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限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超限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超限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超限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超限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结构超限设计可行性报告 工程概况该项目地块总用地面积8593.32m2, 东西方向长约为124m,南北边约为73m。本拟建的工程为一栋31层综合性建筑,带三层商业裙房,裙房以上通过架空层转换为两个L形平面的塔楼;有两层地下室,负一层地下室为停车场,负二层地下室设人防区以及停车场。结构最大高度99.8米,属A级高度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1224.87。结构的平、立面图见图1.1.1和图1.1.2。图1.1.1 裙楼平面图图1.1.2 塔楼平面图图1.1.3 结构东立面图本工程的平、立面概况表见表1.1.1。表1.1.1 结构平、立面概况表高度(m)99.8地面以上层数31层地下室层高地下

2、室两层,其中地下1层4.5m,地下二层4.3m建筑层高裙楼:首层3层6.0m,4(架空)层5.0m;塔楼:5层3.2m,631层2.8m平面长(m)X宽(m)裙楼:124x73m;塔楼1:47.45x21.6m;塔楼2:45.2x21.6m最大高宽比4.62结构形式部分框支剪力墙、多塔结构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参照“抗规”、“高规”和“省补充规定”有关规定,本工程结构超限情况见下表。表2.1.1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结构形式部分框支剪力墙、多塔结构高度超限(m)A级高度 (99.80.35,塔楼2:l/Bmax=0.480.35)平面扭转不规则扭转位移比(层数)=1.34(31)I类不规则楼板局部

3、不连续是(塔楼平面有效楼板宽度小于开洞处楼面宽度的50%,开洞面积超过该楼层面积的30%,局部位置开洞后楼板最小净宽度小于5m)侧向刚度不规则否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类不连续(墙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无超限情况总结4项(平面凹凸不规则,I类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类竖向不连续)注:a. 结构高度限值按“高规”4.2.2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7度A级为100m;b表中复杂高层结构按照“高规”10.1.1条,本结构含有带转换层和多塔结构两种复杂高层结构类型,但未超10.1.4条“不宜同时采用超过两种本节第10.1.1条所指的复杂结构”的规定;c. 塔楼楼层平面凹进一侧尺寸大于总尺寸35,属凹凸不规则;

4、d表中体型不规则程度分类系按照“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补充规定”DBJ/T15-46-2005确定,当E1/2000时,平面扭转位移比大于1.35且小于1.5为I类扭转不规则。墙不连续为II类竖向不连续;e各栋塔楼平面有效楼板宽度小于开洞处楼面宽度的50%,开洞面积超过该楼层面积的30%,且局部位置开洞后楼板最小净宽度小于5m;f侧向刚度不规则按照“省补充规定”第3.3.1条,在地震作用下,本工程的层间位移角i均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3倍,和其上相邻三个楼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值的1.2倍,侧向刚度规则。g楼层承载力突变按照“省补充规定”第3.3.1条,本工程的抗侧

5、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均大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无楼层承载力突变。 工程地质概况和基础选型3.1 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超限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1)位置及环境及地形地貌地貌为海成阶地,后经填土整平,形成现有地面,地面标高4.775.52米。(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地层编号成因类型地层名称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pa(kpa)桩周土摩阻力特征值qsa(kpa)打入式预制桩、沉管灌注桩冲、挖钻孔灌注桩桩入土深度(米)10米10米15米Qml填土-1 Qmc粗砂含土20-2粗砾砂40-3粘土(含有机质)35-4泥炭质土15Qal+pl含砂粘土30Qel砾质粘性土18002

6、0002200120040-1全风化花岗岩25002200602-2强风化花岗岩28002500100-2中风化花岗岩5000(3)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水位的确定a. 水文地质特征勘察场地内地下水根据其赋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上部为存在于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潜水,-1层粗砂含土、-2层粗砾砂是主要含水层,其透水性较强,含水量较丰富;下部为存在于强中风化花岗岩中的裂隙水,其含水性及透水性一般。据本次勘察,场地内各钻孔均见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其混合稳定水位埋深在2.042.80m,相应标高为2.603.03m。地下水位受季节及降雨量影响b. 地下水腐蚀性地下水在强透水层中对基础混凝土结

