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性课题报告课题:暴力美学:艺术与伦理的碰触组长:陈思 07300130119 资料整合、暴力美学作品研究分析组员:王倩 07300720329 案例检索分析盛雪玲07300130126 课题背景查阅整合黄大卫07300130113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董博颹07300190061 访谈录像拍摄、录像后期编辑报告内容概要:引言研究目的研究方向课题背景调查内容研究结果及分析小结附录引言:“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
2、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吸引观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道德伦理检审的对象。这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兴趣,我们不是站在艺术的审美角度,而是站在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另类美”。研究目的:近年来,各种社会暴力问题屡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暴力呈现了幼龄化、大规模化的趋势。“暴力美学”这个新兴词语在这个时候便被摆在了道德临界线上。美的暴力是否还是暴力,
3、又或者,因其将暴力美化,所以,它将面对更多道德的质疑。暴力美学是美还是丑恶?我们将站在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暴力美学” 是如何产生的?其确切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对于与他相关的文化现象我们该如何评价和看待?这些都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对象和进行探究的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把握和触摸。研究方向:暴力美学是否会引发伦理问题暴力美学的伦理争议点暴力美学的因地域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不同的社会影响如何欣赏暴力美学的艺术性不同人群对于暴力美学的看法暴力美学电影及导演的剖析课题背景: “暴力美学”这个概念,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它起源于美国
4、,后来被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延续至今,这个词有了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最初,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电影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由此可见,“暴力美学”这个词从诞生初期就是带有否定色彩的。现在,尽管它已被普遍认同这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5、我们却希望回到它最初的含义,探究其在伦理方面的争议点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调查内容:暴力美学学术背景“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从东西方对“暴力”一词的释义来看,都体现了“力量”和“非正常目的”两种含义。而“美学”作为研究美的一门科学,追求美、崇尚美、研究美都应该是美学的范畴。“暴力美学”是个新词。最初的“暴力美学”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严格地说,“暴力美学”的具体定义是很难确定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暴力”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厌恶的情绪,而要从中发掘审美范畴的内涵是十分困难的。从美学的范
6、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的审美体会。在理论上,“暴力美学”来源于对“吸引力蒙太奇”的继承与发展。1923年,爱森斯坦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其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列宁的电影工具论、俄罗斯的形式主义、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吸引力蒙太奇”的精髓,就是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叙事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吸引力蒙太奇”明确地表现出一种哲学和历史判断的教条
7、式绝对自信。并导致作者在认识论上过度强制的权威性。有些彻底贯彻“吸引力蒙太奇”观念的电影作品,并不是试图在与观众的交流、循环中得到认同,而是进行洗脑式、教条式的说教,把作者的思想灌输进观众的脑中。对于观众来说则造成了艺术观赏与现实关系的封闭观众只是接受结论、聆听教诲而已。暴力美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
8、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昆汀塔伦蒂诺所开创的电影暴力美学也是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在他的作品中,风格化的暴力场面无处不在。尽管很多影片都曾涉及暴力问题,但没有哪个导演象昆汀一样沉迷于此。他的代表做品有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猜火车、疾走罗拉等其他暴力美学作品还有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还有把 “暴力美学”这个词眼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莫过与罪恶之城三部曲。有人甚至将我的野蛮女友也划为暴力美学行列,称之为“清新的暴力美”。社会问题链接回顾随着暴力美学在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展现,人们开始不可
9、避免的担心: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实现中,观众会不会受其中暴力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水准下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变得崇尚暴力和血腥。所以我们查找了近年来一些被指责由暴力美学所引发的实际案例。希望能在研究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在容易受电影电视等作品影响的人群中,尤以青少年为甚。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一段标题为“广州3女生暴打1个女生”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在一个楼梯口,3名女学生将另一个女学生围在中间拳打脚踢,迅速将女孩打倒在地。4人年龄看起来都在13、14岁左右。随后,3名打人女生不断用脚踢、拉头发等暴力手段虐打女孩。更为恶劣的是,3人还将被打女孩的T恤强行扯掉,又将女孩内衣拉至腰间
10、。被打女孩上身被迫裸露,她只能弯腰用双手交叉护住胸部。 3名女生进而又过去拉扯女孩的下身短裤和内衣,女孩死命反抗,3人才最终作罢。随即3人对女孩又是一顿拳打脚踢。根据能听清的部分可以判断画面外有多名旁观者助威、起哄。类似的暴力视频在网上早已屡见不鲜:“校园暴力视频,十余人围殴两同学”、“深圳女生暴力事件”、“东北女生暴力事件” 除了武力外,语言侮辱、言语性骚扰等“软暴力”也常常出现在校园中,且当事人多是学生和未成年人。问卷调查与访谈(访谈录像另附)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复旦大学07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在对公众对暴力美学的认识进行不记名的研究,希望您能抽空完成我们的问卷,非常感谢。您的回答仅作研究
