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春 秋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春秋童书业春秋史春秋史的基本史料:左传 与 国语第一节 春秋史概况一、时空框架1、时间框架:“春秋”得名于当时鲁国的史书春秋。其记事的上限是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限是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春秋以鲁国国君的谥号来纪年,从隐公到哀公,鲁国一共经历了12个国君,分别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2、空间框架:春秋时期,除东周王朝
2、之外,见于文献的诸侯国,一共有140多个。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带。比较重要的诸侯国的方位大致而言,王朝的东部及东北有郑、宋、曹、卫、鲁、齐、邢、燕;以北主要是晋;以西有秦;以南及东南,有许、蔡、陈、楚。今江浙一带有吴、越,今四川东部地区有古蜀国。二 诸侯霸业的变迁 1、春秋的政局 2、郑庄公小霸 3、齐桓公称霸 4、晋文公称霸 5、秦霸西戎 6、楚庄公的霸业 7、弭兵之会 8、吴越争霸总体历史特征:诸侯争霸 1、春秋初年的政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激烈,以大吞小,以强凌弱,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此时,卿大夫势力也在增长,瓜分公室,争夺人口,夺取政权。春秋的形势,用孔子的话说:
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郑庄公小霸3、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政策。 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富国强兵”的效果。4、晋文公称霸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作爰田,作州兵。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气消弱,取得
4、胜利。晋文公复国图春秋霸主 常在晋国5、秦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料行军途中被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秦军东进的企图受阻,于是转而向西发展,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青铜剑 6、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楚庄王问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
5、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7、弭兵之会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8、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
6、大败,称臣归附;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著名军事家孙子吴王夫差铜矛越王勾践剑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影响:大国争霸是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变革的反映。一争霸战争打破了西周分封制的格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孕育着封建地主制的产生;三争霸战争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三、诸侯国政治的发展“私家”的兴起:1、晋国六卿政治:智氏 韩氏 赵氏 魏氏 范氏 中行氏2、鲁国三桓执政:季孙氏 孟孙氏 叔孙氏3、齐国田氏代齐“私家”对“公家”的实质:私家对公家斗争的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关
7、系的新兴地主势力向旧贵族势力的夺权斗争,封建地主制逐步取代旧制度。 私家与公室的斗争 春秋后期,“私家”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在井田制日趋崩溃、私有土地不断发展的时代,不少“私家”千方百计地争夺土地和人民,成为拥有大量私产的富有者。一时出现了“私肥于公”,“大夫皆富”的局面。与经济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他们在政治上也必然要求有一个大的变革。越王勾践剑三家分晋 田常执政后,为收买人心,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进。结果使“ 民财为之归”。田氏由此获得的雄厚资财,就为他从事“厚施薄敛”提供了保证。果然田氏“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了。 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儿子
8、田恒(即田成子)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齐简公出逃,后被杀死。田恒从而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以后,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封地。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 田 氏 代 齐 青铜戟田氏代齐第二节 春秋时期制度的变迁 促成春秋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即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诗秦风驷铁:驷铁孔阜,六辔在手。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金、斫,试诸壤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 春秋战国,铁的使用已逐渐普遍。 春秋时期,铁器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铁器作为一种
9、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春秋兵器:铁制匕首铁铲 铁犁铧冠春秋金镡金首铁剑春秋铜柄铁剑战国铁双镰范牛耕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又使用了牛耕。如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水利事业 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郑国大夫子驷执政,一面整顿井田的封疆,一面开挖灌溉沟渠,取得了显著成效。灌溉工具中已出现了“桔槔”,即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桂桶的杠杆提水。这种提水的方法,“民逸而利多”。春秋农具:青铜锄春秋取水工具:桔槔春秋时期的制度变迁土地制度的变化
10、春秋时期,私田扩大,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争夺土地也开始了。井田难以维持。“维莠(野草)骄骄”、”维莠桀桀”。 诗经齐风甫田“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铁犁铧冠赋税制度的变化 前685年,齐国实行按土的多寡肥瘠征收贡赋的办法;即“相地而衰征”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取消了公田与私田的差别,一律按亩收税。 前548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 前538年,郑国“作丘赋”。劳动者身份变化 新兴地主自耕农隶农 国语晋语一:“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独立手工业者和独立商人的出现 原属官府的工商,春秋末期已
11、有很多人成为拥有不同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个体工商业者,其中还有少数人成了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大商人。此时独立的商人也出现了。如弦高、范蠡、子贡等。青铜铲史记 货殖列传: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范蠡和子贡 史记 货殖列传: 子赣(即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范蠡子贡史记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
12、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教祖。唐朝自称老子之后,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福建泉州老君
13、岩老子像帛书老子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民族文化的灵魂。 “天道”与“人道”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老子又称老聃。生于春秋末期,约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楚苦县历乡
