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_第1页
2022年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_第2页
2022年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_第3页
2022年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_第4页
2022年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一)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

2、,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进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

3、位理论随之发展。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 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是我们通常的区位。那么是什么引起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呢。归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

4、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例如,就选择工业区位而言,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工业活动本身制造工艺技术进步以及生产中的物耗水平和投入比例的变化,在区位选择中的原料、能源、运输等区位条件的地位相对下降,相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地区智力密集程度、市场等区位条件地位大大提高。(二)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传统区位理论一般是以经济活动作为区位主体而展开的,像将在其后详细介绍的关于农业活动的农业区位理论,关

5、于工业活动的工业区位理论,关于商业活动的中心地理论等。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经济活动受空间的制约除了上述有限性外,也受空间移动的制约,即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空间移动,都受到空间摩擦(friction of space)或距离摩擦(friction of distance)存在的制约。克服这种摩擦需要花费时间、费用以及劳动,而时间、费用以及劳动对人类都是有限的,因

6、此由于受空间移动的限制,决定着各种各样经济活动的区位。以后各章节介绍的经济活动区位理论,都是基于空间移动的制约而决定区位为基础的区位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构筑一种使社会全体的空间摩擦最小化的合理经济区位,或者是在这种空间摩擦制约下的能够达到最大合理性的经济区位模型(体系)的理论。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要素投入和产出

7、(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技术关系的,这种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x=f(y1,y2,) 式中:x代表产出; y1,y2分别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雇佣劳动量L及固定资本量C的数据为基础,导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PbLkC1-k 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其自然特性。 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

8、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由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差异,反映出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

9、较显著(图22)。 就农业土地利用而言,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此外,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在后续的农业区位理论有关章节中将论述,即使是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土地自身特性完全相同,但由于相对于市场(城市)的位置(距离)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 就工业土地利用而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而且土地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些大面积的土地在城市中心部位以及市区是很难找到,即使能找到,由于地价昂贵,也很难承担地价成本的压力,因此这样的工业行业一般都放在

10、郊外。而另一种工业类型,我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

11、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基于此,在像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又要求及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通过这种空间聚集,使得组装厂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它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从而缩短从制造与组装厂商接到订单到客户手中的时间。 其中一个代表的供应商园是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沃尔沃供应商园是针对不断发展的汽车个性化需求(小批量或个体定货)以及压缩从接到

12、订单到将汽车发送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压缩到三周以内)而策划与启动的。沃尔沃汽车的零部件除瑞典外,大部分来源于欧洲大陆,因此要求在欧洲范围内建立可靠与高效的运输体系,要求提供沃尔沃零部件的欧洲供应商运输到沃尔沃哥德堡或根特组装厂的时间不超过48h。通过启动供应商园计划,使得沃尔沃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来源于供应商园中的8个主要供应商,从而保证了沃尔沃生产的可靠性和即时性。从供应商园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

13、直接利用的能源;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大量、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能源作为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还不仅仅局限在提供能源供给,还反映在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在保护环境以及公众参与

14、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对于大耗能工业企业而言,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可以赢得民众对企业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企业持续发展。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存在,对于可以作为厂房等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带来影响。像国家指定对在某一地区布局的企业给予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于解决初期资金供应的意义重大,因此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

15、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只有满足资本的获利机会,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而新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产额低,很难在一般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支持。尽管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期待利润率高,但风险大,企业规模小,无资格上市筹措资金,其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风险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是区位选择的关键。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生产活动区位

16、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活动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一)劳动力特色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器

17、组装、服装与纺织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这反映了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受劳动力分布的影响。我国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集中供应受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经济活动的进入。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由于可利用廉价女性(特别是家庭已婚女性)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也导致女性劳动力集约型工业企业向这些地区集中,例如英国的南威尔士地区以及日本的九州南部地区。(二)劳动力素质 在劳动力因子中,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现代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灵活性强。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而减少。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并且对于

18、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因此,是否具有充分提供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即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如何,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

19、事实上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已有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到劳动指向。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尽管发达国家较小,但差异还是存在的,例如英国威尔士的造纸、印刷工业的成年男子体力劳动者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而日本女子小时工的平均工资最低县份不足最高县份的70。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地域之间的工资水平(实际收入水

20、平)相差更大,具体数字尚无明确统计,但估计至少在一倍以上,这也是我国劳动力移动的主要诱因。 (四)劳动力移动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希望远离故里去外地谋生。但是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与地区,都在发生较大规模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移动。例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大批地方出身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地方大学的毕业生流入以东京大都市圈为首的三大都市圈,在那里形成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得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随之向这些地区集中,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当然也随之带来了人口与经济活动过度密集等产生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

