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中成药课件(PPT 116页)_第1页
解表中成药课件(PPT 116页)_第2页
解表中成药课件(PPT 116页)_第3页
解表中成药课件(PPT 116页)_第4页
解表中成药课件(PPT 11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解表中成药第1页,共116页。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或透疹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中成药,称为解表中成药。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第2页,共116页。分类与适应证: 1、辛温解表类: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及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疾病初起时见风寒表证者。代表药如小青龙合剂、九味羌活颗粒。 2、辛凉解表类: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以及疮疡、麻疹、水肿等疾病初起时见有风热表证者。代表药如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 3、表里双解类:具有疏散表邪,又有清里或温里的作用,适用于表证未解,兼有里证者。代表药如防风通圣丸、葛根芩

2、连片等。 4、扶正解表类:既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又有扶助正气的作用,适用于既有外邪袭表出现表证,又兼正气不足者。代表药如参苏丸。第3页,共116页。使用注意: 1、临床须辨别表、里、邪、正、寒、热,适当选药。 2、服药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出汗,但以遍身微汗出为佳。假使汗出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因汗出不畅,病邪不解;汗出太多,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第4页,共116页。 3、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4、表证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5、解表中成药多用辛散轻扬之品,往往含有挥发油类活性成分,制备时不宜

3、高温或长时间提取,最好采用先行提取挥发油的处理方法,以保持较好的药效。第5页,共116页。表证分析一、病机分析 1、邪气侵犯部位:肌表 2、相关脏脏:肺 3、器官:鼻、咽喉二、主要症状 1、肌表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2、脏腑症状:咳嗽 3、器官症状:鼻寒、流涕、咽痛第6页,共116页。辛温解表中成药一、共同点: 1、功效:发散风寒 2、主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寒 流涕等。 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剂、通宣理肺丸第7页,共116页。不同点: 1、兼证不同 九味羌活丸:外:风寒兼湿,里:兼热 小青龙合剂:内兼水饮 通宣理肺丸:兼肺气郁闭较重 2、症状不同 疼痛较重、咳喘较重、水饮较重 第8

4、页,共116页。九味羌活颗粒【处方来源】2005年版中国药典。【处方】 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100g 地黄100g。【剂型规格】 颗粒剂,15g/袋。第9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除湿,兼清里热。【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风寒湿外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 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脉 浮。 里热内蕴-口干或微黄第10页,共116页。 组方分析: 君药-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臣药-防风、苍术,祛风散寒,发汗除湿。 佐药-细辛、白芷、川芎散寒祛风、宣痹 以止头身疼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

5、辛温 燥烈之品伤津之弊。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具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第11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急性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肌纤维组织炎、颜面神经麻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使用注意】阴虚气弱者慎用。第12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甘草。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1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5.0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品主要有解热、镇痛、抗炎、抑菌、抗病毒等作用。第13页,共116页。小青龙合剂【处方】 麻黄125

6、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甘草(蜜炙)125g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剂型规格】 合剂,100ml/瓶。【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第14页,共116页。【主治】 外寒内饮证。 外感风感-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头面四肢浮肿,脉浮。 痰饮犯肺-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 咳,不得平卧,或,舌苔白 滑。第15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宣 肺平喘,桂枝温阳化饮。 臣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 表。 佐药-五味子:敛肺止咳, 白芍:敛阴和营,合而防诸药温燥伤津; 半夏:燥湿

7、化痰,和胃降逆。 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兼佐使之用。 诸药相配,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去,营卫和,水饮除,共起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第16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肺炎、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水肿、肺心病等属外寒内饮者。【使用注意】 凡是风热咳喘及正气不足的虚喘不宜用,阴虚干咳无痰者慎用。第17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白芍、甘草。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1ml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0.30mg。 【药理研究

8、】 本品主要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支气管灌注量、扩张外周血管、升高皮肤温度及抗过敏等作用。第18页,共116页。通宣理肺丸【处方】 紫苏叶144g 前胡96g 桔梗96g 苦杏仁72g 麻黄96g 甘草72g 陈皮96g 半夏(制)72g 茯苓96g 枳壳(炒)96g 黄芩96g。【剂型规格】 大蜜丸,6g/丸。第19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主治】 风寒感冒证。 风寒束表-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舌淡苔薄白, 脉浮。 肺气不宣-咳嗽第20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麻黄、紫苏叶-发散风寒,宣肺止咳。臣:桔梗、前胡-宣肺止咳 苦杏仁-降肺化痰止

