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修)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万州区桥亭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2013 年 4 月 10 日集体备课地点:桥中高二年级办公室集体备课课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选修)第五单元中心发言人:曹文华 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发言人:曹文华一、单元整体分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 指的是散文形与神、 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本单元所

2、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 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祭十二郎文 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 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 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 ,表现了自然从容、姿

3、态横生之美, 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 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 要细细体味方可。二、单元教学目标、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单元教学整体设想:、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 ,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比如 六国论 和祭十二郎文 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

4、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 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 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 从阐述绘画主张, 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 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写情况等。、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各课具体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桥中高二曹文华一、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

5、的爱国之情。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 “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 ;在秦国,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作者简介(略)、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疏通字词学生自译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

6、/大则、义不赂秦、去限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第二课时、检查作业、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 、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 ,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

7、,国家不得安宁。 1004 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 万两,绢 20 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 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

8、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 “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 、 “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比较阅读过秦论;3、 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一 )、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二 )、比较过秦论1、都是史论文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

9、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 过卒章显志, 六开门见山。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 过词采华丽, 六浅显易懂。(三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 ,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 (节选)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桥中高二语文杨生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2 )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2、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力求背诵。3

10、、认识“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二、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导语设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过江东。 ”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 他这一生, 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 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 。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

11、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 ,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新课推进1、作者简介:欧阳修( 1007 1072 )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

12、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 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

13、宗。 100 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 ,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 ,主要在于“人事” 。3、整体把握:( 1 ) 、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矢(sh? 盛(、sh击g盛衰之理;、ch Sg盛以锦囊) 函(he)( 2 ) 、找出文中名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 ) 、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 ) 、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函,A 、 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推究 ) 、 函梁君臣之首。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B、词类活用:、

1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亡,使 亡,动词-使动。、一夫夜呼。兴,使兴,动词-使动。夜,在夜里,名东,向东,名-状语。C、句式(被动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状语。、仓皇东出。三、布置作业联系已经学过的过秦论 ,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朗读本文,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二、 问题探讨: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 但从内容上它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 的体裁一样, 都是史论。 就这两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 过秦论标题上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

15、而且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标题就是核心,就是文眼。 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师: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 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 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提示: 庄宗论、 后唐论、 盛衰论、 兴亡论。 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 那么我们就把 “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 那么, 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三、分析史论的特点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的论点,之后引史论

16、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的壮举, 从而表明 “成则由人” 的道理。 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 宠信伶官, 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从本文以及过秦论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 、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积累相关词语。祭十二郎文教案桥中高二语文 闵太华、三

17、维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2、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二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感受情感。2、合作探究,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悲情。(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深情。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祭文的写法3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祭十二郎文 就是一篇字字含泪, 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成了祭文

18、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二、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 “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 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 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 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 破骈为散, 不拘常规, 或散或偶, 或长或短, 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 “祭文中

19、千年绝调” 。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 祭小侄妇寄文 、 袁枚 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韩愈(768 824) ,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唯陈言之务去” , 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 师说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20、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一三段:(一) 、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致、就、之、始、舍。2、理解文化现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告汝十二郎之灵、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 、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

21、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4、齐读第一三段。二、分析第四六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其、信、然、穷。2、词类活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3、区别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去年,孟东野往、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未可以为信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其无知,悲不几时(二) 、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这三段的

22、段意。提示: 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 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提示: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3、齐读第四六段。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分析七九段(一) 、导析1、一词多义分析:书、比、以、然、如。2、区别古今异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未始以为忧也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段意答: 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3、齐读第七九段。二、分析第十十二段:(一) 、导析1、一词多义分析:食、病、意、长。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敛不凭其棺,穿不临其穴、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则待终丧而取以来、然后惟其所愿、吾其无意于人世矣4、齐读第十十二段。三、分析段落意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