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村庄和景点类详细规划解读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Standard for scenic and historic area detail planning GB/T 51294-201802景点类详细规划Scenic Spot01村庄类详细规划Village Residential Area村庄类详细规划Village Residential Area Detail Planning018.0.18.0.1 详细规划区内的城市、村镇等居民点建 设规划应突出风景环境特点,符合城乡规划 编制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深化和完善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关于居民 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的内容。应保护风
2、景资源与生态环境,居民点建设 风貌应与自然景观环境相协调。应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及与之相关的农副产 业,禁止设置污染环境的工矿企业。应根据居民人口、服务设施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用地条件,按照适量、适建原则,确定居民点建设用地范围、规模与标准。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规划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保护与规划要求。条文说明8.0.1 我国风景区一般包含一定量的村镇。 有的还与城市关联紧密,包含部分城区(街 道)甚至包括整个城市建成区。城市、村镇 等建设对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影响 很大,必须区别于一般的城市与村镇建设, 应在发展方向、建筑布局、产业选择、建设 风貌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因而需要符
3、合总 体规划的要求;保护风景资源与生态环境, 控制建设风貌与自然景观环境相协调;与风 景区的发展统筹协调,拓展旅游职能,禁止 发展污染风景区环境的工矿企业,已存在的 应进行搬迁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居民 点的发展规模。关于居民点(村庄)发展规模xxx风景名胜区五云景区详细规划xxx风景名胜区xxx村xxx村xxx风景名胜区xxx村村庄概况xxx是杭州第一个整治的景中村。村庄有六百 多年历史,因村居主要沿梅灵路两侧延展,纵深 达十余里,有“十里梅坞”之称。现有住户500 余户,常住人口约1772人,农业人口1274人, 多为茶农。如今,xxx茶文化村以“十里梅坞”、自然山 水环境为依托,以xx
4、x龙井茶品牌为媒介,辅之 以朴实的乡风民风,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休闲产业, 鼓励茶农积极开办“农家茶楼”,成为xxx景区 具有赏景、品茶、休闲功能的农家休闲村落和乡 村茶文化旅游中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一种 崭新的模式。8.0.1关于居民点(村庄)发展规模xxx老村xxx新村关于居民点(村庄)发展规模xxx风景名胜区xxx村现状人均用地、人均建筑面积大大超标。外来人口难以控制。xxx风景名胜区xxx村对策1)缩减农居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缩小规模、转变功能、鼓励外迁”本规划认为,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规划期限内缩减用地的主要途径是改变用地性质。村中的公 共建筑长期作为旅游服务设施的,调整为旅游服务
5、设施用地。严格控制沿梅灵南路两侧30米范围内新 建住房,按公共绿地红线控制。同时严格控制溪沟8-10米范围内的建房,原则上只拆不新建。随着人 口的减少,建设用地的逐步置换,人均用地的数据会逐渐降低。8.0.1关于居民点(村庄)发展规模xxx风景名胜区xxx村对策2)减小建筑密度拆除现超过农居建筑面积指标的附属用房和违章建房、建新未拆旧(应拆未拆)的建筑。 翻建的公共建筑按拆1建0.8的比例控制。村中农居超过使用期限成危旧房后,拆除不再新建。危旧房由政府收购,这一政策可控制不再增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住户外迁。8.0.1关于居民点(村庄)发展规模8.0.38.0.3 村镇居民点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6、:建筑布局应顺应地形,并应保护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与景源,营造具有自然特色的村镇景观格局;应体现密度低、强度低、高度低、绿化覆 盖率高的建设要求,突出地域特征,协调自 然环境,形成整体建筑景观风貌;应建设公共设施,美化环境,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村镇居民点,宜结合居民建筑开展旅游服务活动,新建旅游服务设施应与村镇整体景观风貌相 协调。条文说明8.0.3 风景区内的村镇居民点建设关键是要 与自然景观环境相协调。首先应巧妙的利用 现有地形地势,充分保护并利用好现状的山 体、水体、古树名木、植被、田园等组织建 筑布局,从而体现自然、自由的景观格局, 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
