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说明成绵乐客运专线各种结构物(路基、桥涵)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成绵乐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成败的关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无碴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2、。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无碴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1.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8) 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9) 铁道部有关规定。1.2 观测项目1.2.1 路基工程1) 基底沉降变形观测;2 ) 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4) 路基面沉降观测;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6) 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7) 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 8) 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1.2.2 桥梁工程 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2 观测作业流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流程图施 工观 测数据处理、回归分析与警戒值对照安全否采取措施处
4、理是否公司、监理工程师批准项目部观测组编制观测方案、计划局指挥部观测组审核架子队各观测组设置测点整体施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变形情况进行总体评估。进行轨道结构施工等后续作业变形稳定否否是继续观测或会同设计、监理、咨询、建设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项目部观测组参与指导和监督3 观测断面设置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设置,选择相应的断面形式,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3050m,应根据观测断面处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填筑材料选配并埋设相应的观测元件,具体按设计要求布置,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适当加密。4 沉降变形测量 成绵乐城际客专CMLZQ-2标第一项目部线下工程沉
5、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设计图纸而确定。 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根据成绵乐变形监测实施细则要求,沉降变形测量按沉降观测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
6、,可根据需要按沉降观测二等的规定执行。表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
7、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执行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0.30.5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
8、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标段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管段内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
9、.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
10、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
11、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每次
12、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
13、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
14、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4.5 测量工作的具体要求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
15、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
16、中,标尺垂直。 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
17、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元件保护要求(1)各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
18、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各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
19、面。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
20、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图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对压缩层
21、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6)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7)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
22、测: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108mm)引孔埋设PVC管(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具体布置断面和布置位置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8)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仪或沉降磁环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示:图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5.2 HYPERLINK l _Toc198097303 观测元件与埋
23、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图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1)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
24、,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1)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
25、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2)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图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1)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
26、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2)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
27、,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5.3 HYPERLI
28、NK l _Toc198097303 观测技术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填筑施工时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按规范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
29、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表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1个月以后1次2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实
30、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后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本标段的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
31、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按细则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
32、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4)对大
33、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各项目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124356图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
34、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图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6.2 HYPERLINK l _Toc19809730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 承台观测标设置墩身观测标:采用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图 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设置。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成绵乐公司补充规定下发后在行要求。6.3 HYPERLINK l
35、 _Toc198097303 观测技术要求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进行桥梁施工时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观测频次要求:(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
