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无机_有机_分析_物化)知识点归纳_第1页
大学化学(无机_有机_分析_物化)知识点归纳_第2页
大学化学(无机_有机_分析_物化)知识点归纳_第3页
大学化学(无机_有机_分析_物化)知识点归纳_第4页
大学化学(无机_有机_分析_物化)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气体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2、理想气体方程: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8.314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第二节:气体混合物1、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每一种气体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3、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4、Dlton分压

2、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第三节:气体分子动理论气体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微粒,彼此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许多,分子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气体分子以不同的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处于永恒的无规则运动之中。除了在相互碰撞时,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气体分子相互碰撞和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分子平均动能与气体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在一定温度下,每种气体分子速度的分布是一定的。除少数分子的速度很大或很小外,多数分子的速度都接近于方均根速度。当温度升高时,速度分布曲线变宽,方均根速度增

3、大。分子量越大扩散越慢。第二章:热化学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系统是人们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世界,即被研究的物质和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系统的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用来划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划定范围的目的是便于研究。环境是系统边界之外与之相关的物质世界。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

4、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当系统的某些性质发生变化时,这种改变称为过程。系统由始态到终态所经历的过程总和被称为途径。定温过程:始态和终态温度相等且变化程中始终保持这个温度。 定温变化:始态和终态温度相等但对变化过程中的温度不作要求。 定压过程:始态和终态压力相等且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压力。 定压变化:始态和终态压力相等但对变化过程中的压力不作要求。 定容过程:始态和终态体积相等且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体积。 循环过程:系统由始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有回到原来的状态。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

5、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只含有一个相的系统叫做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统叫做非均相系统或多相系统。化学计量数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反应进度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O;系统对环境做功,W0。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和称为热力学能,又

6、叫内能。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下的状态,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压力为时的状态。液体溶液中溶剂或溶质的标准状态溶液中溶剂可近似看成纯物质的标准态。在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是指压力,质量摩尔浓度,标准质量摩尔浓度,并表现出无限稀释溶液特性时溶质的(假想)状态。标准质量摩尔浓度近似等于 标准物质的量浓度。即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焓(B,相态,T)是指在温度T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物质B()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参考状态一般指每种物质在所讨论的温度T和标准压力时最稳定的

7、状态。碳最稳定的状态是石墨,但个别情况下参考状态单质并不是最稳定的,磷的参考状态是白磷(s,白),但白磷不及红磷和黑磷稳定。在任何温度下,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为零。物质B的标准摩尔燃烧焓(B,相态,T)是指在温度T下,物质B()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下指定产物时的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第四节:Hess定律Hess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或分几步完成,其总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总是相等的。其实质是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焓变基本特点:某反应的(正)与其逆反应的(逆)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正)=-(逆)。始态和终态确定之后,一步反应的等于多步反应的焓变之和。多个化学反应

8、计量式相加(或相减),所得化学反应计量式的(T)等于原各计量式的(T)之和(或之差)。第五节:反应热的求算在定温定压过程中,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等于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之和减去反应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之和。在定温定压过程中,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等于反应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之和减去产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之和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一节:反应速率第二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对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定量关系为:,该方程称为化学反应速率定律或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中称为反应速率系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相对大小;,分别为反应物A和B的浓度,单位为;,分别称为A,B的反应级数;称为总反应级数。

9、反应级数可以是零、正整数、分数,也可以是负数。零级反应得反应物浓度不影响反应速率。由实验测定反应速率方程的最简单方法初始速率法。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开始时的瞬时速率为初始速率,由于反应刚刚开始,逆反应和其他副反应的干扰小,能较真实的反映出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体操作是将反应物按不同组成配置成一系列混合物。对某一系列不同组成的混合物来说,先只改变一种反应物A的浓度。保持其他反应物浓度不变。在某一温度下反应开始进行时,记录在一定时间间隔内A的浓度变化,作出图,确定t=0是的瞬时速率。也可以控制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间隔足够短,这时可以把平均速率作为瞬时速率。3、对于一级反应,其浓度与时间关系的通

