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解析课件_第1页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解析课件_第2页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解析课件_第3页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解析课件_第4页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5.00.1 第六章 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 及其预防 一.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二.化学因素职业危害与防护 三.物理因素职业危害与防护 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修正案 (草案) 2011年7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第一节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危害主要就是指因职业有害因素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危害。 危害因 素的作用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就会引发职业病。一、职业性危害因素(3) 职业有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包括: 生产过程中 劳动过程中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1生产过

2、程中的有害因素(3)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震动、高温、辐 射及 生物性因素有关。(1)化学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粉尘等。(2)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的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主要包括高温、低温、潮湿、气压过高或过低等异常的气象条件,噪声、振动、辐射等。(3)生物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以及在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5.

3、00.4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4) 劳动过程是指从业人员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个要素,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工具、生产制度、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程度有关。 5.00.5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00.6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从业人员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求,妇女经期、孕期

4、、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工作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如可以坐姿工作但安排站立,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如微机操作台与座椅的高低比例不合适,低煤层挖煤工人的匍匐式作业等。 5.00.7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6) 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产场地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况、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1)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 如厂房矮小、狭窄,门窗设计不合理等。 (2)车间布局不合理 如噪音较大工序安排在办公、住宿区域,有毒工序同无毒工序安排在同一车间内,有毒、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等。 (3)通风。

5、通风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或缺乏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 (4)照明。车间照明、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 5.00.8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 车间内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毒、防暑降温措施、设备,或已经安装但不能正常使用等。 (6)安全防护 安全防护措施或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或配备不足,造成操作者长期处于有毒有害环境中。 5.00.9二.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危害(3)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有害影响的产生及其大小,根据其强度(剂量)、人体与其接触机会及程度、从业人员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相互作用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有害作用不大时,人体的反应仍处于生理变化范围以内。 5.00.

6、10 若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并持续较长时间,则可能产生由轻到重的两种不同后果。 1出现职业特征 有害因素引起身体的外表改变,称为职业特征,如皮肤色素沉着、起老茧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机体对环境因素的代偿性反应。 2抗病能力下降 有害因素极可能引起人体内发生暂时性的机能改变或者出现人体抵抗力下降,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某些疾病,表现为患病率增高和病情加重。 3引发职业病 有害因素的作用如果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在防护不好的情况下,将造成特定功能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引发职业病,并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的劳动能力。三.职业病的种类(10)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职业病是狭义

7、概念上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具体有: 5.00131尘肺 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等1 3种。 5.00.14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

8、、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等11种。 5.00.153职业中毒 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中毒,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偏二甲基肼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 5.00.16 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

9、苯中_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一甲胺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 5.00.17 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钠)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等5 6种。 5.00.184物理因素

10、所致职业病 包括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包括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3种。 5.00.196职业性皮肤病 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8种。 5.00.207职业性眼病 包括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包括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3种。 5.00.219职业性肿瘤 包括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

11、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8种。 5.00.221 0其他职业病 包括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5种。 法定职业病共计10大类,115种. 5.00.23 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重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从业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四.职业病的特点 1. 病因明确. 2. 病因可检测. 3. 同一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 4. 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五.职

12、业病的一般预防原则 1. 消除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 2. 加强生产人员个体防护措施. 3. 用人单位应定期对从事有职业危害生产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第二节 化学因素职业危害 与防护 一.生产性毒物危害与防护 (一)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定义 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形态可以固体、液体、气体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对从业人员影响最大的形态:(5) 5.00.25(1)气体 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氯、溴、氨、一氧化碳、甲烷等。(2)蒸气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

13、气,如水银蒸气、苯蒸气等。(3)雾 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硫酸雾等。 5.00.26(4)烟 直径小于10.0 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铬时产生的氧化铬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5)气溶胶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5.0m. 5.00.27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其产生来源都是多种多样的,进行调查时,应按生产工艺过程调查清楚。 5

14、.00.282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1)生产性毒物作用的表现形式 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人人体所致。多数是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 慢性中毒。由少量毒物长期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5.00.29(2)带毒状态 接触工业毒物,但无中毒症状和体征,尿中或其他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毒物量(或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上限,或试验呈阳性。这种状态称为带毒状态或毒物吸收状态。(3)致突变、致癌、致畸 某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有的化学毒物能致癌。有些化学毒物对胚

