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_第1页
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_第2页
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_第3页
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_第4页
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关系的应用和解剖要点目的 了解颈横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关系,探索胸廓出口内容物对臂丛神经的影响;方法 (1)、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国成人尸体43具、86侧; (2)、临床手术5例。结 果(1)、颈浅动脉:出现69/86侧条。所有动脉均从上干前上方跨越,神经有压迹9例,但压迹较浅。(2)、颈横深动脉走行不恒定,出现86/78条。走行:73/78 (93.5%)穿越臂丛神经。其中 C6 、C7 或C7 、C8 (69/78, 88.46%),下干下方 5/78(6.41%)。与神经紧密接触。11条(11 /78,4.10%)。在神经上留下明显压迹。压迹:宽 3-6mm, 深 2-6mm。

2、复 习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臂丛神经嵌压综合征(Brachial Plexus Entrapment Syndrome,BPES) Pollak E.W.: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S.G.O. 150:97,1980.臂丛综合征(Brachial Plexus Syndrome,BPS) 顾玉东,吴敏明,郑忆柳,等。臂丛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4,11(3);212-214。 原 因胸廓出口处的斜角肌;异常纤维带;骨性因素;.实际上,引起

3、BPES的原因可能还更多。 新发现因素: 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的嵌压。解剖学研究解剖资料与方法福尔马泡的成人尸体43具,86侧。男性26具52侧;女性17具34侧。在胸廓出口处对颈横动脉和臂丛神经进行解剖。关于颈横动脉广义的颈横动脉:浅、深两条动脉及伴行静脉。(1)、颈横浅动脉,又称颈浅动脉、颈横动脉浅枝。多起自甲状颈干,经膈神经、前斜角肌表面,跨越臂丛神经上干走向肩后上方,解剖位置恒定。James E. Anderson编著,森田茂,楠丰和,译。解剖学图谱,第三版,医学书院。9-6、9-7、9-36、9-38、9-406。Frank H.Netter,M.D. Atlas of Human A

4、natomy Ciba-Geigy Corporation. 22-30 (2)颈横深动脉,又称颈横动脉。 全部起自锁骨下动脉, 发出后立即从臂丛神经的干、束之间穿越,走向肩后上方,与臂丛神经关系密切,走行中变异较大。研 究1、颈横浅动脉(颈浅动脉):是否存在、出现的侧别、出现率;2、颈横深动脉(颈横动脉):是否存在、出现的侧别、出现率;3、两条动脉的起始、走行、外径;4、两条动脉与臂丛神经的交角、与臂丛神经的关系;5、颈横血管是否与臂丛神经接触,接触点的部位、嵌压后压迹的宽度。结 果动脉出现情况两条血管外径情况穿越臂丛情况与臂丛的关系颈横浅动脉(颈浅动脉)86侧中出现率81.40%。66条起

5、自甲状颈干,占94.29%;4条起自锁骨下动脉;3具标本出现双颈浅动脉(其中1例在左侧,2例右侧),均起于甲状颈干;在缺如颈浅动脉者中有4具的同侧出现了双颈横深动脉;所有颈浅动脉均从C5神经或上干前上方跨越; 与臂丛神经紧密接触者21侧(30.00%);在神经上留下明显压迹者9例,左侧5例;右侧4例,占12.86%。压迹宽度3-6mm,且压迹较浅,动脉与神经之间有一层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颈浅动脉跨越斜角肌颈浅压C5与膈神经颈浅粗颈深细双颈横粗、颈横深动脉细颈横深动脉全部起于锁骨下动脉。走行位置不恒定,86侧中出现79条颈横动脉(出现率90.07%);73条从臂丛神经之间穿越,占93.59%。从

6、臂丛神经根、干之间任何处穿越的都有,甚至13条从C7的前后股之间穿越;5条动脉从下干下方通过,血管呈弓弦状从后下方将臂丛下干兜起,与臂丛神经关系极密切;C6-7、C7-8穿越者达69条,占88.46%(包括穿越中干前后股之间的13条);有42条动脉与臂丛神经紧密接触(占53.85%),在神经上留下明显压迹者11条(占14.10%), 左7条, 右4条。受压神经中、C7 5侧、C8 6侧,压迹宽度3-6mm不等,但压迹深达2-6mm。 颈深穿越臂丛1颈深穿越臂丛2 颈深穿越C7前后股颈横动静脉穿越、压迫上干与中干前股剪断提起颈横深动脉:外侧束起点受压切除动、静脉可见臂丛神经上的压迹DSA与小斜角