7、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c. 基础设计水位的确定地下水的设防水位标高可按4.5m考虑,抗浮设计水位标高可按3.0m考虑。(4)场地地震效应拟建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类,无可液化土层。3.2 地基基础设计选型基础类型拟采用静压式预应力管桩,底板采用梁桩筏基础。 结构选型和布置4.1 结构选型本工程底部为商业裙楼,上部两个塔楼为住宅,建筑和使用的要求较高。4.1.1 竖向结构体系的选择由于建筑上下部使用功能的不同,底部三层商业裙房采用框架+核心筒剪力墙的结构形式,以形成更大的建筑使用空间;上部两栋住

8、宅塔楼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以有效利用建筑外墙、各户型之间的隔墙来布置剪力墙,同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容易满足上部结构的刚度要求;由于上下部结构形式的不同,利用第四层架空层来设置转换层,以转换竖向布置不连续的竖向抗侧力构件。4.1.2 水平楼盖体系的选择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人防地下室的顶板厚度h=200mm,以承受核爆动荷载的作用,并对早期核辐射进行防护,地下室顶板厚度h=250mm。裙房楼板厚度h=100mm,第四层转换层楼板厚度h=180mm。两栋住宅塔楼楼盖亦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梁宽取同墙宽,以满足房间内不露梁以及单元内房间可灵活分隔的建筑设计意图

9、,楼板厚度h=100mm。4.2 结构布置4.2.1 地下室的结构布置底下室车库的柱网布置根据建筑使用要求,柱网的典型尺寸为1000 x1000mm,柱典型截面为1200 x1800mm;考虑地下室车库竖向空间的要求,采用主梁+大板的楼盖体系,主梁典型截面为500 x800mm,大板厚度不小于200mm。地下室的结构平面布置见图4.2.1。图4.2.1 地下室结构平面布置4.2.2 裙楼的结构布置 裙楼的结构布置为了满足商业的大空间要求,仍采用与地下室一致的大柱网尺寸;楼盖则采用受力更合理、更经济的井字形楼盖,楼盖主梁典型截面为500 x800mm,井字形梁截面为200 x500;楼板厚度取h

10、=100mm,电梯筒外圈剪力墙厚度取600mm。裙房结构平面布置见图4.2.2。由于转换层结构刚度较大,为满足转换层下一层裙楼的层间位移角不大于转换层层间位移角的1.3倍,在第三层裙房增设了几片200mm厚的剪力墙,以提高该楼层的抗侧刚度,该层的剪力墙布置见图4.2.3。图4.2.2 裙楼结构平面布置图4.2.3 裙楼3层结构平面布置4.2.3 转换层的结构布置由于上部住宅塔楼的户型较为复杂,剪力墙的平面布置无法做到完全对齐,因此转换层转换构件的布置也将较为复杂。本工程均采用梁式转换,并且与上部塔楼剪力墙共同协调布置,以尽量减少使用二次转换。转换梁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乘以增大系数1.8。转换层

11、楼板做为大底盘的屋面,为保证大底盘与塔楼整体工作,转换层的楼板厚度取h=180mm,同时加强两个塔楼之间连接体的转换梁布置。转换层的结构布置如图4.2.4。图4.2.4 转换层结构平面布置4.2.4 塔楼的结构布置两个住宅塔楼的平面为L形,属平面凹凸不规则结构,对结构抗扭不利。并且由于建筑户型布置的需要,塔楼楼板开洞较多,开洞面积已经超过了楼层面积的30%,局部开洞较大位置楼板的最小净宽度不足5m,属楼板局部不连续。因此为了降低塔楼平面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在进行塔楼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需考虑尽量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减少楼板为协调结构平面各部位的相对变形而承担的地震力。

