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_第1页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_第2页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_第3页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_第4页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张仲景第五章 汉唐时期针灸医家医圣东汉末年,在河南南阳这块物化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对后世的中医药形成,发展及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国宝资源中医药源源流长,生生不息。他就是中华医圣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生平梗概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卒 z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终年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其

2、精湛的医术和独特的功效受到了世人的尊崇和爱戴。在他的故乡南阳,人们建立医圣祠纪念他。背景据史书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张仲景家族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因“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莫救”,他发愤用毕生精力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从医原因习医目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冬至、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来历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张仲景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

3、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

4、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冬至、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来历 故事建安年间一位有名的诗人,在朝廷作过侍中(一种官职),名叫王仲宣,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后,就辨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名叫“病疾”(麻疯病)的病原。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然到40岁时会脱眉毛,脱眉至半年,将会有生命危险。我劝你还是先服几剂五石汤。” 王仲宣听懂了他的意思,但以为是吓唬自己,便没有听张仲景的劝告。王仲宣还是不信,未按张仲景说的做。果然20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脱眉到第187天便不

5、治身亡。诊断麻风病伤寒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经过晋代医家王叔和的系统整理,把它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经典。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它系统地分 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六经辩证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仲景独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中也渗透有八纲辨证的理论方法。不同的是,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病变情况根据征候的属性,以阴阳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阳明,少阳病证合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合为三阴病。六经传变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

6、少阴经厥阴经三阳宜针,三阴宜灸(应用比例)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 伤寒论中用针治疗的原文有9条,其中8条用于三阳经证;用灸治疗的原文有6条,其中5条用于三阴经证二、学说与贡献针治三阳(张仲景选穴)病证治疗原则张仲景选穴太阳中风证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先刺风池、风府太阳、少阳表里两经并病和解泄热取大椎、肾俞、肝俞疏泄少阳,通达太阳经气妇人经期患太阳病,形成热入血室刺泄实热刺期门以疏理肝气泄血室之热阳明邪热,热盛动血,热扰心神刺泄实热刺期门以泻肝经之实热(血室隶属肝经,刺期门泻血室之热)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证治”论

7、伤寒,从而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总观仲景的所谓六经论治凡是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阴证。 凡是归入三阳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常或尚属亢进的阳证, ?三阴宜灸(张仲景选穴)病证治疗原则张仲景选穴少阴吐、利太过,阴伤而阳无依附温经复脉灸(阳气暴脱急救回阳)少阴病阳虚血少(先治阳虚不利于血少,先治血少不利于阳虚)温阳举陷灸百会(欲助阳、兼护阴)厥阴阴盛阳竭回阳救逆艾灸关元、气海(阴阳离绝、阳气将绝)厥阴病(下页)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较后的阶段,病情复杂且危重,有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哕等证。主要特点为寒热错杂。“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8、清代尤在泾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对本条作出解释“灸之所以引阳外出。”此说深得仲景之精髓。本条属阳为阴阻之证。有热有寒,寒热错杂,治疗上颇为棘手。而仲景独以灸法治之。厥阴病用灸法原因在仲景的有关针灸治疗条文中,选取穴位多为单穴,但均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取穴位,而且多是常用穴、特定穴。大椎、肺俞、肝俞、风池、风府等穴,这些穴位在现代临床中多是常用穴,疗效也是肯定的。(三)重视辨经,善用特定穴伤寒杂病论中还有多处出现了“针足阳明”、“灸少阴”“灸厥阴”等字样。多数人认为这是仲景强调经脉辨证,重经胜于重穴的学术思想,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选穴原则。实际上这是一类穴位,可称为“经脉穴”。素问通评虚实论:“

9、霍乱足阳明及上旁三”刺三针“上旁”,只能理解为一个明确的局限的部位穴位金匮玉涵经:“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经脉穴的由来早在1994年, 黄龙祥提出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治疗癞病的一个灸方:“灸其泰阴、泰阳”其中“泰阴、泰阳”并非原书整理者认为的经脉名, 而应该是与经脉同名的腧穴名, 并将这一类腧穴名称暂定为经脉穴.对于经脉穴部位的系统记载始见于脉经, 该书记载了全部12个经脉穴, 六朝以后除了足太阴部位变化较大外, 其余各穴部位诸书记载都很相近, 不超过腕踝部, 多与相应的脉口部位相当。经脉穴的概念“经脉穴”是指那些位于腕踝附近与经脉名同名的腧穴。它们与今之腧穴的概念不完全相

