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6湖 南 基 本 现 代 化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统计监评价测模型与方法研究课题组二OO二年十二月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课题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批准文号:湘统200318号课题编号:200346主 持 人:龚曙明主要研究人员:辛 玲、李新富蔡宏宇、李梦觉谢小良、朱海玲内 容 摘 要(一)课题背景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并逐步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英格尔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10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只能评价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而不能反映信息化、知识化的
2、进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与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是相互交叉的融合的,难以将两次现代化分开分别进行监测评价。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既包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又包含了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内容。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需要建立涵盖工业化和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二元叠加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以解决二次现代化评价有机统一,并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评价相衔接的问题。(二)研究目的1、建立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二元叠加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和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算法设计等,为完善现代化评价模
3、型和方法的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2、较为全面地反映湖南基本现代化的进程(水平)、所处的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差距,为湖南现代化评价提供实证研究成果。3、对湖南基本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为湖南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对策研究成果。(三)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实证研究,湖南基本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其中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实证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借鉴思考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和路径对课题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求达到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可靠,评价构面设计完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标准合理、算法设计科学、评价结果可信的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目标要求。(五)主要创新点1、评价构面的设计涵盖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而拓宽了现代化评价的内容,完善了现代化评价的指标体系。2、构建了一个包括八大评价构面、60个评价指标、八大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二元叠加的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突破了传统评价模型的局限性。3、解决了基本现代化评价与基本小康、全面小康、初级现代化、基本现代化等现代化
5、发展阶段相衔接的评价问题,有利于使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评价相互衔接。4、提出了湖南基本现代化建设应采用“兼顾两大进程,跨越三个阶段,突出四大战略重点”的跨越式的综合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5、将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概括和提炼为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理论,为建立二元叠加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目 录一、现代化内涵与现代化理论(一)现代化内涵(二)现代化理论简介二、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设计(一)模型设计的主要依据(二)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三)模型评价构面设计(四)模型指标体系设计(五)模型评价标准设计(六)模型评价权数
6、确定(七)模型算法设计(八)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的阶段划分三、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实证分析(一)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动态分析(二)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差距分析四、湖南基本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对策思考战略思考:(一)兼顾两大进程(二)跨越三个阶段(三)突出五大战略重点对策建议:(一)抓好五大重点产业(二)坚持五个做大做强(三)用好用活五种资本(四)综合运用五种推力(五)兼顾五大协调发展湖南省基本现代化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课题组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7、,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在内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而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我省现代化的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对策,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和方法,并展开实证研究,以便为我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此,本课题拟对现代化的内涵与现代化理论、基本现代化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和方法、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评价和发展战略与对策等问题分别展开研究。一、现代化内涵与现代化理论(一)现代化内涵现代化是人们最熟悉,使用较频繁
8、的词汇,但是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广泛涵盖性的、综合性的概念,因而要给现代化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是较为困难的。我们认为:现代化是指以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为推动力,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深刻革命,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丰富,共同富裕程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极大地提高。要理解现代化的内涵,应抓住以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现代化具有动态性。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而
9、不是“当代”的泛称,也不是无限延伸的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现代化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如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而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2、现代化具有空间性。现代化不仅具有时间约束性,而且具有空间约束性,现代化目标设计、不同阶段现代化进程规划与实施可以是国家级层次,也可以是区域级层次。以一个国家作为现代化概念的空间尺度(国家现代化),比较容易被接收、理解和正确应用。但在一个国家内的低级行政区域作为执行“区域现代化”的系统单元,由于在地理的、经济的、人口规范上尚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现代化一词容易被误用或滥用。因此,实施现代化的最小地理规模应当不小于
10、地市级单位。3、现代化具有目标性。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往往设定了期望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工业时代,把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主要目标;在信息化时代,除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外,还把提高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等作为现代化的目标。4、现代化具有系统性。一个国家、地区的现代化是一个多维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人口和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时兼顾。因此,现
