼铁时,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判断、讨论、分有杂质,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析,找出正确的掌握含杂问题的计有关含杂【例题】用1000 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解题方法算质问题的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t?计算【点拨】先把混合物的质量转化为纯净物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指导阅读:书P1

18、8 (资料)一一现在全世界每年被腐回答:非常多,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多吗?相当于年产量让学生明白学习化教师指引:钢铁的最大弱点就是容易生绣,它给人们的 20%40%学的实用性和重要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铁钉为什么性,并感受化学源于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阅读书P21 (讨生活,服务于生活。1、铁生锈的原因:论材料),回答【实验】(提前一周做)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图中的自行车铁生锈的钉完全浸没在蒸储水中;铁钉一半浸没在水中;铁钉采取了哪些防原因和防一半浸没的在食盐水中;铁钉沾了酸液结论:1.铁锈措施?结合止铁生锈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作用的缓慢氧化;2.在有盐实际,谈谈“

19、如的方法或酸的条件下会加快生锈速率;何让自行车更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经久耐用”。保持铁制品洁净和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制成保护膜(如涂油、喷漆、烤蓝、电镀等);制成不锈钢(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止金属锈蚀;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合理有效开采矿物;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总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呢?还有小结出本节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小结什么困惑学习的主要内能力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8.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的概况1、存在形式: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2、矿石: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等。二、铁的冶炼(一)实验室炼铁1

20、、原理: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2、步骤:先通(CO)后点(酒精灯),先熄(酒精灯)后停(CO)3、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二)工业炼铁1、原料:铁矿石、焦碳、石灰石、空气2、原理:C+ O2=CO2 CO2 + 2C=2CO Fe2O3 + 3CO=2Fe + 3CO23、设备:高炉4、产品:生铁(混合物)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 X纯物质的质量分数四、金属资源的保护1、铁生锈的原因: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涂油、喷漆、烤蓝、电镀、搪瓷(隔绝氧气或水)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防

21、止金属锈蚀;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此外,我还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了难做或不能做的实验,如铁的冶炼采用视频播放, 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还可避免仪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比如在“含杂质计算”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互助式的学习去体会和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杂质计算的解题要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体现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有

22、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这也是新课标所要体现的。溶液的形成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二)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学方法引导 探究式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23、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入新课】展示无色(NaCl溶液) 蓝色(CuSO4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镒酸钾溶液)提问:请同学们猜猜,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共性?带着好奇展开讨论,回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分组实验蔗糖食盐的溶解提问: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和【分组实验】蔗糖食盐碘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便于接1、溶液的形泥水有什么区别?板书溶液一一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水.卜7F 1酒,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兴趣,增强学 生探究欲。析解释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

24、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一溶液。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一一碘酒2、溶液的组成提问:我们知道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那么氯化钠和水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溶液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提问: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演示实验9-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总结)常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不指明溶剂时,水为溶剂,如稀盐酸。学生讨论后回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物质的溶解能力 跟溶质和 溶剂的性质有关学生分组

25、实验并填写下表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欲望。溶剂溶 质现象水碘水高镒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镒酸钾结论实验结束后,分组汇报。提问: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中形成溶液,那么将一种液体加入到另一种液体中是否也可以得到溶液呢?总结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溶质。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没有水),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只要有水的溶液,水为溶剂,如70%的医用酒精提问:(1)水和植物油形成的是溶液吗?活动探究四让学生更能体会(2)如果你的衣服沾了油污,仅仅用水能洗去吗?在两只烧杯中装化学

26、生活化的道为什么?入适量的水,滴入理,激发学生兴讲解: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的整个过程及特点,得出乳两滴植物油并震趣。浊液和乳化现象的定义。荡,观察现象。静【板书】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置后分别滴入洗叫乳浊液。洁精和汽油,观察通过对比,让学生4、乳化现特点:不均一、不稳定现象。更好理解“溶解”象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实验结束后,分组和“乳化”。成大油滴的现象。讨论并汇报。【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学生思考、回答【讨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讲解: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

27、现象。5、溶解时提问: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活动探究五通过合作实验,培的吸热和小结固体氯化钠、硝酸养学生动手能力放热现象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NaCl。镂、氢氧化钠溶于和表达能力。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温度降低;如NH4NO3水后液体温度的有些物质溶于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变化土 wi J 1练习(1)植物油溶于水吗?(2)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是溶液吗?(3)什么叫乳浊液?(4)乳浊液里小液滴的分散均一吗?稳定吗?(5)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里了吗?(6)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28、?讨论、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提问式学生总结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溶液的形成1、溶液一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特点:不均一、不稳定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滴的现象。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步步设疑、层层推进通过实验探究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培养他们比较、分