21、问题等社会问题。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廉价的从临近省份流入的劳动者,维系成本优势的结果。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一般而言,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则需求门槛较低。市场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 市场规模

22、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出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这种结合形式可以促进工厂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第二是不同类型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往往是大城市)的集聚。大城市本身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大城市集聚的工厂或企业,可以共同利用交通以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获取大量稳定且多样化的劳动力供应,起到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 其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

23、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日本通产省在1970年和1979年的两次调查中,得出在全国中心城市同时具有以日用品为中心的商店集团,低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中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高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分批付款式百货店,大城市大型百货店,大型郊外购物中心;而在一般城市则仅有以日用品为中心的商店集团,农协超级市场以及方便百货店(表22)。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为了企业活动的维持与发展,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

24、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为以比其它企业低的价格增加销售额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为使低价格变为可能,必须实现低成本化。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是便宜的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对于以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而言,低成本至关重要,因此这类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加之,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满足个性化需求已在物质上变为可能,因此,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在区位选择中,已不仅仅关注实现低成本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廉价获取,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

25、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现代经济活动主要是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其中大部分属于是针对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正在从世界上巨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换这一客观现实的具体行动。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持续与健康发展离不开获取大于成本的收入。任何经济活动只有满足它所服务的市场要求,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延续下去。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

26、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例如,甲区市场最畅销的品种在乙区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产也就相应地不为乙区厂商所重视。这就给甲区厂商打入乙区提供了机遇,因为,甲区厂商可以凭借其区内的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向只有少量生产的乙区出口。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以在区际流传,会使得某种当初仅存在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消费习惯、特性,向国外或区外扩散和普及,那么满足这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就会随之走向国外或区外。例如,美国的快餐业、旅游服务业、信用卡业,在随着消费者在各地的增加,而走向世界。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竞争环境 竞争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

27、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从产品方面,促使企业精心设计和制作开发新产品,加快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保证供应质量高、价格合理的上乘产品; 第二,迫使企业不断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高速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企业必须对客户服务周到,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才能保住竞争优势; 第四,企业要不断创新,密切注意技术、环境、消费者的观念、爱好、思想和时尚的变化,保持技术领先; 第五,企业必须注重市场研究,开拓市场,发展和培养消费者,利用各种手段介绍产品的新功能和新产品。如利用广告和销售培训,教会人们如何使用电脑,让人们向往利用电脑提高

28、自己的生活质量,电脑消费者才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最终覆盖全部可能的范围,形成一个现实的,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从社会生活的整体利益判断,如果一个企业依靠这五个方面而竞争取胜,那就等于维护了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应该给这个企业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它赚取较多的利润,扩大规模,反之则应让其倒闭。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的长处。竞争才能有活力,激发创造性。政府应保护企业的合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 市场需要竞争,但也需要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市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服务经济活动的重要体现

29、。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而低效、劣质的政府服务,即使良好的资源禀赋,企业也会望而却步。市场秩序和管理均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市场的法制环境对于经济活动尤其是提供知识服务的现代高科技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例如,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来保证其发明与创造利益的实现。因此在软件产业的区位选择中,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市场意识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如温州等有经商传统的地区和某些时代以经商为主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营思路活,创业、创新意识强;而相当多的地区计划经济烙印深刻,市场观念薄弱,没有通过贸易进行自我积累的意识,因

30、此创新能力差。在市场意识强的地区,经济活动被崇尚,因此观念上的创业门槛比较低,有利于培育创业者与企业家阶层,从而有利经济活动的发展。加之,在消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活动不仅在量上扩充,更注重从质量上求精,有利于其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同时,由于受挑剔性市场环境的熏陶,在此成长起来的劳动者一般具有较好的劳动素质,有利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本。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

31、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具体地,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后者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竞争的行业尤其如此。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种种正式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

32、求拉动”作用。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从而使为其服务的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而非决策机构常设渠道和官方渠道。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地理相邻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者面对面、门对门的接触,极大地促进了非正式的信息交流

33、,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路,促进创新。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大批相关企业密集一地,促进了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相关行业密集而带来的高质量信息环境对竞争优势有着重要影响。 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有相当强的“外部经济效果”,而这种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是有地区限制的,往往只作用于相关行业所在的本地区,这就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因此,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第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

34、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1)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2)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3)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4)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与管理需求;5)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军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给予很大影响。政府常常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对于一般消费者

35、市场规模尚小,且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定货对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政府在对经济活动影响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制定规划以及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作为政府,不仅要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要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 第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