11、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实现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文化先进、资源永续、环境健康、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5、现代化具有复杂性。由于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性非常广泛,涉及的要素众多,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较长的时间。因此,现代化建设是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在转变时期,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是,现代化在整体上是个长期趋势,是一个不可递转的过程。6、现代化具有革命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必须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整体的变革,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多方面的变革,必
12、须带来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提高。因此,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二)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根据有关研究,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或本质度量,有三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1、现代化的动力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及其可持续性,其中发展能力包括发展现实能力,发展的推动能力和发展竞争潜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以及对这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及其对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2、现代化的质量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社会效率”、“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
13、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支配水平、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具体表征是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其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不断变好的趋势。3、现代化公平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使其对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缩小程度,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公平标准。主要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政治民主化、分权化和秩序化,等等。上述三条衡量标准只有同时包容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就具有统一的衡量基础,现代化的目标才具有可比和可测的共同内容。(三)现代化
14、理论简介现代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始于18世纪后期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工业化是现代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而现代化理论研究已历时50多年,已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可分为以下四大现代化理论体系:1、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90年代形成的,其现代化可概括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通常采用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学者们研究发现,用经典现代
15、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但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因为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国家未来的发展过程是什么,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作出回答。2、后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在提出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数字化社会等多种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的,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
16、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生存质量。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同时,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后现代理论中的“后现代”与“现代”在时间上是交叉的,“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后现代化理论中没有包括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也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何传启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中,全面提出了
17、“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他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因而人类文明进程包括四个时代十六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社会还会有新的现代化。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即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
18、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内容,而且还将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新经济、新社会、新文明等研究成果纳入其范畴。第二次现代化完成后,人类社会还将进行新的现代会。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试图解决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之后的发展的困难,化解后现代化理论中“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但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在时间上、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难以截然分开;信息化、知识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经济质量
19、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信息化、知识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内容之一。4、分阶段现代化理论。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同志设计和提出来的,并得到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战略部署上,以及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上。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从现代化不同阶段应实现的目标进行理论设计的,而不是单纯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进行现代化类型区分。分阶段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的实现分为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基本现代化之后,应为全面现代化
20、)四大阶段。其中温饱阶段是现代化的起步期;小康(包括基本小康和全面小康)阶段是现代化的成长期;基本现代化阶段是现代化的成熟期,全面现代化是基本现代化完成之后,现代化社会向更高的社会迈进的过渡期。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不仅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容,而且还将信息化、知识化、公平化、生态化等内容纳入其体系之中,不仅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强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等。分阶段现代化理论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分阶段、分步骤、长期努力才能达到。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主张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全面