9、咳 佐:黄芩-清泄肺热; 枳壳-理气宽胸; 法半夏、茯苓、陈皮-燥湿化痰。 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起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第21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属风寒感冒者。【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第22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紫苏叶、黄芩。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23H28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3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2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镇咳、镇痛、平喘、抑菌等作用,全方能对抗组胺所致的肺

10、支气管痉挛,增加肺灌流量,还能调节整体功能。第23页,共116页。感冒清热颗粒【处方】 荆芥穗200g 薄荷60g 防风100g 柴胡100g 紫苏叶60g 葛根100g 桔梗60g 苦杏仁80g 白芷60g 苦地丁200g 芦根80g。【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12g;6g(无蔗糖);3g(含乳糖)。第24页,共116页。【功效】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 风寒感冒证。 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淡苔白,脉浮。第25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荆芥穗-发散风寒。 臣:薄荷、防风、紫苏叶-发散风邪 柴胡、葛根 -解表宣肺 佐:桔梗、杏仁-宣解肺气,祛痰止咳 白芷-发

11、散风寒止头痛 苦地丁、芦根-苦地丁、芦根清里热, 并制约诸风药之辛散。 第26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属风寒外感者。【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 、阴虚火旺、燥热内盛者慎用。第27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葛根、苦地丁、柴胡、防风。(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袋含葛根素(C21H20O9)计,不得少于10.0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降低体温、抗病毒、抗炎镇痛、抑菌等作用,对风寒感冒所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干效果比较明显。第28

12、页,共116页。午时茶颗粒【处方】 苍术50g 柴胡50g 羌活50g 防风50g 白芷50g 川芎50g 广藿香50g 前胡50g 连翘50g 陈皮50g 山楂50g 枳实50g 麦芽(炒)75g 神曲(炒)50g 紫苏叶75g 厚朴75g 红茶1600g 。【剂型规格】 每袋装6g。第29页,共116页。【功效】 祛风解表,化湿和中。【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楚, 内伤食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痛 ,舌淡苔白厚,脉滑。第30页,共116页。 君:藿香、苍术-外散风寒湿邪,芳化中焦 之湿浊。 臣:厚朴、陈皮、枳实-理气化痰、消胀 除满; 紫苏、白芷、羌活-辛散风寒,助胀除满; 佐

13、:柴胡、防风、川芎、前胡-疏散在表 之风邪; 山楂、神曲、麦芽、红茶消食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以解湿食内郁所化之热。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表、化湿和中之功。第31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者。【使用注意】 无食积滞或属风热感冒不宜服用。第32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陈皮、枳实。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袋含陈皮和枳实以橙皮苷(C28H34015)计,不得少于0.05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抗菌、抗病毒、提高消化酶活力和促进

14、消化液的分泌等作用。第33页,共116页。风寒咳嗽颗粒【处方】 陈皮100g 生姜150g 法半夏150g 青皮100g 苦杏仁100g 麻黄100g 紫苏叶100g 五味子100g 桑白皮100g 炙甘草100g。【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5g。第34页,共116页。【功效】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的咳喘证。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 痰湿内阻-痰多咳嗽,胸闷气喘。第35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麻黄-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臣:生姜、紫苏叶-助麻黄为疏风散寒、 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 配,一宣一降,以加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功; 佐:

15、法夏、陈皮-理气和胃,化痰止咳。 青皮-理气化痰 五味子-敛肺止咳 桑白皮-化痰止咳 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散寒、祛痰止咳之功。第36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者。【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者慎用。第37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陈皮。(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袋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10H15NOHCL)计,不得少于1.2mg。【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咳、化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第38页,

