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_第1页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_第2页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_第3页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_第4页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案例一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一、教学目的1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2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4理解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二、案例内容(一)引言本研究沿用大多数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从现象而不是从逻辑推断着手。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内外常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并对这些量表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进行检验,吸收其中的一些能够较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维度或项目。另一方面,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中的典型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和座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并采用因素

2、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筛选,形成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二)研究一: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分析,以及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相关研究1目的对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寻找一种适合于研究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可能性;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50个项目进行分析,探讨这些项目(或其中部分项目)构建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可能性。2方法2.1被试 在山东省济南市范围内选取536名被试作为样本。2.2研究工具 总体满意感量表(SWLS)。该量表是美国研究者Diener等人80年代编订的多项目总体

3、满意感量表。夏普量表(SHARP)。由加拿大研究者Stones和Kozma等人从他们早先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修订而成。情感平衡量表(ABS)。由美国研究者Bradburn编订。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我国台湾研究者Lu Luo编订。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包含150个项目,是我们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前期访谈和座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3结果与讨论3.1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分析信度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几种常用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作为检验它们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信度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人幸福感量表信度最好,其次是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情

4、感平衡量表较差,夏普量表最差。但去掉项目1后的夏普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0.8019。效度分析.1效标效度 本研究采用单项目自陈幸福感量表作为效标,对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进行了效标效度检验。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由一个项目组成,即“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同意与否的程度做出判断。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在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得分与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但均未达到中等相关。.2构想效度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各量表的原构想结构进行了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和夏普量表构想效度都较好,情感平衡量表构想效度较差。讨论西方学者编订的

5、一些被证实具有较好测量性能的量表在某些方面则效果欠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提醒我们在对待外来测量工具时必须谨慎从事。尤其是在效标效度方面,尽管所考察的几种量表效度指数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但离心理测量所要求的一般水平仍有相当距离。因此,编制一套适用于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量表是很有必要的。从总体上看来,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除个别量表外,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编制适合于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量表时,应当充分吸收这些量表的可取之处。3.2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相关研

6、究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项目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50个项目进行了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采用的是逐步排除法:排除与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相关不显著的项目;逐步排除某些极端项目,这类项目的排除可以导致公共因子的明显减少;排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项目;排除虽对同一公因子影响显著,但明显与其它项目不属同一种类的个别项目。按照上述方法反复进行排除,得到了43个项目构成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被试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12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

7、.097%,分别命名为知足感、公平感、充裕感、价值感、自主感、抑郁感、舒适感、无力感、社会信心体验、家庭关系体验、愉悦感、现代感,形成了该测验的12个维度。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测量特性分析经检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30;被试在该测验上的得分与其在自陈幸福感量表、SWLS、CHI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0.477、0.620。表明,该测验具有良好同质信度和效标效度。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结构的初步探讨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所包含的12个一阶因子进行高阶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053%,分别命名为健康体验、满

8、足体验和发展体验。讨论本研究受主观幸福感前期理论构建的局限,从幸福感研究的经验主义传统出发,决定主要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项目分析。同时考虑到因素分析方法存在的诸多局限,也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加以补充。研究表明,这种思路是可行的。将主观幸福感这种心理现象,从知足感、公平感、充裕感、价值感、自主感、抑郁感、舒适感、无力感、社会信心体验、家庭关系体验、愉悦感、现代感等12个维度来加以把握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这些维度既包含了国外已有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观幸福感的一些重要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特色。但总体看整个测验测题偏少,且在各个维度上分布不均匀,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完善。迄今为止,国内

9、外相关研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是,主观幸福感由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种成分构成。这种观点显然较多地考虑了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形式方面,而对更为关键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内容则关注不够。本研究从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内容出发,认为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要由健康体验、满足体验和发展体验3种成分构成,大致体现了人们的幸福感体验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趋势。(三)研究二: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相关研究1目的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04个项目进行分析,探讨用这些项目(或其中部分项目)构建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可能性。探讨用倾向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来综合反映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可能性。2方法2.1被试