21、推进各项现代化建设。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被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逐步得到证明的成功的现代化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的巨大贡献。这种理论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亦可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之后的未来发展,即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实现。二、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与方法设计(一)模型设计的主要依据1、借鉴当代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以邓小平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依据这一理论,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因此,应建立以经济现代化为重点,兼顾现代化各个层面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2、借鉴英格尔斯的现代化社会十项指标,中科院、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和有关省市提出的
22、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结合湖南的实际,构造湖南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的评价构面,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方法,力求评价模型具有可比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3、以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现代化战略决策为依据,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进程监测纳入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中,使之体现区域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为湖南现代化建设服务。4、根据湖南现代化过程的二元性、交叉性特征,建立涵盖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叠加式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并尽可能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相统一。5、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
23、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方针为指导,展开湖南现代化评价和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二)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湖南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必须在加大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才能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从理论上说,可分别建立两次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监测两次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在时间上、内容上具有交叉性、融合性;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内容、新课题;信息化、知识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升经济
24、质量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分别建立两次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是不可取的,也难以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相衔接。我们认为,湖南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目标的同时,应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目标,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因此,湖南现代化统计监测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目标为基础的,叠加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目标的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即二元叠加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其要点如下:1、评价内容:尽可能涵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生活水平、社会协调发展
25、等方面,将现代化度量的动力标准、质量标准和公平标准均纳入模型之中。2、评价标准:按照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确立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并分别界定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全面小康阶段、基本现代化阶段应达到的现代化综合进程(水平)的目标值,以便对现代化的进程进行动态追踪和监测。3、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构面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评价湖南现代化的进程(水平)、速度和比较差距。(三)模型评价构面设计根据模型设计的主要依据、原则和总体思路,模型评价构面应重点考虑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构建二元叠加现代化统计监测模型的要求,兼顾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评价的内容;二是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
26、代化建设的要求,评价构面的设置尽可能涵盖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三是评价构面的设置应具有可量性的要求,可构建评价指标群,且有可供利用的统计数据。从这三个基本要求出发,我们设置了如下八大评价构面(模块)。1、工业化水平。主要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外向度等要素的内的工业化过程及其现代化水平,描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进程。2、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反映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综合商品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外向度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货币收入提高的综合水平,反映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综合过程。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设置这个评价构面的目的,在于为湖南推进工业化、城镇
27、化、农业产业化提供评价资料,体现区域现代化建设与评价的特点。3、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经济市场化和城市集约化水平等要素在内的城市化进程和水平。4、信息化水平。主要反映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水平、邮电信息业务等要素在内的信息化进程和水平,亦可称为知识传播水平。5、知识化水平。主要反映包括科技投入与产出,教育经费投入与中等、高等教育普及率、高新技术经济在内的知识化进程与水平,亦可称为科教化水平或知识生产水平。6、居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主要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医疗条件、住居条件、交通条件、健康水平等要素在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现代化
28、进程和水平。7、社会协调化水平。主要反映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文教体卫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8、生态化水平。主要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水平。由于目前,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统计尚未健全,难以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量化评价,因此,只能舍去民主化水平评价模块。当统计条件具备时,可在模型中再增设民主化水平评价构面或评价内容。我们认为,上述八大评价构面涉及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主要方面,涵盖了现代化衡量的动力、质量、公平三大评价标准,兼容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评价的基本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和
29、基本现代化建设的体系要求。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模块叠加的关系如下:第一次现代化知识应用第二次现代化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居民生活化水平协调化水平生态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知识化水平经济质量生活质量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四)模型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化和定量化,是评价模型建立的关键之一。为了保证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性原则。按照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的思路,先优化设计各评价构面的指标群,最后集合形成整个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2、系统性原则。各评价构面指标群应尽可能涵盖该子系统的主要要素
