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

2、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

3、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

4、学生字新词。(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

5、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易错提示:“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3)归类识字。归类示例: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4)多音字。薄eq blcrc (avs4alco1( b:薄雾如履薄冰, bo:薄饼薄被, b:薄荷) 闷eq blc

6、rc (avs4alco1(mn:闷雷闷闷不乐,mn:闷热闷声闷气) 号eq blcrc (avs4alco1(ho:号叫号啕大哭 ,ho:号码发号施令)(5)重点词语释义。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沸腾:形容喧嚣嘈杂。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山崩地裂(成语):山

7、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

8、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根据堤岸宽阔 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墙 犹豫天崩地裂地震霎时 剩

9、余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明确:“江面

10、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

11、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明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

12、宽。“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

13、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

14、“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明确:“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

15、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潮eq blcrc(avs4alco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潮来前blcrc(avs4alco1(江面宽阔,薄雾笼罩)avs4al(平静,壮美),潮来时blcrc(avs4alco1(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avs4al(雄伟),avs4al(潮头过后)blcrc(avs4alco1(漫天卷地, 风

16、号浪吼)avs4al(余波,汹涌)eq avs4al(八壮,月观,十天,八下,潮无)2走月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3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流。4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5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在

17、头脑中形成具象的画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通过揣摩重点的描绘性语句,体会本文遣词造句之妙,感受母女之间温馨的亲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温馨、幸福的亲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2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学难点1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2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在月光

18、下散过步吗?月光下的景物和白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和妈妈一起散步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个小姑娘随妈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她都看见了些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俗、穗”和翘舌音“庄”。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鹅、卵、葡、萄”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和实物;学习“俗、稼、填、庄”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牵、填、跃”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形近字对比识字

19、示例:鹅(白鹅)我(我们)饿(饥饿)俗(风俗)谷(稻谷)浴(沐浴)裕(富裕)填(填空)镇(城镇)慎(慎重)滇(滇池)跃(跳跃)袄(棉袄)妖(妖怪)沃(肥沃)同音字对比识字示例:牵(牵手)签(签字)铅(铅笔)千(千言万语)鹅(天鹅)俄(俄语)峨(峨眉山)蛾(飞蛾)萄(葡萄)陶(陶醉)淘(淘气)逃(逃跑)庄(村庄)装(服装)妆(梳妆)桩(树桩)(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 “鹅”左右宽窄相当,字形均写得窄而瘦长,分列竖中线两侧,“我”斜钩不宜过于伸展,不要超过竖中线;“鸟”竖折的竖画要紧贴竖中线写。“填”左部小而靠上;“真”起笔高于左边,横画长短错落,注意间距均匀,底横起笔低于左边

20、,拉长以稳住中心。“葡”和“萄”的草字头都要写得扁而宽,下面首撇略短,横折钩写得横短竖长,饱满方正;里面部分稍向左靠,起笔位置与草字头上下平行。易错提示:“牵”上面末笔是点,不要写成捺;中间是秃宝盖,不要多写一点。“填”的右边是“真”,框内有三短横,不要少写;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捺。“稼”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右边宝盖头下面有一短横,不要忘写。“跃”右边首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了短横。“葡”下面是“甫”,不要忘写右上一点。(3)归类识词。像“葡萄”一样的双音节单纯词:仿佛、伶俐、玻璃、辗转、啰唆、琵琶、鹦鹉、蘑菇、茉莉、芙蓉、蝌蚪、蚂蚁、蟋蟀、骆驼、蜈蚣、蝴蝶、凤凰、汹涌、澎湃、淋漓、活泼

21、、潇洒、徘徊、垃圾、挣扎、唠叨。(4)多音字。哦 eq blcrc (avs4alco1(:哦,难道是我记错了?, :哦,我懂了!, :吟哦) 载eq blcrc (avs4alco1(zi:装载满载而归, zi:记载千载难逢)(5)重点词语释义。柔和:温和而不强烈。运载:装载和运送。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1、2):描绘了月、山、树、路等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山村月夜图。第二部分(39):写“我”和阿妈在洒满

22、月光的小路上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2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明确:本文通过写“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走月亮”的无穷乐趣。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标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走月亮”就是在月明之夜散步观景)是谁和谁“走月亮”呢?(学生回答:“我”和阿妈)“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散步,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我”产生了哪些感受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课下再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淘气 牵手鹅卵石坑坑洼洼