36、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下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发展的这一地区,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有意识或者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其经济活动。其宗旨是为了维持与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限制或禁止某些生产活动的进行或者规定生产活动对环境给予不良影响的程度。 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经济活动,由于性质以及是否采取了控制性措施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在工业生产活动中,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产出量是不同的。 排放废水并含污染物质多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化学、石油、冶金以及造纸工业等; 排放废气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冶金、电力、化学、石油和造纸等; 排放废渣的工业行业主要是煤炭、冶金、电力和化学等。 相比之下,机械尤其是精密机械、轻纺与服装工业等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而一些新兴工业如电子信息工业则较少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出于来自环境本身以及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压力,各国各地区均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强制经济活动必须在不超过某种环境标准之下进行。环境质量标准在各国或各地区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环境质量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则环境质量标准设定的

38、较低。由此导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污染型企业为了逃避自身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前倍受世人关注的国际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局部工业化地区的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以及有毒废料的全球转移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环境问题。 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革等在内的多种努力,使经济活动不排或少排污染物质,以及对所排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的污染治理。然而完全达到零排放不仅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有时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矛盾有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得以

39、较好地解决。自然界本身是有一定净化能力的,有效地通过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选择合理的区位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如制止在城市的上风向布局污染型企业等,通过对环境自净能力大小和污染治理经济合理性的认识与把握,进行功能上的划分,并分别制定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对进驻企业类型的限制,从而尽最大可能在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又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也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与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仅不能制造出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同时也由于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造与高

40、科技劳动力,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了稳定以及支持其创造性劳动,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空间。这种良好的居住与社会空间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因此,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相关活动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所说的地理

41、位置包括数理地理位置,指场所在三维的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可由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来精确地表示;还包括相对地理位置,它是指场所在地理空间中相对于周围的地理事物的相对的地理位置关系。相对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经济地理内涵,例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郑州是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重要枢纽,就含有大连以及郑州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交通优势。相对地理位置是变化和发展的,例如在描述九江市的相对地理位置时,在京九铁路开通前,通常说是长江岸边的一个重要城市,现在则一般说是长江与京九铁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这对于九江而言,无疑表明其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的增强。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等的距离,市场中心有不同的层次,有全球尺度的

42、市场中心,国家尺度的市场中心,也有区域性的市场中心。接近市场中心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则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展开。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空港、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因此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就一般而言,空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重要性在日益加大,因此,很多经济活动开始向空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集聚的倾向明显。现代经济活动不仅需要实物传输(这主要由线路交通手段来实现),也需要非实物的信息传输,事实上,后者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中更为重要。现代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进行,除可以获取大量多样的劳

43、动力供应、接近市场、具有集聚效益外,也与大城市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关系密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增进区域对经济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入性越低。 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在社会可进入性中,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社会可进入性还反映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我国沿海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有经商传统,挑剔性地方市场已经形成,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属于社会可进

44、入性的反映。总而言之,经济活动要求具有高度的可进入性,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是影响经济活动能否在这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都无不是以给定的交通技术与手段为前提。充分把握交通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对于理解与认识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意义重大。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

45、、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图24)。就上述一般的交通现象,可以用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来概括。交通现象的第一个要素是连接A、B、C、D的交通线,即我们通称的“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而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线具有“长、宽”,长表示点与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以及经济距离等,而宽则表示通行强度(运输容量),例如公路则有从普通乡间公路到标准的高速公路等。交通现象的第二个要素则为“

46、人和物质的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起终点流”即为仅考虑起点和终点的流动,在图24中,包括AB间,AC间,AD间,BC间,BD间,CD间的6种流动,若考虑反方向流动,则有12种流动。“区间流”则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仅考虑通过某一区间的交通流。例如在上图中BC间的区间流则为BC间,AC间,AD间,BD间4种流动。交通现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地域”。用交通网和交通流可以描述交通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交通流,交通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

47、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交通网是实现人与物质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其中结构可以用连结度、通达性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因还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 以下以假想的交通网(图25)为例,说明与论述交通网络的连接度与通达度。(一)交通网连结度(co

48、nnectivity) 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Bete index)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在图25中,(a)的连结度为0.8,(b)的连结度为1.0,(c)的连结度为1.4,说明(c)比(b),(b)比(a)的交通网络发达。(二)通达度(accessibility)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

49、下式计算: 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在图25中,以(a)中A和C为例,从A到B为2(两个区间)、到C为1、到D为2、到E为3,即A的通达指数为8,从C到A为1、到B为1、到D为1、到E为2,即C的通达指数为5,明显地C比A有较好的通达性。2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在图25中,(a)的分散指数D为36,(b)的分散指数D为30,(c)的分散指数D为26,说明(c)比(b),(b)比(a)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好。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仍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与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