7、害。其次要 控制好整体建筑风貌,宜采用地方风格与形 式,建筑高度以低层为宜,建筑体量宜小,建筑强度和密度宜低,注重加强绿化覆盖率。 其三应开展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空间的建设,美化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对于具有旅游服务职能的村镇居民点要充分 体现旅游职能,统筹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用地与整体景观风貌的协调关系。关于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公建名称现状规划建设用地面积(M2)建筑基底面积(M2)建筑面积(M2)规划内容建设用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梅 家 坞 村梅山茶苑1300391.7684.9翻建,退后道路红 线, 指标按照拆1 建0.8。1050547.9xxx 炒茶中心90062
8、6.7626.7翻建,退后道路红 线, 指标按照拆1 建0.8。1150939xxx 村委会956325.5547xxx农贸市场800527.6828.8保留800828.8南方 音乐学校1910920.21658.9保留19101658.9xxx茶文 化村特色街 管理用房7676152翻建,指标按照拆 1建0.860.5121梵村聋儿康复中心35001316.11392.3翻建,退后道路红线,作村幼儿园。20451100梵村村委会36001756.03461.4保留36003461.4杭州仁爱家 园xxx街道 工疗站1805702983翻建,原西子印刷 厂地块,指标按照 拆1建0.8,主要作
9、 为精神病患者服务 的收疗中心1805787合计148476641.81033512420.59444增加配套公建南方音乐学校调整 为社区活动中心。翻建村委会和老大礼堂。翻建xxx茶文化 村特色街管理用房。翻建梅山茶苑,退后道路红线。翻建聋儿康复学校, 作为村幼儿园。翻建杭州仁爱家园 xxx街道工疗站,主要 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收 疗中心。8.0.3关于增加公共活动空间8.0.3关于增加公共活动空间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8.0.3关于增加公共活动空间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文化景观区详细规划结合景点新建旅 游服务设施结合景点新建旅 游服务
10、设施增加公共 活动空间增加公共 活动空间原渠口社区规划新建旅游服务设施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8.0.3关于增加公共活动空间8.0.48.0.4 景点类的村镇居民点应保持原有景观格局和建筑风貌,保护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特色文化,改善景观环境。建筑改扩建应原址原风貌,新增 建筑宜另择址建设。条文说明8.0.4 景点类村镇居民点一般是指传统风貌 保持较好、受现代生活和建设冲击较小,具 有较强的欣赏、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居民点, 其中目前审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和传统村落是其中的代表。这类居民点一般 建筑为低层,与自然景观环境融合较好,应 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传统建设格
11、局、建筑风貌特色和乡村田园 景观特色。建筑改建应原址原规模,并按照 原风貌控制建筑高度、色彩、体量、屋顶形 式、建筑立面等。新增的居住或旅游服务设 施等建筑宜另外选址建设,并与原村址拉开 距离或有自然环境隔挡,不得影响原居民点 建筑风貌。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 口文化景观区详细规划保护传统建筑格局、建筑风貌特色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新建居民社会用地 保护现有古村格局, 另行择址原渠口社区规划新建居民社会用地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文化景观区详细规划保 护 传 统 村
12、落 格 局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保护传统村落格局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xxx风景名胜区xxx村xxx风景名胜区xxx村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统 一 建 筑 传 统 风 貌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统 一 建 筑 传 统 风 貌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统 一 建 筑 传 统 风 貌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8.0.4关于景点类居民点(村庄)的建设统 一 建 筑 传 统 风
