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论文关键词】传统孝道文化养老思想养老保障功能【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硕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那么和行为标准,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为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在养老敬老中的作用,应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宏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效劳提供支持。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硕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什么是“孝”?说文解字说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一说明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
2、。儒家的孝的学说从子女角度论述了父辈与子辈之间有关敬养关系的道德原那么和行孝的规定要求。敬老和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精神所在。敬老是指对父母及老年人的敬爱和敬重,不仅包括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和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合理需要,而且包括在精神上知足父母及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是指对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质供给,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统一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气氛,达到生命延续,社会进展之目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养老敬老方面的奉献表
3、此刻:第一,他从人的本性上论证了“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第二,孟子提倡“天下有善养老,那么仁人以为已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提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其中明确的养老方法有二项,即“老老”和“养疾”。所谓“老老”,确实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撑。劝子弟精膳食,间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这项方法规定,老人70岁以上,一个儿子不服役,每三个月政府馈送一次肉食;80岁以上,两个儿子不服役,每一个
4、月都有馈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不服役,天天都要有馈肉。老人死了,政府供给棺撑。平常劝导老人家里的门生,要为老人精心供食。所谓“养疾”,确实是“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养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样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以问候,关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阐释民生主义时指出“少等的人有教育,壮年的人有职业,老年的人有养活,全国男女,不管老小,都能够享安乐。这确实是三民主义的用法。孙中山先生把养老问
5、题和民生之本联系了起来。由此可见,养老问题不只是一家一人之事,而是社会之事,是社会治理、社会动策、社会革命、社会理想之事。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因此养老问题具有社会普遍性。在社会进展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社会制度里,各社会都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和文化传统处置这一问题。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确实是特定国情、社情下的产物。从中国当前的养老方式看,尽管自助养老、社会养老有必然的进展,但这些养老方式在中国今世社会,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受到诸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我国是个进展中大国,人口基数专门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很难指望像某些西方发达福利国家那样,以社会和国家福利的形式全数解决养老的经
6、济供给问题。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大多数家庭要紧的养老方式。加上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家庭养老也变成了老年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要,许多老年人仍是情愿同意子辈的孝道养老方式。尽管此刻大伙儿庭多数再也不聚族而居,乃至父母和成年子女也不在一路居住,但这并无从全然上割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人仍是超级重视家庭亲情,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父母仍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孝亲仍然是大多中国人深厚的情怀和实践。尽管有孝亲与工作、地域、居住、小家庭的诸多矛盾,但这也并无阻碍很多人履行自己孝亲的伦理义务。经济供给、体力付出和照顾、精神关切,这仍然是很多人的孝道实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那么和
7、行为标准,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教化功能。几千年来,在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都受到社会的赞扬,凡是不尊老敬老和不孝顺父母、乃至虐待老人的,都为世人所不齿。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为人的美德,子女孝顺父母,是理所固然的事。古往今来,事亲至孝的动人事迹很多。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父母通过大体孝义的教育与自己对上一辈的行孝行为教育,通过这种耳提面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地教化子女,使之成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适应、价值观念、审美乐趣等,培育其适应社会各类规章制度、风俗适应的
8、行为标准。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导向功能。 TOC o 1-5 h z 孝道文化强调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供养职责与义务。在吃的方面,礼记王制规定Csl,从父母50岁开始就要为他们专门预备精粮不,能再和自己一路吃粗粮;到了60岁每餐饭就要预备肉食;到了70岁,还要有精美的副食物佐餐;到了80岁还要常常给他们吃宝贵宝贵的食物,以补充营养;父母90岁的时候就要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在穿的方面,礼记说,70岁以上的老人就要穿帛裘衣服。80岁以上的老人确实是穿帛裘衣服也不暖和了,完全要靠做子女的问寒问暖和细心体贴。因为老人已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礼记王制还规定子女必需从老人60岁开始为老人
9、预备葬具。“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年龄越大,老人的精力和体力愈来愈衰微,这种将不同年龄时期的老年人别离给予不同权利和不同照顾的礼仪和方式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体恤。朝廷还规定的子女的养老原那么是“君了誉老不徒行,庶人着老不徒食”。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尊者才能乘坐马车。皇帝出行乘坐马车称为“龙辈”。对士医生阶级来讲,6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吃肉已不成问题。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出必搭车成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对一样的平民家庭来讲,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否吃上肉仍是个间题,因此国家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必需保证每餐都有肉食。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凝聚功能。在古代,养老行孝的道德的准那么被看
