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自然美,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学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二者的完美融合。学会赏析并写作写景抒情散文。二、【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两篇文章精致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作者的人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比较鉴赏学以致用四、学习方式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五、【课时】3课时六、设计思路两篇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景物描写细腻精致,又都是缘情写景,“一切景语

2、皆情语”,他们眼中的景象,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是美好的;“清静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都是美好的。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更反映出他们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通过比较鉴赏,学会感受品味鉴赏写景文字的特点,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并学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过程第一

3、课时活动一、朗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问题引领学习,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要求:1.读准正音、读出感情(每篇至少朗读两遍)整体感知,找出文眼、理清两篇文章的脉络,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导读:故都的秋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品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一特点的?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活动二、自主合作 师生交流荷塘月色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

4、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3、初步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故都的秋文眼 “清、静、悲凉”脉络北国的秋 清 静 悲凉(文眼) 比较秋 总江南的秋 慢 淡 混沌(反衬) 忆秋景 北国的印象 赏秋意 北国的院子 察秋迹 北国的槐树 听秋声 北国的鸣蝉 品尝秋

5、分 感秋韵 北国的凉雨 话秋果 北国的果树 明秋情 中外的诗文南国的秋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比较秋 总北国的秋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3.初步分析思想感情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在比较中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偏爱。第二课时活动一、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从两篇文章中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或评点,然后同桌互相点评完善,班内展示。(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赏析,让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景物皆着我之色”,提升文学欣赏的品味提高审美情趣。)一、故都的秋赏析

6、备要:1.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2.赏析第一幅图-小院清秋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

7、,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第二幅图-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8、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看到落蕊怎么会觉得落寞?心理原因,当作者感受到那份闲适与悠闲时,自然会生出孤独寂寞之感。客观原因,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朗读,配乐)第三幅图-秋蝉残声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第四幅图-秋雨

9、斜阳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有什么区别吗?注: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老师做示范朗读,学

10、生齐声读)第五幅图-清秋佳果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明确: a.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b.“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助读资料“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

11、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荷塘月色赏析备要(一)诵读、鉴赏第4段 这一段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

12、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13、和艺术境界。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反复诵读,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朗读,

14、配乐)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能否替换为“流

15、”)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能否替换为“飘”)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能否替换为“刻”)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此处可为炼字题型的典例)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16、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有意境。 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赏析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17、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活动二、比较鉴别 技巧总结(小组总结 教师点拨)(设计意图:这两课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旨在教师精讲少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鉴赏总结,学习作者如何写景,提升审美情趣。)备要:初步感知并总结整理景物描写的技巧:从修辞手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通感、叠词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或以

18、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远近(上下、内外)结合、俯仰(高低)结合、视听结合等。三、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文中如:“泻”“浮”“洗”“画”等(适时补充: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四、从色彩的角度、从句式的角度等。第三课时活动一、探究作者写景背后的情感依托。(设

19、计意图:结合课后“学习提示”,引领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景物会有如此的色调,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探究“景语”中的“情语”。)问题导读: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寒秋”的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什么是“清、静、悲凉”的呢?“悲凉”的秋为什么也是如此美好呢?2.朱自清笔下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为什么依然不能使他摆脱“不宁静”的心绪呢?相关资料链

20、接:(课件展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

21、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郁达夫从1933年由沪迁杭,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这段时间,作者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并写下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评传一书中对郁达夫这种情感的来自,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是想找一个闲静的所在,以逃离时艰。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杭州后,心境并非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

22、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由此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情基调。19271937年,国民党为配合对红军的军事“围剿”,同时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1930年 9月,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等人,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开始。特务、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的事不断发生,1933年10月捣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暗杀进步文化人的事层出不穷,1931年2月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被害;1933年 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修人拒捕牺牲;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中国民权保障

23、同盟总干事)史量才(申报总经理)也遭暗杀。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随家定居扬州。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幼年就读于私塾。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转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拒领美援面粉,病逝于北平。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他以“真挚清幽”的内蕴立于五四散文之林,背影荷塘月色是其烩炙人口的名篇。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我的体力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那里去)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3.有人认为,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社会现实、心灵世界。人生派散文定位于人生,且主要是文化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心灵世界。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