10、 在山东省济南市范围内选取214名被试作为样本。2.2研究工具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包含104个项目,也采用0、1二值记分的方法。包含了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全部43项目,以及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中的部分边缘项目,另外还针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部分维度包含项目偏少的问题,增加了这些维度上的项目。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3结果与讨论3.1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项目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04个项目进行了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采用的是逐步排除法(同研究一)。经反复排除,得到了48个项目构成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11、、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被试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12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849%,分别命名为知足充裕体验(N1)、负向情绪体验(N2)、正向情绪体验(N3)、舒适感(N4)、公平感(N5)、创新意识(N6)、抑郁感(N7)、社会信心体验(N8)、愉悦感(N9)、家庭氛围体验(N10)、自主感(N11)、价值感(N12)。由此,得出了该测验的12个维度。3.2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测量特性分析经检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178;被试在该测验上的得分与其在自陈幸福感量表上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44

12、。表明,该测验的同质信度和效标效度都达到了优良的水平。3.3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结构的初步探讨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所包含的12个一阶因子进行高阶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615%,分别命名为健康体验、满足体验和发展体验。3.4讨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研究一提出的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只是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仍没有解决好整个测验测题偏少、且在各个维度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完善。本研究并不支持主观幸福感是由倾向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构成的假定。(四)研究三: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运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

13、分析,以及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相关研究1目的对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将其运用于研究测量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可能性;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70个项目进行分析,探讨用这些项目(或其中部分项目)构建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可能性;考察备选答案的不同呈现形式对测验使用效果的影响。2方法2.1被试,在山东省烟台市和泰安市范围内选取390名被试作为样本。2.2研究工具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有三个版本,分别包含了84、54、18个项目,在每个维度上分别包含14、9、3个项目。要求被测者依据自己的体验在这些项目上做出6级选择。城市居民主观幸

14、福感调查表。包含170个项目,采用6级记分的方法。包含了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中的41项目(去掉了维度N2和N3所包含的8个项目),以及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中的部分边缘项目,另外还针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部分维度包含项目偏少的问题,增加了这些维度上的项目。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3结果与讨论3.1对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测量特性的检验信度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Ryff心理幸福感全量表及其各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作为检验它们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信度指数。结果表明,Ryff心理幸福感总量表及分量表3、4、5信度较好,其它尚可。效度分析 .1效标效度 用量表总得分及各分

15、量表得分与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效标效度的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在Ryff心理幸福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其中总量表与分量表2达到中等相关,而分量表1相关较低。.2构想效度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3个版本的原构想结构进行了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版本3的构想效度在部分指标上较版本1和版本2好,但从整体上看这3个版本的构想效度都不理想。3.2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相关研究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项目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170个项目进行了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采

16、用的是逐步排除法(参见研究一)。经反复排除,得到了由69个项目构成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被试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15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312%,分别命名为成长体验、价值感、知足感、心理健康、舒适感、充裕感、人际适应体验、自我效能感、创新意识、愉悦感、家庭关系体验、公平感、自我接受体验、压力感、社会信心体验,形成了该测验的15个维度。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测量特性分析经检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35;被试在该测验上的得分与其在自陈幸福感量表上得分的

17、相关系数为0.635。表明,该测验具有优良的同质信度和效标效度。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结构的进一步探讨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所包含的16个一阶因子进行高阶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237%,分别命名为健康体验、发展体验和满足体验。进一步证实了研究二和研究三所得出的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结构。3.3讨论将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这一群体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尤其是其构想效度很差。这可能与本次研究的取样有关,但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受到文化价值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吸收了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部分有价值的项目后,使得“发展维度”的项目数量和其对

18、幸福感总得分的方差贡献率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幸福感测验的项目数在高阶因素分析维度上趋于平很平衡。但从一阶因素分析结果来看,15个维度上的项目分布仍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结果表明,测验备选答案呈现形式的变化对测验使用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考虑到6种备选答案呈现方式具备多种优点,可以在今后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中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五)研究四: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制订(节选)3结果与讨论3.1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的项目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所包含的84个项目进行了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采用的是逐步排除法(参见研究一)。经反

19、复排除,得到了由54个项目构成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被试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10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104%,分别命名为知足充裕体验(A)、心理健康体验(B)、社会信心体验(C)、成长进步体验(D)、目标价值体验(E)、自我接受体验(F)、身体健康体验(G)、心态平衡体验(H)、人际适应体验(I)、家庭氛围体验(J)。由此,形成了该测验的10个分测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10项分测验原始分的均数、标准差及量表分的转化根据数据分析,得到了10项分测验的原始分的均数及标准差。根据

20、常模样本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10个分测验上的Z分数分布情况,将其转化为平均分(即常模)均为16分,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数。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测量特性分析.1信度分析 经检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05;分半信度为0.9126,10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也均在0.63以上。表明,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2效度分析本研究分别采用被试在单项目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感上的得分作为效标,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的效标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测验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3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验所包含的10个一阶因子进行