13、貌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村景点类详细规划Scenic Spot Detail Planning024.0.24.0.2 景观与自然生态保育应针对详细规划区内的自然文化景观、珍稀动植物、特色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及 其他需要保护的资源与环境,提出保护对象与范围、技术措施与方法、科研监测保护设施、保护培育项目 及其实施阶段等。条文说明4.0.2 凡含有风景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特色生物群落及其他特别保护区域的详细规划区,应编制景观与 生态保护培育规划。关于分类保护内容自然景观应划定其本体及环境的保护范围,提出具体的保护 措施或要求(提出保护措施) ;对保护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 提出规
14、定性或指导性要求。人文景观应结合周边空间环境特征提出防护方式和保护措施 划定保护及景观协调范围,提出景观协调要求。珍稀动物栖地应根据珍稀动物的特定保护要求,限定游人活 动空间、线路、时段与方式,游人通道和旅游服务设施应隐 蔽设置。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划定有效保护范围,保持其原生环境 不受破坏,可采取防护、复壮、监测等措施。作为景物进行 游览时,应控制游人对其根部土壤的踩踏,可设置架空步道 或防护设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植物群落应划定保护范围;对现状树种单一的次生林可进行定向抚育,培育本地域建群树种,加快现有植被向结构稳定的地带性群落演替;在重要景观游览区,可顺应自然条件,选择配置乡土观赏树木,
15、定向培育风景林。受到外来生物侵害威胁的濒危物种、特殊生物群落及环境区域,应划定保护范围,建立隔离、阻截防护带,在入口处设置清洗、清除设施。已受外来物种侵害的环境,应提出清除、控制的措施与计划。受到破坏、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应进行恢复,科学提出生态 修复、水源涵养、植被抚育、水土保持等措施,宜实施退耕 还林、还湖、还草及限牧育草的生态保护措施。在生态敏感、游人集中及其他特别防护区域,应设置动植物 保护、环境保护、游人安全等科研、监测站点及设备等保护 设施。文物古迹叶氏大宗国宝单位: 叶氏大宗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序号景点名保护级别位置年代类别建筑
16、面积()1叶氏大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口村明宏治年间建筑1200保护要求核心保护范围为院落四至围墙,面积781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周 边街巷及西侧荷花池,面积5814平方米。核心保护范围内控制要求为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新建、扩建必要 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不协调建筑必须限期整治,拆除核心保护范 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制定具体拆除方案,确保周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安全,经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控制要求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两层以内(檐口高度不超 过6米)。采用分类保护与整治措施,分类标准同核心保护范围。新建建筑,
17、外观应与核心保护区内的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叶氏大宗保护本体叶氏大宗建控范围叶氏大宗保护线及要求叶氏大宗信息一览表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叶氏大宗周边建筑协调要求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东入口五层建筑,近叶 氏大宗,风貌不协调, 规划拆迁建筑同时新建 东入口停车场B1-06地块现状建筑建设控制要求: 即面向叶氏大宗一侧种植绿化隔离带, 作为与叶氏大宗建 筑的缓冲和视觉协 调。建设控制要求: 新建建筑要求采 用楠溪江传统样 式,严格建筑限 高。建筑红线退让 用地界线5 米,面 向叶氏大宗侧采用
18、绿化遮挡,建筑布 局尽量不要近巨康 街,可在巨康街口 设集散广场,即在 叶氏大宗和旅游服 务配套设施建筑之 间用广场空间进行 缓冲。叶氏大宗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社区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xxx风景名胜区五云景区详细规划特色植物景观规划以突出“一片、两带、多点”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在梵村山林 游览区、五云山和琅珰岭山脊线上培育以秋色叶为主的植物观赏区, 以“梵村秋野”和“云山绚彩”为主题景点突出展现植物林相景观, 使整个五云景区形成色叶林、竹林、茶园等不同特色的植物群落, 并更富有观赏性。植被保护和改造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植 被 保 护 和 改 造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