30、,信息遗漏应控制在不影响最终测评的总体水平上。3、代表性原则。每个测评指标均应具有鉴别、反映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功能,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每个评价构面的指标群应具有较强的整体评价功能,能够反映该评价构面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集中趋势。4、可行性原则。每个测评指标必须在明确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能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5、可比性原则。模型指标体系设计应能进行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按照以上原则,我们设计的湖南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共包括八大指标群,60个评价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某些模块中的个别重要指标,如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带头农户率和联系基地
31、率、协调化水平中的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和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等等,由于目前统计数据缺乏或数据不全而暂未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但由于设置了其他重要的替代指标,因而遗漏的这些个别指标,不会影响测评的总体水平。(五)模型评价标准的设计为了测度和评价现代化的进程或实现程度,通常需要确定标准尺度。标准尺度又称目标尺度,是指各项现代化评价指标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目前,标准值的确定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有的是按照经典现代化的要求直接采用上世纪七十年代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社会标准;有的是按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设计的;有的是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标准分开进行设计,其中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主要采用英格尔斯标准。由
32、于我们主要研究湖南基本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因此,标准尺度的设计应立足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1、综合确定。即综合不同的评价标准,确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值。例如,人均GDP的标准值,按照邓小平及其领导集体提出的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其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人均GDP目标值分别为500、1000、4000美元;按照钱纳里提出的人均GDP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人均GDP2100-3360美元为初级发达经济阶段,人均GDP3360-5040美元为高级经济发达阶段;再结合其他研究确定的评价标准,我们设计的基本现代化的人均GDP标准为
33、50000元人民币,约6000美元(考虑了价格变动因素)。按照湖南2002年实际人均GDP6565元计算,要达到这个标准,今后50年内人均GDP年增长率应为4.32%,预计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2、相关推定。即利用已确定的评价标准推定某些评价指标的标准。如人均消费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标准值,就是利用已确定的人均GDP进行相关推定的。3、直接利用。即直接利用有关现代化评价研究中确定的能够作为基本现代化评价的标准,或者对某些标准按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调整确定。4、合理设定。某些评价标准没有可供参考或直接利用的标准,也难以进行相关推定,则采用合理设定的方法确定评价标准。如“三废”排放强度是
34、假定维持或低于现有排放量而设定的。5、试算定案。即根据每一评价构面的指标群、评价标准和权重,对该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进行初步试算,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可信,是否偏高或偏低,然后对评价标准作出适当调整。按照以上思路确立的模型指标体系的标准值见湖南现代化进程(水平)测评表所示。我们认为这些评价标准值是较为适度的,是可以达到的。当然,有的评价标准偏高,有的可能偏低,但不会对最终测评结果的总体水平造成较大的偏误。如有可能,有关部门应制定尽可能统一的现代化评价统计标准。(六)模型评价权数的确定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中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对现代化进程和水平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宜采用加
35、权平均的方法测定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综合速度和综合差距。而权数的确定难以进行客观赋权,只能采用主观赋权的办法。其主要做法如下:1、根据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信息量、敏感性、独立性进行合理赋权;2、借鉴同类研究成果的权重体系,设计本评价模型的权重体系;3、采用分层赋权的办法,先确定各评价构面内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确定八大评价构面的权重,并规定各层权数之和均为100。4、试算定案。即设计几套不同的权数方案,然后根据实际资料对各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进行试算测评,取试算测评结果可信度较高的权数方案作为定案的权数。按照以上做法,设计的模型评价权数体系见湖南现代化进程(水平)测评表所示
36、。这套权数体系主要用于评价基本现代化的综合进程和水平。(七)模型算法设计我们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反映和评价湖南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发展速度和综合比较差距,进而可推测现代化预期可实现的时间。1、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综合反映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实际值逼近标准值的程度,亦即现代化已实现程度的综合水平。设Pn为标准值,P1为计算期实际值,W为权数,KA为个体进程指数P1/Pn(逆指标则为Pn/P1),FA为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则FA=KAW2、现代化综合发展速度。综合反映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现代化推进的发展速度。设P1为计算期实际值。P0为基期实际值,W为权数,KB为个体发展速度,P1/P0(逆指标则
37、为P0/P1),FB为现代化综合发展速度。则:FB=KBW或=FA1/FAO3、现代化综合比较指数。综合反映计算期本区域现代化水平为同期全国水平的相对程度。设P1为计算期本区域实际水平,PC为同期全国实际水平,W为权数,KC为个体比较指数PC/P1(逆指标则为P1/PC),FC为现代化综合比较指数,则FC=KCW综合相对差距=1FC4、预期实现时间T。即按照现代化综合进程离总目标的差距(1FA),除从平均每年缩小的差距,推测现代化目标预期可实现的时间T(需要的年数):T=(1FA)/实际应用中,亦可计算追击全国水平所需的年数。(八)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的阶段划分由于我们设计的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
38、型的标准,是按照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而设计的,即现代化综合进程(水平)指数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100%。为了使基本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等衔接起来,有必要根据模型测评的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为此,我们依据钱纳里人均GDP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成长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等,将基本现代化的综合进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阶段划分基本现代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综合进程(水平)值(%)起步期初级产品(贫穷)20以下工业化初期(温饱)20-35成长期工业化中期(基本小
39、康)35-50工业化后期(全面小康)50-80成熟期初等发达经济(初级现代化)80-90中等发达经济(基本现代化)90-100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还可划分为一些小阶段。如全面小康可划分为全面小康初期、全面小康中期、全面小康后期等等。本表划分标准的确定,还考虑了湖南和全国2000-2002年的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实证研究结果。虽然划分界限的确定不一定很准确,但提供了一个根据基本现代化标准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判断的基本依据。三、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实证分析湖南现代化建设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解放初期,湖南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基础差,起步水平很低。195
40、2年,湖南人均GDP仅86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6%,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7.9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7.0和4.5个百分点。因此要在这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大省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湖南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以上建立的二元叠加现代化八项综合指数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测评,2002年湖南基本化综合进程指数为50.7%,表明湖南基本现代化已走完了全程的一半,具体测评结果如表所示。(一)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动态分析1、2000年湖南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为50.7%,按照前面的