12、针对该种刚心与质心偏离较大的L形结构平面,采取尽量将抗侧力构件均匀布置在L形平面的两侧,而舍弃高层建筑常用的在平面中间电梯间形成剪力墙核心筒的布置方式,并加强L形平面两端的剪力墙、连梁和L形平面两侧的框架梁刚度,以通过增强结构周边构件的抗侧刚度来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塔楼L形平面两端的剪力墙加厚至300mm,外侧的框架梁截面取600 x650mm,并且保证外圈框架梁布置连续、闭合,以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在楼板开洞较大位置布置栅格状楼面梁,以增强洞口周边构件的连接。上部住宅塔楼的结构布置如图4.2.5图4.2.6。图4.2.5 塔楼奇数层结构平面布置图4.2.6 塔楼偶数层结构平面布置结构自下到上的

13、剪力墙厚度如下表:楼层-24层56层6层以上剪力墙厚600,200300300,200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如下表:楼层柱、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主体结构23屋面C30地下室C35、4层(转换层)C55,其它C301422C40713C50-26C55基础地下室底板、外墙C35(抗渗等级1.0MPa)基础垫层C15墙、柱、梁钢筋强度等级,直径16mm及以上为HRB400,直径12mm、14mm为HRB335,直径小于12为HPB235;板筋强度等级为CRB400及HPB235。 抗震等级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抗震设防类别为

14、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结构各部位构件的抗震等级如下: 结构构件楼层剪力墙框架-2层三级三级-16层一级一级7屋面层二级二级注:(1)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为-16层;(2)框支柱抗震等级为特一级;(3)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比控制按“高规”要求:7度一级抗震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小于0.5。 弹性计算结果及分析6.1 整体计算结果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软件(简化墙元模型)和美国CSI公司的ETABS软件(细分墙元模型,8.40中国规范版)进行结构的弹性分析,考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双向地震作用,扭转耦联及施工模拟。本工程仅在计算扭转

15、位移比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其余计算结构位移及构件内力和轴压比时均全楼采用弹性楼板计算。为了准确反映两栋塔楼各自的振动特性,还将本大底盘多塔结构人为切分为两个单栋结构后进行各自的振动特性分析。切分的方法为从塔楼与裙房顶板交界处做45度向外斜线交于裙房底部,斜线范围内的构件与上部构件作为一个单栋结构的分析模型。6.1.1 地震参数取值本场地“安评报告”中的max=0.094(规范为0.08), Tg=0.38s(规范为0.35),=1.091(规范为0.9,此值对应的阻尼比为0.05)。如图6.1.1所示,本工程的前三个振动周期在23s之间,该区域的规范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值均比安评反应谱大。通过在

16、ETABS软件中按照上述参数取值,进行结构采用安评反应谱和规范反应谱计算的楼层剪力比较(图6.1.2),规范反应谱楼层剪力均大于安评反应谱结果,因此在设计中仍取规范反应谱进行计算。图6.1.1 规范反应谱与安评反应谱的对比 图6.1.2 规范反应谱与安评反应谱计算的楼层剪力比较6.1.2 风荷载参数取值基本风压取值,强度验算时按100年重现期W0=0.9kN/m2考虑,位移验算时按50年重现期W0=0.75kN/m2考虑,建筑物体型系数取1.3,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各项计算参数如下表6.1.1所列。表6.1.1 计算参数计算目标多遇地震(小震)多遇地震(小震)偶遇地震(中震)计算内容变形承载

17、力主要构件承载力计算软件SATWE,ETABSSATWE,ETABSSATWE,ETABS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66660混凝土容重262626钢材容重787878裙房层数444地下室层数222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222对所有楼层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否(仅计算扭转位移比时采用)否否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内部节点内部节点内部节点结构材料信息砼结构砼结构砼结构结构体系复杂高层结构复杂高层结构复杂高层结构恒活荷载计算信息模拟施工加载1模拟施工加载1模拟施工加载1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计算不计算地震作用计算信息水平地震水平地震水平地震地面粗糙度类别CC-修正后基本风压0.750.9-结构基本周期2.6(刚性楼

18、板2.56)2.62.71体型分段数11-第一段最高层号3333-第一段体型系数1.31.3-结构规则性不规则不规则不规则设计地震分组一一一设防烈度777场地类别2类2类2类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一级一级考虑偶然偏心是是否计算振型个数181818活荷载折减系数0.50.50.5周期折减系数0.80.81结构阻尼比0.050.050.05特征周期0.350.350.35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80.080.224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000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不折减不折减不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折减折减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333333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0.850.850.85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