10、式为:第三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速率系数与温度关系方程:,=-, ,实验活化能,单位为。为指前参量又称频率因子。与具有相同的量纲。与是两个经验参量,温度变化不大时视为与温度无关。对Arrhenius方程的进一步分析:在室温下,每增加4,将使值降低80%。在室温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活化能大的反应,其速率系数则小,反应速率较小;小的反应较大,反应速率较大。对同一反应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系数增大,一般每升高10,值将增大210倍。对同一反应来说,升高一定温度,在高温区,值增大倍数小;在低温区值增大倍数大。因此,对一些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反应,升高温度更有利于反应速率的提高。对

11、于不同的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大的反应值增大倍数大;小的反应值增大倍数小。即升高温度对进行的慢的反应将起到更明显的加速作用。第四节:反应速率理论与反应机理简介1、=(正)-(负)2、由普通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活化能第五节: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催化剂是指存在少量就能显著加速反应而本身最后并无损耗的物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被称为催化作用。催化剂的特征:催化剂只对热力学可能发生的反应起催化作用,热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催化剂对它不起作用。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途径(又称反应机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它同时加快了正逆反应速率,缩短了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催化剂有选择

12、性,不同的反应常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即每个反应有它特有的催化剂。同种反应如果能生成多种不同的产物时,选用不同的催化剂会有利于不同种产物的生成。每种催化剂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活性,否则将失去活性或发生催化剂中毒。第四章: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第一节:标准平衡常数1、平衡的组成与达成平衡的途径无关,在条件一定时,平衡的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平衡组成取决于开始时的系统组成。2、对可逆反应来说,其标准平衡常数3、两个或多个化学计量式相加(或相减)后得到的化学计量式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原各个化学计量式的化学平衡常数的积(或商),这称为多重平衡原理。第二节:

13、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1、反应进度也常用平衡转化率来表示。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表达式为2、J表示反应商。若J,则反应逆向进行。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虽然可以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但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因为在一定温度下,值一定。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或产物浓度减少时,平衡正向移动;当反应物浓度减少或产物浓度增加时,平衡逆向移动。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反应物和产物分压是否改变及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改变。3、温度对化学平衡都影响:温度变化引起标准平衡常数的改变,从而使化学平衡移动。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用vant Hoff方程描述。 第四节:自发变化和熵

14、1、自发变化的基本特征:在没有外界作用或干扰的情况下,系统自身发生的变化称为自发变化。有的自发变化开始时需要引发,一旦开始,自发变化将一直进行达到平衡,或者说自发变化的最大限度是系统的平衡状态。自发变化不受时间约束,与反应速率无关。自发变化必然有一定的方向性,其逆过程是非自发变化。两者都不能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非自发变化和自发变化都是可能进行的。但是只有自发变化能自动发生,而非自发变化必须借助一定方式的外部作用才能发生。没有外部作用非自发变化将不能继续进行。2、在反应过程中,系统有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常称其为能量最低原理。相变化也具有这种倾向。系统有趋向于最大混乱度的倾向,系统混乱度的增

15、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纯物质完整有序晶体在0K时熵值为零;.熵与物质聚集状态有关。同一种物质气态熵值最大,液态次之,固态熵值最小。有相似分子结构且相对分子质量又相近的物质,其值相近。分子结构相近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物质,其标准摩尔熵值随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分子构型越复杂,其标准摩尔熵值越大。6、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等于各生成物的标准摩尔熵值之和减去各反应物的标准摩尔熵值之和7、在任何自发过程中,系统和环境的熵变化总和是增加的。即: 自发变化 非自发变化 平衡状态8、第五节:Gibbs函数Gibbs函数被定义为:,被称为Gibbs自由能。在不做体积功和定温定压条件下,在

16、任何自发变化中系统的Gibbs函数是减少的,由得当0时反应能正向进行。当0,0时反应在高温下能正向进行。当0,0,0时反应不能正向进行。当时的在吸热熵增反应中是反应能正向进行的最低温度;在放热熵减反应中是反应能正向进行的最高温度。因此这个温度就是反应是否能够正向进行的转变温度。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B,相态,T)是指在温度T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物质B(且时)的标准摩尔Gibbs函数变。40时反应大多逆向进行;-4040时要用来判断反应方向。Vant Hoff方程: 第五章:酸碱平衡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与质子