23、 填上庄稼风俗跳跃葡萄 稻田 成熟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我”和阿妈是怎样“走月亮”的,看看作者笔下描绘的美丽夜景和景物里蕴含的浓浓亲情。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1)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明确: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天空中有月亮,而月亮是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本段为全文奠定了温馨、和谐而又美好的基调。(2)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明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大道和小路”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物:高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柔和的月光给人带来了

24、诗意的感觉,展现了一幅幽静、祥和、静谧的山村月色图。 教师点拨: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句段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3)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柔和的月光照亮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在这月光下感受到了美好和快乐。2阅读第39自然段,回答问题。(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这一段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

25、路上散步,点出了“走月亮”。“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淡淡的月光洒在“我”和阿妈的身上,更让人感觉幸福、亲切。(2)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写“我”和阿妈伴着月光在溪边散步时看到的美景。(3)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中的“流”字?明确:在柔美的月光下,潺潺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夜风吹拂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小溪波光闪闪。通过这个“流”字,我们充分体会到月光下的小溪之美、花草之香、月光之亮。(4)“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抱”字有何表达效果?明确:“抱”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的情状。天上的

26、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个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生动地表达了“我”对眼前月映水塘之景的喜爱之情。(5)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回忆,写出了白天的小溪带给“我”的快乐妈妈在干活,而“我”在玩耍。当月亮升起来时,“我”想去看看白天带给自己快乐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6)第5自然段有什么特点?明确:这里的一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也分别出现在了第3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在文中重复使用这句话,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层次,也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7)第6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写“我”感受到

27、的山村特有的秋夜美景。(8)第6自然段中描写秋虫、夜鸟、鱼儿等,有什么作用?明确:以动衬静,用秋虫鸣叫、夜鸟拍打翅膀、鱼儿跃出水面的响动,来衬托秋夜的静谧与勃勃生机。(9)“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是什么句式?表现了什么?明确:这是一个选择问句,表明果园里的果子很多。教师点拨:选择问句,就是把几个项目并列提出来,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答,前后分句常用“是”和“还是”相呼应,常用语气助词为“呢、啊”,不用“吗”。 注意选择问句与并列问句的区别:并列问句是问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回答也需要两个答案,如:“奶奶身体怎么样?爷爷最近胃口还好?”而选择问句只有一个问号并在最后面,前面一个问题后用逗号隔开

28、,如:“你是先回家呢,还是先去图书馆还书?”这是选择,只需要回答一个即可。(10)“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这就是我们家的地”。通过反问,加强表述的肯定语气,表明“我们”家的地果实累累,丰收在望。(11)找出第6自然段中描写稻谷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明确:“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的样子说成是“低垂着头”,表现了稻穗的饱满、沉实。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田比作发光的银毯,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稻田即将丰收的喜人景象。(12)第8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写“我

29、”和阿妈走月亮时感受到的浓浓亲情。(13)找出第8自然段中运用了排比手法的句子,说说它写出了什么。明确:“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作者再次运用了排比,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过的地方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这一切在月光下变得如此美好,“我们”在走月亮的同时,收获着亲情和快乐。(1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明确:这里用暗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我”在和阿妈走月亮的同时,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也仿佛有了人的情感,月亮牵着星星就像阿妈牵着“我”。(15)第9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是一个感叹句,抒

30、发了“我”无比幸福、喜悦的心情。“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点明课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月光如水,洒满大地。在这样如诗如画的场景里,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当“我”和妈妈手牵着手,沐浴在月光下时,亲情就像夜色中的花香、果香,弥漫四周,令人感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景最能让你感受到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浓浓亲情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走月亮eq blcrc(avs4alco1(月夜美景:柔和、宁静、美好, 月下散步blcrc (avs4alco1( 流着香味的溪水 , 月光映照的水塘 , 秋虫、夜鸟、鱼儿, 果园

31、、稻田 ) )eq avs4al(优美的景,真挚的情)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反复朗读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2引导学生梳理诗中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中感受自然景色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会认6个生字。2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构成的画面。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诗歌中表现的画面,从中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

3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描绘过傍晚时分江面的绚丽美景。“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描写过一只慢慢吃草的牛儿。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也是分别描写傍晚江水和牛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现代诗人笔下的景色是否与古人眼中的一模一样。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巢、占”。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1)多音字。尽eq blcrc (avs4alco1(jn:尽头无穷无尽,jn:尽快尽早) 扁eq blcrc (avs4alco1(