29、析、归纳的能力 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通过表达与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溶解度(第一课时)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愀步培养活动

30、与探究的一般程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 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 (预先称好)、5g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课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

31、漂亮;饭后 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 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呢?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以俗语作导语,由 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 切,着力创设快乐 课堂。方案源于教材,形 式却别于教材,更 显直观、生动。KNO3 溶解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 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

32、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 KNO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实验发现,过一会跳出束缚,另起炉强调“一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 KNO固体。儿,杯底未见KNO灶,激起学生更高定温度”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能否再溶?固体,即全溶。的探究热情NaCl溶解投影方案,交流共享。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强调“一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注重交流合作,掌5 g NaCl能溶解在握直观区分20mL水

33、中;“溶”与“不10gNaCl不能溶解溶”的依据在20mL水中,杯底杯底是否有未溶有少许固体NaCl。固体溶质。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增补方案,实验发现通过追究教师(画出实验简图)。“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这个7EM 。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Q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概念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朗读并画

34、下概念在活动与探究 得出结论上作文 章,为轻松写出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转化的方法 做了很好过渡。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齐。“一定量的溶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 和,升高温度,杯底KNO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 了 5g KNQ;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的质量 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会怎样?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 思维,提升学生质 疑能力。深化探究,激活思维11 一滴食盐水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考联才白色斑迹;学荽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1: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

35、有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乂致用,趣味延伸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回答方法形成物质状态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业布置微材P40,习题1、5、6。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矶晶体(P40)。板书设计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一、饱和溶液1、 概念2、两要素3、饱和不饱和的相互转化课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课后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反思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9.2溶解度(第二课时)学校:

36、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固体物质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3)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它的因素,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认 识化学概念的方法。(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多重性;结合物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

37、素。2、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教学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 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固体的溶解度溶解情况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通过情境中的例 子,学生明确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 解能力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 学生通过讨论得 出需要哪些条件固体溶解讲解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认真听讲,明确使学生建立溶解度100g溶剂里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做

38、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强调:如果不指明溶齐L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一溶液。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一一碘酒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度概念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1、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说,NaCl的溶解度为36g o2、20c时,36gNaCl能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说,20 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o3、20c时,36gNaCl能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说,

39、20 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o4、20时,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说,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o强调:说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注意“四定”:定温、定态、定量、定位。思考、回答通过判断题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提问:20 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g,这句话如何理解?分组讨论,各组交流讨论结果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等定性的概念表示。提问: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 系呢?聆听、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组讨论后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提问:从表91中,你能得出哪 些信息?分组绘

40、制溶解度总结能力要求: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曲线通过动手绘制溶表9 1提供的数据绘制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溶解观察绘制的溶解解度曲线,培度曲线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度曲线及课本上养学生的动手能提问: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图 912、 9 13分组讨论后交流思考后回答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气体溶解度据课本P38讨论题提问: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 关?讲解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 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体积水里 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 气体的溶解度有关呢?提问:夏天,阵雨来临之前

41、, 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呢?认真听讲思考后回答各组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讨论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气体溶解度的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练习课后练习题思考、回答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42、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等信息。聆听构建知识体系板书9.2溶解度(第二课时)设计、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四定:定温、定量、定态、定位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二、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43、大;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的第二课时,是溶解度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本节课通过在田径比赛中,选手们都要等发令枪响后才能出 课后发的实例使学生明确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在建反思立了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判断题的讨论,对“如何理解20 c时食盐的

44、溶解度是 36克”的讨论巩固了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经过反复的讨论、分析、练习,学生基本都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因此课堂上感觉时间有些紧,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今后上课时 应注意,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9. 3溶质质量分数(第一课时)学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45、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二)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创设学习情境展示三瓶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介绍以上三饮料瓶的液体是我们兴趣小组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测?观察、思考学生发言1、三瓶溶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浅 的没那么甜。2、颜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饱和溶液,其它两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它们的浓度不将书本上的药品CuSO4溶液改成红糖水,使学生更 易和生活联系,亲 近化学,同时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的浓度小设问对如何

46、验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总结发言培养学生发散性想,你有哪些好办法?1、将三瓶糖水蒸思维,提高自我解教师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化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性干,比较得到糖质决问题能力,养成评价量的多少自主学习,小组合过渡对于某某学生的方案4,我们一起来探究,是2、没有必要将整作学习的习惯。否可行?瓶糖水活动探究(投影展示)全部蒸干,只须取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 (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 1一部分等量的三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g,1.5 g固体红糖,振种糖水蒸干,比较荡静置。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即可新知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3、颜色深。试管编