16、共116页。辛凉解表中成药一、共同点: 1、功效:疏散风热 2、主治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鼻寒 流涕等。 第39页,共116页。不同点: 1、兼证不同 桑菊饮:肺热 银翘解毒片:热毒较重 止漱定喘口服液:肺气郁闭较重 2、症状不同 发热较重、咳喘较重第40页,共116页。桑菊感冒片【处方】 桑叶465g 菊花185g 薄荷油1ml 苦杏仁370g 连翘280g 芦根370g 甘草150g 。【剂型规格】 片剂,0.6g/片。第41页,共116页。【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 风热感冒初起。 风热袭表,肺气不宣-头痛,咳嗽,口干,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第42页,共116页。

17、【组方分析】 君:桑叶、菊花-散风热,清肺络,止咳嗽。 臣: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佐:连翘-清热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以止渴。 使:甘草-调和诸药,配桔梗以利咽喉。 诸药相合,以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第43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流感、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百日咳、急性结膜炎等属风热感冒者。【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忌用。第44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 (2)显色反应鉴别薄荷、连翘、桑叶、菊花、杏仁。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片含连翘以连翘苷(C29H36O15)计,不得

18、少于0.1.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解热、镇咳、抗炎、抑菌、抗病毒等作用。第45页,共116页。银翘解毒片【处方组成】 金银花200g 连翘200g 薄荷120g 荆芥80g 淡豆豉100g 牛蒡子(炒)120g 桔梗120g 淡竹叶80g 甘草100g 。【剂型规格】 片剂,0.6g/片。第46页,共116页。【功效】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 风热感冒证。 风热袭表-发热头痛,咳嗽,苔薄黄,脉 浮数。 热毒上攻-口干,咽喉疼痛第47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 香辟秽。 臣: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解毒利咽; 荆芥穗

19、、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 出。 佐:淡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第48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流感、感冒、乙脑、腮腺炎、大叶性肺炎、麻疹、咽峡疱疹、风疹、小儿急性肾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产褥感染等属风热感冒者。【使用注意】 (1)服药期间忌腥荤油腻及生冷酸性食物。(2)风寒感冒忌用。第49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荆芥、薄荷、连翘、牛蒡子、甘草。【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解热、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过敏、增强免疫

20、功能等作用。第50页,共116页。止嗽定喘口服液【处方】 麻黄1000g 苦杏仁1000g 甘草1000g 石膏1000g。【剂型规格】 口服液,10ml/支。 第51页,共116页。【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 表寒里热之咳喘证。症见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第52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 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 津,两药相辅相成,以达宣肺泄热之 功。 臣:苦杏仁-降气平喘止咳。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主药。 诸药合用,以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第53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气管炎、支气

21、管哮喘、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膀胱炎、荨麻疹、鼻窦炎、百日咳、小儿夏季热、遗尿症、红斑性肢痛等。【使用注意】虚喘者忌用。第54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甘草。【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咳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其中本品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是因其具有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第55页,共116页。小儿感冒颗粒【处方】 广藿香75g 菊花75g 连翘75g 大青叶125g 板蓝根75g 地黄

22、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12g。第56页,共116页。【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 风热感冒证。 风热袭表,肺气不宣-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咳嗽痰粘,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第57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大青叶-苦、大寒,能清热泻火解毒 菊花-辛、甘、苦、微寒,能疏散风热,清热 解毒。 臣:广藿香-疏散风邪,化湿和胃 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疏散风热、利咽。 佐:地黄-清热凉血 地骨皮、白薇-凉血退热,清肺降火 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第

23、58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麻疹、风疹、乙脑等属风热外感、热毒内盛者。【使用注意】 因药性寒凉,故脾胃虚寒者慎用。第59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进行斑点颜色的鉴别。【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镇痛、解热、镇咳、抗炎、抗病毒、抗菌等作用。第60页,共116页。柴胡口服液【处方成】 柴胡。【剂型规格】 口服液,每支装10ml(相当于原药材10g)。第61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退热。【主治】 外感风热。症见身热面赤,头痛身楚,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第

24、62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退热。【主治】 外感风热。 风热袭表:身热面赤,头痛身楚,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第63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等作用。柴胡根含有菠菜甾醇、柴胡皂甙等成分。第64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并发烧属风热犯肺者。【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体虚感冒者不宜使用。第65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柴胡。【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镇静、

