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分析_第1页
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分析_第2页
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分析_第3页
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分析_第4页
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培养摄影者的眼睛人眼观察所获得的景物效果就是摄像机拍摄所获得的画面效果吗?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效果与人眼平时观察的结果是不是一致?这个问题是我们从事画面创作的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本章将从人眼的视觉产生到人眼的卓越本领谈起,从摄像机的“仿生”功能到人眼与摄像机的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力争在两者的差异中给从事电视画面摄影创作的同行们一点启示,使人们在实际的电视创作中,逐渐缩小人眼与画面的“距离”,消除人眼给画面创作带来的“误差”,逐渐适应用“镜头”进行观察和思维,使画面语言更为准确和生动。在人的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量的比较中,视觉居于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机体觉、平衡觉等之上

2、。视觉是人辨别自然界各种物体形状、明暗和颜色特征的主要感觉,眼睛又是视觉器官中的主要部分。摄像机作为第九艺术中造型的主要工具,已与电视创作者们结下了良缘。它作为人们视觉的一种“仿生器”,“模拟”和“代替”着人的眼睛从一组特殊的光学镜片系统中观察景物,它又是社会发展与高科技的标志产物。对于电视创作者来讲,眼睛与摄像机两者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和不被周围人们所了解的“奥秘”。人的眼睛制约着摄像机的“活动”,摄像机又制约着人眼的观察;眼睛能看到的,摄像机却无动于衷;摄像机能迅速反映的,眼睛却毫无察觉。在长久的实践中,人们普遍感觉到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这种差异和不同给创作带来的影响不能低估。一、人

3、眼的视觉特征让我们首先来正确认识一下人的眼睛:人眼呈球状体,依附于眼眶内,它有丰富的神经系统和众多的微细血管与大脑相连,受大脑神经系统的支配,眼球可向各方向转动。眼球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折光系统,有透明的角膜、眼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来自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线,通过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由于光线的刺激作用,引起视网膜内壁某些细胞兴奋,由视神经传人大脑,产生了视觉。人眼有许多异乎寻常的本领,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极强的感受弱光和强光的能力眼球壁有三层膜: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视网膜是感知光线强弱的主要介质,它的内壁上有两种感光细胞,直接接受来自折光系统的信息。这两种感光细胞是人眼感知不同亮暗

4、状态下物体的关键。一种为视杆细胞,一种为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具有极强的感受弱光的能力,它能够在微弱得只有1勒克斯亮度的光线条件下感受物体的轮廓、形状以及区别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称视杆细胞为“夜视的感受器官”。视锥细胞是接受和分辨强光照明下物体亮部层次的能手,它能在直射光的中午大约10万勒克斯亮度下分辨物体亮光部分的层次和质感。例如晨光下垂直于地面的物体的受光部分,强光照明下物体的受光面,高亮度的天空等;同时,视锥细胞对色觉也有较好的感受能力。2极强的亮暗适应能力在视网膜内壁正中间,正对瞳孔处有一小的凹陷部位,称黄色,在医学术语中叫“黄斑”。黄斑是整个眼球中视觉最为敏感的部位,视杆细胞较为

5、集中。它的最大特点是结合了视杆、视锥细胞的长处,能较好地还原物体色彩,再现细微层次,同时对物体亮暗适应能力极强。如日光的强光照明和夜晚微弱的天空散射光照明,两者亮度相差十万倍,对于人眼来讲,却都能适应。由于人眼随年龄变化而纳光本领各异,青年人眼球内晶状体弹性好,对光线亮暗适应能力强,有时能容纳的亮暗变化范围超过十万倍,可达一百万倍左右。人眼的这种极强的亮暗适应能力,是任何机械及电子记录仪器难以比拟的。再如,人眼在观察被阳光照明的同一视角内的同一景物时,具有自动“扫描”的功能,能迅速区别亮的景物和暗的景物。这种区别与亮暗的适应,是在瞬间完成的,是异常迅速的。人眼的迅速适应和调节范围(前提为同一时

