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1.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2.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3.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4.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ff85b215767bb31f3542c9a30ef2e48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中的 “浅浅 ”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 )诗人开始用 “好像” ,后来用“定然” ,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 ”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 )你认为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答案】 ( 1 )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 “骑着牛儿来往” 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 ) “好像 ”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
2、; “定然 ”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 )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 )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解析】 【分析】( 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
3、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 “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 )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故答案为: 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 “骑着牛儿来往”的
4、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好像 ”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 “定然 ”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
5、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海已安眠了。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十里松原中无数的
6、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注】 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2 )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既然是“沉默着” ,怎么能 “赞美 ”呢?请说说你的理解。3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
7、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 ( 1 ) D2) “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3 )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2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
8、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安眠 ”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 “明星 ”、“古松” ,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故答案为:( 1 ) D;( 2)“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
9、好的静夜图。【点评】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修辞 (描写手法 )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
10、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 “情”或 “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 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 “过五溪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
11、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 ” 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 ”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 1 ) B,C( 2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4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
12、哀愁的气氛。 B 项 “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 溪”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杨花落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3、。( 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里所谓 “夜郎 ”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 “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
14、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我寄愁心与明月 ” ,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故答案为:( 1 ) B、 C;(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 4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
15、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B、 C 两项有误。( 2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闻道 ”,表示惊惜。 “过五溪 ”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谯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
16、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 “随风直到夜郎西” 。(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此诗中 “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 ”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 )这首诗
17、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 )阴阴;残花落尽( 2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的前两句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其中的 “阴阴 ”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残花落尽 ”点明了时令 暮春时节。( 2 )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
18、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阴阴 ; 残花落尽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
19、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 “杨花”“ 子规” 来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 ( 1)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解析】 【分析】( 1)首句
20、描绘 “杨花落尽 ”、 “子规啼 ”一句,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2 )通过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故答案为: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点评】 本题考
21、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本内容,体会意象。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明确修辞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小令中, “枯藤 ”“老树”“ 昏鸦”“ 夕阳 ” 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 ”的情意与 “断肠人 ”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3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 1 )深秋晚景图。( “萧条 ”、 “凄凉 ”等词语亦可)( 2 )一致。小桥流水人家更供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以乐衬哀)。( 3 )通过写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
22、经历表达了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和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 “秋 ”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深秋晚景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在这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3)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
23、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答案为:深秋晚景图。(萧条“、凄凉”等词语亦可) 一致。小桥流水人家更供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以乐衬哀)。 通过写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经历表达了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和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曲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内容,理解内容,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本题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注意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难度不大,本曲言简意赅,考生抓关键语句即可回答。【附参考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
24、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7 古诗阅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 ”字为线索,以 “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案】 ( 1 )行;早春( 2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
25、它们忙着衔泥筑巢。【解析】 【分析】( 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 “行 ”为线索,以 “孤山寺 ”起,以 “白沙堤 ”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
26、点描绘即可。故答案为: 行;早春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8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行秋(宋)徐矶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答案】(1)秋蝉、柳树(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
27、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 闲适之情。【解析】 【分析】(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 象。(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 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 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 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 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 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
28、艺术氛围,映射出 人物的心境。故答案为:秋蝉、柳树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 适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本题考查诗歌 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观沧海是曹操诗 的第一章,诗中 “宇起统领全诗的作用。(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答案】(1)步出夏门行;观(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
29、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 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 ”字来统领全诗。据此理解作答。( 2 )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
30、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步出夏门行;观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10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 吹笛唤春归,迁客
31、 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 “迁客 ”之列。( 1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沙似雪 ”和 “月如霜 ”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 1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 )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解析】 【分析】(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
32、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 “如霜 ”。 “沙似雪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 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 “沙似雪 ”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 ”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 “一夜 ”和 “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
33、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故答案为: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 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
34、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 诗中 “戍 ”“夜阑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答案】 ( 1 )戍:守卫;夜阑:夜深。( 2 )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解析】 【分析】( 1)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戍:守卫。夜阑
35、卧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夜阑:夜深。( 2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结合 “尚思为国戍轮台 ”可知作者的愿望:要为国家戍守边疆。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故答案为: 戍:守卫;夜阑:夜深。 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
36、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相关诗句把握感情。 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 青山”当指北固山, 客路”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 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 待,心情乐观昂扬。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 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答案】(1)停/宿/留(2) C【解析】【分
37、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次”一词多义,有 第二、较差、顺序、次数 ”等意,这里的意思是停宿,因此其近义词可为停“宿“留等。(2) C.有误。 倍感消沉是错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残”字则表达出作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故答案为:停/宿/留C【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注意词语义项 的正确选择。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 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判断正误。13.诗歌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
38、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 (2)诗歌前两句里的 绝”和 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更恰当。诗中的 怯和 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经历 经过(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
39、就是立春时节。所以这里的历”的意思是经历。( 2 )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断 ”是说 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故答案为: 经历;经过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器械委托加工协议书范本
- 劳务清包施工合同范本
- 商铺委托经营管理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采购合同签字人义务与数据安全
- 2025年度海滨度假村物业公司股权转让及休闲服务合同
- 毛坯房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销售业务员绩效考核与薪酬调整协议
- 2025年度网络安全技术股东权益转让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与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美甲师职业培训与创业指导合同
- 建筑工地工人职业健康体检计划
-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音乐教学集训课程设计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肺切除手术的术前评估课件
- 招聘专职人员报名表
- 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
-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课件
- 2024年体育赛事运动员赞助合同3篇
- 护士的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