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13页)_第1页
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13页)_第2页
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13页)_第3页
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13页)_第4页
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院门诊楼施工测量组织方案目 录 TOC o 1-3 h z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3 1.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356571383 h 2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4 2.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356571384 h 2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5 3.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PAGEREF _Toc356571385 h 2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6 3.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PAGEREF _Toc356571386 h 2 HYPERLINK l _Toc3565713

2、87 3.2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 PAGEREF _Toc356571387 h 2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8 3.3场区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 PAGEREF _Toc356571388 h 3 HYPERLINK l _Toc356571389 4.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PAGEREF _Toc356571389 h 4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0 4.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PAGEREF _Toc356571390 h 4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1 4.2场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 PAGEREF _

3、Toc356571391 h 4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2 4.3标高传递 PAGEREF _Toc356571392 h 5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3 5.施工测量管理 PAGEREF _Toc356571393 h 6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4 5.1 测量管理组织机构 PAGEREF _Toc356571394 h 6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5 6.平面施工测量 PAGEREF _Toc356571395 h 7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6 6.1平面施工测量要

4、求 PAGEREF _Toc356571396 h 7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7 6.2 细部放线 PAGEREF _Toc356571397 h 7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8 6.3点位竖向投测 PAGEREF _Toc356571398 h 8 HYPERLINK l _Toc356571399 7.基坑监测 PAGEREF _Toc356571399 h 10 HYPERLINK l _Toc356571400 7.1基坑边坡位移观测 PAGEREF _Toc356571400 h 10 HYPERLINK l _Toc35657140

5、1 7.2资料整理、提交 PAGEREF _Toc356571401 h 11 HYPERLINK l _Toc356571402 8.质量保证措施 PAGEREF _Toc356571402 h 11 HYPERLINK l _Toc356571403 9.测量资料 PAGEREF _Toc356571403 h 11 HYPERLINK l _Toc356571404 10. 测量仪器配置表 PAGEREF _Toc356571404 h 12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2)施工组织设计;(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

6、07);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通州区新华南路82号,潞河医院院内。东至车站路,南到保留病房楼,西靠医院中心绿地,北临潞河名苑、水月院小区。总建筑面积为708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08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其中人防建筑为4282平方米,人防通道及入口面积为111平方米。地上10层,建筑高度41.2m,地下3层,最深-18.86m。地面建筑首层东西长92.15米,南北长67.1米。基础形式为梁式筏板基础,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平面控制网的测设平面控制网是施工测量的依据,也是监理等各单位复查的基准。布网要求:各级平面控制点的可靠、稳定、使用方便;通视条件好,检校方便,满足

7、施工精度要求。因而必须设置多级平面控制网,而且各级控制网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整体。由此本工程建立二个平面控制网。3.1 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a.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b.布设平面控制网要根据现场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c.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d.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必要时用钢管维护,并用红油漆或弹墨线作好标记,冬季和雨季要对桩位进行校测。3.2 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 首级平面控制网是根据测绘院的工程定位控制桩,依据建筑物的总平面定位图,采用全站仪引测,控制点建立在稳定可靠、不受施工影响的位置。首级平面控制网,

8、是二级平面控制网建立和复核的唯一依据,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保证这个控制网的稳定可靠。该控制点的布设位置选择在稳定可靠处,且设置保护装置。硬化路面用钢钉打进混凝土里,并用红油漆标示好;若路面未硬化,需进行处理,示意图如下:依据工程进度定期对该控制网点进行观测比较,并及时对破坏的控制点进行修复。首级平面控制网如下图:3.3 场区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网以首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布置在施工现场以内相对可靠处,用于为受破坏可能性较大的下一级平面控制网的恢复提供基准,同时也可直接引用该级平面控制网中的控制点测量。二级平面控制网为各护坡桩的中点或是中心点连线延长线上的点。由于布设在

9、基坑附近,每次使用时要复测二级控制点的坐标,确保二级控制点的准确性。二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图如下:每一施工阶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测量成果记录并报监理单位复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高程控制网的测设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须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北京测绘院提供的水准点进行布设,布设前对测绘院提供的水准点校测合格后,引测到现场并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四等水准的精度。4.2 场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水准点采用DS3-1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现场布设标高控制网,标高控制点选在基坑周