6、间、同一视角、同一景物),如用摄像机上的光圈F值计算,大约在F28至F11之间。3极强的色彩适应能力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线照明条件下,人眼不会由于不同的光线照明条件而改变对这一物体的原有色彩的印象和记忆。也可以说。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人眼却未观察到物体表面的色彩出现了差异。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人眼的“色觉守恒”现象。人的眼睛接受可见光谱的光线并同时让光线等量强烈刺激视网膜时,就得到了白光的印象。人眼所获得的一切视觉信息,大部分是在“白光”:条件下取得的。所以,人眼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始终带有在“白光”条件下观察的印象和对物体色彩的“白光”下的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日光同室内灯光混合在一起时,虽然日光接

7、近6000K色温,而灯光只有不足3000K色温,但人们的视觉不会由于两种悬殊的色温变化(也可以说光谱成分的变化)而感到日光偏蓝和灯光偏红,而是认为它们都是“白光”,与白光同等对待。“色后像”也是人眼色彩适应的一个特征。人眼观察某一有色物体时,观察中让视线由被观察的有色物体表面离开,人眼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个短时间内把这一个物体的补色“残像保留”,直到自行从记忆中消失为止。如眼睛观看被充足阳光照明的红色花朵后,让视线由红色花朵移开,停留在一均匀的表面上时,补色残像为蓝绿色;观看绿色物体后,残像为紫色;观看蓝色物体后,残像为黄橙色视觉对物体色彩的反映还受环境、背景、周围邻近有色物体的影响而发生各种各样

8、的变化。如在一白色或浅色的幕布或背景前,物体的颜色显暗;在黑色或深色的背景前,物体的颜色显亮;中灰色背景前的物体颜色趋于正常,所以颜色处在补色环境中,饱和度就明显加强,色彩浓艳。两种以上色彩的物体出现在一起时,其色彩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4视界范围大而不变形双眼视界角度因东西方人眼体有外凸和深陷之别而形成较大差异。一般东方人双眼视界角度大约左右(水平)160度,上下(垂直)110度。单眼的视界小于双眼,大约左右为110度,上下为110度。单眼最佳视界角度大约为左右60度,上下60度。在人眼视界范围内的中心部分十分清晰,边缘部分模糊,由视觉中心点逐渐向外围边缘,形成了一种由清晰到模糊的渐变状态。人

9、眼视界之广,范围之大形成了眼睛自己的特点。在生活中,无论人眼处在什么样的视点高度上,不会由于视点不同和高度变化,而在观察影像上发生变形。这同摄像机的镜头差别较大。5视焦点变换灵活而清晰眼睛视神经与大脑的密切配合,能极为迅速地调节眼睛观察远近景物时各种焦点的变化,在较暗的光线条件下也能灵活自如。同时,眼睛能使其睫状肌收缩,缩小瞳孔等一系列调节动作,在最近的10厘米距离上观察近处物体(眼睛功能上的差异和年龄的不同,观察物体的远近距离也不同),反之,又能迅速观察远方的物体。在眼睛的焦点变换中,横向视焦点变换要比纵向变换迅速;光线照明充足时,视焦点变换要比光线照明不足时迅速;视界内物体亮暗差别小时,视

10、焦点变换要比亮暗差别大时迅速;“点”上视焦点变换到“面”上时比较迅速。眼睛这种瞬间的、自如灵活的视焦点变换与调节,是任何高科技产物难以达到的。至此,我们总结和了解了人眼的诸多功能和观察物象中的卓越本领。如果把摄像机作为人的“眼睛”,经过比较人们会发现,它的功能有些地方超出了人眼,有些地方则距离它的仿造物相距甚远。二、镜头的功能与“仿生”性在摄像机的种类中,无论是单管机、双管机还是三管机,无论是便携式ENG的摄像机,还是EFP摄像机和演播室内用的大型摄像机,它们都是对人眼的一种仿制。镜头具有人眼折光系统的大体功能。它由许多精密的玻璃镜片科学组合在一起,接受来自镜头视角之内的影像,并把其影像投射到