17、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简言之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2、质子理论强调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相应的碱,而碱结合质子后生成相应的酸。酸与碱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称为共轭关系,相应的一对酸和碱称为共轭酸碱对。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的碱为这种酸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后所生成的酸称为这种碱的共轭酸。酸碱解离反应是质子转移的反应。在水溶液中酸碱的电离时质子转移反应。盐类水解反应实际上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酸碱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其次与溶剂的性质等有关。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和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是强酸,接

18、受质子能力强的碱是强碱;反之,就是弱酸和弱碱。溶剂的碱性越强溶质表现出来的酸性就越强,溶剂的酸性越强溶质表现出来的碱性就越强。第二节: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对反应,被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25时,。第三节:弱酸、弱碱解离平衡1、酸的水溶液中存在质子转移反应:,其标准平衡常数简写为,称为弱酸HA的解离常数,弱酸解离常数的数值表明了酸的相对强弱。解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给出质子能力越强。值受温度影响但变化不大。2、在一元弱碱的水溶液中存在反应:,,称为一元弱碱B的解离常数。3、解离度的定义为解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即,解离度越大越大,PH越小。解离度与解离常数关系为。对碱同样适用。第四节:缓冲

19、溶液同离子效应:在弱酸或弱碱的溶液中,加入与这种酸或碱含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酸或碱的解离度降低。缓冲溶液:具有能够保持PH相对稳定性能的溶液(也就是不因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而显著改变PH的溶液。缓冲溶液通常由弱酸和他的共轭碱组成。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第五节:酸碱指示剂当溶液中即时,溶液呈现出的颜色;当即时,溶液呈现的颜色;当即时,溶液呈现两者的混合颜色。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但是由于人的视觉对不同颜色的敏感度的差异实际变色范围常常小于两个pH单位。第六节:酸碱电子理论酸是任意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碱则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20、碱是电子的给予体,必须具有未共享的孤对电子。酸碱之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并不发生电子对转移。第七节:配位化合物在配合物中Lewis酸被称为形成体(或中心离子),Lewis碱被称为配体。配合物的定义是形成体与一定数目的配体以配位键按一定的空间构型结合形成离子或分子。这些离子或分子被称为配位个体。形成体通常是金属离子或原子,也有少数是非金属元素(B,P,H)。通常作为配体的是非金属的阴离子或分子。在配体中,与形成体成键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配位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常见的配位原子有F,Cl,Br,I,S,N,C等。配体中只有一个配位原子的称为单齿配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称为多齿配体。在配位个体中,与

21、形成体成键的配位原子个数叫作配位数。常见多齿配体有:配合物的化学式:配合物的化学式中首先应先列出配位个体中形成体的元素符号,在列出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配体,将整个配离子或分子的化学式括在方括号中。配合物的命名:命名时,不同配体之间用隔开。在最后一个配体名称后缀以“合”字。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的命名遵照无机盐命名原则。例如为硫酸四氨合铜为氯化六氨合铂。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内外层间缀以“酸”字。例如为六氰合铁酸钾配体的次序:含有多种无机配体时,通常先列出阴离子名称,后列出中性粒子名称。例如为三氯氨合铂酸钾配体同是中性分子或同是阴离子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例如氯化五氨水合钴。若配位原子

22、相同,将含原子数较少的配体排在前面,较多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后面;若配位原子相同且配体中含有的与子数目也相同,则按结构中与配位原子相连的非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例如为氨基硝基二氨合铂配体中既有无机配体又有有机配体,则无机配体排在前面有机配体排在后面。例如为三氯乙烯合铂酸钾。简单配合物:配合物分子或离子只有一个中心离子,每个配体只有一个配位原子与中心离子成键。螯合物:在螯合物分子或离子中,其配体为多齿配体,配体与中心离子成键,形成环状结构。多核配合物:多核配合物分子或离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离子,中心离子间常以配体相连。羰合物:某些d区元素以CO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为羰合物。烯烃配