11、上的统计使用,我们将对具体内容作严格保密。1您听说过暴力美学吗? 是 否2您是否了解暴力美学 是 否3您是否经常在生活中接触到暴力美学 是 否4您多久接触一次 13天/次 一星期/次 一个月/次 半年/次5您认同暴力美学吗?是否欣赏这种美? 是 否6您认为暴力美学是否对儿童的成长有负面作用 有 没有7您看过暴力美学的作品吗? 有 是什么_ 没有8你觉得暴力美学是否会引发一些社会伦理问题 是 否研究结果及分析:体验暴力美学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 其侵害性倾
12、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在此呈现著名暴力美学电影作品杀死比尔中的两幅截图,相信能更好地表达所谓的“暴力”与“美”的交融呈现。有网友评论这部片子是“导演体力、精力、心力、荷尔蒙、力比多较为充足而又不至乖戾时的出产”,有着相对精确的平衡和笃实。导演似乎偏爱血腥,时不时出现断头断臂、大量鲜血喷薄而出的画面,一大抹殷红。刘玉玲扮演的石井御莲,在不动声色
13、中杀人取头,在大帮随从的簇拥下昂然步入酒店,那气质,那气势,远非一个酷字可以形容。而她和乌玛瑟曼在雪地PK的一幕,又相当唯美。每个导演或作者诠释与展示的“暴力美学”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当他们呈现的画面或意境滤去其中“血腥、残忍”的要素,你看到的会是“美”,也就是说,要欣赏其中的美,你要不将看到的人当作人,而是将其同化成一个画面要素、色彩要素。这恰是我们要研究的,在需要欣赏美的时候,我们能将之置于“人性”之上么?在审美之后,我们能不受这种“美”的影响么?社会案例分析对于前面部分所列的社会暴力事件,一部分人认为当下部分具有不良导向的艺术作品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以暴力吸引人们眼球、以野
14、蛮表现人物个性,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没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在观看这类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自觉地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校园暴力事件,而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非常惨痛的。但也有人认为,暴力美学与社会道德、与观众对暴力的认识和观点只有微小的联系,观看有关暴力美学的作品也不会使人们降低对暴力的憎恶。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的处理,降低了它的社会功能,它的目的在于发掘人的内心当中深层的欲望。艺术作品并没有被赋予导向性的任务,作品本身也并不会表达出道德评判,而是将道德评判的责任加诸于观众了。如果观众一点暴力看不得,对人类的天性中的恶一无所知,那我们的
15、教育一定出了问题。暴力美学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心理学来说,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观念。怎样看待暴力美学,对暴力美学持怎样的态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性中本就存在善与恶,暴力美学只是把人性中的某一面呈现给了大家,而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内心潜在因素的反应。问卷访谈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分析问卷总数 100由此可见,大众对暴力美学还不是特别了解,只有37%的人了解什么是暴力美学,大多数人只是知道有暴力美学。而且参与调查问卷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样本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认知并了解暴力美学的数量会更少。因此,暴力美学还没有得到普遍的
16、关注。当今中国欣赏暴力美学的人数较少,欣赏的人一般为男性,他们比较喜欢热血的警匪枪战片中血腥的场面。而大多数女性和老年人则基本不欣赏暴力美学。她们比较喜好安逸和温馨的环境,厌恶那些打打杀杀的片段。 大多数人认为暴力美学会引发社会伦理问题,并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好的影响,可见大众对暴力美学的看法比较负面。他们一般认为暴力的东西都不是好的,很少从艺术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小结从实践生活中来看,人们喜欢观看和听到关于暴力的种种情况。涉及“暴力”的新闻易于成为焦点。“暴力美学”成为当代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在于它形式上好看,也在于它应合了人的潜意识。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无意识的形式趣味被筛选出来不是偶然的
17、。它是人心底奔涌的具有共同性的意识流是人无数经验积淀下来的原始意象体现,有人的心灵深处潜意识的共同需求。“暴力美学”的场面和段落触及到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潜意识,这些形式跟其他浪漫性的美化场面一样,带有某种集体性人具有的不同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力量的追求。人的力量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被纳入到艺术中。因此,暴力与人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暴力美学”是从“吸引力蒙太奇”发展而来的一个技巧论形式美学观念它提供的是一种纯粹审美判断,原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其本质是让动作化为美感。在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中。在后现代社会及高度法制化社会具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的大环境下
18、“暴力美学”正是对“吸引力蒙太奇”艺术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它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把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观念。是对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意味着相关的艺术形式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仅仅只提供一种自然而纯粹的美感经验。这是“暴力美学”进步于“吸引力蒙太奇”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暴力美学”恰恰是对“吸引力蒙太奇”的拯救,它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手法中强力灌输政治理念的那一部分清洗掉,将艺术技巧的那部分合理内核剥离了出来。这对于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原意却是一种背离和异化,它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念。当然,暴力美学的实践者不见得认真学习过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学说,杂耍蒙太奇影响暴力美学是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