11、焦点平面摄像管靶面上成像。机身如同人的大脑,从镜头进入的光线,被分光棱镜分解为红、绿、蓝三个单色影像,然后分别投射到三个相同的摄像管靶面上(三管机),同时产生红、绿、蓝三个信号,并经放大进人编码器,视频信号由此就产生了,如同人眼视网膜接收到了光线刺激后,由细胞群与大脑的复杂作用后产生视觉一样。话筒则是摄像机的耳朵,它接收由空气振动所传播的各种声音,并把其转换为电信号,达到最终的视听合一。摄像机与人眼相比较,有哪些“卓越”的功能?对光色变化“超常”敏感摄像机的“仿生”功能是建立在科学的、严密的、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电影摄影机记录自然景物的方法,是把景物色彩的三原色分别记录在胶片的感蓝、感绿

12、和感红三层孔剂层上,经过胶片后期冲洗加工,原景物的色彩就再现在胶片正片或电影银幕上了。摄像机受摄影机记录色彩的原理启发,把白光分解为红、绿、蓝三原色,由三支感红、感绿、感蓝摄像管分别记录成像于焦点平面并转换为电信号,经一系列技术手段再现在屏幕上。这是摄像机最基本的成像原理。实际上,是聪明的人们利用科学的手段把人眼的某种感色、记录影像功能加以分解、再现罢了。这种分解与再现带有严密的科学性、可信性。但是,它受条件制约和限制,不能像人眼那样,在任何复杂变化的光线条件下,都能有良好的适应性。摄像机在照度适当,反差正常,技术条件限定的标准日光色温5600K和标准的灯光色温3200K下(一般的摄像机允许有

13、小范围的色温偏差和偏差限定值),记录景物的色彩最为正常。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摄像机对光色反应十分灵敏,不能正常再现被摄景物整体或局部的原有色彩。(1)用标准的3200K灯光色温或标准的5600K日光调整白平衡后,同时又出现高于3200K的灯光色温或低于这一色温的光源时,出现部位色彩偏蓝或偏红;而当出现高于5600K的日光色温,或低于这一色温的光线时,局部偏蓝或偏红。(2)在室内用3200K灯光色温调整白平衡进行拍摄后,接着又到高色温环境中(日光照明或高色温灯光照明)不加任何校正继续拍摄,画面整体色调偏蓝、偏冷;反之则偏红、偏暖。(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其日光色温也会有不同变化。如果摄像机只按一天

14、内某一时刻的光线色温调整好白平衡,而不随时间的变化(实际上也是色温的变化)进行白平衡校正,画面的色调也会发生较明显的偏色变化,这种变化,人眼却无从察觉。(4)周围环境对画面正常色调的影响,摄像机也是十分敏感的。如在草木郁郁葱葱的山地,碧波粼粼的湖边海滨,洁白如银的雪地,春天的麦田,钢花四溅的炼钢车间,弧光闪闪的铆焊工地等地方布光拍摄,画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色的干扰。偏低的情况下,画面中偏色现象更为明显。从以上所述,明显看出摄像机在光色的变化上,表现得十分敏感,的白平衡调整加以干预,但在很多情况下机器却显得无能为力。2镜头拓展了人眼的视域摄像机上的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和微距近摄功能确实“异

15、乎寻常”超出了人眼视域的有限范围,它能告诉观众许多人眼所不能及的东西。拓展了人们的视域。同时,又弥补了人眼的某些不足。虽然摄像机借助本身尤其是在光线照度,某些方面远远可以说,摄像机镜头1)长焦距镜头的使用,如同给观众眼前放上一架“望远镜”所看到的一切效果“似曾相识”又觉陌生。这种镜头以其独特的再现景物、物体的本领,打破了正常景物的空间比例关系。如远近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景深缩小,远近距离感减弱,空间被明显压缩,这与人眼正常观察景物的结果不一样。这种比例的“失调”,带来了视觉感受上的一种畸变效果;像我们经常在画面上看到的远方的火车和汽车似乎离开了地面,在空间大气的奇特变化中向我们驶来;天边一轮巨

16、大的红日似乎是从海水中挣脱出来的一样。长焦距镜头把遥远的人物、景物、动物以其自然神态摄入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比赛场上,运动员那些精彩的动作、姿态、神情,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人眼所不能及的。在画面造型中,长焦距镜头能有效地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主要形象,所获得的形象真实、自然、无人工痕迹。此外,长焦距镜头与人眼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利用焦点的变换,造成一种流畅的、渐变的、有规律变化的画面语言表述形式。例如,画面中景别的获得,有几种方法。使用长焦距镜头在同一拍摄位置上不改变实际距离,用改变焦点的方法变换景别,是景别转换最为流畅、自然的一种。它可以依次地带领观众的视线由全景收回到