19、111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111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00.700.30中梁刚度放大系数221按抗规(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是是是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11考虑P-效应否否否结构重要性系数1.01.01.0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是是是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是是是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执行钢混规范7.3.11-3条是是是柱配筋计算原则单偏压单偏压单偏压恒荷载分项系数1.21.21.0活荷载分项系数1.41.41.0活荷载组合值系数0.70.7-活荷载重力代表值系数0.50.50.5风荷载分项系数1.41.4-风荷载组合值系数0.60.6-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1.31.31.0层刚度比计算

20、层间位移角之比层间位移角之比层间位移角之比地震作用分析方法总刚分析方法总刚分析方法总刚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坐标系方向定位如图6.1.3。图6.1.3 计算模型坐标系方向定位结构的整体计算结果见表6.1.2表6.1.3。表6.1.2 整体模型和切分模型的结构振动周期 模型振型号切分塔1切分塔2整体模型12.58(X)2.54(Y)塔1:2.60(X);塔2:2.57(Y)22.49(Y)2.42(X)塔1:2.43(Y);塔2:2.47(X)32.11(T)2.10(T)塔1:2.03(T);塔2:1.99(T)Tt/T10.820.83塔1:0.78;塔2:0.77a) 切分塔1模型 b) 切分塔

21、2模型 c) 整体模型图6.1.4 三种模型的前三阶振型图表6.1.3 整体计算结果(多遇地震)软件SATWEETABS*计算振型数1830第1,2平动周期及方向塔1:2.60(X);塔2:2.57(Y)塔1:2.45(X);塔2:2.32(Y)塔1:2.43(Y);塔2:2.47(X)塔1:2.41(Y);塔2:2.30(X)第一扭转周期塔1:2.03(T);塔2:1.99(T)塔1:1.81(T);塔2:1.72(T)第1扭转/第1平动周期塔1:0.78;塔2:0.77塔1:0.74;塔2:0.74地震下基底剪力(KN)X2098422504Y2166820591结构总质量(KN)1548

22、94154650单位面积重度(KN/m2) 计算21.721.7计算剪重比(地面以上,不足时已按规范要求放大)X1.67%1.79%Y1.72%1.64%地震下倾覆弯矩(kN*m)X11820001172865Y11792401172397有效质量系数X94.30%99.04%Y95.33%98.76%50年一遇风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塔号、层号)(高规限值1/1000)X1/1418 (塔2、14)-Y 1/1436 (塔1、14)-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塔号、层号)(高规限值1/1000)X 1/1327(塔1、14)1/1462(塔1、14)Y1/1318(塔1、16)1/1395(

23、塔1、15)地震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最大扭转位移比(塔号、层号)(对应层间位移角)X1.34(塔1、31)(1/1452)-Y1.23(塔1、9)(1/1746)-构件最大轴压比(SATWE)电梯筒600mm剪力墙0.28-框支柱0.66-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0.43-底部加强区上一层剪力墙0.48-地震作用下本层层间位移角与上层层间位移角的1.3倍或上3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值的1.2倍比值中最大值(层号)(广东超限审查细则第三条)X0.88(2)0.79(3)Y0.91(2)0.86(2)层侧刚与上层70或上3层平均值80比值中最小值(层号)X1.2054 (3)1.3468 (2)Y 1.2441

24、(3) 1.2584(3)转换层上、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EX0.23360.2509Y0.24050.2138楼层受剪承载力与上层的比值(层号)X0.86(3)Y0.86(3)刚重比EJd/GH2X5.10Y5.32注:层号均不包括地下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结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多塔结构切分模型和整体模型分别计算的结构振动特性一致,第一、二振型均为平动,第三振型为扭转,并且两个塔楼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均小于0.85,满足“高规”4.3.5条要求;X,Y向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90,所取振型数满足要求;按高规第“4.6.3”条,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

25、层建筑层间位移角限值u/h=1000,结构主体在地震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定的要求;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作用下,最大扭转位移比X向为1.34、Y向为1.23,相应“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1000,属扭转I类不规则平面;混凝土剪力墙的最大轴压比均小于0.5,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最大轴压比均小于0.7,满足高规轴压比限值要求。框支柱最大轴压为0.66,拟对所有框支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以满足高规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各层层间位移角度满足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补充规定表3.3.1-1中第4条“层间