15、胎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畸形。 5.00.30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 最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 凡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整个 呼 吸道都 能吸收毒物。 5.00.314常见的职业中毒 (1)铅中毒 铅工业中铅冶炼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最大。熔铅、铸铅、制铅之浮板及修理蓄电池都可接触铅。铅油漆在砂磨、刮铲、焊接、熔割时,可产生铅烟、铅尘;塑料、陶瓷、玻璃、景泰蓝、搪瓷、农药、锡焊等工业生产也可接触铅烟、铅尘。 引起肝、脑、肾等器官的改变。 5.00.32 (2)汞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汞的机会有: 汞矿冶炼与汞的成品加工。汞的天然矿

16、物主要是硫化汞(磷汞),硫化汞焙烧至800过程中可接触大量汞。 仪表仪器的制造、维修和使用,如温度计、气压表、血压计等。 化学工业中使用电解食盐法生产烧碱、氯气时,应用汞作电解槽阴极。另外,生产各种含汞药物或试剂,如甘汞、升汞等。 5.00.33口腔科用银汞剂补牙等,都可接触汞。 接触汞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短期吸收,即可引起中毒,起病时急剧头痛、乏力、低热等,还可有口腔炎,部分 患者出现全身皮疹,重症者可发生肺水肿、肾脏损害。慢性汞中毒是职业性汞中毒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等,有时肾脏亦受损害。 5.00.34(3)苯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苯主要为: 石油裂解或煤焦油分

17、馏。 生产酚、硝基苯、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制药等。 喷漆、印刷、橡胶加工、有机合成等。 与汽油混合用作燃料。 急性中毒有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及肝肾损害。慢性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圾中枢神经系统。 5.00.35(4)刺激性气体中毒 刺激性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有害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氨气等。 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 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致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5.00.36(5)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易燃、易爆,是一种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腐烂臭鸡蛋

18、味的气体,很少用作生产原料,多是生产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气。 (二).生产性毒物的防护 为了做好生产性毒物危害防护工作,一般采取综合性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4) 各个工厂在组织生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一般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00.38 (1)加强领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劳动条件。要求各级领导要重视生产性毒物防护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抓。 (2)加强宣传教育 , 不断提高全体职工防尘防毒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3)建立、健全职业危害治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00.39 (4) 开展经常性的防尘防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9、避免发生职业中毒和职业病.2技术措施(3) (1) 以无毒、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的物质。 (2) 生产设备做到密闭化、自动化或者远距离控制,尽量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 5.00.40 (3) 通风排毒,采取通风措施,将现场的有毒物质排除出去,使之达不到危害人体的浓度。3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使用个人防护用具以达到防尘防毒的 二.粉尘与尘肺的防护 (一)粉尘的危害 1. 生产性粉尘的概念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粉尘。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称为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硅

20、肺. 2.生产性粉尘颗粒大小 细 尘: d=10.0-40.0m 微 尘: d=0.25-10.0m 超 微 尘: d= 0.25m 对人体影响最大的生产性粉尘叫呼吸性粉尘: d5.0m (天气预报要播报PM2.5的含量)4.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和粉碎 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 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0m。 5.00.42(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此外,铸件的翻砂、清砂时或在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沉积的粉尘由

21、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二次扬尘),也是其来源。5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硅石、石棉、滑石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铅、锰等;(2)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3)混合性粉尘 。 针对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而言。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5.00.44 6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多种多样。就其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全身中毒性,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局部刺激性,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 致癌性,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

22、质的粉尘; 尘肺,如矽尘、矽酸盐尘. 5.00.45 (二)粉尘危害防护 为了做好粉尘危害防护工作,一般采取综合性措施。综合防尘八字方针:“风水密护革管教查” 基本内容: 通风除尘,湿法作业,密闭尘源,个体防护, 改革工艺,科学管理,宣传教育,定期检查. 高粉尘高污染的“世界工厂”为中国创造了巨大财富,也造成数百万尘肺病人。10年之久的潜伏期后,尘肺病在中国开始爆发。索赔申诉无门的农民工正面临着被活活憋死的残酷结局。 第三节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 与防护 在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主要包括: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寒、高湿、热辐射等;2.异常的气压,如高气压、低气

23、压等;3.生产性振动、噪声;4.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微波、紫外线、激光、高濒电磁场、无线电波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宇宙线等。物理因素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和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如气温、可见光等。因此,对于物理因素除了研究其不良影响或危害以外,更研究其“适宜”的范围,如最适的温度范围,以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如表示气温的温度,振动的频率和速度,电磁辐射的能量或强度等。这些参数决定了物理因素对人体