17、近景或特写,由特写或近景再逐渐伸展为全景。在焦点的变换过程中,观众眼前的景物在头脑里还没有完全消失,新的景物又逐渐清晰地接踵而来。以这种方法获得景别变化,能使节奏感和韵律感加强,同时,又能收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这些是人眼无法作到的。2)短焦距镜头的视角较接近于人眼视角。一些短焦距镜头(不含超广角和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其画面清晰度,色彩饱和度,景深范围较接近于人眼的观察效果。但短焦距镜头在强化表现空间透视等方面比人眼实际感受要强烈得多。这种镜头能夸大远近景物在视觉上的大小对比。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距离越远,被夸大的效果越明显,大小对比也就越强烈;给人们的感觉是,远处的更远更小,近处的更

18、近更大。短焦距镜头在使用中具有“见缝插针”的功能,它能强调现场的面积和物体横向与纵向的距离。如密集的人群能显得松散,低矮的小树能显得高大,眼前的小径急剧向远方收拢等。总之,短焦距镜头仰角度拍摄垂直于地面的物体,显得稳定、挺拔、泰然、牢固;平角度拍摄横向变化的物体,其靠近镜头处的物体表面长宽比例加强;俯角度拍摄垂直于地面的物体,有锥体变化的效果;拍摄有纵向变化的物体,其纵向线条收缩强烈等。短焦距镜头这些不同其它镜头和人眼的地方,都构成了它自身的特点。在景物表现上的变形、夸张,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已成为视觉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画面造型中发挥着作用。(3)超近距离摄像(也叫近摄或微距摄影)目前对

19、摄像机来讲已经成为现实,使摄像机在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表现上和实现摄像机“自我完善”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于超近距离的拍摄,许多以前不易表现的镜头与题材内容,现在可以如愿以偿了。一些成功的农业、生物、医学、科教等方面的片子,把观者带人了一个翔实而陌生,通常又不易被人观察的微观世界。可以说,这种摄像机的“特长”,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人们得到了视觉上的满足。这种微距、近摄功能大部分摄影机均都具备,只是把位于摄像机镜头与机身连接处(镜头尾端)的一个小拨杆(旁边有英文MACRO或M标记,意为微距)调节一下,使其改变镜头内部镜片的原来位置,把镜头的前焦点尽量向镜头方向拉近,缩短最近焦点距离,这

20、样就可拍摄了。我们不妨作一个小实验:把自己的手背紧紧贴在镜头遮光罩处拍摄手背肌肤纹理与汗毛,然后在监视器上看效果,观者就会发现手背肤表的起伏犹如起伏的沙漠,汗毛如同沙漠中的枯枝。本来人们十分熟悉自己的双手,但在镜头中这双手却让人感到陌生了。结果,人们冷静地感觉到:镜头或画面上看到的一切,比实际生活中人眼看到的一切视容量还大。3镜头比人眼的观察更富哲理镜头中的一切艺术效果,都是来自于人眼的最基本的肌察。人眼的观察是最普通、最自然、最真实和最朴素的,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摄像机镜头的观察是对人眼观察的一种选择、提炼与创造。无论是物体自然形态的再现,还是画面形象的艺术造型;无论是镜头语言的叙述,还是画

21、面蒙太奇的组接,由于人为的摄像机镜头的参与,使形象更为真实可信,使镜头语言的叙述更有说服力。可以说,摄像机镜头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有选择性,更为典型。(1)景别是对人们视觉心理与习惯的一种总结。它是镜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影视艺术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再现生活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在长久实践中从人们的一系列视觉习惯演变而来的。由于景别这种形式在影视艺术中广泛运用,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变得简单而具体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景别的画面四周的框架,排除被摄体周围的干扰物,使视觉重点突出,便于视觉思考与理解。(2)变焦距镜头使画面视觉语言更为流畅和连贯。由于不同于单体镜头形式的变焦距镜头的出现与使用,使摄像机镜头

