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练习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6题,共48分)1如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时间事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顺帝阳嘉元年(年)“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D选官制度日趋公正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有学者认为:“只有新进于文明的野蛮国家,最为

2、可怕,秦国就属于这一种。”秦国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誉为“虎狼之师”,这主要是由于实行A皇帝制度B军功爵制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4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朝时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3、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6如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B监察官员的考核归属于尚书省的吏部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7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到明清行使监察权的机构变为科道。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8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

4、“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9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一科,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极端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代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戏曲艺术的发展B民族凝聚力增强C科举制度的完善D中央集权的强化10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

5、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11(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12(2016江苏高考真题)“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

6、严谨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3(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14(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5(2020全国高考真题)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

7、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6(2019江苏高考真题)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二、材料分析题(本小题共两题,共32分)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

8、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

9、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4分)(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

10、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材料二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

11、与发展。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C【详解】材料反映出汉代察举制度在举孝廉的标准上更趋严格、规范,对所举孝廉在年龄、文化素养上有明确的规定,以防选才上的漏洞,C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推荐人才为官而非考试,排除A项;阶层流动性增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汉代特别是东汉察举官员的途径被士家大族所掌握,谈不上选才制度日趋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

12、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进士及第尤为尊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誉为“虎狼之师”,这主要是由于实行军功爵制。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B项正确;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特点,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确立的中央官制,

13、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门阀把持政权的工具。依据材料可知,南朝以后,各政权采取“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权的局面,说明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打破了士族把持选官权的局面,A项说法与材料现象相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军功,而且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依据,排除B项;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从秦朝到明代,中央政府重视对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通过政绩考核来强化对地方基层的管理,实质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的趋势,C项正确;不同时期对基层考核方式不同,因此不能证明管理水平的变化,排除A项;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属于监察内容,但不是实质,排除B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督察院(左部御史、)、中央(六部给事中)、地方(监察御史、地方督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C项正确;“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是唐代监察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制,未涉及官员的考核,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7A【

15、详解】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集权加强的结果,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项;“台谏分置的弊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考核“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对官员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

16、气,故排除B;材料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故D项错误。9A【详解】据题意可知,元代科举制的进士名额根据民族分配,其中汉人人口基数大,进士名额却并没有增多,导致许多汉族士人无法进入仕途,转而醉心文艺,客观上推动了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故选A;这一做法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并不是对科举制的完善,排除BC;这一做法加剧了汉族士人的离心,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即便台谏官所奏不实也不会获罪,所以风闻言事的做法使我国古代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D项正确;我国

17、古代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更不能防止专制独裁,A项错误;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与“所奏涉虚,亦不坐罪”不符,B项错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风闻奏事,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的说法,夸大了君主专制政体下监察制度的效用,C项错误。1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

18、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

19、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14D【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15C【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

20、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16D【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1

21、7(1)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详解】(1)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以血缘为标准;汉朝时期的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根据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和所学可归纳出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其趋势是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18(1)不同特点:古代中国,为皇权服务,依赖于皇权;监察体系严密,相对独立;注重法规制度建设;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以卑察尊;监督形式多样。古罗马,服务于罗马宪政;具有传统礼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