33、 bin:压扁扁豆扁担, pin:一叶扁舟)(2)重点词语释义。归巢:指鸟儿飞回窝中。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红颜:指貌美的女子。诗中指芦苇被夕阳染红的样子。剪秋罗:一种植物。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秋晚的江上,回答问题。(1)这首诗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哪些景物?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傍晚,地点江面、江岸,景物归鸟、夕阳、江面、芦苇。(2)全诗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1节:写夕阳西下,空中飞行着归巢的鸟儿。第2节:写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和芦苇都被染成了红色。(3)鸟儿能“驮着斜阳”飞吗?说说你的理解。明确:天色

34、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4)怎样理解“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说落日沉入江中,而说落日被鸟儿翻落。这处动态描写是对前文鸟儿“驮着斜阳回去”的自然延伸,也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力。(5)找出诗中描绘芦苇的句子,说说好在何处。明确:“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作者把目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鲜红的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再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一片红色,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也为全诗平添了一抹情趣与生气。(6)从本诗描

35、写的景色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秋江晚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2阅读花牛歌,回答问题。(1)这首诗共有四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1节:写花牛压扁了草地上的花儿。第2节:写花牛在草地上睡觉。第3节:写花牛甩着尾巴在草地上走。第4节:写花牛在草地上睡到夕阳落山。(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3)花牛在草地上都做了些什么?明确:花牛在草地上坐着、睡觉、行走、做梦。(4)怎样理解“白云霸占了半个天”?明确:“霸占”在句中是贬词褒用,指白云遮住了一大片天空。(5)“小尾巴甩得滴溜溜”中的“滴溜溜”一词表现了什么?明确:“滴溜溜”写出了花

36、牛的小尾巴甩得又圆又快,表现了花牛的愉悦、自在。(6)“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写出了什么?明确:“偷渡”指太阳悄悄映照过了青峰。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睡觉时间之久,不知不觉太阳都要落山了,表现了花牛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花牛歌用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勾画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推崇。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知识构

37、架eq avs4al(秋晚的江上)eq blcrc(avs4alco1( 归鸟驮着斜阳, 夕阳掉在江上 , 芦苇被染红了)欣悦之情花牛歌eq blcrc(avs4alco1(在草地上坐着, 在草地上睡觉 , 在草地上行走 , 在草地上做梦)eq avs4al(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2培养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提出环保建议的能力。3通过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重点难点1了解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2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建议。

38、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在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身边的环保问题,看看能否提出一些能解决问题的环保建议。二、交际指导1确立话题,充分准备。注意观察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围绕“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交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来了解发生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源。然后想一想,面对这种环保问题,自己可以做些什么。2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成员

39、轮流讲述自己的观察发现,可以互相提问、补充,争取把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和解决对策说清楚、说具体。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做到表达有重点、有条理。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也要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各组选择最切合主题的几个建议,参加全班交流。3班级讨论,形成建议书。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后,选出十项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也可以为班级设计一条环保口号,制定“班级环境保护公约”。三、交际示例示例一:我家所在小区3号楼下有一家早餐店,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营业了,店里的豆浆机、和面机等振动特别大,

40、吵得楼上的居民无法安眠。就在这家早餐店的旁边,还有一家烧烤店,每当宾客满座的时候,一股股呛人的油烟就通过排气管道冲向街道,冲到楼上,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这两处环境问题的重点就是噪音和油烟。我给出的建议是:向相关环保、执法部门投诉,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核查,监督整改。示例二:我发现人们在外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餐具主要指一次性的筷子、饭盒、食品塑料袋等。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白色污染”这个名词,一次性餐具就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一次性饭盒多是发泡塑料制品,埋在土地中很难降解,而且它会析出自身所带的毒素,侵入食物之中,用这样的饭盒吃饭相当于慢性服毒,虽然毒性微弱,但长期使用,会严重损害

41、身体健康。再如,一次性筷子,只用一次就扔,不仅是对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多都是劣质木材制成的,不法商家还会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漂白处理,危害极大。针对身边常见的“白色污染”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远离白色污染”主题宣传活动,号召大家少用或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学目标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好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抓住这个“好地方”的特点,写清推荐的理由。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抓住这个“好地方”的特点,写清

42、推荐的理由,表达真情实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雄伟壮观的长城,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浩瀚蔚蓝的大海,长满奇松的黄山)。再看一组照片(课件播放:这是XX同学游览北京颐和园留下的精彩一刻,这是XX同学游览丽江古城时留下的美好回忆)同学们是否常在寒暑假期间外出旅游?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去过的地方,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里,为什么会喜欢那里)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喜欢的好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更有条理,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这节写作课,我们就来练习练习吧。二、文题展示水乡小镇让