26、位移角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3陪,且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值的1.2倍”,且各层侧向刚度满足抗规表3.4.2-2第一条“本层侧向刚度大于上层的70%,且大于上3层平均值的80%”,表明本工程的侧向刚度是规则的;转换层设置在4层,其上、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均小于1.3,其楼层侧向刚度均不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满足“高规”附录E要求;各楼层承载力满足抗规和广东省细则“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大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的要求,表明结构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结构刚重比X向为4.96,Y向为5.33,根据高规5.4.1条和5.4.4条,不需要考虑P-效应的影响,并且满足高层建筑结构整

27、体稳定的要求;整体计算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层间位移角及剪重比适中,结构体系选择和布置合理。6.2 弹性时程分析根据抗规5.1.2条表5.1.2-1规定,采用ETABS程序对结构进行了常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按地震波选取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选取II类场地上两组实际地震记录tianran1波和tianran2波,以及由安评提供的一组人工模拟的场地波rengong1(图6.2.1)进行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a)Rengong1波 b)Tianran1波 c)Tianran2波图6.2.1 弹性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波形及与规范反应谱的对比(人工波加速度峰值37Gal

28、,天然波加速度峰值35Gal,持续时间15s) a) X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剪力曲线 b) Y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剪力曲线 c) X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弯矩曲线 d) Y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弯矩曲线 e) X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位移角曲线 f) Y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位移角曲线 g) X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h) Y向地震作用下最大楼层位移曲线图6.2.2 弹性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结果对比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如图6.2.2,分析结果表明: a. 时程分析结果满足平均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80,每条地震波底部剪力不小于反应谱法结果的65的条件;b. 由上述楼层剪力曲线可知,弹性

29、时程分析剪力平均值均小于反应谱结果,反应谱分析的层剪力在弹性阶段对结构起控制作用;c楼层位移曲线下部以弯曲型为主,上部以剪切型为主,位移曲线在5层以上有转折,反映结构侧向刚度在转换层顶部有突变;d各条时程地震波下的层间位移角曲线形状均较相似,但转换层附近楼层的位移角曲线有突变,反映出转换层上一层由于竖向构件转换和层高较高,存在明显刚度突变,设计时加强了转换层以上两层的剪力墙厚度和配筋是有必要的。6.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与构件屈服判定 针对本工程结构的特点和超限内容,结构各关键部位的抗震性能目标设定如下表6.3.1。表6.3.1 结构各关键部位抗震性能控制目标构件位置中震下设定性能目标大震下设定

30、性能目标框支柱、转换梁弹性不屈服剪力墙、框架柱不屈服抗剪不屈服楼面梁、连梁允许出现屈服,但不应发生剪切破坏允许出现屈服表6.3.2 中震设计分析条件项 目中震不屈服设计中震弹性设计分析条件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1.01.0作用分项系数1.0与小震弹性分析同材料分项系数1.0与小震弹性分析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0与小震弹性分析同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采用设计值计算方法弹性计算弹性计算结构中震不屈服计算采用SATWE的“按中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功能进行,各项分析条件取同表6.3.2第二列,不同时考虑风荷载,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按中震(2.8倍小震)取0.224。中震弹性计算采用SATWE的弹性设

31、计功能,各项分析条件取同表6.3.2第三列,不同时考虑风荷载,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取0.224。计算判断结构构件在中震下的屈服情况,并得出最终结论如表6.3.3。表6.3.3 SATWE计算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下构件屈服情况首层4层(转换层)5层6层13层14层中震不屈服均未屈服均未屈服个别梁端及剪力墙出现抗弯屈服,其余构件均未屈服个别梁端抗弯屈服,其余构件均未屈服个别梁端及连梁抗弯屈服,其余构件均未屈服个别梁端及连梁抗弯屈服,其余构件均未屈服中震弹性个别梁端屈服电梯筒内小墙肢屈服框架梁和连梁及个别剪力墙出现抗弯屈服个别框架梁、连梁及剪力墙出现抗弯屈服部分框架梁、连梁出现抗弯屈服部分框架梁

