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_第1页
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_第2页
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目的通过对玫瑰痤疮临床相关资料、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探讨玫瑰痤疮发病或加重的因素危险因素,并根据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讨玫瑰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个体化防治玫瑰痤疮寻求临床依据和新思路。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问卷调研的方法,参考中外文献制定统一的玫瑰痤疮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由专业调查人员采集2015年5月到2016年3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专家门诊的玫瑰痤疮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生活习惯、诱发及加重的危险因素、病程、既往诊疗史、皮肤CT检查毛囊虫结果、呼气试验结果等临床相关资料,检查并拍照记录皮疹特征。采用中华中

2、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全部病例收集结束后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对各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收集玫瑰痤疮患者142例,男女比例1:4.5,年龄从15-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9.638.77。女性就诊年龄高峰为36-45岁,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最常见。2.发病年龄为15-47岁,80.28%患者有面部潮红史。3.皮疹分布部位依次为颊部89.43%,鼻部及鼻周65.49%,口颏61.27%,颧部57.04%,额部47.89%,下颌部13.38%,耳部4.93%,颈部4.23%,眶周2.11%,主要表现为红斑、毛细

3、血管扩张、丘疹、脓疱。85.80%的患者有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灼热、瘙痒、干燥紧绷、肿胀感。3.危险因素:142例患者均认为有加重因素,依次为:环境因素87.32%、日晒76.76%、精神情绪因素60.56%、饮食因素40.14%、季节因素27.46%、饮酒9.15%,3例患者认为经前皮疹加重。4.毛囊虫检出率100%。毛囊虫检出数目与年龄、性别、病程、自觉症状无相关性。油性皮肤毛囊虫检出数目为6.913.06个,较其他皮肤类型高。皮损处毛囊虫感染密度及单个毛囊内数目比非皮损处高,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皮损处毛囊虫感染密度为25.0712.54%,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为43.8420.09%,两者有

4、统计学差异。5.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单一体质3例,兼夹体质139例。得分满足9种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玫瑰痤疮患者分别为:阴虚质96例,气郁质77例,湿热质76例,气虚质74例,痰湿质41例,阳虚质36例,血瘀质33例,特禀质5例,平和质3例。以上各型分别占体质类型总频数441例的21.77%、17.46%、17.23%、16.78%、9.39%、8.16%、7.48%、1.13%、0.68%。阴虚质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占75.00%,湿热质中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占55.41%。阴虚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高温、情绪变化、日晒。气郁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日晒、情绪变化、高温。湿热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辛辣热烫饮食、高温、情绪变化。结论1.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36-45岁),大部分患者有面部潮红史,常伴有面部灼热、瘙痒、紧绷不适。2.高温、日晒、情绪变化等常为玫瑰痤疮的诱发或加重危险因素,毛囊虫感染是玫瑰痤疮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旋杆菌对玫瑰痤疮的影响不能完全明确。3.玫瑰痤疮患者多表现为兼夹体质、偏颇体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较多见,其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