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组成: 血浆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 细 胞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一)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
2、.5/L(二)无机盐 (见表3-1)(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 (四)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三、血浆的理化特性(一)比重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二)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
3、/血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说明: 渗透压与溶质的颗粒浓度成正比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第二
4、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 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特征:血沉快慢与
5、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主要是A/G)有关。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正常值:0.45 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 铁:Hb合成必须原料。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叶酸: 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 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防B12被蛋白酶水解; .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 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 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骨 髓 缺氧、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
7、胞(主) 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PO2 RBCHb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 T3生长素三、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 4.010.0109/L(400010000/mm3) 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30 单核细胞占28 嗜酸性粒细胞占07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分类(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
8、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骨 髓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9、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四、血小板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功能特性: 生理功能: 粘附 参与止血 聚集 参与凝血 释放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收缩 吸附 第三节、血液凝固 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 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除因子外,正常
10、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 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 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 多 少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凝 血 小 结(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
11、因子 结合因子 (三)抗凝系统 1.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C1抑制物、1-抗胰蛋白抑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 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 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 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
12、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2.细胞抗凝系统: 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3.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4.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 (1)加钙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
13、(3)应用促凝剂 (4)局部适宜加温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 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 过程: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概 述: 血型的发现:1901年Landsteiner 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RBC的ABO血型系统。 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Kell、MNSS、P等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 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AL)在体内分
14、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 一、ABO血型系统(一)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注: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H抗体。 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 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二)发生与分布 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
15、型。但只能 基因型 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 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胎上的RBC可检测到抗原A和抗原B,但抗体却在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时达高峰。(三)血型的鉴定二、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等六种抗原,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二) 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三)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房买卖合同发布点赞莫惊慌
- 家政服务三方合同
- 营销策划 -盒你·更新美好 -企业定制礼盒项目创意简报
- 汽水饮料售卖合同范本
- 腌制食品采购合同范本
- 街区爆破拆除合同范本
- 油漆承包协议合同范本
- 联系人合同范本
- 扩建猪棚合同范本
- 外贸合同范本实例框架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实训报告模板
- 2024医疗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清单(试行)学习课件
- 一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规范
- 养老院建筑设计说明书
- JJG 705-2014液相色谱仪行业标准
- 计划书绿色背景
- 肝性脑病的治疗及护理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找规律》教案
- 西安市西绕城高速路上桥群机械拆除工程施工方案样本
- 山东省2023年高考物理模拟(一模、二模)试题知识点训练:电磁学(多选题)
- 武汉-南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