32、、连梁出现抗弯屈服由表6.3.3可以看到,本结构在中震下的屈服主要为连梁屈服及个别框架梁抗弯屈服,框架柱、框支柱、转换梁及大部分剪力墙均未屈服,满足“中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要求。在施工图阶段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构造措施,保证框架梁的转动延性及屈服后不出现剪切破坏。转换层上一层(五层)有个别剪力墙出现抗弯屈服(图6.3.1),经过检查计算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转换梁的变形造成该墙肢底部产生了较大的弯矩。在SATWE计算中,本工程截面高达2m的转换梁亦只能采用一维的梁单元模拟,转换梁的变形能力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通过在ETABS软件中采用壳单元来模拟转换梁,并对转换梁及其上一层

33、的剪力墙进行精细的单元划分,验算转换层上一层的剪力墙在中震不屈服下的实际受力情况。图6.3.1绿色圈所示剪力墙的计算结果如表6.3.4。图6.3.1 SATWE中震不屈服计算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屈服位置表6.3.4 中震不屈服下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内力对比(kN、kN.m)SATWEETABS重力荷载地震中震不屈服重力荷载地震中震不屈服轴力552117497270608215607642剪力14621033249574813662114弯矩5287548910776207253987470从表6.3.4可见,壳单元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转换梁的抗弯刚度,重力荷载作用下转换层上一层的剪力墙底部ETABS计

34、算的实际弯矩比SATWE计算小一倍以上,转换层上一层的剪力墙能满足“中震不屈服”的性能要求。同时,中震弹性的计算结果表明,转换梁及框支柱均能满足中震弹性的抗震性能要求。对比小震和中震下的构件配筋发现,虽然剪力墙和框架柱在中震下未出现屈服,但部分构件的配筋需要增大,主要是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故对这部分构件按中震不屈服进行配筋,以保证其满足性能设计要求。6.4 楼板应力分析由于本工程楼板开洞较多,楼板局部不连续,需验证地震作用下楼板能否保证结构的整体工作,并且为保证转换梁满足中震弹性的设计要求,转换层楼板在中震下也需保持不屈服,因此采用ETABS软件进行了楼板的应力分析。楼板的应力分析结果见图6.

35、4.1图6.4.6,结果表明:a. 首层楼板大开洞并未造成应力集中,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最大拉应力仅0.62N/mm2;b. 上部住宅塔楼楼板开洞较多,几乎每个户型之间均楼板开洞分隔,楼板之间较为离散,但是设计时尽量使塔楼剪力墙的布置均匀,同时适当调整了剪力墙的厚度,尽量减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楼板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基本保持为平动,并且在楼板开洞较大部位设置了栅格梁加强楼板之间的连接。因此塔楼标准层楼板仅在连接最薄弱的中间走廊处出现了2N/mm2左右的拉应力,其余部位楼板应力均在1N/mm2左右,设计中已将该部位楼板加厚至150mm,并且拟采用10100的双层双向配筋;c中震不屈服控

36、制下,转换层以上两层楼板在连接最薄弱的中间走廊处及开洞较大部位沿着洞口边缘出现了3N/mm2左右的拉应力,设计中已将中间走廊部位楼板加厚至150mm,并且拟对该两层的楼板采用12100的双层双向配筋;d中震弹性控制下,转换层楼板仅沿着转换梁及电梯筒剪力墙处出现了3N/mm2左右的拉应力,转换层楼板厚度为180mm,拟采用14100的双层双向配筋。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0.54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0.62N/mm2)图6.4.1 多遇地震作用下首层楼板应力图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2.0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2.0N/mm2)图6.4.2 多遇地震作用下标准层奇数层楼板应

37、力图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2.0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2.0N/mm2)图6.4.3 多遇地震作用下标准层偶数层楼板应力图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图6.4.4 中震不屈服下5层(转换层上一层)楼板应力图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图6.4.5 中震不屈服下6层(转换层上二层)楼板应力图X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Y向拉应力(最大拉应力3.0N/mm2)图6.4.6 中震弹性下4层(转换层)楼板应力图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静力弹塑性(Pushover)