22、本身的功能大大加强,表现技巧上产生了飞跃;它把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和标准焦距镜头的诸多功能合为一体,使电视艺术表现中景别的变换和镜头本身的外部运动多了一些功能与技巧。如原有的景别变换方法之一是改变实际的镜头到被摄体之间的距离,靠近或者远离被摄体进行拍摄而获得各种景别的变化;之二是利用一定的移动工具或双腿连续进行移动,或由远移近,或由近退远(即推镜头和拉镜头),也能出现一系列的景别变化。这些景别的变化或推镜头或拉镜头的镜头外部运动效果,都同改变实际的拍摄距离联系在一起,有时因受环境、条件的严格制约,而使某些艺术效果与想法难以实现。变焦距镜头则为这种景别变化和镜头的外部运动提供了方便,它可固定在

23、一点上只靠镜头焦距的改变即可获得预想的结果。但两者画面效果相差甚大,因为前者的景别或镜头外部运动效果的变化改变了实际距离与空间,而后者只有焦距的变化却没有空间距离的变化。在镜头的运动中,变焦距镜头的运动能较好地表现人在一固定或静止不动的位置上的内心活动以及随着这种内心活动而出现的视线变化。如一会观察全貌,一会把视线集中到某一局部。变焦距镜头的运用,给电视制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电视艺术片中,导演的场面调度趋于复杂;演员的表演增加了难度;对电视照明来讲,经过一次布光后,要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等等。由于变焦距镜头的广泛运用,使画面视觉语言的表述更为明确、清楚、连贯而流畅。但在使用这种镜头进行

24、各种镜头的外部运动(推、拉、推跟、拉摇等)时,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心理和视觉动感强弱的“承受能力”,不能使用过于频繁。有时在运用中要力求镜头语言表述的简单和单纯,尽量少在镜头中出现“复合句”,防止视觉语言过于复杂。4镜头角度的丰富变化与内涵有角度才能有观察,有角度才能有画面。角度是人眼观察和画面存在的前提。人眼在一定的角度上观察周围景物,角度纯粹是为观察服务。而摄像机使用的角度,就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画面,它还有更高的要求:通过角度的变化,在额定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视觉信息;通过角度的各种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各种变化;通过角度的各种变化,给观众的视觉心理带来各种影响。(1)镜头角度与画面视觉信息

25、。无论是拍摄一部电视剧,还是拍摄一部新闻纪录片,它们都受主题内容、片长、时间等因素制约。在限定的时间与长度内最大限度地表现主题,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这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众所周知,电视画面的视觉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生活中人眼观察生活所获取的视觉信息量。画面上的信息来自宏观、微观、自然、宇宙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在一部片子中,时间上可以容纳和跨越几个世纪;空间上可以纵横千万里,甚至天上地下,四通八达,画面每时每刻都引导观众的视线时而登高远眺,时而抬头仰视;时而反映被摄体正面,时而再现其背面;时而前进,时而后退,使观众始终处在创作者们安排好了的氛围之中,去分析、理解、接受来自屏幕的大量信息,从

26、而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可以说,画面信息的获得不能低估镜头角度的作用,镜头角度的变化是画面信息的直接源泉。角度变化丰富,画面视觉语言也就丰富;角度变化单一,画面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挖掘、选择、提炼,能使画面视觉信息更为凝练、准确。富有逻辑性与说服力,两者(镜头角度和画面信息)相辅相成。例如,在实际拍摄中,要想较全面地揭示被摄体外表特征,展开画面与观众的视觉交流,应采取正面拍摄,它优于其它角度;如表现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交待被摄体的方向性,表现富有动势和动感的被摄体时,采用侧面角度拍摄最为理想。强调空间透视,化平行线为斜线条并表现现场气氛时,采用俯角度的斜侧面拍摄最佳。(2)镜头角度与画面视觉情感。艺

27、术创作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感情活动。电视创作者的感情流露与表达,经常要借助电视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来体现。镜头角度的各种变化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拍摄角度的变化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对于任意一个被摄体而言,供拍摄者使用的角度都不是一个或几个,它是随着主题、构思、立意、情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在电视艺术创作中,每一个镜头角度的出现、使用,都是同作者的创作情感与该片的主题内容相一致的。没有一个角度能脱离开思想、情感、主题而独立存在。角度是创作者情感表现的替代物,角度离开人的意识不能获得生命力;角度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它是一部电视片中的“调味品”,可以给观众留下长久的回味;镜头富有情感的角度能够给片子带来长久的

