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_第1页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_第2页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_第3页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_第4页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抽屉原理中窑小学 席莉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70-72: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4、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为什么在计算至少数时只能用商数加1。教学准备:课件,4枝笔(或学具)、3个笔筒。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摸牌游戏。一副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请5位同学从剩下的52张

2、牌中任抽一张,请大家猜猜这5位同学抽出的牌中有几张会是同色的? 哪位同学猜得对了,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就可以揭晓答案了。创设情境:情境一:分笔。将4枝笔放入3个笔袋中,可以怎样分?师说明:把4枝笔一起放入一个袋中,无论这个袋子是哪一个都只算一种方法,交换的不算。请生边摆边用你喜欢的方式做好记录。观察你的记录结果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从每种分法的最多份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A生动手实践,独立研究。B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有序操作)C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分法的最多份中,最多可以放4枝,也就是所有的笔都放入一个袋,也可以将3枝笔放入一个袋子,但最少有2枝笔

3、会在同一个袋子。有这3种情况,那我们用怎样的词来描述这句话比较通俗易懂呢?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笔袋,( 至少 )有( 2 )枝笔。这里的“至少”是什么意思?D生说明理由。(先同桌讲解,再指名阐述。)E把问题发散,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将5枝笔放入4个笔袋中,总有一个笔袋中至少会有( )只笔。如果将10枝笔放入9个笔袋中,总有一个笔袋中至少会有( )只笔。如果将100枝笔放入99个笔袋中,总有一个笔袋中至少会有( )只笔。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只要笔数比笔筒数多1,就会有一个笔筒至少会有2只笔。)“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疑问?”师:“一定要笔数比笔筒数多1才行吗?如果笔数比笔筒数多2、多3

4、、多4,那么这个结论成立吗?生思考、讨论、集体交流,达成共识。F提示课题:像这类问题就叫做“抽屉原理”抽屉原理中通常有两种量,一个是物品数,一个是抽屉数。而且物品数多,抽屉数少。在刚才的分笔中,谁是抽屉数?谁是物品数?情境二:鸽子归巢。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在这道题目中,谁是抽屉数?谁是物品数?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指名阐述。课件演示。为什么是至少2只,而不是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怎样分配才能保证最少?情境三:放书。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会怎样?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本书?7本书会怎样?9本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得到?

5、练习: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A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B集体汇报,重点分析剩余的2只鸽子应怎样分。C通过刚才的推理,你发现什么规律?物品数抽屉数=商数余数至少数=商数+1,为什么只能加1呢?抽屉原理的由来:数学文化的介绍出示课件:(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练习应用:1、联系生活举例。2、判断:370名学生去植树,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其中三年级有49人,至少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 )至少有25位学生是同一性别。 ( )3、书上练习。4、想一想。若干个球放入3个篮子中,总有一个篮子里至少有4个球。你能猜出总共有多少个球吗?为什么?抽

6、屉原理中窑小学 席莉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70-72: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4、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为什么在计算至少数时只能用商数加1。教学准备:课件,4枝笔(或学具)、3个笔筒。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摸牌游戏。一副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请5位同学从剩下的52张牌

7、中任抽一张,请大家猜猜这5位同学抽出的牌中有几张会是同色的? 哪位同学猜得对了,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就可以揭晓答案了。创设情境:情境一:分笔。将4枝笔放入3个笔袋中,可以怎样分?师说明:把4枝笔一起放入一个袋中,无论这个袋子是哪一个都只算一种方法,交换的不算。A生动手实践,独立研究。B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有序操作)C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笔袋,( 至少 )有( 2 )枝笔。这里的“至少”是什么意思?D生说明理由。(先同桌讲解,再指名阐述。)E举一反三,进一步思考。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只要笔数比笔筒数多1,就会有一个笔筒至少会有2只笔。)“是这样的吗?还有什

