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_第1页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_第2页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_第3页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_第4页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教学设计案例一: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太原五中高中地理组 郭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举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知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

2、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

3、向斜山的形成”。【教学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三方面阐述。为此,学习中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设计了相关教学情景,通过活动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进而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

4、发学习兴趣。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师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分布着海洋,台湾岛以前和大陆是相连接的。师总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是什么原因造成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的,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出课题】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过程】师

5、展示丰富的地表形态图片,请同学们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生:地表形态起伏不定,千奇百怪。提问阅读课本P36第一部分课文,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生阅读后,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太阳能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破坏、搬运、堆积板书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师追问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在地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形?生: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承转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提

6、出问题,自然过渡)师: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出示板块学说内容幻灯片。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

7、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

8、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师引导分析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抽生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播放“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

9、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板书大陆板块之间山脉、高原学说观点陆上海岸山脉碰撞挤压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板块运动与海上海沟宏观地形海上海洋、海岭宏观地形交界处岛弧张裂区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陆上裂谷、断层外力作用承转 比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问什么是火山喷发和地震?其能量来源于哪里?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表形态各有什么影响

10、?师抽生回答。【教师小结】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地表形态发生急剧的变化,并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板书大陆板块之间山脉、高原学说观点陆上海岸山脉碰撞挤压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板块运动与海上海沟宏观地形海上海洋、海岭宏观地形地震和火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交界处岛弧张裂区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陆上裂谷、断层外力作用承转同学们不知道留意过吗,我们出去旅游,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

11、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这些就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师出示地质构造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提问(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师抽生作答,待回答后,追问,那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形呢?生:山脉和谷地。承转但是在自然界,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山地并不是背斜构造,谷地也不是向斜构造,而是恰恰相反。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呢?生:可以观察岩层是拱起还是凹陷这样判断。师:这样可以,可是我

12、们很难观察,还可以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师引导学生分析背斜和向斜中岩层新、老关系。背斜是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是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背斜谷和向斜山视频演示,学生交流、讨论。师抽学生代表发言后,小结: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物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师列表小结褶皱中背斜和向斜的区别,抽生填表。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变化地貌地形倒置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背斜成谷向斜中心新两翼老向下弯曲谷地或盆地向斜成山板书大陆板块之间山脉、高原学说观点陆上海岸山脉碰撞挤压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板块运动与海上海沟宏

13、观地形地震和火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海上海洋、海岭宏观地形交界处岛弧张裂区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向斜斜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陆上裂谷、断层褶皱背斜外力作用断层承转演示断层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思考: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形成什么地形?你能举出例子吗?生:上升的部分会形成地垒,如庐山、泰山、华山。下降的部分又形成地堑,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探究分组讨论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什么帮助?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地理知识在日

14、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达标训练】设计问题情境,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1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2、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褶皱形成的高地3、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二、综合题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

15、中A为 ,B为_。(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3)A处顶部缺失是_力作用的结果。(4)A、B两处的特点是(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B.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课堂总结】大陆板块之间山脉、高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了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雕刻刀外力作用。【板书设计】学说观点陆上海岸山脉碰撞挤压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板块运动与海上海沟宏观地形地震和火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海上海洋、海岭宏观地形交界处岛弧张裂区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向斜斜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陆上裂谷、断层褶皱背斜外力作用断层【高考链接】(2011江苏高考)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所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