23、合物:某些d区元素以不饱和烃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为烯烃配合物。第八节: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1、,是配合物的解离常数,又称为配合物的解离常数或不稳定常数。越大,配合物越不稳定。2、,是配合物生成常数,又称为稳定常数或累积稳定常数。3、一般来说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随着配位数的增加而减少。4、以N,O,F等电负性大(吸引电子能力强),半径小,难被氧化(不易失去电子),不易变形(难被极化)的原子为配位原子的碱成为硬碱。反之则为软碱,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交界碱。5、硬酸多是电荷数较多,半径较小,外层电子被原子核束缚得较紧而不易变形(极化率较小)的阳离子。反之则为软酸,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交界酸。6、常见的酸和碱分

24、类如下:硬酸软酸交界酸酸金属原子硬碱软碱交界碱碱7、软硬酸碱原则:软亲软,硬亲硬 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节:溶解度和溶度积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溶解平衡时,一定量溶剂中含有的溶质质量。2、常见无机化合物溶解性: 常见无机酸是可溶的,硅酸是难溶的; 氨、族氢氧化物,是可溶的; 是微溶的;其余元素的氢氧化物都是难溶的。 几乎所有的硝酸盐都是可溶的;是微溶的。 大多数醋酸盐是可溶的;是难溶的。 大多数氯化物是可溶的;是微溶的;是难溶的。 大多数溴化物,碘化物是可溶的;是微溶的;是难溶的。 大多数硫酸盐是可溶的;是微溶的;,是难溶的。 大多数硫化物是难溶的,第一主族,第二主族金属硫化物和 是

25、可溶的。 多数碳酸盐,磷酸盐,亚硫酸盐是难溶的;第一主族(Li除外)和铵离子的这些盐是可溶的。 多数氟化物是难溶的;第一主族(Li除外)金属氟化物,是可溶的;是微溶的。 几乎所有的氯酸盐,高氯酸盐都是可溶的;是微溶的; 几乎所有的钠盐,钾盐均是可溶的;是难溶的。对于一般沉淀反应来说:,溶度积的通式是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的数值在稀释溶液中不受其他离子存在的影响,只取决于温度。温度升高,多数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增大。第二节: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同离子效应: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将降低。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增大。

26、一般来说,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很小时,盐效应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较大,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总浓度也较大时,就应考虑盐效应的影响。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平衡: , 称为在酸中的溶度积常数。某些难容硫化物的溶度积常数: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有电子得失或转移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表示元素氧化态的数值称为氧化数又称氧化值。在单质中元素氧化值为零。在单原子离子中,元素氧化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在大多数化合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只有在金属氢化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通常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值为-2,但是在等过氧化物中养的氧化值为-1,在氧的氟化物中,

27、如中氧的氧化值为+2,+1。在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值为-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氧化值分别为+1和+2。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值代数和为零。在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第二节:电化学电池电池图示:将发生氧化反应的负极写在左边,发生还原反应的正极写在右边;并按顺序用化学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各个相的物质组成和状态;用单垂线“”表示相与相间的界面,用双折线“”表示盐桥。Faraday定律:在电化学电池中,两极所产生或消耗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电池的电荷量成正比。当给定的电荷量通过电池时,电极上所产生或消耗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正比于物质的摩尔质量被对应于半反应每摩尔物质每摩

28、尔物质所转移的电子数除的商。对于半反应,根据Faraday定律,第一:电极上沉淀出或消耗掉的正比于通过电池的电荷量Q。Q越大越大。第二:当通过电池的电荷量Q一定时,正比于,为物质的摩尔质量。Faraday常量表示一摩尔电子所带的电荷量,F被称为Faraday常量当原电池放电时,两极间的电势差将比该电池的最大电压要小。这是因为驱动电流通过电池需要消耗能量或者称其为要做功,产生电流时,电池电压的降低正反映了电池内所消耗的这种能量;而且电流越大,电压降低越多。因此,只有电池中没有电流通过时,电池才具有最大电压又称其为开路电压。当通过原电池的电流趋近于零时,两电极间的最大电势差被称为原电池的电动势,用