14、曲仁里”人。 老子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做史官的时期;一个是引退后作隐士的时期。老子所做的官,名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周朝的太史之官所执掌的事,不仅包括文字、图书、记录、档案、文献等资料,还包括掌管阴阳天时礼法,参与王者所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及有关的军事筹划、军礼仪仗等重大政治活动。老子是一个博学多智的人,他不仅熟悉天文地理,而且也非常熟悉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说:“老子,隐君子也。”“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这里所谓“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是指一直流传至今的老子一
15、书,因老子言道德之意,故又称道德经。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给人类留下了一部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的不朽著作老子。 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整个哲学系统的中心观念是“道”。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里边隐含了一个常道不可道的意思。 道分为两种的,一种是不可道的常道,一种是可道的非常道。道是什么呢?用今天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规律。本体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提出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并且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这是理论思维的一次巨大跃进。无神论在老子书中,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
16、,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老子的“道法自然” ,第一次把“道”凌驾于“天”和“神”之上,为实现哲学从宗教神学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他还观察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道德经(老子)二 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17、,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五十八章) “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 哲学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无为”:不妄为、不强为或不胡作非为,更不能为所欲为,其中包含着不扰民、不多事、不好大喜功、不与民争利等具有强制性、干预性的行为。“无不为”并非无所不为,而是为有所得。 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贵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
18、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人生层面上的应用,因此它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辩证法,能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当然,老子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有许多错误的观点,如“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等,带有一定的消极性,对后世均产生不利的影响;都需要从时代的高度给以批判的继承和扬弃。但老子毕竟是一位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甚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生活的
19、智者。老子思想中固有的深层生态智慧他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建构 孔子思
20、想 要了解孔子,首先要阅读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而成。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孔子问李老聃图 (明代画)孔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首先是,他以毕生的精力整理西周文献,作为教学的教材,它们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失传,故称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孔子办教育 孔子办教育,推广
21、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于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然善诱人”来赞扬他。哲学思想唯物论:“五十而知天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辩证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过犹不及”政治思想德治:礼让 正名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反对残杀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
22、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为政从自身做起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的轻重缓急,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又次是足兵。主张先富后教。学术:贵族民间孔子在孔子(BC551-BC449)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有教无类为教育、学术平民化之开端。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自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教育方法:第一,强调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吾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耻下问”“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第二,总结学习规律,指导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第三、学习态度问题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者也。”“发愤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教学到心理辅导机器人如何帮助管理学生情绪
- 农业休闲旅游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研究
- 28 少年闰土 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 干部任用条例自测题及答案
- 中国式家文化与消费趋势变化探讨
-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 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模式探索
- 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教育基于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与应用
- 儿童心理学在独立性培养中的应用
- 如何抓好收尾工程项目管理
- 北斗创新设计导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驾驶员车内火灾的自救方法
- 从复杂项目管理到复杂系统管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进度管理实践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期末试卷合集(8套有答案)
-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 第四单元:促销问题与“买几送几”专项练习(解析版)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水冷却牛奶的列管式换热器
- 仲裁与诉讼比较分析
- 语文一年级全册单元试卷及期末分类复习综合试卷(含答案)
- 这是一个测试文档的副本16
-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