19、樊 村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植 被 保 护 和 改 造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樊 村水 系 保 护XXX 风 景 名 胜 区 梅 家 坞-樊 村4.0.2关于分类保护内容4.0.34.0.3 景观评价应在总体规划景源评价的基础 上,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筛选,可视景源条件挖掘新的游览景观。条文说明4.0.3 详细规划阶段景观评价应在总体规划 风景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景点、景物 等,完善景源系统,服务于景区游览;景源 分类可参考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 划规范实施手册分至小类。此外,应评价详细规划区景源在风景区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为规划区保护与利用方式、功能安排的判 断依据之一。关
20、于挖掘新景源总规明确景源6个本详规新挖掘景源20个主要集中在古村区域和凤凰山区域凤凰山区域古村区域拓展山上区域的游线拓展古村内部的游线4.0.3关于挖掘新景源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渠口文化景观区详细规划4.0.5关于环境整治4.0.5 景观环境整治与提升应符合下列规定:现状历史人文景点景物的维护和修缮应符 合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周边环境整治应与 历史人文景点景物相协调。现状景点游览环境改善应明确游览、观赏 方式;对景观空间较丰富的景点,宜按主、 次、配景的关系组织景观层次;并应提出景 观提升、环境改善和设施配套等相应规划措 施。条文说明4.0.5 历史人文景点景物建设包括历史建筑 修复、胜迹修复、园
21、景改造、环境整治等, 历史人文景点景物的本体的维护与修缮应符 合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宜完善历史人文景 点景物的解说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控制游 览活动。景点游览环境改善应为景源保护实际管理提 供针对性内容,包括构成内容、特征、范围、 游人量控制、活动限制、景点提质等内容, 对于范围大、内容综合的景点应进行风景观 赏序列组织安排。4.0.5关于环境整治4.0.5 景观环境整治与提升应符合下列规定:受破坏的景观及环境需要恢复时,应提出 整治措施与要求,恢复其特色景观风貌、文 化传统内涵与空间格局;对景观环境造成破 坏或产生不利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提出 拆除、改造或遮挡的措施与方案,对自然生 态提出
22、修复措施与步骤。重要景观视线、视廊应按照美学原则进行 控制,保持观赏的通透性,并应对破坏观赏 的因素提出整治措施。植物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应保护原生植被, 适地适树,保护生物多样性。条文说明景观环境整治和景观视线视廊控制应在延续 原景观肌理的基础上,拆除影响游览与景观 环境的建筑物、构筑物,保留特色建筑物、 构筑物,改造或遮挡无法拆除但影响景观风 貌的建筑,可增加点景建筑,同时增强自然 植物景观营造,突出自然景观特色。对因过 度的商业服务干扰风景游赏环境的行为,可 结合调整商业网点布局提出治理措施。对因 生产、生活产生的环境污染,应提出治理措 施。此外,还应提出改善环境卫生、去除污 染和污物的工
23、程技术等措施。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改造后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改造后实景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方洞景观带位于浙江省乐清市X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岩景观带范围内,处于灵岩景区游线的边缘,上灵岩村的正北面, 四面群山环抱,可俯瞰整个上灵岩村和峡谷田园,景色壮丽。方洞景观带总长1.3公里,具有世界典型性的流纹岩火山地质地貌和中高山游
24、线的山水景观资源。本工程立足 “栈道奇险、地貌奇特”的资源特色,围绕“景观带入口、悬空栈道、景观节点、步道栏杆”四大设计重点,打 造一条“云中方洞、绝壁栈道”的方洞景观带。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方洞景区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方洞景区效果图4.0.5关于环境整治XXX风景名胜区方洞景区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4.0.6 观赏点应选择在景源最佳观赏效果的地 段,其建设应服从地形环境特征,建设基址 与周边景物宜巧妙结合,建设材料应采用乡 土材料;各观赏点之间应具有合理的视角、 视距、视线和视域;游赏线路上宜设置指示 牌、建筑小品等导引性设施。条文说明4.0.6
