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_第1页
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_第2页
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_第3页
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_第4页
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及路径摘要古诗词有着精练的语言艺术,是古老的文学,是文学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在语用学视域下,针对学生囿于字面意思、似懂非懂,缺乏深入探究兴趣,缺少个性生成等问题,通过梳理古诗词的鉴赏路径,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确立相关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实现诗教课堂的文化传承及育人价值。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中职教学一、中职古诗词教学现状(一)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动机较弱,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与实践,在课堂上往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

2、径更加畅通,古诗词鉴赏资源呈现泛在化趋势,课本里的古诗词看似浅显易懂,但真正能让基础薄弱的中职生对其动容的古诗词却寥寥无几。中职语文课堂常见的古诗词鉴赏课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需求,缺乏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二)教学效率低下,古诗词中的人文精髓难以传承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词中点与量的把握不当是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而不是将收集到的鉴赏资源都一股脑地教给学生,或只让学生来来回回地读,却缺乏点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也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对古诗词不理解,就不会深入思考,从而激发不了自身的独立思考意识。这导致古诗词中蕴

3、含的精神品质、文化基因,难以真正从学生的心里“生长”出来。(三)审美浮于表面,鉴赏活动流于形式体会诗词之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回味,但是传统课堂往往依循传统的审美套路,就文字赏文字,学生在未调动深层情感体验的情况下,也能侃侃而谈。但是深究起来,缺乏生命体验的学生是难以认同作者追求生命纯粹的“固执”或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退忍”的。脱离自身情感体验的审美终究是在复制他人的审美体验,学生体验不深,就会导致学而不得。所有的审美必然从个体的审美趣味开始。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精辟地指出了文化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她说:“没有个体所参与的文化,个体就根本不可能去接近他的潜在的那些东西。”最终的结果也只

4、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二、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路径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而语言也可能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1所以,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感受鲜活的、有生命的语言而非固化的文字,打破传统的语义教学翻译或过度讲解。古诗词鉴赏需要真正感动于诗词“多于画面的含义”,从语用主体角度,关注读者的理解及阅读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作品,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古诗词鉴赏路径如图1所示。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路径图示将文本、语境、作者、读者、对话、传承结合起来,包含以下信息。(一)古诗词鉴赏是一种作者与读者对话的互动制约的言语行为读者能够读出古诗词中的滋味,感受到审美愉悦,理解其中蕴涵,是一

5、个话语产生效果的过程,是一个说者(作者)与听者(读者)相互作用(读者理解、感动、再创造)的过程。古诗词鉴赏不是说者一人所为,而是说者和听者两人合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二)古诗词鉴赏离不开文本内容,更依赖于读者的再创造古诗词所产生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文本的内容或者读者的感受,还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产物。2古诗词鉴赏时再现的意境并非完全还原,而是包含读者的重新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文本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相联系。3物理世界是指诗词文本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作者与读者由生活经历而形成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是指诗词涉

6、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三者都可渗透出读者对此所产生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等。(三)古诗词鉴赏的终结在于读者的审美感动,更在于心智启发与文化传承首先,启发源自古诗词本身。古诗词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解读。古诗词鉴赏从“文”到“质”,需要品读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也需要将古诗词的意境、哲思、启迪与现实相连,进行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其次,传承根植于读者心理并产生行为变化。描述世界或传递语义信息并不是话语的唯一功能,话语完成之后还可以产生取效行为,即说话行为和施事行为。4所以,古诗词鉴赏一定要基于读者的心理,且能够产生取效行为,是读者建立新感受、有意识或