10、做是一种家庭道德,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大体准那么。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的大体单位。家庭政务包括五伦十义、家产、家风、家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大文化中的子文化。孝道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因为文化能够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取得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适应,并牢牢地团结在一路,产生庞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尤其在家庭,作为社会的低级群体,群体内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其大体成员的父母与子女本身就存在着十分紧密的依托关系和归属感,通过养老孝行的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使家庭产生庞大的聚合向心力,凝聚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建幸福
11、美满的家庭生活。4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调控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表现最大体的人伦关系。在家庭里,在孝与养的关系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全然的。一切其他关系均是从这一关系中派生的。因此,孝必需第一敬爱父母,孝道所表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祖父母敬养之义务。这一义务的价值在于确信生命与重视生命及其来源。生我者,父母也。父母之结合即夫妻之结合。夫妻之关系有再造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有使父母生命延续的意义。夫妇之关系可启后,父子之关系在承前。继往开来,血缘相联。这即是生命“纵”的意义。亲兄弟关系,可谓是生命“横”的意义。对兄弟关系的重视,乃是对生命来源扩展的尊重。盖兄弟之的生
12、命,均从父母的生命而来。咱们敬爱父母的生命,亦应敬爱父母生命所制造的生命。因此,孟子感慨曰:“尧舜之道,孝梯而己矣。在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为了一起的生存和进展,会要求其成员在养老上必需遵守必然的行为准那么和道德标准,形成必然的家庭养老标准,使家庭成员在养老上明是非,辨善恶,趋向一起的价值观,以保证家庭得以在社会秩序中良好地运行进展。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忧,丧那么致其哀,祭那么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可见,孔子是从敬、乐、忧、哀、严等的角度上标准了子女孝养父母的行为,以为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应该符
13、合礼的要求。同时,这种符合是归还性义务,而应该是从内心深处对父母进行孝养和敬爱。可是人都是有个性的,家庭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父母与子女作为两代人,代沟是不可幸免的。通过家庭孝道的提倡,进展家庭和谐的亲热人际关系,就能够专门好地调解家庭养老的矛盾,使家庭成员在养老问题上的矛盾关系取得调剂。孝文化不仅能够通过孝养父母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享受到有物质保障的生活,更能够通过孝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基础上,成立起互爱合作、温暖愉快的亲情关系。和谐、安宁的家庭生活是一个人一辈子活幸福的极为重要的方面。5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传承功能。家庭供养老人同时也包括了年轻一代对家庭财产和其它方面的继承
14、,这种继承不仅对家庭的延续进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关于社会的进展起到了专门大的增进作用。因为儿子在养老的进程中,也能够将一门特殊的技艺、学问延续下去或发扬光大,使我国许多的绝技、绝活由这一渠道保留下来。它在社会风尚中居基础地位,家风的兴衰对必然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特有的基础作用,提高社会风尚必需重视良好家风的形成。传统的家庭十分重视家风的传承,他们装饰门庭不仅是为了教育好儿孙,也是为了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风气的综合治理。在封建社会里,许多出名望的家族长辈都为后世留下“家训”,“治家格言”,意在使后代学会如何治家,如何为人处世和立足于社会。这种家风教育对广大平民百姓也产生了
15、庞大的阻碍。从我国历史来看,大凡奋勇抗敌、精忠报国、保护国家利益的英雄儿女,往往是良好家风的结晶,相反,贪污盗窃、卖国投敌、败坏社会风气的非法分子,往往是家教不严的产物。家风的培育,保护与提倡,对保护家庭有着踊跃阻碍,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裨益。传统家风中提倡的尊老爱幼、相互谦让、家庭和睦、邻里相安、节约持家,在今天社会里也是咱们应大力提倡的。为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在养老敬老中的作用,应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宏扬公民孝道教育和增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效劳提供支持。每一个时期都会碰到老人问题,都要为老人的特殊状况提供必要的机遇。对父母的衣食物质等方面的供养和精神上的靠近、尊重
16、,是人类社会一起的道德准那么,是“孝”的内在要求之一。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想稳固和进展,全然前提是家庭要稳固。家庭是社会的大体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固、和睦,父慈子孝,甘苦与共,其乐融融,社会安宁才有基础。没有家庭的自身保障,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大体单位就失去了存在和延续的内在动力。因此,为家庭老人提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保障是家庭和谐稳固的一个重要前提。当一个老人的生存发生困难时,家庭和社会给予他们物质帮忙,以维持其大体生活,这就有助于排除社会的不安宁因素。因此,西方学者把养老保障称为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平安网”和“减震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显现老、弱、病、残、孕、伤、穷等不能正常从事劳动的人,而这些人的大体生活若是难以维持,就会产生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成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以上几种人提供大体的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保障他们大体的生活需求,如此,就既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又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增进了社会稳固。传统孝道思想要紧包括敬老和养老。对父母的服侍,即对父母的救济。这是成绩孝子德性的首要条件。当父母生命的延存受到因为物质财富的缺乏而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音乐下试卷及答案
- 五年级考试卷及答案下载
-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 《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课件
- 留学咨询居间协议
- 保险经验分享发言稿模版
- 斜疝手术演示 斜疝手术全程详细介绍
- 办公自动化与区块链在IP保护中的协同效应
- 临床检验的信息化管理与质量控制
- 《瑞丽婷产品介绍》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智慧消防行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重庆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 《服务营销双主动》课件
- 公司法公章管理制度
- 演出经纪人员资格备考资料2025
- 希尔顿管理制度
- 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2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
-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GB/T 23858-2009检查井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