10、同。“手太阴”实际上相当于太渊、经渠(还包括早期鱼际)穴之间的整个手太阴脉动处(脉口);“手阳明”相当于合谷、阳溪穴之间的脉动处出现频次最高-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期望,出入门户,汉皇帝侍从官名调畅肝胆气机,分别治疗“纵”、“横”、“阳明中风”、“热入

11、血室”等以肝胆气机不畅为主要病机疾病肝之募穴(四)误治、禁忌证认为:对患者三阳证和阴虚里热的患者,若用烧针、温针、艾灸等方法,可造成各种变证热证忌灸派代表人物还持有此观点张景岳、王孟英等张景岳认为阳盛阴虚的热证不宜用灸,否则“灾害立至”。 王孟英反对阴虚者用灸,提出灸可劫阴之说。 伤寒论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躁、吐血。” 如果反用灸法,是热上加热,必然会使炎火上攻,引起咽喉干燥、吐血的情况。 太阳病属实证要用桂枝汤或麻黄汤角之,如果有热的,还要用石膏来清热太阳病忌用灸法伤寒论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

12、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指烧针迫使大汗出后,人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刺激,而产生惊慌,加之针外被寒而红肿,故发奔豚,气及水趁上身发汗之虚而上冲胸心,与桂枝加桂汤。灸其核上各一壮,为治疗感染之法。 烧针发汗导致奔豚病的发生及处理原则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伤寒论第114条太阳病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伤其阴络,必致便血。此证由误火引起。太阳病误用火熏法龚居中明代晚期太医院医官,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热证可灸派龚居中(16-17世纪)明代医家

13、,字应圆,号如虚子、寿世主人,豫章云林(今江西金溪)人。擅长内、外、针灸各科,撰有红炉点雪等对运用灸法和药物治疗阴虚兼痰火之肺痨症尤于精堪灸法适应证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指出“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龚氏的观点对一些医家关于灸只治寒病不治热病的偏见做出了有力的反驳,并为“灸治热病”提供理论依据持有此观点的还有虞抟tuan医学正传汪石山针灸问对李梴医学入门张仲景被后人遵为“医圣”,故而他的热证忌灸之说,被后世一些医家奉为圭臬(gu ni ),而拘泥执守,会限制了灸法的应用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有刺禁、灸禁一类的戒律,然而仲景并不拘泥于兹。

14、“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案例好人怀孕后患病,只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即使用峻猛的药物亦不会导致坠胎。关元穴,古人认为此穴为孕妇禁刺。然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妊娠shen水肿用禁穴关元从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然内经论及孕妇使用峻猛药物及有毒药物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用药如此,用针亦当如此,且关元穴为治小便不利之特效穴,故仲景敢于打破禁区,于妊娠水肿用之,所谓“有病则病当之”。 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中医预防疾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5、: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当身体尚未出现病症,或初感不适时,就注意养生保健,以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就提出平时要注意“养慎”,“不令邪气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在此充分肯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就灸后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欲引邪出,先针后药举例后世医家认为此当针灸大椎穴,以冀温阳达邪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

16、疟疾,它的脉偏迟。弦小紧,小就是细脉,细脉就是血少。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以用温药。紧是实,如果脉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指的疟母,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疟疾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 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伤寒论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指烧针迫使大汗出后,人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刺激,而产生惊慌,加之针外被寒而红肿,故发奔豚,气及水趁上身发汗之虚而上冲胸心,与桂枝加桂汤。灸其核上各一壮,为治疗感染之法。 表里俱寒,灸药并投举例外用艾灸以散寒,内

17、服桂枝加桂汤以温心阳,降冲逆或针或药,随证处之纵观整部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大多是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结合起来使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 许叔微 许叔微,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约生活于公元10801154年(北宋元丰三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 11岁时,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类中风),百日之间,先后辞世。许氏深感医道之重要,在习儒同时,刻意方书,精研医学。凡有病者来召,不分昼夜,无问贫富,誓欲以救物为心,志在活人,而不求其报。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颇受时人嘉许。许氏53岁时中进士,曾任杭州教官及翰林集贤院学士,故后世称之“许学士”。 阴证阴毒速灸灸法主要治疗“阴毒”、“阳微”等多种阴证,更于关元灸之,以手和暖为度; 阴证阴毒歌 阴证深,则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虚则郑声。阴证阴毒歌:“阴病渐深腹转痛,心胸胀郑声随,虚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面色黧,(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