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题号一一三四五六七总计得分复核人全卷共七题,总分为140分。、(15分)图中a为一固定放置的半径为 R的均匀带电球体,O为其球心.己知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时,球表面处白电势为U=1000 V.在 离球心O很远的O点附近有一质子 b,它以 与工& = 2000 eV的动能沿与OO平行的方向射向 疗+ a.以l表示b与OO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要 1 使质子b能够与带电球体 a的表面相碰,试求l的最大值.把质子换成电子,再求l的最大值.二、(15分)U形管的两支管 A、B和水平管C都是由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做成的,它们的内径与管长相比都可忽略不计.己知部分的截面积分别为

2、SA =1.0父10/ cm2 ,SB =3.0M102cm2, SC =2.0M102cm2,在 C管中有一段空气柱,ti =27C时,空气柱长为l =30 cm (如图所示),C中气柱两侧的水银柱长分别为a = 2.0cm, b= 3.0cm, A、B两支管都很长,其中的水银柱高均为 h = 12 cm.大气压强保持为 po = 76 cmHg不变.不考虑温度变化时管和水银的热膨胀.试求气柱中空气温度缓慢升高到t=97C时空气的体积.两侧被水银封闭.当温度为三、(20分)有人提出了一种不用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其设想如下:沿地球的一条弦挖一通道,如图所示.在通道的两个出口处A和B,分

3、别将质量为 M的物体和质量为 m的待发射卫星同时自由释放,只要 M比m足够大,碰撞后,质量为 就会从通道口 B冲出通道;设待发卫星上有一种装置,在待发卫星刚 离开出口 B时,立即把待发卫星的速度方向变为沿该处地球切线的方m的物体,即待发射的卫星向,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这样待发卫星便有可能绕地心运动,一个人造卫星.若人造卫星正好沿地球表面绕地心做圆周运动,成为则地心到该通道的距离为多少?己知M = 20 m ,地球半径Ro = 6400km.假定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通道是光滑的,两物体间的碰 撞是弹性的.四、(20分)如图所示,一半径为 R、折射率为n的玻璃半球,放在空气中,平表面中央半径

4、为ho的区域被涂黑.一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此平面上,正好覆盖整个表面. Ox为以球心O为原点,与平而垂直的坐标轴.通过计算,求出坐标轴Ox上玻璃半球右边有光线通过的各点(有光线段)和无光线通过的各点(无光线段)的分界点的坐标.图夏M 30*6五、(22分)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面 相接触.现有另一质量与 A相同,半径为r的较细圆柱B,用手扶着圆 柱A,将B放在A的上面,并使之与墙面相接触, 如图所示,然后放手.己知圆柱A与地面的静摩擦系数为 0.20,两圆柱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30.若放手后,两圆柱体能保持图示的平衡,问圆柱B与墙面间的静摩擦系数和圆柱 B的半径r的

5、值各应满足什么条件?六、(23分)两个点电荷位于x轴上,在它们形成的电场中, 若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则在正 x轴上各点的电势如图 中曲线所示,当xt0时,电势Uto:当xt 时,电势UT0;电势为零的点的坐标 x0,电势为极小值-U0的点的坐标为 ax0 ( a 2)。试根据图线提供的信息,确定这两个点电荷所带电荷的符号、电量的大小以及它们在x轴上的位置.七、(25分)如图所示,将一铁饼状小物块在离地面高为h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 V。抛出.己知物块碰地弹起时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与碰前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之比为e (h0,其中折射光线与Ox轴交点最远处的坐标为2 n x0 =一R -ho

6、n R n hon -1在轴上x x0处,无光线通过。随h增大,球面上入射角i增大,当i大于临界角ic时,即会发生全反射,没有折射光线。与临界角ic相应的光线有1 hC = Rsin ic = R- n这光线的折射线与轴线的交点处于n2、7nR3 一xc -2 d - 2n -1, n -1在轴Ox上R x xc处没有折射光线通过。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轴 Ox上玻璃半球以右2 0-4-2评分标准:本题20分。求得式(7)并指出在Ox轴上xxo处无光线通过,给 10分;求得式(8)并指出在Ox轴上x xo处无光线通过,给 6分;得到式(9)并指出Ox上有光线段的位置,给 4分。五、参考解答放上圆柱