29、表示。当电池中各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时,测定的电动势被称为标准电动势,用表示。可逆电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电极必须是可逆的,即当相反方向的电流通过电极是,电极反应必然逆向进行;电流停止,反应也停止。第二:要求通过电极的电流无限小,电极反应在接近于电化学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电池反应的标准摩尔Gibbs函数变。第三节:电极电势原电池的电动势是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间的最大电势差,即正极电势减去负极电势等于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确定,常选取标准氢电极(简写为SHE)作为比较的基准,称其为参比电极。参比电极中最常用的是甘汞电极。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以标准氢电极为参比电极并与各标准电极组成

30、原电池时测得的电动势。使待测半电池中各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下,将其与标准氢电极相连组成原电池,以电压表测定该电池的电动势并确定其正极和负极,进而可推算出待测半电池的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高的电对为正极,电极电势低的电对为负极。两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之差等于原电池的标准电极电势。即.,。如果电对的氧化型生成难溶化合物(配合物),则电极电势变小;若还原型生成难溶化合物(配合物),则电极电势变大;当还原型和氧化型同时生成难溶化合物(配合物),若()(氧化型)()(还原型),则电极电势变小,反之则变大。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某电对的越大,其氧化型的得电子能力(氧化性)越强,还原型失电子能力(还原性)越弱;

31、反之电对的越小,其氧化型的得电子能力(氧化性)越弱,还原型失电子能力(还原性)越强。,元素电势图:当某种元素形成三种或三种以上氧化值的氧化物时,这些物种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电对,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可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做元素电势图。画元素电势图,可以按元素氧化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把各氧化物的化学式从左到右写出来,各不同氧化物之间用直线连接起来,在直线上表明不同氧化值物种所组成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歧化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则:,若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多重键的存在虽然不能改变分子的几何形状,但对键角有一定影响,排斥作用随多重键键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叁键双键单键。分子几何构型预测

32、:确定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可以用下式计算:=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提供的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负加正减);式中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中心原子所在的族数,VSEPR理论讨论的共价分子主要针对主族化合物,它们分别属于28主族,它们作为中心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分别为28(He除外)。作为配位原子的元素通常是氢,卤素,氧和硫。计算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时,氢和卤素记为1,氧和硫原子当做不提供共用电子处理,故价电子数记为0。确定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数,用以下公式计算:=(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与配位原子成键用去的价电子数之和)然后根据上表确定价层电子对排布方式。注:若,分子几何构型与价层电

33、子对的空间构型不同。杂化轨道数(a)等于参与杂化但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数(b)与端极原子数(c)之和,即a=b+c;参与杂化但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数(b)等于中心原子价电子数(E)与离子电荷数(q)【负加正减】之和与成键电子数(V)之差的一半,即第五节:分子轨道理论1、分子轨道理论要点: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在分子中的电子不局限在某个原子轨道上运动,而是在分子轨道上运动。分子轨道可以由组成分子的原子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例如,两个原子轨道 和 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和。式中和是常数。组合成的分子轨道与组合前的原子轨道数目相等,但轨道能量不同。 是能量低于原子轨道的成键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同号重叠(波函数

34、相加)形成的,电子出现在核间区域的概率密度大,对两个核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形成的键强度大。 是能量高于原子轨道的反键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异号重叠(波函数相减)形成的。两核之间形成节面,即电子在两核之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小,对成键不利。反键原子轨道在两核间有节面,而成键原子轨道则没有。根据原子轨道组合方式不同,可将分子轨道分为轨道和轨道s轨道与s轨道线性组合 两个原子的s轨道线性组合成成键分子轨道和反键原子轨道。p轨道与p轨道线性组合 有两种方式,一是“头碰头”,二是“肩并肩”。两个原子的轨道沿x轴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时,产生一个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反键分子轨道。同时两个原子的两个轨道以及两个轨道之间