43、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村头的小树林是我们的乐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吧。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写出推荐的理由,吸引大家去看看。如,推荐一个古镇:(1)这个古镇很美(2)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三、写作指导1审明题意。这次习作安排写自己想推荐给同学的一个好地方。这个作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游记散文。题目没有明确的限制,因此,可以根据描写对象来确定,比如“有趣的书店”“美味之都”“美丽的”“令人难忘的”等。2素材选择。可以写一写远方的“好地方”,比如自己游览过的各

44、大旅游城市、人文古迹、自然风景名胜区等;也可以写一写近处的“好地方”,比如住家附近的小公园、别致有趣的书店、装饰一新的校园、让人长见识的博物馆、春天开满鲜花的郊外原野等。应充分扩展思维空间,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特别之处而又十分值得推荐的地方来写。3谋篇布局。确定好自己要推荐的这处“好地方”后,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可以采用观察、游览的顺序来写,也可以采用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还可以多种写作顺序穿插运用。写作时,注意交代清楚自己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尤其要重点突出“特别之处”,这正是推荐它的理由所在,因此,一定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读后就会产生想要去

45、那儿看看的感觉。4自查修改。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这个“好地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家长听一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懂得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多角度的感受。2掌握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词语组合造句。3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语句,注意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4学习王维鹿柴一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领悟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重点难点1掌握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词语组合造句。2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语句,注意

46、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3懂得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多角度的感受。4理解王维鹿柴的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领悟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能够背诵全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三个对话框,明白活动要求。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材上的交流内容。教师点拨: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读书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即一边读一边根据文中的描写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如读观潮,我们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壮观景象。读了文章,我们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而这声音也是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

47、的。如读走月亮,我们似乎就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鱼儿跃出水面的泼剌声。不仅如此,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还可以“闻”到味道,而这味道同样也是我们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得来的。如读走月亮,我们就能闻到溪边山草和野花的芬芳,闻到从果园里飘来的果子的甜香。二、词句段运用1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悄无声息词语释义: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响彻云霄:声音直达高空,形容声

48、音十分嘹亮。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鸦雀无声:乌鸦和麻雀都不发出声音了,形容非常安静。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悄,读qio。教师点拨:八个词语中,前四个形容声响巨大,后四个形容声音微弱。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什么场景下会发出这八种声响?比如候车大厅、菜市场、黄金周期间的各大著名景区就会“人声鼎沸”,人们在庆祝春节或新店开张时就会“锣鼓喧天”,大坝泄洪、施工爆破时就会“震耳欲聋”,人们喊起劳动号子、战士吹响冲锋号就会“响彻云霄”;又如同学们在图书馆看书、交流时会“低声细语”,两个人交谈却又不愿被人听见就会“窃窃私语”,严肃的考场上就会“鸦雀无声”,我们不愿打扰

49、休息的人时就会“悄无声息”地离开房间。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风烟花雷雨小狗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词语释义:霎时:极短时间。顿时:立刻(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忽然: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过了一会儿:经过了很短的时间。一会儿工夫:很短的时间。工夫,多指占用的时间。教师点拨:安排学生先读词语,再查字典确定词义,据义选词造句。造句示例:风:卷着沙尘的狂风从遥远的北方奔袭而来,蓝蓝的天空霎时被染成一片昏黄。烟花:忽然一声巨响,烟花喷射而出,深蓝的夜空顿时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布。雷雨:雷雨前,十分闷热,没有一丝儿凉风;过了一会儿,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而来;

50、忽然,一阵狂风吹起,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豆大的雨点终于落了下来。小狗:邻居家的小狗不认识我,冲我汪汪直叫,我连忙拿出肉肠喂它,一会儿工夫,我们就熟识了。三、书写提示1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书写提示”,在横格本上摹写课文观潮中的这句话。2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提示: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练好横格写字,为以后在空白纸上工整书写打下基础。教师点拨:横格书写不同于田字格书写,需要掌握以下两个规律:重心穿线。每个字都有一个重心点,先找出字的重心点,然后利用感觉将一行字的重心穿成一条水平的虚