38、分析是将静力荷载(Static Force)逐步加载至结构的最高性能点来生成横向荷载与变形的关系(Capacity Spectrum),并将之与按反应谱形式所表现的对于地震荷载的性能要求(Demand Spectrum)相比较,以评估该建筑物是否能够发挥所设定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所以Pushover分析是在一般的结构分析和初步设计完了之后,通过进一步分析来验算结构性能的方法。由于结构的刚度会由于塑性铰的生成而发生变化,横向位移则会随减小的刚度而逐渐增加。为真实反映荷载与变形的关系,PKPM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程序使用如下的分析方法:1)使用切线刚度矩

39、阵(Secant Stiffness Matrix);2)位移控制法(Displacement Control);3)考虑P-Delta效应和大变形(Large Deformation)效应。由于本工程尚处于初设阶段,尚无构件实际配筋,因此在计算构件塑性铰特性时,采用SATWE计算配筋结果并考虑实际配筋的适当放大。本工程对较弱的X向进行结构的推覆分析,加载至结构层间位移角大于1/120后(总加载步号54)人为停止推覆计算。需求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5,特征周期取0.35,弹性状态阻尼比取0.05。从图7.1.1的结构抗倒塌验算可见,结构的能力曲线与需求谱曲线相交点(即性能控制点)坐标(T,

40、A)为(2.923,0.092),需求层间位移角为1/226,与需求点相对应的总加载步号为28。第28和54加载步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曲线如图7.1.2所示,从图中可见第28加载步各层层间位移角均远小于1/120,结构基底剪力为82252kN(剪重比6.7%),满足高规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第54加载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2,发生在第14层,结构基底剪力为123371kN(剪重比10%),为性能控制点对应的结构基底剪力的1.5倍。通过提取结构典型构件的塑性铰分布情况(图7.1.3图7.1.8)可见,在第28加载步,仅有个别榀构件的局部梁端出现了塑性铰,竖向构件及转换构件均

41、未出现塑性铰;第54加载步,1轴的局部梁端和剪力墙端柱的柱端出现了塑性铰,这是因为设计时为了加强平面周边构件的拉接,周边框架梁的截面较大(600 x650mm),致使该处的框架梁在超大震下未能先于柱屈服耗能,但是该设计完全能满足结构在大震下的性能要求。结构的其余部位均为梁端及剪力墙连梁出现塑性铰,转换层以上几层剪力墙亦出现了半塑性铰,转换梁及框支柱在第54加载步仍未出现塑性铰。从结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的结果可见,结构的屈服顺序符合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同时能满足大震下的性能要求,并且仍有一定的抗震富余。图7.1.1 结构抗倒塌验算 图7.1.2 第28和54加载步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楼层剪力曲线图7

42、.1.3 典型榀构件轴线编号 a)28加载步 b)54加载步图7.1.4 1轴构件塑性铰图a)28加载步 b)54加载步图7.1.5 2轴构件塑性铰图 a)28加载步 b)54加载步图7.1.6 3轴构件塑性铰图 a)28加载步 b)54加载步图7.1.7 4轴构件塑性铰图 a)28加载步 b)54加载步图7.1.8 转换梁塑性铰图 针对超限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本工程结构形式复杂,同时采用了两种带转换层和多塔楼的复杂高层结构类型。结构超限内容较多,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超限项目包括:(1)平面凹凸不规则;(2) 楼板局部不连续;(3)I类扭转不规则;(4)II类抗侧力构件不连续。针对上述超限情况及设

43、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8.1 计算手段1)设计时分别采用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分析程序SATWE和ETABS进行计算,考虑扭转耦联和偶然偏心水平地震作用,对关键构件如加强区剪力墙、框支柱、转换梁、外圈框架梁等采用两种软件计算结果的包络值进行设计;2)分别采用切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以深入了解多塔结构的振动特性;3)按规范要求,选用两组II类场地上的天然波和一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场地人工波,对结构作弹性时程分析,并将结果与反应谱分析结果相比较,以保证按照反应谱分析结果设计的安全性;4)对首层及标准层开大洞的楼板、转换层楼板采用ETABS软件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对应力集中明显的部位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