35、以“肩并肩”的方式发生重叠,分别形成成键分子轨道以及反键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要遵循能量相近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和轨道最大重叠原则。能量相近原则 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有效地组合成分子轨道。此原则对于选择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之间的组合对象尤为重要。对称性匹配原则 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分子轨道。以x轴为键轴,等组成的分子轨道绕键轴旋转,各轨道形状和符号不变,这种分子轨道称为轨道。等原子轨道组成的分子轨道绕键轴旋转,轨道的符号发生改变,这种分子轨道称为轨道。轨道最大重叠原则 在满足能量相近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的前提下,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电子在分子轨道

36、中填充的原则,亦遵循能量最低原则,Pauli不相容原理及Hund规则。2、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有两种情况。图9-23(a)适用于和分子,图9-23(b)适合及以前的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分子中全部电子属于分子所有,电子进入成键分子轨道是系统能量降低,对成键有贡献,电子进入反键分子轨道使系统能量升高,对成键起削弱或抵消作用。总之,成键分子轨道中电子多,分子稳定,反键分子轨道中电子多,分子不稳定。分子的稳定性通过键级来描述,键级越大,分子越稳定。分子轨道理论把分子中成键电子数与反键电子数差值的一半定义为键级,即键级= 成

37、键轨道中电子数反键轨道中电子数。3、电子轨道排布式又称电子构型(见课本P284)4、关于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旋转轴(简称轴)表示某分子或离子旋转360可有2次“重现”。 在原子轨道或分子轨道中,若取x轴为旋转轴,旋转180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数值和符号均未改变,如下图所示:这种对称称为对称。若取x轴为旋转轴,旋转180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数值恢复,但符号相反,如下图所示: 这种对称叫做反对称,又叫对称。对称性匹配就是指这种对称性的匹配,与匹配,与匹配,反之,则不能成键。原子轨道以原子核为对称中心,在的两边符号相同叫做中心对称或g对称。另一种是中心反对称,在的两边符号相反,又叫u对称。S和d轨

38、道是g对称,p轨道是u 对称。成键轨道是g对称反键轨道是u对称,轨道则反之,即成键轨道是u对称,反键轨道是g对称。第六节:键参数1、键级 键级=成键轨道中电子数反键轨道中电子数。与组成分子的原子系统相比,成键轨道中电子数目越多,是分子系统能量降低越多,增强了分子的稳定性;反之,反键轨道中电子数目的增多则削弱了分子的稳定性。所以键级越大,分子越稳定。此键级计算公式只对简单分子适用。2、 键能 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的强度可用键断裂时所需的能量大小来衡量。在双原子分子中,于100KPa下按下列化学反应计量式使气态分子断裂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 键解离能。即在多原子分子中断裂气态分子中的某一个键,形

39、成两个“碎片”时所需的能量叫做分子中这个键的解离能。使气态多原子分子的键全部断裂形成此分子的各组成元素的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叫做该分子的原子化能。所谓键能通常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原子时,每种键所需能量的平均值。对双原子分子来说,键能就是键的解离能,而对多原子分子来说,键能和键的解离能是不同的。键解离能是指解离分子中某一种特定键所需的能量,而键能是指某种键的平均能量,键能与原子化能的关系则是气态分子的原子化能等于全部键能之和。键能是热力学能的一部分,在化学反应中键的破坏或形成,都涉及到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但若反应中体积功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时,常用焓变近似的表示热力学能的变化。在气

40、相中键断开时的标准摩尔焓变称为键焓,以表示,键焓与键能近似相等。断开化学键要吸热,形成化学键要放热。键长 分子中两个原子核的平衡距离称为键长。单键,双键,三键的键长依次缩短,键能依次增大。键角 测定键角最主要的手段是 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单晶体的结构,同时给出形成单晶体的分的简称和键角数据。键级,键能描述共价键强度,键长,键角描述共价键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距与部分电荷描述共价键极性,它们都是共价键的基本参数。有机化学复习总结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

41、式或构型式。俗名及缩写 : 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

42、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

43、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

44、,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 CH3-CH2 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 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 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 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 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