41、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阶段划分标准,湖南已处在基本现代化的成长期的前期、工业化中期,已完成了基本小康阶段的建设,开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2、在八大评价构面中,城镇化水平、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协调化水平、生态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表明社会指标现代化进程高于经济指标现代化进程。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动态分析评价构面2000年2002年进程1、工业化水平2、农业产业化水平3、城镇化水平4、信息化水平5、知识化水平6、居民生活水平7、协调化水平8、生态化水平43.141.045.618.022.553.971.568.546.345.748.426.426.156.475.868
42、.43.24.72.88.43.62.54.30.1基本现代化综合水平47.150.73.63、湖南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大,说明三者是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其中工业化水平是决定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关键。4、湖南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均高于信息化水平和知识化水平,说明湖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进程快于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大体上,湖南经典现代化处于发展期的中期,第二次现代化处于起步期。5、2000-2002年湖南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年平均推进1.8个百分点,若保持这个推进速度,到2020年,基本现代化综合进
43、程指数可达到83.1%,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应达到80%的基本要求。6、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现代化的基数越来越大,现代化年推进进程或速度将会减慢,若今后50年内基本现代化进程年平均推进1个百分点,到2050年左右湖南可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差距分析1、2002年湖南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50.7%,比全国平均水平58.7%慢8.个百分点,湖南基本现代化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0%。按照近两年湖南平均每年基本现代化推进1.8个百分点计算,湖南现代化水平比全国慢5年左右。2
44、、在八大评价构面中,只有社会协调化水平和生态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素质、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不大,而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知识化水平均比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湖南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其实质是经济实力不强。3、湖南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平均比全国水平低15.1个百分点,按照湖南近两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平均每年推进1.8个百分点计算,湖南需要用89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全国现有的水平。表明湖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进程比全国平均进程慢89年时间。全国已进入经典现代化成长期后期,湖南则处在成长期中期。4、湖南信息化、知
45、识化水平平均比全国低11.55个百分点,按照湖南近两年信息化、知识化平均每年推进3个百分点计算,湖南需要用4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全国现有的水平。表明湖南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比全国平均进程慢4年左右。全国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已进入成长期初期,湖南则处在起步期后期。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分析 单位:%评价构面2002年湖南2002年全国差距湖南为全国1工业化水平2农业产业化水平3城镇化水平4信息化水平5知识化水平6居民生活水平7协调化水平8生态化水平46.345.748.426.426.156.475.868.461.557.466.738.337.359.770.
46、066.515.211.718.311.911.23.3+5.8+1.978.086.274.270.473.892.4106.4102.8基本现代化综合水平50.758.78.086.15、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与全国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的差距,是由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两个综合差距导致的,其中第一次现代化的差距是主要的。由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对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不强。20002002年湖南基本现代化进程(水平)测评项 目标准值权重2000年2002年2002年全国湖南为全 国数值进程数值进程数值进程1、工业化水平指数1.1 人均GDP
47、(元)1.2 农业增加值占GDP(%)1.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1.4 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占GDP(%)1.5 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1.6 出口额占GDP(%)1005000050309030(15)25252015510563921.339.111.862.53.743.111.356.378.239.369.412.3656519.540.513.761.53.446.313.161581.045.768.311.3818415.433.724.863.225.761.516.477.967.482.770.285.778.882.178.9120.255.297.313
48、.22、农业产业化水平指数2.1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现金收入率2.2 农林牧渔综合商品率(%)2.3 规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 4 农产品出口占GDP(%)2.5 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1009090801025000(10)152045101064.759.723.02.5378541.071.966.328.825.015.169.962.928.02.7412045.777.769.935.027.016.569.563.550.41.6437157.477.270.663.016.017.586.2100.699.155.6168.894.23、城镇化水平指数3.1 城镇人口占
49、总人口比重(%)3.2 非农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3.3 城市消费品占零售额比重(%)3.4 地级以上城市GDP比重(%)3.5 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人口(万人)10070759080150(15)40205152029.841.752.038.155.345.642.655.657.847.636.932.044.253.840.258.548.445.758.959.850.339.039.150.063.361.4119.766.755.966.670.376.879.874.281.888.485.065.548.84、信息化水平指数4.1 电话普及率(部/百人)4.2 农村家庭彩电
50、普及率(台/百户)4.3 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千人)4.4 城镇家用电脑普及率4.5 广播电视覆盖率4.6 邮电电信业务量占GDP(%)4.7 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GDP(%)100701002001001001520(10)151020155152010.730.38.610.786.43.818.015.330.34.310.786.425.321.341.032.819.786.84.42.826.430.441.016.419.786.829.314.033.660.540.920.694.05.47.838.348.060.520.520.694.036.039.070.463
51、.465.180.295.692.381.535.95、知识化水平指数5.1 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5.2 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件)5.3 R D占GDP(%)5.4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5.5 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科技产值比重5.6 人均图书杂志出版量(册)5.7 初中升学率(%)5.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 社会教育经费占GDP(%)1007003.53.04.030201005615(10)101520201055105166.60.630.520.785.451.214.54.122.523.818.017.319.527.051.225.627.3196.10.730