25、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作用。第66页,共116页。羚羊感冒片【处方】 羚羊角3.4g 牛蒡子109g 淡豆豉68g 金银花164g 荆芥82g 连翘164g 桔梗109g 薄荷素油0.68ml 甘草68g。【剂型规格】 薄膜衣片,每片重0.32g;0.36g。第67页,共116页。【功效】 清热解表。【主治】 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第68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羚羊角-咸、寒,有清热除火解表 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臣:连翘、牛蒡子、淡豆豉、荆芥、薄荷-君药以 清热解毒,疏散在表之风邪。 佐:淡竹叶-甘、淡、寒,能

26、清热除烦止渴 桔梗-苦、辛、平,宣肺化痰,止咳利咽。 使: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第69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属风热感冒、热毒内盛者。【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脾胃阴虚者慎用。第70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连翘、桔梗、甘草。(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片含牛蒡子以牛蒡苷(C27H34O11)计,不得少于1.52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第7

27、1页,共116页。小儿至宝丸【处方】 紫苏叶50g 广藿香50g 薄荷50g 羌活50g 陈皮50g 白附子(制)50g 胆南星50g 芥子(炒)30g 川贝母50g 槟榔50g 山楂(炒)50g 茯苓200g 六神曲(炒)200g 麦芽(炒)50g 琥珀30g 冰片4g 天麻50g 钩藤50g 僵蚕(炒)50g 蝉蜕50g 全蝎50g 人工牛黄6g 雄黄50g 滑石50g 朱砂10g。【剂型规格】 丸剂,每丸重1.5g。第72页,共116页。【功效】 疏风镇惊,化痰导滞。【主治】 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浮。第73页,共116页。【组

28、方分析】 君:紫苏叶、藿香-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湿 和胃。 臣:薄荷、羌活-君药以发散风寒, 茯苓、神曲-健脾消食和胃。 佐:陈皮、白芥子、胆南星、白附子、川贝母-能 行气化痰; 槟榔、山楂、麦芽-理气和胃,消食化积; 天麻、钩藤、僵蚕、蝉蜕、全蝎-熄风宁惊; 琥珀、朱砂、冰片-开窍安神定惊; 牛黄、雄黄、滑石-清热解毒,杀虫消积。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定惊,化痰导滞之功。第74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内有食积痰阻者。【使用注意】 不宜久服。第75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

29、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冰片、羌活。【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抗菌、抗病毒、镇静、提高消化酶活力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等作用。第76页,共116页。感冒退热颗粒【处方】 大青叶435g 板蓝根435g 连翘217g 拳参217g。【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18g;4.5g(无蔗糖)。第77页,共116页。【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主治】 风热感冒,热毒壅盛证。症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浮数。第78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 大青叶-苦、咸、大寒,有清热解毒之 功 臣:板蓝根-苦、寒,助大青叶清热解毒,利咽凉血 佐:连翘-苦、微寒,清热解

30、毒,疏散风 热; 拳参-苦、凉,清热解毒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之功。第79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属于外感风热、热毒壅盛者。【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80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连翘。(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袋含连翘以连翘苷(C29H38C15)计,不得少于1.2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第81页,共116页。小儿咳喘颗粒【处方】 麻黄90g 川贝母90g 苦杏仁(炒)150g 黄芩150g

31、 天竺黄150g 紫苏子(炒)180g 僵蚕(炒)180g 山楂(炒)180g 莱菔子(炒)180g 石膏300g 鱼腥草360g 细辛15g 茶叶15g 甘草90g 桔梗150g。【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6g。第82页,共116页。【功效】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主治】 小儿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发热,痰多,气喘。第83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石膏-重用以清热泻火 麻黄-轻用以宣肺散邪,两药相合,共奏宣泄 肺热之效。 臣:黄芩、鱼腥草-两药合用以清泄肺热; 杏仁、苏子、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佐:天竺黄、僵蚕-清热化痰散结; 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细辛-解表散邪 茶叶