45、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官能团的优先顺序:-COOH(羧基)-SO3H(磺酸基) -COOR(酯基)-COX(卤基甲酰基) -CONH2 (氨基甲酰基) -CN (氰基) -CHO(醛基) -CO- (羰基) -OH(醇羟基) -OH (酚羟基) -SH (巯基) -NH(氨基) -O- (醚基) 双键 叁键(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

46、游离基加成。、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 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

47、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COCH3C6H5COCH3C6H5COC6H5 (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 2、消除反应 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 而形成 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

48、除反应。 (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碳上的氢原子,或者说总是生成双键碳上连有烃基较多的烯烃,亦即仲卤代烷和伯卤代烷发生消去反应时, 主要生成双键上连接烃基最多的烯烃。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 (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 3、取代反应 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

49、、亲电取代: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和酰基化以及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萘环和芳香杂环上也能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要注意苯环上有致钝基团时不能进行付氏反应,苯环上进行烷基化时会发生异构化现象。掌握萘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第一个取代基主要进入位,第二个取代基是进入同环还是异环由原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决定。掌握五员、六员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以及它们与苯环比较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呋喃、噻吩、吡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苯大,而吡啶比苯小。 、亲核取代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

50、、醇解、氰解、氨解,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醚键的断裂,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等都是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可按两种历程进行,单分子历程(SN1)和双分子历程(SN2),伯卤代烃易按SN2历程反应,叔卤代烃一般按SN1历程反应,仲卤代烃则两者兼而有之。要在理解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SN1反应支链越多活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SN2反应支链越多,反应活性越弱,反应速率越慢。如:下列化合物按SN1历程反应的活性由大到小排序为:(CH3)3CI (CH3)3CBr (CH3)2CHBr。 要注意,在碱性条件下卤代烃的取代和消除是互相竞争的反应,叔卤代烃容易发生

51、消除,伯卤代烃易发生取代,强极性溶剂(如水)有利于取代,而弱极性溶剂(如醇)和强碱(如醇钠)有利于消除,高温有利于消除。、自由基取代:由自由基的引发而进行的取代称自由基取代。烷烃的卤代,烯烃和烷基苯的卤代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光照或过氧化物存在。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的烷基数目有关,烷基越多,稳定性越大。自由基的稳定次序为:三级二级一级CH34、氧化还原反应 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种类型。 、氧化反应 烯、炔、芳烃侧链以及醇、酚、醛、酮等都易发生氧化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气(空气)、臭氧以及托伦试剂、斐林试剂、次卤酸钠等。掌握氧化

52、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臭氧氧化可用来推测烯烃的结构,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氧化可用来鉴别醛和酮等。 、还原反应 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醛、酮、羧酸及酯还原为醇,硝基苯还原为苯胺等都是还原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还原剂,如H2/Ni、 Na+C2H5OH、Fe+HCl、NaBH4、 、LiAlH4、异丙醇/异丙醇铝等,注意后面三种是提供负氢离子的还原剂,只对羰基选择加氢,与双键、三键不发生作用。还要掌握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两种方法,注意,进行克莱门森还原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存在对酸敏感的基团,如醇羟基、双键等,用伍尔夫吉日聂尔还原及黄鸣龙改进法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带有对碱敏感的基团,如卤素等。 5、缩合反

53、应 主要包括羟醛缩合和酯缩合。(1)羟醛缩合 含有氢的醛在稀碱条件下生成羟基醛,此化合物不稳定受热容易脱水,生成、不饱和醛。因此,此反应常用来增长碳链制备、不饱和醛。要求掌握羟醛缩合的反应条件。(2)克莱森酯缩合 含有氢的酯在强碱条件下发生克莱森酯缩合,两分子酯之间脱去一分子醇生成酮酸酯。要掌握反应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乙酰乙酸乙酯就是通过此反应制备的。除了上述五种类型的反应之外,还要求掌握重氮化反应、芳香重氮盐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等,注意反应条件、产物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及合成方法 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增长和缩短碳的方法,在此