21、高阶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2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176%,对这两个公因子各自所包含成分进行分析表明,第一个公因子包括人际适应体验、心理健康体验、家庭氛围体验、心态平衡体验、身体健康体验,主要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相关,将其命名为身心健康体验。第二个公因子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社会信心体验、自我接受体验、目标价值体验,主要与人们的享有与发展状况相关,将其命名为享有发展体验。.4讨论至此,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已经初步形成。该量表包含了54个项目,由10个分测验组成,具有良好的测量特性。该量表内容简洁,施测费时较少,操作简便易行,可以作为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动

22、态检测和追踪研究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本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结构的探讨,得出了与前三次研究不同的结论。此前的一般将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归结为健康体验、满足体验和发展体验三个方面,而本研究则归结为身心健康和享有发展两个方面。其实,进一步分析表明,享有发展正是由满足体验和发展体验所包含的成分构成的。资料来源:邢占军,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23卷三、思考题1本案例的分析单位是什么? 2本案例采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有哪些?3本案例是如何进行理论建构的?4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关系的理解。四、课堂安排1个人阅读、分组讨论案例正文(40分钟),结合思考题进行2小组发言

23、(30分钟)3讲述要点,点评发言,提问及回应(30分钟)案例二 上海市民法律素质抽样调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2了解社会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设计和调查质量控制3了解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技术二、案例内容(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目的首先,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治市”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和现实意义。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下,法制宣传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徒法不能自行”,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没有这一条件,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法律素质水准不高的民族决不可能建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国

24、家和法治社会。法律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首要内容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

25、,培育法治精神(全体市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法治国和法治城市的奠基石。第二,对于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提高上海市民法律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全国人才的一个重要汇集中心,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不远的将来上海将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成为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教育水准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这要求上海必须具备诸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而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是必备条件之一。市民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城市精

26、神的关键要素,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通过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和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次“上海市市民法律素质水平抽样调查”的课题研究,为提高上海市民法律素质,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积累了基础性资料,为全面提升市民法律素质奠定了基础。第三,对于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是“四五”普法的第三年。回顾总结我国前三个五年普法的历程,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一个拥有13亿多

27、人口的国度,由政府推动、组织、实施,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长期全民普法教育活动,这在世界法制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中国大规模的普法活动和法律制度建设已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已赢得举世公认的好评和关注。但在新一轮五年普法之际,我们还必须充分注意到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普法活动盲目进行、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使其流于形式、走过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测量工具,难于对广大市民的法律素质现状作出准确的评估,而这又使我们难于制定出符合实际、满足群众迫切需求的普法规划、方法和措施。为市民法律素质水平的测量设计量化的指标,这是做好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

28、的前提条件。市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又是无形的,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就需要我们为其测量设计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市民法律素质水平的现状及其与现实要求的差距,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我们可以了解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前后市民法律素质水平的变化,从而对普法工作的成效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普法规划,完善普法措施,改进普法手段和方法,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普法工作的决策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二是为市民法律素质的测量提供有效的

29、测量工具,并为以后市民法律素质的测量奠定基础;三是为有关市民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实践素材。(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本次课题的抽样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问卷的内容、结构、分数分布、出题形式、语言表述方式以及题目的数量。其中,问卷的内容、结构设计是核心问题,因为内容、结构确定了,其它问题较易于解决。内容和结构是本课题调查设计的逻辑起点,具有前提性和统领性,表明了调查者的设计理念。而设计理念又决定调查内容的概念维度,决定调查内容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为准确把握法律素质的内容,确立合理的概念维度,我们以法律素质的理论抽象

30、性、内容涵盖性、形式稳定性为座标,将公民的法律素质分解为三个层次的内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又在每一层次中确定了不同的层次结构。1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知法是公民守法、用法以及护法的前提条件。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更需要护法守法的忠臣,这要求广大的社会成员首先要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为深入掌握市民法律知识的情况

31、,我们又进一步将法律知识分为法律知识的来源、法律知识的结构和程度两部分。法律知识的来源说明市民法律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法律知识的结构和程度说明市民法律知识的水平。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即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评价、态度、关注和期待。简言之,法律意识就是法律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内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

32、。完善的法制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但法治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同时,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据此,我们又进一步将法律意识分解为法律态度

