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兰亭集序 (4)_第1页
6兰亭集序 (4)_第2页
6兰亭集序 (4)_第3页
6兰亭集序 (4)_第4页
6兰亭集序 (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王羲之第一课时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chu等42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导入课文王羲之,字,善书法,有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逸 少“书圣”“王右军”知人论世 何法盛晋中兴书 (以字换鹅)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诗人李白有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

2、写黄庭换白鹅。”出典就在此。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欢白鹅呢?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有位书法家叫包世臣的,还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王羲之的逸闻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3、。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章背景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三十三岁)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

4、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解题朗读感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5、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都长引(之)以(之)为名作动,饮酒用来形做动,穷尽的确,实在聚会排列用来进行,消灾祈福的活动旁边这使动用法定语后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他们从前有的人依靠把自己的情怀

6、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交好时间短暂之于通“晤”通“取”到,往,追求因为至,及形做名:大事取独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缘由明白,知晓本来所以的原因一样,相同把当成一样把等同看待这个集子里的诗文1. 重点实词修禊事也茂林修竹修短随化动词,从事,进行课堂检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一觞一咏所以游目骋怀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把等同看待饮酒,名做动使放纵;使奔驰大事,形做名形容词,高形容词

7、,长2. 重点虚词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把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的原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定语后置的标志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达到 的 代词,指上文的事。介词,因为3. 重点句式修禊事也信可乐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判断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兰亭集序王羲之第二课时乐痛悲试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字眼。整体感知(一)为何而乐?(二)为何而痛?(三)为何而悲?依据课文,思考讨论:理解探究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

8、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 (一)为何而乐?贤人幽景良辰雅事仰观府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赏心王羲之兰亭诗: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这次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1)兴尽悲来,由乐生痛?(2)人生之痛,痛在何处?(3)有何结论,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二)为何而痛?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相与之乐短暂乐情不会持久乐事不会常存死亡不可抗拒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是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承上启下,朋友相聚短暂,兴尽悲来,痛感

9、油然而生: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人生短促的感触不由得使人情绪低落,故作者由乐生痛。(1)兴尽悲来,由乐生痛?二是作者由眼前的自己与41人集会宴咏之乐,联想到了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的乐。(由个人之乐推广到所有人之乐)不同的人,尽管生活方式不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却异中有同:当他们接触到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一定会得意满足,快乐到不知老之将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都有各自的人生快乐。然而人生之乐能长久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之乐不能长久,因此而生痛。 痛:主观上人情会“所之既倦”,乐情不会持久。从人的主观情感变化角度而言,即使客观条件许可

10、,每天都有同样的乐事,但人的心情却是“喜新厌旧”的,久了,就会变得厌倦,不再新鲜,不再快乐。人之常情,是梦想维持永久的快乐,可是也是人之常情的是永久的快乐在心中无法维持,这一人生的梦想,这一心灵的矛盾,岂不令人心痛!痛:客观上事物会“已为陈迹”,乐事不会常存。从客观事物角度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会变化或消失,即时事无常,美景乐事不可常存,俯仰之间,灰飞烟灭,已为陈迹,令人挽留不及,后悔不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令人感慨痛心。(2)人生之痛,痛在何处?痛:再进一步生命会“终期于尽”,死亡不可抗拒。有生就有死,不管长或短,终要归于死亡。死亡之不可抗拒,这是人生最大恨事,最令人心痛。由痛乐

11、情不持久,到痛乐事不常存,再推进到连人的生命都终将归尽,今日的集会的乐情,今日觞咏的盛事,甚至今日乐而忘形的生命,不同的生命人生,一切的一切,都不可持久,甚至是俯仰之间就会归于尽头!岂不痛哉!作者先写两种人,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生之乐情乐事,却不能长久;死之可怕,万事俱灭,却不可抗拒!可见生和死,是人生中多么重大的事情呀!这是作者感慨人生而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正因生与死是人

12、生的大事!那么怎样使人在活着的时候有生之乐,又怎样使人生之乐长久,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在死的时候不至于后悔?明 “死生之大”,暗含着在有生之年应当有所作为的意思,表现的是积极的人生观。(3)有何结论,如何理解?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不能喻之于怀今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我)齐彭殇为妄作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古同悲(三)为何而悲?(1)由痛转悲,有何不同? (2)俯仰古今,悲在何处?前面的由乐生痛,是鉴于眼前的乐情、乐事和生命个体不能长久,是个体的心痛,还是眼前的浅层的感慨。而最后一段,由“死生亦大矣”之感,又生发开去,由一已之痛,扩展到古人、今人、后人,生发千古之悲叹,这

13、悲,是理性的伤感!是更深层的痛!(1)由痛转悲,有何不同?悲:从古人角度看,古人“兴感之由(同感死生之情),若合一契”,证明了我的结论“死生亦大矣”的正确。然而,无论是古人,还是自己,却都“不能喻之于怀”,只知道死生是人生大事,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为什么人生会快乐变厌倦;盛事不常在;死亡不可拒!岂不悲哉!“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理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正面引用古人兴感为证)。 (2)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悲:从今人角度看,东晋这个政治黑暗因而玄学流行的时代,我现在终于醒

14、悟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白“死生亦大矣”。可是像他们41人这些当今名流们仍迷醉在“一死生、齐彭殇”的玄学虚无的迷雾中!把生看成与死一样,生还有何意义?人的一生还会有何作为?可悲呀,迷醉的人们!可是尽管我知道自己的看法正确,于今我却无法去实践“死生亦大矣”这一正确。我现在所谓的人生快乐,也只不过是像今天这样与41人集会清淡,醉生梦死!在死之前,无法实现生的意义!岂不悲哉!作者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反面驳斥今人虚无为证)。 悲:从后人角度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5、”,后人也将有同感于“死生之情”“死生之大”,而又一样“不能喻之于怀” ,悲夫!后人是否能克服自身主观因素(喜新厌旧)、外物客观因素(世事无常),他们会有幸遇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不是政治黑暗而玄学盛行)不再“一死生、齐彭殇”,从而能够去实践“死生之大”,去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找到人生的永久的真乐呢?不知道,未来不可预知,悲夫!作者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正面推理后人同感为证)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无论古人、后人,都与我有着同样的生命慨叹,我之痛亦成为千古人之痛! 王羲之断言生命情绪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道出“千古同悲”,不仅唱出了时代之音,更成为文学史上感慨人生的绝响。1总结课文,探讨主旨: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也有人认为作者的情调虽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和生死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因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

17、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同样,王羲之的文章虽有“人生无常”“终期无尽”的感叹,但实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作者借题发挥,立意高远,由集会乐事而生发人生感慨,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思想观念。“明死生之大,批人生虚无”,这是文章主旨。总结课文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珍惜今生: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和你知道的写生死意义的名句以及自己的成长体验,说说

18、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是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代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鲍照(南朝文学家)拟行路难:“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李白春夜与诸从弟宴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hn dn的世界中听从天

19、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认为道德仁义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