25、景源观赏是风景区的核心功能,一般 室外观赏点的视距宜选择为景源高度2倍以 上的距离。自然景点因与自然环境融合,远 观更能体现其组合环境特征,适宜近观的也 可设置观赏场点或场地;人文景点除欣赏其 风貌特点,更宜近距离细品、深入了解。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双溪景带详细规划用 地 适 宜 性 分 析选址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双溪景带建设控制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双溪景带建设控制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双溪景带建设控制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双溪景带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6关
26、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6关于观赏点及赏景建筑XXX风景名胜区卧龙谷景区4.0.7关于景点利用规划4.0.7 对于能够提升美学价值、游览体验和风 景品质的景点,应编制景点利用规划。景点 利用规划应立足本土文化、提升审美意境、 强化景观特色、丰富游赏内容与游赏体验, 完善景观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遗址复建应分析其原址、原貌、原规 模、原功能和景观空间环境等,提出复建方 案;复建应符合历史延续性、文化传承性、 景观一致性和空间环境协调性等原则。游览、休憩等风景建筑应与基址周边的地 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
27、其他景观要 素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和体量应与景观空间 和尺度相协调。条文说明4.0.7 景点建设是千百年来我国名山大川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但这类建设是缓慢的、 精雕细琢的,是为了增强名山大川的景观性、 文化性和可游性。当代风景建设亦应遵循这 一路经,应谨慎开展风景建设,并使之成为 能够提升风景名胜价值的有益景观。建筑遗址复建是指在符合国家文物和宗教保 护管理要求、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的情 况下的历史文化、宗教、风景等建筑规划建 设行为。遗址复建需谨慎,复建前应专题研 究其完整历史情况。遗址复建必须尊重历史、 保护文化、承袭传统、体现价值、合理利用, 促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与 自然
28、景观环境协调统一。遗址复建可采取新 旧分开的方式,保留原遗址遗迹,复建方式 可采取原貌建设、微缩展示或数字复原展示 等方式。4.0.7关于景点利用规划3 新建人文景点应对题材与选址进行分析论 证;建筑布局应符合空间环境审美要求;建 筑景观应与风景区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与 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风景美学意境。题刻 内容、形式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学欣 赏价值,位置选择应符合所在自然景观空间 的构成关系。条文说明新建的游览与休憩等风景建筑、人文景点、 题刻等应精心选址,起到丰富游赏内容与游 赏体验、完善游览体系的作用。应充分利用 现状地形巧妙布局,应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 境的损伤或改造;应充分与当地
29、的地域特征 相结合,在形式、体量、造型方面应具备典 型地域特征,注重观赏性;材料宜选用自然 材质,景观形象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符 合美学要求。景点级别景观特征规划要求序号名称1云栖竹径特级系新xxx十景之一,在云栖,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这里竹林青翠、 山溪曲折、环境幽静、古树繁多、植被丰富。有陈云同志手书 的景点碑亭。竹林山泉是云栖的主题,也是云栖的灵魂。迁移云栖口西侧部队营房,迁出占据单位并进行整理改造,转为游览设施用地,建 设二级服务设施点。加强古树保护,辟设竹 类陈列室。4.0.7关于景点利用规划xxx风景名胜区五云景区详细规划景点级别景观特征规划要求序号名称2五 云 山二级“五磴午盘倚碧天 五云辉映五峰巅。” 这里山高林密, 云层 低绕,古木蓬春。山 上原有建于五代的真 际寺, 是眺望江湖至 高点之一, 山顶有三 口古井和千年古樟、 银杏树及栓皮栎林等严格保护古树名 木、古井, 培植植 物群落, 重点培育 秋色林相。对真际 寺历史遗迹可在研 究论证的基础上进 行适当的整理恢复 对现状景点设施进 行整理改造, 增设 鸟瞰钱塘江观景点4.0.7关于景点利用规划xxx风景名胜区五云景区详细规划景点级 别景观特征规划要求序号名称3梅 坞 春 早二级x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