7、无意识地调整三观并影响行为的过程。三、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师应依循古诗词的鉴赏路径,利用关联原则形成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关联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视为一个由认知到推理的动态过程,即发话者使用符号信息表达意图,受话者从发话者给予的符号信息中推理出隐喻的信息。古诗词教学的关联策略是指鉴赏古诗词时建立文内和文外关联,文内的关联是词句关联和语篇关联,文外关联是读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基础知识等与古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关联。(一)建立文内关联,研读文本语言关联上下文,明晰古诗词作品中涉及的物理世界,研读指示语、语气词、限定词等语用意义。以指示语的关联为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8、亭怀古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凭谁问”表明自己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可是谁来理会呢,能任用他的抗金当权者在哪里呢?“谁”指不存在的抗金当权者,表达了一腔悲愤之情。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及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也有“谁”,而苏词和李词中的“谁”却指作者自己。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也指自己,但是谁来问君?国破家亡,独禁小楼,此处“问君”恰恰表达了李煜的旷世孤独。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不是简单的时间指示,它体现出作者21岁起义抗

9、金,南归后一再奏表进言,苦苦等待大半人生的执着与心酸。(二)建立文外关联,关联读者与作者的世界1.了解时代背景,关联社交世界。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调动体验经验,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相关文化制度与习俗,分析所用典故,积累常见意象及文化内涵,在同一社交世界中探索语义。文化背景知识对语义的影响比较隐蔽,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如诗经中国风卫风氓一诗,学生应结合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鉴赏,因为不了解古代婚姻“六礼”制度的烦琐与隆重,就难以理解卫国女子在“子无良媒”时表现出的单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草率,以及“老使我怨”的悔恨,这首诗的教化意义也就难以凸显。2.了解作家生平,关联心理世界。学生的

10、情感经历与作者相差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人生体验,关联心理世界。有的教师通过剪辑作家生平视频配合讲解;有的教师通过剪辑类似或者相关电影场景对比、讲解作家生平,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建构间接经验;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吟诵,通过吟诵在声韵中感受作者的切肤之痛。如有的教师在分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时,不仅展示其家庭出身、婚姻状况、个人遭遇等相关背景,还将传统吟诵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声韵里感受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中包含的不仅有凄凉哀婉之情,更有颠沛流离之痛、国破家亡之恨,通过具身认知,连接作者与学生的心理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语用学视域下的

11、古诗词教学内容确立路径著名特级教师李海林将诗歌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文本分析(定向),其次是选文功能(定位),再次是教学取向(定点),最后是学习成果(定型)。他认为先要分析文本里有什么,再看文本可以用来做什么,接下来分析学生需要学什么,最后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文本能够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水平。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给我们很大启发。在中等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文本里有什么,确实是需首要分析的问题,对于文本分析不可无中生有、贴标签。文本里有什么随着学段变化,难度、范围逐步增加。其次,要先看学生需要学什么,再决定文本的功能。学生需要学什么不是由自己的主观决定的,而是由实施性人才培

12、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综合而成的。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及个性化发展决定了关注点及关注的面都是不固定的。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在文本内容可以衍生出的众多信息里,需要选择哪些来确定这一文本的教学功能。对照课程标准确定难度和范围;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对照学生关注点,弱化已会内容,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古诗词教学内容选择路径如图2所示。定方向为什么而教决定了教什么。定范围文本里有什么限制了内容选择范围。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限定了难度与层次。定角度学生的专业和个性发展给内容设定的角度提供参考,需要查缺补漏。定目标教学内容整合,目标确立。五、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意

13、义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在交互的、多维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建构并实践所得,传承文化,具有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等意义。(一)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改变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背景知识不再是教师必须讲解的一个环节,而是建立学生与文本话语关联的必要情境。学生产生疑惑时,主动感受背景知识、理解作家生平。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是按照文本文字呈现顺序安排理解顺序,而是按照上下文语境关联安排语义理解顺序,从而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立学生与读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关联中,学生因需要深入理解而主动学习古代制度及习俗,了解作家生平,受其精神品质感染,在具象的认知中产生共鸣,构建新的三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学生通过古诗词专题学习,积累了古代传统意象,并运用意象思维的表现方式,思考选取素材与表达主题的关系,丰富了专业课程学习,以文化底蕴助力其终身成长。诗歌与音乐、舞蹈一起,形成一种综合艺术,共同发挥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的功能。诗歌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内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