7、B后,圆柱B有向下运动的倾向,对圆柱 A和墙面有 压力。圆柱 A倾向于向左运动,对墙面没有压力。平衡是靠各接触 点的摩擦力维持的。现设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取圆柱 A受地面的正压力为Ni ,水平摩擦力为 Fi;圆柱B受墙面的正压力为 N2 ,竖直摩擦力为F2,圆柱A受圆柱B的正压力为N3,切向摩擦力为F3;圆柱B受圆柱A的正压力为N3,切向摩擦力为F3,如图复解20-5 所示。各力以图示方向为正方向。已知圆柱A与地面的摩擦系数 丹=0.20,两圆柱间的摩擦系数 鹏=0.30。设圆柱B与墙 TOC o 1-5 h z 面的摩擦系数为 卜2,过两圆柱中轴的平面与地面的交角为中。设两圆柱的质量均为 M

8、,为了求出Ni、N2、N3以及为保持平衡所需的 Fi、F2、F3之值,下面列出两圆柱所受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圆柱 A:Mg- N+ NSin+ FcOs 0(i)F1N3 cos 中+F3sin 中=0(2)FR = F3R(3)圆柱 B:Mg F2N3 sin中一F3 cos中=0(4)N2-N3 cos中+F3 sin9 =0(5)F3=F2r(6)由于f3=f3,所以得Fi =F2 =F3 =F; = F(7)式中F代表Fi? F2 , F3和F3的大小。又因N3 = N3,于是式(i)、(2)、(4)和(5)四式 成为:Mg -Ni +N3sin甲+Fcos邛=0(8)F -N3cos

9、 : Fsin : =0(9)Mg F +N3sin 中一F cos中=0(i0)N2 - N3cos:P+F sin=0以上四式是Nj N2, N3和F的联立方程,解这联立方程可得N31 sin : Mg1 cos P+sin :(13)N2 =Fcos : Mg 1 cos- -sin :(14 )N12 cos+2sin : Mg1 cos+sin :(15 )式(12)、(13)、(14)和(15)是平衡时所需要的力,N1, N2,均没有问题,但F1,F2,F3三个力能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数值F ,即式(12)、(14)要受那里的摩擦系数的制约。三个力中只要有一个不能达到所需的F值,在那一

10、点就要发生滑动而不能保持平衡。首先讨论圆柱B与墙面的接触点。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F2N2由式(12),得*N2所以2 -1(16 )再讨论圆柱 A与地面的接触点的情形。按题设此处的摩擦系数为1 =0.20,根据摩擦定律f N ,若上面求得的接地点维持平衡所需的水平力F1满足F1 3Ni,这一点将要发生滑动。圆柱A在地面上不发生滑动的条件是F1cos 丁N12 cos : 2sin :(17 )由图复解20-5可知cos= R - r(18 )N2 =F TOC o 1-5 h z sin 邛=Ji cos2. =2ZRr(19)R r由式(17)、(18)和式(19)以及R = 0.20,可以

11、求得1-、r -R(20)91即只有当r之1R时,圆柱A在地面上才能不滑动。9最后讨论两圆柱的接触点。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 TOC o 1-5 h z ,F3cos :%之=不(21)N3 1 sin ;由式(18)、(19)以及 %=0.30,可解得7 2匚r 至一R=0.29R(22)13显然,在平衡时,r的上限为R。总结式(20)和式(22),得到r满足的条件为R 之r 之0.29R(23)评分标准:本题22分。求得式(7)、(12)、(13)、(14)、(15)各 2 分,式(16) 3 分,求得式(23) 9 分。六、参考解答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一点的电势与离开该点电荷的距离成反比。

12、因为取无限远处为电势的零点,故正电荷在空间各点的电势为正;负电荷在空间各点的电势为负。现已知x=x0处的电势为零,故可知这两个点电荷必定是一正一负。根据所提供的电势的曲线,当考察点离坐标原点很近时,电势为正,且随x的减小而很快趋向无限大,故正的点电荷必定位于原点 O处,以Q表示该点电荷的电量。当 x从0增大时,电势没有出现负无限大,即没有经过负的点电荷,这表明负的点电荷必定在原点的左侧。设它到原点的距离为a,当x很大时,电势一定为负,且趋向于零,这表明负的点电荷的电量的数值Q2应大于Q。即产生题目所给的电势的两个点电荷,一个是位于原点的正电荷,电量为Q1;另一个是位于负x轴上离原点距离a处的负

