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下第七单元知识点_第1页
2022年八下第七单元知识点_第2页
2022年八下第七单元知识点_第3页
2022年八下第七单元知识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师整理 精华知识点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有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3、无性生殖的方式:植物(嫁接、扦插、植物组织培养、压条、分株);酵母菌、水螅(出 芽生殖),动物的(克隆)等都属于无性生殖 4、有性生殖的优点:(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耐受不良环境强,能扩大分布范围)5、无性生殖的特点 :(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6、嫁接的方式有(枝接和芽接);嫁接的两部分有(接穗和砧木);遗传特性与(接穗)完全相同;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7、扦插的条件:枝条带两个(节);茎段

2、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而上方的切口方向是(水平的);并去掉大部分甚至全部(叶片)8、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将植物的(茎尖、叶片、茎段和花药、花粉)等外植体置于 (无菌)条件下, 在培养基上培养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能有效脱去病毒)9、常用嫁接来繁殖的植物有:(柿树、苹果、梨、桃、蟹爪兰)等;常用扦插来繁殖的植 物有(甘薯、葡萄、菊、月季、薄荷等)10、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环境条件有(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昆虫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2、昆虫的发育方式是(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

3、发育)。3、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经过的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完全变态发育的昆 虫有(蚊、蝇、蝶、蛾、蜂、蚕)等。4、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经过的阶段(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 虫有(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蝉)等。5、蝗虫的若虫又叫(跳蝻),与成虫的区别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繁育不成熟、仅有翅 芽、能跳跃);灭蝗最佳时期是(若虫);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成虫)6、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菜青虫等害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幼虫期)7、昆虫和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的共同点是(变态发育)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生殖:(雄蛙)鸣叫,属于(求偶)行为,雌雄

4、(抱对),(水中)受精。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需在(水)中进行。3、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是(变态发育)。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有(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胚盘)2、鸟卵中有保护作用的是(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膜)3、鸟卵中提供营养的结构是(卵白和卵黄),胚胎发育主要营养来自(卵黄)4、卵黄表面中央有(胚盘),若胚盘已经受精,则胚盘(大而色浓),若胚盘未受精,则 胚盘(小而色浅)。5、鸟类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2、

5、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子的长毛和(短毛)。名师整理 精华知识点3、受环境影响的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萝卜地上部分的绿色和地下部分的白色,蒜黄和绿 色的蒜苗、韭黄和韭菜就不是相对性状。4、性状和基因的关系是:基因(控制)性状,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总之,性状是(基 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基因控制)的性状可以遗传,受(环境影响)的性状不能 遗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2、染色体特性(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3、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一条染色体由(1 个) DNA

6、 分子和(多个)蛋白质分子组成 4、每一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5、生物体内有两种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在体细胞内,染色体、DNA 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存在的。6、(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DNA 和基因都是(成单)1、生物的性状分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分别受(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控制 2、生物性状的显隐性表示方法性状控制基因表示方法原因:近亲携带显性性状显性基因DD 或 Dd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Dd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相同的隐性

7、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 4、判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技巧:(患隐性遗传病 )的几率就增大。(1)如果亲代性状相同(如都是高茎),子代出现了不同于亲代的性状(矮茎),则子代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代性状为(显性)性状;(2)如果亲代性状不同(如高茎和矮茎),子代 变现出的性状(高茎)为(显性)性状。全部 为其中的一种性状(高茎),则子代5、推断某个体的基因组成方法:第一步从题目中找出其表现型,若是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是( bb);若是显性性状,其基因组成是(B?),不能确定的那个基因从其亲代或者子代的中已知的基因组成来确定(一般找子代或亲代中的隐性性状个体进行确定)。6、子代的一对基因,一个来

8、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1、男性、女性染色体比较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男22 对常染色体 +XY 22 条常染色体 +X 或22 对常染色体 +XY 22 条常染色体 +Y 性 染 色 体 组XY X 或者 Y XY 成女染色体组成22 对常染色体 +XX 22 条常染色体 +X 22 对常染色体 +XX 性 染 色 体 组XX X XX 成染色体数目23 对23 条23 对2、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XY ,其中 X 只能由(母亲)提供,Y 只能由(父亲)提供;本男名师整理 精华知识点性的 X 只能传给他(女儿),Y 只能传给他(儿子)。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

9、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的类型分为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指单纯由(环境)引起 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不能遗传给后代。3、变异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4、人类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5、基因突变的特点:(突变频率低)、(多数突变对生物有害)、(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2、原始大气

10、的成分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原始大气与现 在大气的区别是没有(氧气)3、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这种学说称为 (海 洋化学起源说)。米勒实验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我国 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即(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 物)。4、研究生命起源用到方法主要是(推测)法 5、最初出现的原始生命的生活方式是(厌氧、异养型的生物)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郑氏始孔子鸟是(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度类型。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爬行 动物)进化来的。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等)到(

11、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3、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重要方法是(比较法)。4、越是低等的生物出现的地层越(深),越是高等的生物出现的地层越(浅);注意:低 等的生物也有 可能 出现在(浅)的地层中,但高等的生物 不可能 出现在(深)的地层中。5、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 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6、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类别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形态结构无根、 茎、 叶有 茎 叶 的 分有根、 茎、叶有根、茎、叶、有根、茎、叶、特征的分化, 无输化,无叶脉,分化,有输导种子花、果实 、种生活环境导组织假根组织陆地子大 部 分 生 活陆地阴湿处陆地阴湿处陆地在水中 进化趋势 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名师整理 精华知识点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1、 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进化学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