7、肌双嵌小斜角肌DSADSA与小斜角肌双嵌下干小斜角肌DSA临床资料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8-46岁,平均34岁,职业:办公室职员4人,接线员1人。主诉均为右肩背痛、患侧肩外展力弱。4例有患侧尺神经(以环、小指为主)主观感觉麻木,5例均有患侧肩背疼痛与感觉障碍,夜间加重。 检 查患侧肩胛背神经支配区(肩胛骨内上角与脊柱之间区域)明显压痛,患侧小指及环指尺侧感觉明显迟钝,患侧Wright 试验均阳性,且在患侧做Wrihgt试验时将其头后扬牵引向对侧时,能引起患侧小指及环指尺侧的放散麻痛。 肩胛背部压痛区术中所见患侧均存在颈横浅动脉与颈横深动脉。颈横浅动脉起自甲状颈干,走行中与臂丛神经不发

8、生关系。颈横深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手术切口颈横深动脉2例自起点走行约5mm后从C6-7之间穿过,动脉与臂丛神经成角约80度,在C7、C8神经前上方与其密切接触,当动脉向后、上方移动时,将构成对C7、C8神经的嵌压;3例自起点走行约5mm后穿越C7-8之间,与臂丛神经成角约80度,从C8神经前上方经过并向后下方嵌压该神经。颈横浅术中显示:动脉从臂丛前上方跨越,但动脉与神经之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相隔。颈横深术中显示,动脉从C7-8之间穿越,将C8压于其下。处 理结扎、切断颈横深动脉,松解C6、C7、C8神经根及中、下干周围,并神经外膜下及其周围注射甲基强地松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

9、olone Sodium Succinate)20mg。术后次日,患者颈肩疼痛完全消失,在2-3日内手指麻木症状逐渐消失。随访时间9-18月,均无复发。讨论1、关于颈横动脉解剖学名称颈横动脉的描述甚少,甚至还有混乱。广义的颈横动脉其实包括起源不同的两条血管:颈横浅动脉与颈横深动脉。颈横浅动脉的命名基本一致:对起自甲状颈干第一支,经膈神经和臂丛神经表面走行的动脉,多数称为颈浅动脉,但也有人称为颈横动脉。Keith描述的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第二支,起于甲状颈干第一支、向外后方走行的被称为肩胛上动脉。Keith描述的颈横动脉与肩胛上动脉。James 描述的颈横动脉James 描述的颈横动脉深枝解剖发

10、现:Keith描述的起于甲状颈干第一支、向外后方走行的“肩胛上动脉”在86侧尸体中仅出现3条,占3.49%。我们认为,这其实是“双颈浅动脉”,而不是肩胛上动脉。肩胛上动脉应起于锁骨下动脉,在颈横动脉起点远端发出。颈横深动脉有几个名称:大多数称为颈横动脉,James等称其为肩胛背动脉或颈横动脉深枝,有人也称为颈横动脉。James称之的颈横动脉深枝或肩胛背动脉2、两条动脉应用解剖学意义尚未发现有人对这两条进行过应用解剖学研究,也未发现有研究它们与臂丛神经关系的报道。研究发现:这两条动脉在走行过程中与臂丛神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肩胛背动脉在走行中穿越臂丛神经,有时会造成对神经的嵌压。3、结扎颈横动

11、脉后的影响肩胛上、下动脉、旋肱动脉等对同一区域均有交通血管支持。根据代偿完全性处理原则,结扎这两条动脉后,不会因其供应的中断而对其受区产生影响。4、胸廓出口概念与解剖意义Pollak:解剖学上胸、颈、腋区包括三个连续的狭窄通道: 胸廓出口、 肋斜角肌裂孔和肋锁通道,其中前者和后者为骨性通道。其中任何一处狭窄便会导致。Roos:颈胸廓出口存在九种异常的纤维肌肉索带,认为是造成TOS的重要软组织因素。顾玉东:“臂丛综合征(BPES)”新概念。分析120例此征的病因中软组织因素共72例,占60%。认为软组织影响是引起BPES的重要因素。陈德松:小斜角肌与前、中斜角肌起点的研究,将软组织嵌压BPES病因学分析带入了一个新阶段。5、问题以往对于BP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