52、.600.6610.66.762.516.44.826.128.020.920.016.535.333.562.529.332.0240.51.961.230.8511.77.658.315.04.837.734.456.041.021.239.038.058.326.732.073.881.537.248.877.290.688.2109.4109.31006、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指数6.1 平均预期寿命(岁)6.2 成人识学率(%)6.3人均受教育年限(年)6.4 万人拥有医生数(个)6.5 人均公路里程(公里)6.6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6.7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6.8 农村居民思格尔系
53、数(%)6.9 城镇居民思格尔系数(%)6.10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元)1007810015252040303530000(15)5510555520202072.594.08.313.59.330.911.854.237.2272353.993.094.055.354.046.577.339.364.567.29.172.594.08.612.012.834.112.452.535.6301356.493.094.057.348.064.085.341.366.670.210.073.393.38.814.713.826.522.846.237.7379159.794.093.358.758
54、.869.066.376.075.866.312.692.498.9100.898.981.692.8128.754.488.0105.979.57、社会协调化水平指数7.1 人口自然增长率()7.2 万人拥有律师数(人)7.3 万人法院一审案件数(件)7.4 万人拥有文教体卫人员数(个)7.5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7.6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7.7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倍)7.8 社会救济与社利费占GDP(%)7.9 城镇登记失业率(%)7.10 职工三项保险覆盖率(%)10023003030105510156090900.3(10)15515151010102052.45.115.330
55、.627.366.147.00.1568.595.351.098.065.445.573.452.250.053.14.716.425.818.977.664.80.1168.496.547.090.977.531.586.272.036.716.65.418.119.822.388.352.00.1866.530.254.084.5101.037.298.157.860.0102.8319.987.0110.476.784.887.9124.661.1基本现代化综合水平指数10010047.150.758.286.1资源来源:2001-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10、湖南居民素质和
56、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不大,主要原因是湖南居民的消费倾向高,而储蓄倾向低;居民的预期寿命、识字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素质与全国差异不大等等。11、湖南社会协调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低,万人法院一审案件数比全国低;经济不发达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不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全国持平等等。12、湖南生态化水平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国水平等。而其他有关污染治理的指标并不比全国水平好。随着湖南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推进,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生态化水平指数有可能趋于
57、下降。四、湖南基本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对策思考湖南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走完了基本现代化一半的路程。然而,与全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相比,仍存在着总体上落后5年左右的差距,比发达省市落后8-10年左右。这种落后差距,既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又体现在信息化、知识化水平上;湖南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信息化、知识化则处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湖南要缩小与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差距,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湖南以立足于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确立兼顾的两大进程、跨越三个阶段、突出五大战略重点的综
58、合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要点如下:(一)兼顾两大进程:即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知识化进程,在努力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目标。为此,必须摒弃先追赶工业化时代目标,后追赶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目标的追赶式发展模式。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同时推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二)跨越三个阶段:即在未来的50年内湖南现代化必须跨越全面小康、初级现代化和基本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亦即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应区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建议如下:1、全面
59、小康阶段:2000-2020年。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兼顾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战略目标是使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化和知识化进入发展期中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目标要求。2、初等现代化阶段:2020-2030年。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战略重点,巩固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工业化时代的目标要求;基本实现信息化、知识化进入发展期后期。3、基本现代化阶段:2030-2050年。以知识化和提升经济质量、生活质量为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是基本完成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的目标要求,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经济质量、生活质量和现代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实现
60、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目标。(三)突出五大战略重点。在未来50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应突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知识化五大战略重点。这五大战略重点做大做强,就能够为湖南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就能够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繁荣发达、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前提条件,就能够增强湖南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这五大战略重点的推进中,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中心,实施五化互动的发展思路,具体思路如下: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动力,是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为此,湖南应走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力、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通过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华宇工学院《普通生物学动物部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华宇工学院《城市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燃烧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能源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遥感概论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兰陵县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中考模拟最后十套:化学试题(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
- 公司计件工资劳动合同书
- 二零二五抖音发布协议书模板
- 二零二五版月子中心月嫂服务合同书
- 麻醉三基培训课件
- 学生牛奶、糕点配送服务承诺及售后服务
- 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潮流
- 排水箱涵研究报告
-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 体制内年度工作总结
- 卡通风幼儿园餐前播报
- 2024-2025年上海中考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联通项目管理系统总体介绍
- 新版MACSV系统手册
-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