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_第1页
保障性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_第2页
保障性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_第3页
保障性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_第4页
保障性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障性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

2、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第7.1.6条 楼面梁的水平钢筋应伸入剪力墙或扶壁柱,伸入长度应符合钢筋锚固要求。钢筋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0.4lab,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0.4l

3、abE;当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将楼面梁伸出墙面形成梁头,梁的纵筋伸入梁头后弯折锚固,也可采取其他可靠的锚固措施。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第8.3.3条 当纵向受拉普通钢筋末端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弯钩或锚头在内的锚固长度(投影长度)可取为基本锚固长度lab的6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原因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受力,主要是依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作用,因此锚固是混凝土结构受力的基础,如果

4、钢筋的锚固失效,则结构构件可能丧失承载能力并由此引发结构破坏。当墙平面外支承的楼面梁截面较小时,可按铰接或半刚接处理,但梁纵筋也必须保证在墙内的锚固要求。控制措施 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7.1.6.5和7.1.6条文说明要求修改、完善设计文件。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

5、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第6.3.3条 表6.3.3规定抗震等级三级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采用最小值) hb/4,8d,150。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原因分析 设计疏漏。控制措施 梁截面高度较小和梁水平钢筋直径

6、不大于16mm时,应特别关注。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

7、计的新要求。3混凝土结构第6.3.4.2条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原因分析 为保证框架梁承受反复荷载作用下纵向钢筋伸入梁柱节点内混凝土对钢筋具有可靠的握裹力。控制措施 柱截面尺寸小于500mm时,梁纵筋直径选取应特别关注。3三

8、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第7.1.3条 跨高

9、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设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原因分析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第7.1.3条条文解释 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如果连梁以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剪力为主,竖向荷载下的弯矩对连梁影响不大(两端弯矩仍然反号),那么该连梁对剪切变形十分敏感,容易出现剪切裂缝,则应按本章有关连梁设计规定进行设计,一般是跨度较小的连梁;反之,则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其抗震等级与所连接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相同。控制措施 结构分析计算和施工图绘制过程中应按

10、上述原则加以判别后执行。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第6.3.3.1条 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

11、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原因分析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6.3.3条条文解释 “不应”改“不宜”主要是根据工程反馈和借鉴国外的一些规范规定而作出的调整。控制措施 为保证“强柱弱梁”设计理念的贯彻和考虑到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实际浇注,一般情况下仍宜控制在2.5%。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

12、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第7.1.7条 当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

13、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原因分析 对规程中的相关规定不熟悉。控制措施 目前常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系列2011年版对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墙,已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计算,故墙肢纵筋配置应按柱设计。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1楼面梁刚接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平面外时,梁端的水平钢筋受拉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0.4lab或0.4labE。2三级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及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小于等于Min(hb/4,8d,150)。3三级抗震设计时,规定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4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

14、按框架设计。5框架梁端纵向配筋率不宜大于2.5%如何执行。6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方式问题。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混凝土结构规范规定 第6.1.15条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原因分析 2008年“汶川大地震

15、”的一个突出的破坏现象是,作为逃生的竖向通道的楼梯间破坏较重,造成了相当的人员伤亡。控制措施 施工图设计中宜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5条条文解释精神,以及图集11G101-2要求加以落实。7框架结构中楼梯间设计的新要求。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一二三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

16、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四五六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123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八九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