51、线,也可以用笔画出一条水平虚线。行内第一个字的重心找好后,下一个字的重心就要保持与首字重心在一条水平线上。以此类推,才能写得整齐。上下留空。字的上边和下边要与上下横格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靠得太近,碰到了线;也不要往中间紧缩,留太多空白。上下距离均等,才是最美观的占格方式。至于留空多少,没有严格规定,只要一行字看起来不太小、太空、太挤、太满即可。四、日积月累1教师介绍诗人,范读诗歌,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在诗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苏轼曾赞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

52、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鸟鸣涧等。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词语释义:鹿柴(zhi):地名,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柴,同“寨”,栅栏。但闻:只听见。但,只、仅。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同“影”,日光之影。复照:又照耀(在)。青苔:指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逐句翻译,疏通全诗大意。诗歌大意:宁静的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只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光影映入了幽深的树林,又照在了碧绿的青苔上。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写了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

53、,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四句由之前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全诗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色”。落日的余晖静静地照在青苔上,给景物蒙上一层冷清孤寂的气氛,恰好与前两句静谧的意境巧妙交融,浑然一体。作者看似信手写来,无意而为,但留下的“空”“冷”“清”“静”却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了令人挥之不去、浮想联翩的感染效果。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

54、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是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的。5安排学生再次朗读,感受画面,领略意境,体会情感,背诵本诗。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明白作者对五粒豆的不同态度。3感受小豌豆在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

55、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平实、仁爱和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明白作者对五粒豆的不同态度。教学难点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通过追求梦想,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关于价值,每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在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豆子,它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想知道它们的梦想是什么吗?让我们进入课文去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后鼻音“恐、僵、硬、曾”,翘

56、舌音“舒、适”。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舒”这个生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适、恐、硬、枪、愉”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按、探”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识记。字谜示例:舍弃自己,无私给予,不受拘束,轻松欢愉。(谜底:舒)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豌”右边竖弯钩略向左下方倾斜。“按”右边“宀”不宜过大,“女”横长而稳。“舒”左部“舍”第二笔变成点,右部“予”竖钩的竖宜长。“适”里面“舌”不宜过大,“辶”平捺长

57、伸。“恐”心字底的卧钩托上,三点相呼应。“僵”左窄右宽,两个“田”匀称。“硬”左部“石”小且偏上,右部“更”竖撇宜长,捺要伸展。“枪”左部“木”横短竖长,右上部“人”撇捺角度对称。“耐”左部“而”的横折钩依次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探”右下部“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愉”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展,下部紧凑。“曾”上部略扁,下部稍长。易错提示:“舒”右部是“予”,不要写成“矛”。“僵”右边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cng:曾经 曾几何时zng:曾祖 曾孙(3)多音字。曾di:得亏 得做点儿事d:得到 得天独厚de:跑得快 不得了得chn:对称 称心如意chng:称谓 拍手称快称zun:钻孔 钻木取火z

58、un:钻石 钻井钻 (4)归类识字。形近字归类示例:豌(豌豆)碗(饭碗)惋(惋惜)适(舒适)活(生活)话(说话)恐(恐怕)怨(埋怨)怒(愤怒)僵(僵硬)疆(边疆)缰(缰绳)愉(愉快)喻(比喻)输(运输)曾(曾经)增(增加)赠(赠送)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为文章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6):写豌豆们在豆荚中对外面世界的期待。第二部分(712):写五粒豆子对未来的期望和不同经历。第三部分(1324):写第五粒豆子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生机,豆子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课

59、后认真阅读、思考,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系统学习课文,解决大家的疑问。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豌豆按时舒服适合恐怕僵硬玩具枪耐心探视愉快曾经 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让同学们课下提出疑问,这一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性格特点以及它们的经历,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品读:“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豌豆荚为家庭,将豌豆说成是家人,将豌豆在豌豆荚中整齐排列的情景说成是“坐成一排”,体现了童话的拟人化特点。

60、2.第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段,承上启下。第2自然段承上,表明豌豆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觉悟,感应到了外面世界的召唤。第3自然段启下,豌豆的成熟意味着被收取,也引出五粒豆子后面的经历。3.在未离开豆荚之前,这些豌豆有哪些共同特点?明确:躁动不安,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自己很有信心。4.五粒豌豆即将分别时,它们的梦想是什么?明确: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第二粒:飞进太阳里。第三粒、第四粒: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5.第五粒豌豆虽然被青苔包裹得像“囚犯”,为什么却长得很好?明确:虽然这粒豌豆被青苔紧紧包裹着,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吸收营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