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康德表象问题之意义研究摘要:表象问题是康德哲学中沟通人类知识与客体之间的第一个环节。康德哲学对知识及物自身的看法均可从表象问题处寻求答案。重新认识表象问题,以及表象问题的意义对于认清现代性条件下人类认识之困境、寻求超越困境之方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康德哲学表象问题意义“自在的事物本身虽然就其自身来说是实在的,但对我们却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康德黑格尔谈到康德哲学时这样说道:“康德哲学是在理论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认为可以知道的只是现象,此外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1在黑格尔看来,康德放弃了对什么是自在自为的真理的问题的追问。这似乎已经偏离了哲学本来的道路。但这却正是康德哲学之所以可以成就哲学
2、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的关键。正是因为把现象,或者说表象作为人类认识的起点,才能让人类把面对对象时的主体性坚持下去,才能喊出“人为自然立法的警句。当下人类历史正处于现代性之中,其显著特征便是“人为自然立法。人类不仅在认识问题上拷问自然,而且在生存开展问题上拷问自然。在面对现代性时的喜忧参半,自然将我们重新引向这喜忧参半的源头。重新考虑康德为认识划定的界限,也许会为重塑、超越现代性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一、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哲学永远不能完全答复,却也从来不能完全无视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支配着整个世界和人类思维的本体存在呢?假设存在,我们凭什么证明其存在;假设不存在,那又是什么在支配着整个
3、世界的运动和人类思维的活动,从而获得认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这就是康德面临的根本问题。康德以前的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有两个途径:一是唯理论,一是经历论。唯理论强调了思维对认识的能动作用,并将理性思维当作检验认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唯理论注意到现象同本质之间的关系,现象是本质的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但又不等同于本质,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自巴门尼德对真理与意见进展区分后,现象一直对应于意见,本质对应于真理。哲学的目的是认识真理,因此就以意见、现象为标准。所以检验认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就要依靠理性思维,而不能依靠经历事实。但是假设经历不是普遍必然的,我们怎样从经历中获得知识?难道自伽利略
4、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都是理性思辨的结果?经历论对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的答复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可以通过对经历的归纳获得必然性和普遍性。洛克就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认识的一切规定完全依赖于外物对这块白板的作用。休谟对洛克的说法产生了疑问。首先经历事实只是人们主观感受到的,因此并不能说经历事实反映事物本身;其次经历事实带来了人们对现象的认识,但现象却并不向人们提供范畴。因此休谟认为经历事实本领是不可信的,范畴也只能来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这样一来,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康德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重构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就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康德之所以致力于重构认识的普遍必然性,
5、其目的在于重建形而上学。“所以哲学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事务就是通过堵塞这一错误的根源而一劳永逸地消除对形而上学的一切不利影响。2康德曾经深受沃尔夫体系哲学的影响,对唯理论坚信不疑,但面对经历论,尤其是休谟时,他发现唯理论无法答复,因此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就出现了以综合经历论和唯理论为特征的康德哲学。二、表象问题的提出康德哲学是从认识论开始的。这同康德哲学最终论证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目的一致。假设认识的源头本身是值得疑心的话,那么以之为根底的整个知识体系都应当是值得疑心的。但是康德无法对休谟的诘问作出合理的答复,因为无论如何,人类的认识总开始于经历,而经历一经产生就无法摆脱主观性。即使是全人类可以在
6、经历问题上达成一致,也只能说明人的主观性是共通的。物作为物本身终究如何仍然无法言说。因此,康德避开了这一问题,即人对物本身的认识问题。他把对物本身的追问悬置了起来,然后把认识的开端确立在人类可以到达共识的直观上。因此他说:“一种知识不管以何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他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还是直观。产生直观的原因在于,人们拥有“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才能(承受才能)3,即感性。我们注意到,这里康德使用了表象一词。关于表象确切的指什么,我们很难找到答案。因为“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由于它的表达形式之散漫、冗长和特有的术语而加重了困难。4但