8、么疑问?”师:“一定要笔数比笔筒数多1才行吗?如果笔数比笔筒数多2、多3、多4,那么这个结论成立吗?生思考、讨论、集体交流,达成共识。F提示课题:像这类问题就叫做“抽屉原理”抽屉原理中通常有两种量,一个是物品数,一个是抽屉数。而且物品数多,抽屉数少。在刚才的分笔中,谁是抽屉数?谁是物品数?情境二:鸽子归巢。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在这道题目中,谁是抽屉数?谁是物品数?课件演示。为什么是至少2只,而不是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怎样分配才能保证最少?情境三:放书。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会怎样?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本书?7本书会怎样?9本呢?你

9、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得到?练习: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A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B集体汇报,重点分析剩余的2只鸽子应怎样分。C通过刚才的推理,你发现什么规律?物品数抽屉数=商数余数至少数=商数+1,为什么只能加1呢?抽屉原理的由来:出示课件:数学文化的介绍练习应用:1、联系生活举例。2、判断:3、书上练习。四、全课小结。课后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本课我在初次备课时,觉得抽屉原理的道理很浅显易懂,就是至少数=商数+1。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为什

10、么要用商数加1,而不能加2、加3呢?学生的疑问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因此,我又回到备课的起点,认真拿起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跟自己提问,到最后释疑的过程,重新疏理自己的教案。在第二次备课中我注意到了这样几个细节问题:在抽屉原理中,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存在性”的有关问题,也就是我们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关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是抽屉原理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课的伊始,我让学生进行分笔之前,就向学生交待,把4只笔一起放入任意笔筒,无论放入哪个都

11、只算作一种方法,只交换位置,而没有改变笔的枝数不算。通过这样的提前说明,学生就知道怎样正确进行操作和分析,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节省了很多时间。怎样让学生体会“至少”是本节课的关键。其实这里的至少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多份中出现的最少数。怎样让学生有这个感受呢?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分三步让学生感悟。第一步借助书上例1的情境,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将4枝笔放入3个笔筒可以有几种放法?在这4种不同的放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方法,在互相的启迪中,同学们感受到最多的那份中可能会出现4枝、3枝、2枝,但无论怎样分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会有2枝笔。当学生初步有了这个感悟后,老师

12、追问这是为什么呢?让大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每种分法中的最多份去,通过学生解释的列举法、分解法、假设法,大家基本形成共识。第二步举一反三、趁热打铁。提问:如果将5枝笔放入4个笔筒中;如果将10枝笔放入9个笔筒中;如果将100枝笔放入99个笔筒中,会怎样?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马上发现,只要笔数比笔筒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有2只笔。第三步进一步质疑,如果笔数比笔筒数多2,多3,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一步深思,并结合操作证明大家的推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当笔数比笔筒数多时,至少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枝笔的结论。为什么余数不为1时,至少数还是等于商数加1?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有的学生仍然容易混淆。

13、实际上这个问题仍是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至少”的含义。当余数不为1时,我大胆让学生争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晰,只有加1才是最少情况,从而满足题目的要求。抽屉原理这类问题有一个基本模式,即告知物品数与抽屉数,而且物品数多,抽屉数少。在第一个例题后就应马上揭示这两要素,让学生在后面的情境中能联系这两要素进行思考,并且逐步体会这两要素中的关联,找到计算的规律。这是数学广角中安排的内容,往往能给学生提供很大的活动和思维的空间,而教师只需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角。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规律或有了一些猜想疑问时,老师要大胆让学生发表意见,把

14、发现的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争论,让师生、生生之间真正互动起来,在互相的启迪中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比如:在这节课中有的学生提前发现只要笔数比笔筒数多,就至少有一个笔筒会有两只笔。这个发现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思考状态,老师这时不要急于肯定学生的发言,而马上抛给其他学生进一步思考,他的这个发现对吗?你怎么知道?这个就调动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正好也是老师马上需要大家揭示的问题。其实只要学生进入老师给出的情境问题后,大脑中就有出现许多可贵的信息,老师就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抓住这些思维的火花,不要让它稍纵即逝,而要让它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我们需要提高的教学艺术。这节课中,学生有几个地方的发言都可进一步挖掘和升华,而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改进。我觉得这节课还可以和平均分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平均分的状态就是让每份都是至少数,这样当知道至少数时,就可以反过来推出物品数的范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广度进行拓宽。评议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