54、基础上设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熟练掌握苯进行付氏烷基化、酰基化、炔化物的烃化、羟醛缩合、格氏试剂法等都可以增长碳链;炔化物的烃化、格氏试剂法及芳香重氮盐等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 1、炔化物的烃化 具有炔氢的炔烃与氨基钠作用得炔钠,炔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得到烷基取代得炔烃。此反应可增长碳链,制备高级炔烃。2、格氏试剂法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与环氧乙烷、醛、酮、酯反应可用来制备不同结构的醇等。这些反应既可增长碳链,又可形成所需的官能团。 3、重氮盐取代法 芳香重氮盐的重氮基可被氢原子、卤素、羟基、氰基取代,由于苯环上原有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影响而使某些基团不能直接引入苯环时,可采

55、用重氮盐取代的方法。要注意被不同基团取代时的反应条件。四、有机化学的知识点1、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邻位和对位(邻位和对位异构体之和大于60%);同时一般使苯环活化(卤素等例外)。例如O-,N(CH3)2,NH2,OH,OCH3,NHCOCH3,OCOCH3,R,X(Cl,Br,I),C6H5等。间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间位异构体大于40%);同时使苯环钝化。例如N(CH3)3,NO2,CN,SO3H,CHO,COCH3,COOH,COOCH3,CONH2,NH3等。2、两类电子基:吸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减小的基团,如-COOH,-COOR

56、,-NO2,-X,-HSO3,-CHO,-CO-R等。供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增大的基团,如-R,-OH,-OR,-NH2,-NHCOR等。3、相同C原子有机物的熔沸点: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对称性越高,熔点越高,如下列化合物沸点由低到高排列为:正戊烷 3,3-二甲基戊烷 2-甲基己烷 正庚烷 n * * n*生色团(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助色团(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以及吸收谱带的红移和蓝移影响因素(杂原子、共轭、溶剂效应)。特别注意极性溶剂会使n*吸收蓝移,*吸收红移。朗伯-比耳光吸收定律,吸光度与透光率,最大摩尔吸收(光)系数,标准曲线或标准加入法定量计算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

57、源选择,吸收池材料。红外光谱分析法知识点: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分子振动方程式,分子振动的形式,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红外光谱图谱解析,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红外光谱仪器。光谱产生的条件(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振动跃迁所需能量相等;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即产生偶极矩变化)分子振动方程式:分子振动的形式(熟悉甲基和亚甲基);掌握线型和非线型分子理论振动数;谱峰数少于振动数的原因。基团频率位移影响因素(诱导,共轭,氢键,空间位阻等)红外光谱仪的光源(能斯特灯和硅碳棒),测试时对样品的要求以及制样方法。气相色谱法知识点: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原理,保留值和区

58、域宽度,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气相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及常用固定相,气相色谱分离分析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气相色谱检测器及其性能指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应用。色谱法分离分析原理基本术语(区域宽度Y1/2,保留值VM,VR,tM,tR,分配系数K,容量因子k)塔板理论: H = L / n; (注意最好用有效值代替各保留值)速率理论:,根据Hu曲线选择最佳载气流速(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分离度 (R=1.5时可认为色谱峰已完全分开

59、)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保留指数,使用保留指数定性的优势在于I与柱温呈线型关系,便于用内插法和外推法示不同柱温的I值,该法准确且无需标准物质。定量分析:掌握峰面积的测量法;会用归一化法和标准曲线法计算高效液相色谱法知识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和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影响色谱峰扩展和色谱分离的因素,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和部件,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条件选择和应用。HPLC和GC主要特点、性能和应用比较。速率理论:,可忽略B项(温度低、流动相粘度大,使扩散很慢)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流动相、装柱方法、流速、柱温)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的选择;根据极性判断出峰顺序;检测器的选择(

60、紫外和电导检测器居多)电位分析法知识点:电位分析法原理,膜电位的产生机理,电位分析法中常用的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影响电位测定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格氏作图法),电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离子选择性系数的意义)(使用缓冲溶液的目的是消除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影响)(当电位读数误差为1mV时,一价离子,相对误差为4%; 二价离子,相对误差为8%)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计算浓度方法(计算题出现可能性大)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采用三种方法来确定电位滴定终点,应用于络合、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实验中)伏安法分析法知识点:伏安法的基本原理,扩散电流方程式,半波电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