36、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3)涵
37、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7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7.1.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
38、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7.1.2 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7.1.3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7.1.4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图7.1.4-1纵断面示意图图7.1.4-2平面示意图7.2 HYPERLINK l _Toc19809730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7.2.1 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7.3 HYPERLINK l _Toc19809730
39、3 观测技术要求7.3.1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8 路基工程观测作业8.1 沉降板观测8.1.1 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沉降板按设计制作根据设计数量配备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水准仪DS05或DS1根据需要量配备沉降观测因瓦尺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沉降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人员3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要配备沉降板埋设、水准基点埋设8.1.2 沉降板制作按节中尺寸要求制作。8.1.3 埋设要求(1)沉降板一般埋设在路堤中心原地面处。地基处理施工完毕后,整平基底,铺设第一层填料,压实后在预埋位置挖除填料至原地面,放
40、置带第一节测杆、护套的沉降板,并使测杆高出填土面50cm。埋设时要注意底板放置水平,可以先用中、粗砂垫层找平,用钢尺和锤球检查垂直度,采用原位土将基坑回填密实。(2)埋设完毕后,填写沉降板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3)随着填土增高,将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保证测杆和套管高于填土面,以防止填料落入阻碍测杆自由沉落。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应不小于50cm。(4)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杆,防止车辆碾撞,其周围的填料采用人工夯实。8.1.4 数据采集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 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定期(或对测量数存在疑问时)对观测基桩进行复核,记录测量数据。 8.1
41、.5 观测频率填土高度小于2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m高度后,每天观测一次,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8.2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8.2.1 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路基面沉降观测桩按设计图制作根据设计数量配备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剖面沉降管按设计图制作根据设计数量配备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位移观测桩按设计图制作根据设计数量配备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水准仪徕卡DNA035沉降变形观测全站仪徕卡TCA1201+1位移观测综合沉降仪JMZX-70001剖面沉降观测因瓦尺3m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沉降变形观测因瓦尺2m配置两把低矮结构物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
42、人员15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要配备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水准基点埋设8.2.2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制作按节中尺寸要求制作。8.2.3 埋设要求(1)路基基床表层填筑完毕后,测量放样,定出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断面及测点位置。(2)将路基面沉降观测桩打入路基中,桩身平原地面。(3)埋设完毕后,填写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8.2.4 数据采集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用DS05或DS1水准仪配合因瓦尺进行测量,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环线,再由水准环线中的固定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日常观测,记录整理测
43、量数据。8.2.5观测频率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8.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边桩(以下称边桩)观测8.3.1 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位移观测边桩按设计图制作根据设计数量配备软土地基水平位移、沉降观测全站仪徕卡TCA1201+1水平位移观测水准仪徕卡DNA035沉降变形观测因瓦尺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沉降变形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人员15现场观测、数据采集、测点
44、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要配备边桩埋设、控制网基点桩埋设8.3.2 边桩制作边桩按设计图制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强度不底于C15。截面尺寸为0.15mX0.15m,长不小于1.5m(详细尺寸请参照成绵乐施路专-30-2)。8.3.3 埋设要求(1)边桩埋设在两侧坡脚外约2.0m处,长度不小于1.4m,直经10cm。 (2)边桩采用打入方式埋设时,直接打入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3)边桩采用人工挖坑方式埋设时,人工开挖基坑,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再采用C15砼(或水泥砂浆)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的稳定。
45、(4)埋设完毕,填写埋设考证表,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8.3.4 数据采集位移观测数据采集:(1)观测前使用全站仪按全圆测回法沿线路纵向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将测量成果平差处理后作为布置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埋设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桩点。(2)平面变形观测网建立后,根据两侧通视条件,可以采取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或坐标测量法进行位移观测。 视准线法当通视情况较好时,在地基变形影响范围外的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上设置置镜点及基准点,通过多次测读被测点与基准点间夹角变化情况,计算确定被测点位移情况。路基位移边桩置镜点基准线夹角测线基准点图-1 视准线法示意图 前方交会法前方交会法是一种较普遍的观测方法,测点布
46、置比较灵活,适应性强,如图在A、B两点设站,测得、两角,通过坐标正算求得P的坐标,计算观测点的位移情况。图-2 前方交会法示意图路基位移边桩置镜点基准线角置镜点角BPA 坐标测量法坐标测量法是利用平面变形观测网中的控制点作为基准点,通过直接测读位移边桩测点的坐标,经过多次测量比较计算确定测点的位移量。沉降观测数据采集:沿线路纵向布置沉降变形观测高程控制网,用DS05或DS1水准仪配合因瓦尺,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闭合差不大于0.7n mm,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环线,再由水准环线中的固定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日常观测,记录整理测量数据。8.3.5观测频率边桩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
47、,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8.4 边坡地表位移观测桩(以下称位移桩)观测8.4.1 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位移桩按设计制作根据高路堑断面设计数量配备高路堑坡顶、平台位移观测全站仪徕卡TCA1201+1位移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人员3现场观测、数据采集、测点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
48、要配备位移桩埋设、控制网桩点埋设8.4.2 位移桩制作位移边桩按设计图制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强度不底于C15。截面尺寸为0.15mX0.15m,长不小于1.5m(详细尺寸请参照成绵乐施路专-30-2)。8.4.3 埋设要求(1)位移桩埋设可以采用人工挖坑后,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再采用C15砼(或水泥砂浆)浇筑固定,确保位移桩埋设的稳定。(2)位移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0.1m,埋设于距高路堑坡顶5m、10m及各级平台上。(3)埋设完毕,填写埋设考证表,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8.4.4 数据采集(1)观测前使用全站仪按全圆测回法沿线路纵向进行平面控制