10、围稳固的围墙柱上和周围建筑物墙面上。根据本工程现场特点,在现场布设2个标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网见下图:4.3 标高传递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一人观测,两人立尺,要保证塔尺在互相垂直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向基坑内引测34个水准点,然后将水准仪拿到基坑内,先复核水准点,无误后(误差3mm)即可以此为基准进行施工;必须结合钢尺作精确的竖向传递,即在基坑上时,后视控制标高,再前视钢尺,然后把水准仪搬到坑底后视竖直传递下来的钢尺,这样就将标高传递下来了。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

11、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地连墙的立面位置,根据本基坑实际情况设置在地连墙侧面,在该竖平面上测定施工用基准标高点,用红色“”作标志,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施工测量管理5.1 测量管理组织机构测量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为保证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操作。2)测量仪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当及时校正以保证测量精度。3)设置的测量控

12、制点、标高控制点要设置保护装置,确保测点不被损坏;测点附近严禁堆放材料,避免影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4)为了保证测量精度,主控轴线及标高控制点的测量时间尽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进行。5)控制网定期进行复核及其复核精度要求: 平面施工测量6.1 平面施工测量要求施工层放线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外廓主轴线长度L(m)L30530L601060L9015L9020细部轴线2承重墙、梁、柱边线3非承重墙边线3门窗洞口线36.2 细部放线a建筑物底板轮廓线、基坑下口线控制:根据轴线控制网及基础施工图,在基坑内投测建筑物轮廓线;依据土方施工方案基坑放坡系数,在建筑物轮廓线基础上放出基坑下口线。要检查基坑

13、下口线与建筑物底板轮廓线之间的距离,能否满足施工要求。b垫层平面位置投测:根据基础轴线网,投测垫层边沿线,在每个拐角处增加钉桩控制;高程变化交接部位也放出边线并钉桩控制。c基础施工阶段,层间平面轴线定位利用经纬仪向待测面投测控制轴线。为保证测设的精度要求,在两个控制桩上进行,并与其它的坐标控制点进行校核。每个待测面至少要投测4条控制线。使用前要角度距离校核,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轴线和细部线。为便于测设,每个施测面的控制线应保持上下一致,以保证层间平面轴线逐层向上传递。d基础轴线、轴线、墙体线投测:依据建筑物平面主轴线测量控制网及基础、主体结构施工图,向基坑内投测坐标点,钉

14、桩控制并在边坡护壁上做出明显标记。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e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或+10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墙柱300mm控制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f柱、墙、梁位置线投测:投测柱中心线、十字线,墙梁中心线。然后放出墙梁边线及300mm控制线,以及通道出入口、电梯井中心线、边线及300mm控制线。g悬空梁点线的投测:在梁

15、的下一层砼楼板上测放并弹出梁位置线,以指导支模位置。在梁的两端交点处模板上测放出梁的位置线,以指导调整梁模及绑筋位置。6.3 点位竖向投测本工程地上10层,拟用激光铅垂仪“内控法”进行轴线的竖向传递。由于本工程主楼面积不大,因此内控点不必太多。经过对结构图纸的仔细研究,决定布设4个内控点(编号N1N4),内控点平面位置布置见附图。内控点分布位置合理,通视条件良好,能控制整个楼层,测放轴线时,可保证测量精度。点位投测精度要求见表点位竖向投测允许误差项 目允许误差(mm)每 层3高度(H)H30m530H601060H9015投测点附图基坑监测7.1 基坑边坡位移观测本工程基坑较深,必须进行基坑边

16、坡位移监测。7.1.1监测方法原理首先在场外稳定的地方布置基准点,然后沿着基坑边布置观测点。利用高精度电子全站仪测量各观测点的坐标,通过坐标的变化,来分析位移方向及大小。7.1.2测点布置沿着基坑边每隔50m左右布置1个观测点。7.1.3基坑监测频率(1)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方向尽量设置在周围稳定的建筑物上,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

17、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2)基坑监测频率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见下表 (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基坑开挖基坑边坡位移1次/5天说明 : A、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B、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C、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23次。7.1.4基坑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监测项目速率(mm/d)累计值(mm)边坡

18、位移5307.1.5监测主要仪器设备主要采用仪器设备有:序号设备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使用项目1全站仪2+2ppm1位移观测2对讲机GP88S6现场通讯7.2 资料整理、提交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及其它有关方面。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正式报告。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每个施工阶段提供监测阶段报告,监测工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质量保证措施a.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b.进场的测量仪器、钢尺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