32、-能清利头目,清肺止咳。 使:甘草-能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之功。第84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属风热犯肺、痰热内盛者。【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体虚感冒者不宜使用。第85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黄芩。(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袋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10H15NOHCL)计,不得少于2.0mg。【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33、等作用。第86页,共116页。防风通圣丸【处方】 防风50g 荆芥穗25g 薄荷50g 麻黄50g 大黄50g 芒硝50g 栀子25g 滑石300g 桔梗100g 石膏100g 川芎50g 当归50g 白芍50g 黄芩100g 连翘50g 甘草200g 白术(炒)25g。【剂型规格】 水丸,1g/20丸。第87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主治】 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疠初起,风疹湿疮。第88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麻黄、防风、荆芥、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 大黄、芒硝-泄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去; 栀子、滑石

34、-清热利湿,使里热从小便而出; 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肺胃之热; 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 白术-健脾燥湿; 甘草-和中缓急,配桔梗以利咽。 如此则上下分消,表里并治,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以奏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功。第89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顽固性头痛、面部痤疮、扁平疣、银屑病、玫瑰糠疹、急性结膜炎、丹毒、妇女肥胖症、斑秃、荨麻疹、接触性和药物性皮炎、促进排卵等。【使用注意】 体衰便溏者慎用,孕妇慎用。第90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大黄。【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抑

35、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泻下等作用。第91页,共116页。小柴胡片【处方】 柴胡240g 姜半夏120g 黄芩90g 党参90g 甘草90g 生姜90g 大枣90g。【剂型规格】片剂,0.4g /片。第92页,共116页。【功效】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主治】 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第93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柴胡-透解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柴芩相配,一散一清,以达和解少阳之功。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党参、大枣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能实脾以防邪内陷。 使:甘草-助参、枣以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 全方共奏和解少阳

36、,护胃安中之功。第94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癌症、艾滋病、肾病综合征、结石症、肝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胆汁返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心绞痛、尿路感染、妊娠呕吐、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皮肤病、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耳炎、前庭神经炎、癫痫等。【使用注意】 (1)忌生冷辛辣食物。(2)上盛下虚或肝火偏盛者、阴虚吐血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者不宜服用。第95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黄芩、甘草。(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片含黄芩以

37、黄芩苷(C21H18O17)计,不得少于2.0mg。【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抗肝损害、促进胆汁分泌、抗炎、抗病原体、解热、改善血小板凝集、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兴奋垂体肾上腺功能、促进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更新等作用,还有镇咳、镇静、降压、抗应激、抗衰老、抗痴呆等作用。第96页,共116页。葛根芩连片【处方】 葛根1000g 黄芩375g 黄连375g 炙甘草250g。【剂型规格】 片剂。第97页,共116页。【功效】 解肌清热,止泻止痢。【主治】 表邪未解,湿热泄痢证。症见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腹痛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第98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 葛根-一以

38、辛凉解表退热;二是取其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下利;三是甘凉生津止渴。 臣: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佐:黄芩-加强黄连清热止利为佐, 使:甘草-甘缓和中,缓芩、连之苦燥。四药共奏解肌清热,止泻止痢之功。第99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胃肠型感冒、肠伤寒、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属于表热未解,肠胃湿热者。【使用注意】 虚寒泄痢、寒湿泄痢者不宜使用。第100页,共116页。【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2)薄层色谱法鉴别黄连、葛根、黄芩。【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本品有解热、解痉、止泻、抗菌、抗病毒、抗心律失常和抗缺氧等作用。第101页,共116

39、页。参苏丸【处方】 党参75g 紫苏叶75g 葛根75g 前胡75g 茯苓75g 半夏(制)75g 陈皮50g 枳壳(炒)50g 桔梗50g 甘草50g 木香50g。【剂型规格】 水丸,18g/袋。第102页,共116页。【功效】 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主治】 体弱感受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第103页,共116页。【组方分析】 君:紫苏叶、葛根-散风寒,解肌表。 臣:前胡、桔梗、法半夏-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佐:党参益气,扶正托邪; 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木香-行气,醒脾畅中。 使:甘草-补气安中、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以起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第104页,共116页。【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体弱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使用注意】 感冒风寒湿邪所致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