13、电荷,电量的大小为 Q2 ,且Q2 Q1。按题目所给的条件有 TOC o 1-5 h z QQ2k xb -kxT+a =0(1)Q1Q,kL-k2 =-U0(2)ax0ax0 a因x=ax0时,电势为极小值,故任一电量为 q的正检测电荷位于 x = ax0处的电势能也为极小值,这表明该点是检测电荷的平衡位置,位于该点的检测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等于零,因 而有Q2(3)-k2- =0(ax0 a)由式(1)、(2)和(3)可解得= a(a -2)x0axo Uoa -2 k2 .a(a _1) U 0 x0 a -2k-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评分标准:本题23分。式(1)、(2)各 4 分,式(3)

14、 6 分,式(4)、(5)、(6)各 3 分。七、参考解答设物块在A点第一次与地面碰撞,碰撞前水平速度仍为V0,竖直速度为u0 = - 2gh(1)碰撞后物块的竖直速度变为 Ui ,根据题意,有ui =euoa 24H设物块的质量为 m,碰撞时间为 At ,因为碰撞时间极短,物块与地面间沿竖直方向的作用力 比重力大得多,可忽略重力的作用,这样,物块对地面的正压力的大小为mu0 mu1水平方向动量的变化是水平摩擦力的冲量作用的结果,设水平方向速度变为Vi ,则有由以上各式得mvi - mv0 - - Ngtvi =V0 -(1 e) %0(5)同理,在落地点 A2,玲,An其碰撞后的竖直分速度分

15、别为2U2 =e U03U3 =e U0(6)nUn =e U0其水平速度分别为V2 =vo - (1 e)L(1 e)uo2、v3 =v0 (1 e)(1e e )u02. . n 1vn =v0 (1+e)N(1+e+e +|+e )u0(7)由式(6)可知,只有当碰撞次数 nT=时,碰地后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un才趋向于零,但物块对地面的正压力的最小值不小于mg。地面作用于物块的摩擦力的最小值不小于Nmg,因次,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一定经历有限次数碰撞后即变为零,且不会反向。设经过n=n0次碰撞,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已经足够小,再经过一次碰撞,即在n =n0 +1次碰撞结束后,水平方向

16、的分速度恰好变为零。因 v为书=0,由式(7)v0 -(1 e).L(1 e e2III en)u0 =0(1 e)(1 -en bu。v 1 -een0+=1- (1一 ev0(1 e )u0两边取对数n0 1上回口一正系 lge - (1+e)Nu0_若B恰为整数,这表示这次碰撞中,经过整个碰撞时间水平速度变为零,则碰撞次n01 二B(10)n0 = B -1若B不是整数,此种,f#况对应于在n =n0+1次碰撞结束前,即在小于碰撞时间内,水平速度变为零。则碰撞次数ng 1 - IB 1有n0=B(11)IB 表示B的整数部分。由于经过ng +1次碰撞,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已为零,但竖直

17、方向的分速度尚未为零,故物块将在An书处作上下跳跃,直到 enu0T 0,即nTg ,最后停止在 急。用处。物块运动 的最远水平距离s=AgAn0o下面分别计算每次跳跃的距离。u0AoA =-V0g22u12eu0V0 2eu0 ,A1A2 二v1 =(1 e)g g g 22 22e u0v0 2e u0,A2 AB =0- 0(1 - e)(1 - e)g g2eu0 Vo 2en0u2.2%。1=、-丁(1耻(1小川瞪)2u02u(v 02% 2us = -v0 1e e e0)-g gg(1e)e e 石 e) e 31 e e )2 III e% - e e2 小- en01)分别求级数的和:nn0e e2e3川 en。二 e- eee2(1e)e3(1e e2) ,川en。(1ee2川en0)3小二e e20e3/1-1 -e 1 -e1 -e e(1-e) e2(1 e2)e3(1-e3) ,川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