28、生命力。(3)镜头角度与观众视觉心理。创作者的视觉心理直接左右着镜头角度的运用;角度是观众视觉心理活动的“反映”、“提炼”及“升华”。人眼观察周围景物时,都要有意无意地在一定的空间角度上进行,有些角度对这种观察十分有利,有些角度却不利;有些角度同人们的视觉心理吻合在一起了,达到了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度却让人遗憾。在电视创作中,人们对生活中的某些视觉现象、心理、习惯等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大家普遍认为,一切创作活动,都是创作者的一种“有意”的活动,都是受人的意识直接支配的。在镜头角度的运用中,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理解画面和主题内容的影响。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视

29、觉活动,受心理活动的影响、支配,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一般创作活动不能违背这种“习惯”,对这种习惯给画面与观众带来的影响,不能漠视、与低估。例如,拍摄角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方向、高度和距离。由于方向的变化,距离的变化而出现的各种景别变化在本章前面已有所述,这里我们只从高度的变化给人们视觉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上稍作分析。镜头角度的高度变化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平、仰、俯角度拍摄。这三种形式基本囊括了人眼观察外部世界在高度变化上的所有形式。平角度拍摄的画画,无沦其内容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用于艺术片还是新闻片,从观众视觉心理角度分析,其大部分画面均有利于观众接受,如在表现空间透视的画面中,景物

30、的远近比例关系、位置等方面视感正常;在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由于镜头与被摄体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地位”高低上的差距,较有利于画面中的人物同画面外观众的心理交流,并能缩短画面与观众在心理感觉上的距离。除电视艺术之外的其它视觉艺术,如绘画、摄影、版画等,凡描绘或表现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都基本采取平视角度,人们在观察、欣赏以人物为主的雕刻、雕塑作品时,也通常采用平视角度。仰角度拍摄的画面,从人们的视觉心理来讲,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有居高临下之势,处在优越的地位上,却使观众处在低下、渺小、压抑、弱势、被弃、自惭形秽等不利的心理状态下。在使用仰角度拍摄这一形式表现特殊构思和表现画面中被摄体某种高大

31、、神圣、优越、强固等感觉或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地位”。仰角度无法形成、也不适合于画面与观众的心理交流。俯角度拍摄的画面,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处在不利的地位上,从而能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处境,如孤独、无依无靠、凄凉等状态。观看画面的观众,心理状态正好同观看仰拍画面时相反,观众处在比较有利的地位上。俯角度拍摄的画面也不适合于画面与观众的交流。三、人眼与镜头观察的异同在此之前我们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人眼与摄像机各自的利弊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对比,我们用下表概括地进行一下归纳: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人的眼睛摄像机(镜头)感受弱光能力很强差辨别光色能力差强感受强光能力很强差亮暗适应能力

32、强差色彩适应能力强差受环境色影响而偏色感觉迟钝感觉灵敏视界范围大同时分辨亮暗处层次能力很强差焦点变换状况迅速向灵活慢而迟钝微观(最近观察、近摄)能力T强(使用近摄镜和微距装置)宏观(面上最远观察、远摄)能力T强(使用长焦距镜头和增距镜)额定时间内的信息量物体变形小超近观察不艾形大短焦距镜头近摄容易变形视宽度透过玻璃观察物体大有时变形,清晰度差小清晰度正常而不变形(加偏振镜)在对人眼与摄像机了解与对比的基础上,还应引起电视创作者足够重视的是摄像机对光线亮度的基本需求和亮暗适应范围的问题。首先,摄像机具备“记录”功能的前提,是要在镜头前有基本的照度,这种照度不能低于300勒克斯。摄像机照度在1000至200000勒克斯之内其记录影像效果最好,图像质量最佳。如低于300勒克斯的照度,摄像机记录图像的大部分功能都会随之降低;例如景深与景深范围变小,画面清晰度减弱,色彩饱和度降低,图像信噪比下降,有时还会出现物体拖尾(拉毛)现象。这对人眼来讲似乎“闻所未闻”。次之,关于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