33、、法律评价、法律关注和法律期待四个层次。法律态度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对法律所持有的情感,它是人们对法律直观的体验感受。法律评价是指人们根据某种理性的标准,对法律的好与坏所作的价值评判,它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评价。法律关注是指人们对当前的焦点法律问题和热点法律问题注意、留心的程度,它反映了人们主观上参与法制建设的程度。法律期待是指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的期盼和希望,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法制建设的走向和趋势的期望。3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合法行为。在以法律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不管是法律的制约功能,还是法律的保护功

34、能,都存在一个如何最有效地实现法律规则的问题。任何法律都不过是一定的行为规则而已。规则是法律的存在形式,行为是法律的调整对象。离开了法律行为,法律的意义就无法确定。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认为:“我们一直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法律规则及其结构,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但需要强调指出,法律系统并非仅指规则及其结构。在任何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句,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被称之为法律行为的问题上,否则就无法理解任何法律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法律系统在内。”马克思早就注意并论证了行为对于法律的意义。他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

35、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马克思认为“除了行为之外,法律别无客体。”法律仅是纸上的规定,要转化为社会的现实,必须依赖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手段。没有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法律行为,法律就会毫无实际意义;没有作为法律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法律就无法贯彻实施,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义。根据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将法律行为分解为守法行为、用法行为和护法行为。守法行为是人们履行法律义务的行为。守法行为是法律实现的社会基础和基本依据。一个正常的社会,法律遵

36、守行为总是法律实施的主要方面。法律,只有在被普遍遵守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少数违法者予以有效的制裁。只有法律遵守行为普遍化了,法律规定才可能由机械的律条转化为生动的现实。用法行为是人们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为。现代法制的基本精神是以权利本位,一个守法的公民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更要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护法行为是指人们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违法犯罪不但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利益,更破坏了国家的法律秩序,因此,与违法犯罪做斗争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调查问卷内容结构确定之后,关于出题方式决定采取单选题为主,这种出题方式简单不复杂,实际操作不易出问题。出题语言决定少用甚至不用法律方面的专业术语,而采用老百姓易于理解

37、的日常生活用语,所出的问题也主要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问题。题目分数的分布确定为:法律知识30分,法律意识30分,法律行为40。这主要是考虑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法律意识,只有转化为人们的法律行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法律行为的分数应高于其它两者。题目数量确定为3040道左右,这主要考虑答题时间不应太长,以10分钟到20分钟为宜。另外,30-40道题也基本上可以满足测试的需要。除了单选题外,我们还出了一道多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问题,多选题是关于市民最需要哪一方面的法律知识,开放式问题是关于市民对普法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略)(四)本课题实施的基本过程从2003年5月

38、组成课题组到最后完成,经过了7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大体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问卷设计、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撰写。1问卷设计这一阶段自2003年5月底至2003年7月,大体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此次调研是采用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因而,问卷本身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至关重要。问卷设计是关键环节,决定此次调研成功的关键。为此,课题组十分认真审慎地对待问卷设计,力求使问卷设计完善、合理。为保证问卷设计高起点、高水平,我们十分注重问卷设计的程序监控。分6个步骤操作: 集中拟题。由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共同组成拟题小组,从3个维度分解为9个层次,再以9个层次为具体维度按

39、照日常性、通俗性、层次性的原则,列出150个具体题目,大家集中讨论筛选。分别论证。课题组从150个具体题目中筛选出80个题目,由各学科具体论证,从各自学科视角找问题、查根据。筛选论证。根据各学科确定的80个具体题目,我们本着符合调查目的,有利于实际操作和着重统计原理的要求,筛选了38个封闭式题目和一个开放式题目,形成了问卷初稿。专家论证。问卷形成后,我们又对有关专家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广泛征求意见后,作了修改。问卷试填。我们在问卷形成后,首先在上海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试填,根据试填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对问卷又作了相应的修改。然后用修改后的问卷,到闵行区、徐汇区、浦东区和杨浦区等四个拟调研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试填,并对问卷再次调整修改。修改定稿。通过二次问卷试填和修改,使问卷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了保留有39个问题的正式调查问卷。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而此项工作又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动用部门和人员多的特点。以往学术部门在进行抽样调查中由于缺少实际部门的强有力支持,难以达到调研工作的理想效果。此次调研是在市司法局的配合下进行。抽样调查开始前,市司法局对调查区域的各区司法局下达了具体的通知,同时制定了问卷调查实施细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