24、是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的大小。 3.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产生的因素则可能造成健康危害。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如果没有阻挡,则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在进行现场评价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并在采取保护措施时充分加以利用。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不同的传播形式使得这些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会有较大差异。 4.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而是常表现为在某一强度范围对人体无害,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5、,并且影响的部位和表现形式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正常气温与气压对人体生理功能是必需的,而高温可引起中枢,低温可引起冻伤和冻僵;高气压可引起减压病,低气压可引起高山病,等等。 5.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劳动者接触的物理因素越来越多,如超声、次声、工频电磁声、超高压直流电场、超重和失重等。其中有些因素在一般生产过程中虽然也有接触,但由于强度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明显影响,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的科技行业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上述这些因素的轻度可有明显增加,因此可能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对此需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一.高温 高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大于或等于25的作业。 WBGT

26、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WBGT是由黑球、自然湿球、干球三个部分温度构成的,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和辐射热四个因素。 GB/T4200-2008 高温作业分级将热环境评价标准分为四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高温作业按气象条件特点 (1)高温强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2.对健康的危害(1)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大量水分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心率、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2)中暑

27、是高温环境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以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3.防护(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 差自然通风,切断污染途径.(2)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4)个体防护;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 防护帽。二.噪声 噪声是指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的总称。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经常接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和正常生活。噪声是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

28、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会有接触机会。1.噪声的来源(1)机械性噪声 机床、纺织机械、电锯、球磨机等机械的撞击、磨擦、转动等产生。(2)流动性噪声 空气压缩机、压风机、喷射机、汽笛等气体受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3)电磁性噪声 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机中交互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2.对健康的危害 (1)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2)神经系统表现出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易疲倦、易激怒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3)心血管系统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趋向增高),心电图呈缺血型变化的趋势。 (4)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29、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 3.防护 (1)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我国1980年公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规定: 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 现有企业暂时达不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dB。 接触不足8h的工作,噪声标准可相应放宽,噪声强度最大不得超过115dB。 (2)噪声的防护 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行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三.非电离辐射 是指能量小于12ev不足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如紫外线、红外

30、线、射频及激光等。1.对健康的危害(1)射频辐射 高频和微波对人体相同的影响作用,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微波独有的作用,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统改变。长期接触大量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浑浊、视网膜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2)紫外、红外辐射和激光 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如红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2.防护(1)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作业场所辐射源周围设置屏障。 远距离操作,在屏蔽辐射源有困难时,可

31、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 工作地点应置于辐射强度小的部位,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 穿戴好防护隔离屏蔽服。(2)紫外线的防护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如室内同时有几部焊机工作时,最好中间设立隔离屏障,以免相互影响。车间墙壁上可以涂刷锌白、铬黄等颜色以吸收紫外线。四.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或超过12ev以上时如宇宙射线、X射线、射线。1.对健康的危害 电离作用可使机体组织产生电离而引起严重伤害。人体接受的放射剂量超过一定值(称为剂量阈值)时就会发生损害,初期症状为乏力、牙

32、龈出血、脱发、性欲降低,皮肤红斑、白细胞数降低等。 如不加强个人防护继续接触,就会出现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共11种。2.防护(1)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 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受到的有效剂量不 得超过0.05Sv(西弗)(50mSv) 在控制严重事故时, 工作人员受到的有 效剂量不得超过0.1Sv(

33、100mSv)在抢救生命时, 工作人员受到的有效剂 量应尽一切努力控制不超过0.5Sv(500mSv) (2)在作业场所辐射源周围设置屏障。 (3)远距离操作,在屏蔽辐射源有困难时,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 (4)工作地点应置于辐射强度小的部位,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 (5)穿戴好防护隔离屏蔽服。 第四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 3.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方法和 步骤 4.组织(企业)获得认证证书的条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 Health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34、英文简写为“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标准OHSAS18000系列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N)等13个组织于1999年联合推出的国际性标准,2007年修订。 1999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与OHSAS18001内容基本一致。2011年11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自2012年02月1日起实施。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以著名“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型为基础。一个组织的活动可分为: 策划(Plan) 实施(Do) 检查(Check) 改进(Act) 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通过此种方式可有效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1.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