7、是,可以肯定的是,表象是指外物向人所显现出的东西。但是表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因为在表象中包含着我们的感觉直观,也包含着知性对这些感觉的综合。表象提供感觉直观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表象如何包含执行对感觉的综合?在康德看来,人可以认识外物并获得知识,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综合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纯粹直观形式和纯粹先验逻辑。正如画家作画一样,感觉就好比画家用的颜料,而先天综合才能就是画家对整幅画的构思。假设没有画家的构思,以及他作画时所用到的绘画技巧,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从杂乱无章的颜料中获得任何东西。“所以,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直观是以感性,即承受刺激的才能为
8、前提的),但这些直观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产生出概念。5由此,我们可以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即表象就是画家所作的画。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这幅画对于画自身来说是什么?同样是颜料和画布,颜料在画布上排列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颜料和画布自身。也就是说,表象如此的向我们显现只是由于我们对外物给予的感觉作了如此这般的把握,外物自身丝毫没有被认识,被认识的只是表象。因此表象问题在这里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表象事物自身和知识之间的中介。在康德看来,人类可以认识普遍必然的性,其根底并不在物本身,而在于人认识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康德说:“现象任何时候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在的客体来看(撇开直观到
9、它的方式,但正因此它的形状总是悬拟着的),另一方面是着眼于该对象的直观形式,这个形式必须不是在自在的对象本身中,而是在对象向之显现的主题中寻求,但仍要现实地和必然地归之于该对象的现象。6三、表象问题的意义关于表象问题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意义:(一)它为科学划定了界限,并为形而上学留下了生存空间。表象并不反映物自身的任何属性,但却是知性概念产生的开端,知性概念只能是表象的知性概念,并非物自身的概念。因此,以经历事实为根底的科学并不能到达对物本身的认识。这个任务当由形而上学完成。这同康德初衷是一致的,但并不是全部。外表上看来,表象切断了物自身与知识之间的联络,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样做彻底颠覆
10、了整个知识体系的根基。历史上,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有以理杀人的形式,西方社会以宗教形态展现,东方社会那么以伦理形态展现。而它们共同的根底,就是杀人者自恃可以通达物自身,可以认识真理。而今,这种形式又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仿佛但凡科学的就是提醒物自身的,就是真理的。显然,把科学与物自身(天理)等同起来是有问题的。对于科学,我们至多可以认为,它对于我们面对外部世界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它不是世界本身。(二)表象中包含的先天认识形式预示了哲学的新开端。康德之前的哲学,只是从不同方面解释世界,而康德哲学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即世界来自于人自身。世界向来都是人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人用主观的先验认识形式去把
11、握感觉的结果。在康德看来,杂多的感觉只有在“统觉的把握中,才能变成知识,才能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所以毋宁说世界是由“统觉构造出来的。从这点出发分析“人为自然立法就很容易理解。知识来自于统觉,并非来自于物本身,因此知识从诞生之初就是假设,它必须让自然做出答复才能验证自身的合理性。这仿佛是说人们制定了规那么,而让自然遵从这样的规那么。整个现代性就是在“立法的观念中前进的,然而我们无视了一个问题,人并没有为自然立法,人的思维立法的对象只是物自身给予我们的表象。因此,立法也总还是有界限的。当然,先天认识形式的意义也不仅于此。在我看来,知识是由先天认识形式保证其普遍必然性的,人本身就是在先天形式中的。先天形式就其本身而言,也只代表着关系。康德的范畴表自不必说,时间和空间也是如此。空间区分的是我之内和我之外的关系,时间那么是区分自身和自身的关系。因此康德先天认识形式的意义更在于把人放在了关系中,放在了世界中。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等于说明了人时时刻刻处于关系之中是普遍必然的。这是因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时刻处于关系中)是普遍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便能抑制把普遍必然性诉诸人之外的错误路向。-整理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战略合作合同
- 2025福建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度企业产品质量认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历史辅导班协议书退费及人文知识拓展合同
- 2025年度教育机构员工入职教学与培训合同
- 2025年度劳动解除协议书:物流行业员工退工补偿与就业安置合同
- 智能家居融资居间合同范例
- 2025年度养猪业品牌营销推广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体育赛事赛事奖励及奖金分配转委托合同
- 2025年度5G通信技术合作介绍费合同
-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学名词解释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我们多快乐》
- GB/T 22919.9-2024水产配合饲料第9部分:大口黑鲈配合饲料
- 《草船借箭》课本剧剧本-4篇
- 体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课件
- 婚姻家庭法(第三版)教案全套 项目1-9 婚姻家庭法概述-特殊婚姻家庭关系
- 可持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 心肺复苏及AED教学
- 电梯维保经营计划书
- 工程部部门助理岗位职责
- 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