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楷书_第1页
中国四大楷书_第2页
中国四大楷书_第3页
中国四大楷书_第4页
中国四大楷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四大楷书主讲:黎明瑜中国四大楷书及书家一 欧体 欧阳询(557-641) 二 颜体 颜真卿(709-785年)三 柳体 柳公权 (778年-865年)四 赵体 赵孟頫(12541322) 欧阳询 生平及书法欣赏一 生平介绍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

2、为“初唐四家”。 欧阳询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 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160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 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当时长安城水源困 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

3、”。公元632年,李 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 水跟美酒一样香甜。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魏征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匠工刻于石上。魏征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特别的是, 铭文后半部,它是魏征发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至今犹有借鉴 价值。“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

4、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慎重、严谨,没有过分的表现,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也就是说是楷书研究的出发点、终点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作品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本帖无款印,纸本 25.533.6CM,七十八字,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

5、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乔篑成,明杨士奇、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卜商读书帖 卜商读书帖,唐,欧阳询书,纸本,册页,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6行53字。释文: “ 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虞恭公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黑墨精拓,剪裱装册,23页,每页纵18.3cm,横9.2cm。九成宫醴泉铭临习指导(1)基本笔画笔法分析 汉字的基本点画有点、横、撇、捺、竖、折、钩、挑,其它无论多么复杂的笔画都是由这些基

6、本笔画演变而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初学者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这里总结了九成宫醴泉铭的基本笔画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笔画的笔法,初学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点和点的变化 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颜真卿 生平及书法欣赏颜真卿(709785)中唐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为权杨国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

7、叛乱,颜真卿在平原联合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奋起抵抗,河北一带十七郡纷纷响应,被推为盟主。后颜杲卿和侄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颜真卿怀着悲愤的心情写成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 他的传世书迹极多,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 作品欣赏一 颜勤礼碑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 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

8、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东方朔画赞 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

9、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争座位帖 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文稿。 麻姑仙坛记 告身帖 传本,自署书于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楷书,纸本,告文一篇, 凡33行,计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曾藏墨迹本 颜真卿刘中使帖约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文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柳公权 生平及书

10、法欣赏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

11、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一:玄秘塔碑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为柳公权六十三岁那年所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玄秘塔碑 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神策军碑 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赵孟頫 生平及书法欣赏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