47、号溶剂 质 量/g溶 液 红 色 比 较溶质 质 量/g溶液质 量/g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4、可以在等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深。探究、填表、交流123溶质的质量分数小结过渡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 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就应较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 农药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 过稀,又不能有效地杀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 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介绍表明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量分数板书一、溶质的质量

48、分数1、定义2、计算式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结果填在课文 P42上表格中。设问1、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合理变形得到 哪些式子?板书1、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凝质质量分数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完成表格填空(投影展示)学生活动、计算、填表培养分析、计算能力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溶质质量分数102009610015016%35.7100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选择下列相关数据,你能编制哪些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习题?投影展示

49、提供数据有NaCl 质量 24 kg水质量126 kg溶液质量15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评价与分析强调解题格式设问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进行归纳?小结板书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减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1、将 24kg 的 NaCl 溶解于126kg水 中,配制得到的这 种溶液的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多 少?2、将 24kg 的 NaCl 溶解于水,配制得150kg 的 NaCl 溶 液,需要NaCl和 水的质量各是多 少?学

50、生活动(三名 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同学 提出异议)合作讨论1、已知溶质和溶 剂的质量,求溶质 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质量 和溶质的质量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投影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KNO3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向B烧 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2、向原溶液中增加10 g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后是多少?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51、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 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 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降低。讨论、回答1、增加溶质的质 量,可使溶质的质 量分数增大。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学生活动请三名学生分别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自 己练习并提出异 议练习在4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或10g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思考、回答当堂反馈,了解学 生对本节内容掌 握情况目标达成 度。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一一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

52、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作业习题1、4、7,并完成P42实验9-6课下完成巩固新知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X 100%板书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设计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课后反思习题贴近学生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10.1常见的酸和碱学校

53、: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3、认识几种重要的酸,掌握使用酸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能根据酸的性质对某些物质进行鉴别。2、通过对酸的性质的开放性探究,养成“先个别后一般”的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3、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 流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流

54、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哪 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印象?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它 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回忆、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引出 所讲化学物质,从身 边的物质引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新问题: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聆听、学习来确定一种物质是酸或碱的。他们是怎样识别酸和碱明确:“酸味”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呢?是酸的特征,示物质,通过人物的今天我们就用两种常见的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和酚“涩味和滑腻活动表示物质间的酗溶液来识别酸和碱。感”是碱的特反应,形象且生动,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征。充分让学生自主活

55、指示剂酸也能使石蕊变红?” “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动探究,突出了学生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的主体地位,教学形游戏:五名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式有其原创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两名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酗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 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完成游戏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学生探究结果:大胆尝试突破,引入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指示剂在这一中性溶液,突破了书碱。种液体中颜色本的禁锢,又可以对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没有变化,说明

56、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它们既不是酸,结构完整、清晰;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也不是碱,而是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一种中性的液还是碱。体。总结指示剂变色规律:石蕊 酸红碱蓝酚酗酸无碱红记忆规律简单易记几种常见的酸探究几种常见的酸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 括学习方法,补 充新发现:(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自我提问的问题自主探克结论酸有什么共性?邹有酸味、都有酸性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们在前面

57、讲的一些水果、 3物如:食醋、苹果、柠檬、 小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未,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酸有什么作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 “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浓硫酸的腐蚀性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 “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 “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58、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 “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充分认识浓硫酸的危险性进行化学药品安全教育演示实验105。思考:1.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稀硫酸,如何正确地将浓硫酸稀释稀硫酸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话,你该怎样处理呢?.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呢 ?为什么?明确浓硫酸稀 释的正确操作: 在稀释浓硫酸 时,一定要把浓 硫酸延器壁慢 慢注入水里,并 不断搅拌。且不 可将水倒进浓 硫酸里。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教育。师生总结表达、倾听思辩、评价(指定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板书设计课后反思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学

59、校:授课教师: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提出问题:盐酸和硫酸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盐酸和硫酸的重要的物理性质。讨论、设计、交流实验方案。明确要用化学方法研究物质,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新课思考:.如何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为什么?.为什么打开盛有盐酸的试剂瓶后看到大量白雾?讨论、交流、 查阅资料,正确 回答问题。正确区

60、分烟”与覆力务。进行安全教育。酸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酸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那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酸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讨论、设计、交流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高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的能力,体会合作与 交流的乐趣。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并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实验,保证实验安全进行。学生动手实验。小组派代表汇 报实验完成情 况及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镁、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生 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用焊锡焊接铁制品前,要在焊接处滴几滴稀 盐酸或稀硫酸。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尝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