49、测量,将测量成果平差后作为布置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埋设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桩点。(2)平面变形观测网建立后,根据桩点通视条件,可以采取视准线法或坐标测量法进行位移观测。8.4.5 观测频率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位移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位移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8.5 剖面沉降管的观测8.5.1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剖面沉降管按设计订购根据断面设计数量配备路基沉降观测综合沉降仪JMZX-70001剖面沉降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人员3现场观测、数据采集、测点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要配备控制网桩点埋设8.5.2 剖面沉降
50、管的测量原理:一套剖面沉降管装置由测斜管、接头(带螺钉)、孔口盖等组成; 它具有4个互成90度的导槽,作为活动测斜仪探头导轮的导向槽,使他们保持在一定的方向上,通过所测试的数据处理缉私处路基的一个断面上(横向)不同点位的地基沉降量。精度要求8mm/30m,灵敏度0.01mm。8.5.3 埋设时间及位置要求:剖面沉降管的埋设目的是作为沉降变形观测校验检核所用,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所处的监测断面类型及工程结构型式确定检核数量(检核数量在一般地段为剖面总数的25%,桥路、涵路、隧路、堤堑、桥桥、桥隧等各类型过渡段路基范围为剖面总数的50%)。埋设位置及时间:剖面沉降管埋设在基床底层顶面,也即在施工基床
51、表层之前应进行埋设。其余各类型断面断面应在路基基底处理完成后,在基底碎石垫层顶部开槽埋设。8.5.4 安装方法、布骤及注意事项(1)在需要进行剖面沉降管埋设位置及时间到位后,首先用全站仪测定观测断面的中心里程及埋设方向。(2)当路基基底碎石垫层施工完成后或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在垂直线路方向开挖出宽20cm,深20cm左右的沟槽,整平槽底并在沟底铺设一层5cm左右厚的中粗砂并找平,后安放剖面沉降管,然后再在剖面沉降管顶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于碎石垫层顶部平。(3)在铺设沉降管时应按照设计用螺钉进行组装并逐节对口连接成一根,管两端用管盖封住,并预先在导管内穿一条镀锌钢丝绳作测试时来回牵引沉降仪用。(4
52、)每侧要伸出路基坡脚2m,为防止沉降斜管被损坏,管头两端用C20混凝土浇筑保护井,井壁厚30cm,井内断面尺寸90cm120cm,井深100cm,同时应做好井内及周围的排水,使排水畅通。(5)沉降管连接时要特别注意导线槽的对正,不得扭曲。连接方法如下:每节沉降管上套入连接管的长度的一半,对正连接管上的槽接下一节管,检查各节管的连接良好及导向槽对接正确后才能铺设,为防止泥砂从连接管段进入管内,在路堤外面的沉降管接管均应以重300克的无纺土工布包裹,外用塑料绳扎紧,无纺土工布接口处用电工胶布粘接。观测点横断面见图。(6)沉降管铺设时,一对导槽要与地面垂直放置,另一对导槽要水平放置,并预先在测斜管内
53、穿入测绳(或细钢丝绳)一根,用于测量时拉测头用。图 剖面沉降管埋设示意图8.5.5 观测与数据记录、整理(1)在两个出口处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测管口的水平高程。(2)做好考证表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轴向位置、孔号、二个孔口高程、管长、测量仪器型号、率定系数、埋设人员及日期等。(3)测量时先要做好仪器的率定工作,在导管口水平处设置水平点,使仪器在孔口处调零。(4)将电缆线与指示器连接、测头、电缆、仪器要连接正确。(5)仪器调零时,要先把测头导轮对准垂直导槽放在导管内35min,使测头与地下温度平衡。(6)测量时,一端缓慢地拉测绳、另一端缓慢地放电缆,使测头在管道内行走平稳,两端配对讲
54、机联络,以保证动作协调,每50cm为一测点、待读数器稳定后,读取数字,来回往返读数23次、在同一测点的数字力求准确,误差不得超过0.30.5mm。(7)测量结束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按照成绵乐公司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沉降观测相应表格要求填写数据。9 桥梁工程观测作业9.1观测项目桥墩台均匀沉降及相邻桥墩台沉降差9.2设备及人员配备设备/元件配备表设备/元件名称规格/型号数 量用 途水准仪DNA035沉降观测因瓦尺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沉降观测人员配备工 种数 量用 途测量人员15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辅助人员根据需要配备观测点选择、水准基点埋设9.3观测点选择在
55、桥梁墩、台上布设测点。测点一般布置在墩、台顶的中部9.4 数据采集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定期对观测基点进行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9.5观测频率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10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10.0.1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线下工程沉降作系统评估,确认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10.0.2 评估除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线下工程的单个测点评估外,同时应进行区段线下工程综合评估。10.0.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10.0.4 采用曲线回归法进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要求相关系
56、数不得小于0.92。10.0.5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法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结合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观测情况,总结沉降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10.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0.1.1 判定标准: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0m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0mm;无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路基填筑完
57、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 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10.1.2 评估方法:采用常用的规范双曲线、修正双曲线、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指数曲线法、遗传算法双曲线法、Verhulst法、Asaoka法、灰色系统GM (1, 1)算法等8种方法。10.1.3工后沉降的计算:设计工后沉降量按S工后=S1S2计算,其中S1为路基铺轨后运营100年发生的沉降,采用曲线回归方法获得,S2为无碴
58、轨道结构自重荷载发生的沉降,计算用压缩模量可根据观测资料反算获得。10.1.4计算沉降和观测沉降的比较:由于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估,来验证和调整设计参数与措施。通过沉降观测和评估来确定路基的真实压缩模量Es,以确定无碴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工后沉降;如观测到的沉降量超过设计沉降量计算值的20时,经过排除人为错误与设备故障,可尽早检查设计,采取措施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10.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10.2.1 判定标准:(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
59、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2)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3)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要求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超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4)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在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15mm。(5)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粱,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
60、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6)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7)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8)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 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9)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新技术项目质量管理
- 科研机构门窗施工合同协议书
- 机场环卫工招聘合同
- 网络安全机电工程管理办法
- 产业园区混凝土招标模板
- 节能改造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新型材料购销合作合同
- 2024年版短租公寓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特定条款个人借款合同范本一
- 2024年版技术开发合同详细条款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简支梁、悬臂梁挠度计算程序(自动版)
- 埋地钢管结构计算
- X-Y数控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高支模技术交底(新版)
- 电工新技术介绍(课堂PPT)
- 我最喜欢的节日的小学英语作文我喜欢的节日英语作文.doc
- 机电设备维护保养技术
- 对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整改报告
- 121课堂教学新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