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_第10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_第10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_第10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_第10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_第10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系统及其特征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方法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中常用数学模型第六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第七节 各类用地的区位选择 1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解决问题2一、土地利用结构 所谓结构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比例则从动态方面反映不同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 3二、土地利用结构解决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相关的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4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系统及其特征 一、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组成 二、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特性5一、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组成 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同土地类型所构成。6二、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功能结构性 4最优化(或满意度)7二、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一定地域范围内(全国

3、、省、市、县、乡)土地利用大系统看作一个由地域土地利用类型(用地类型)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层次性 土地利用系统按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系统从纵向来看大致可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层次。从横向来看,若把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系统定为最高层以次系统,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组成土地利用系统(层次),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内部再进一步分解下一层次土地利用系统。 8二、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特性 3功能结构性 系统内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称为系统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系统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4最优化(或满意度)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就是指在不增加

4、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9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10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1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3主要依据 11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1指导思想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

5、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12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2规划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统筹兼顾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4)三大效益统一原则 (5)公众参与原则13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2主要依据 (1)政策法律依据 (2)计划规划依据 (3)土地供需依据 14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基本思路: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1)投入水平 (2)消费水平 (3)投入与需求水平 (4)土地利用多目标模型15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编制方法 目前国内外

6、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满意)方案常用如下6种方法: 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二、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三、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四、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 五、基于质量与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 六、基于生态优先型的泛目标生态规划法16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我国以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时均采用此法。综合法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综合平衡即土地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其依据是一定地区各类用地面积存在着相互联系,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平衡关系和消长关系。由于一定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是固定的,规划前后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7、,因此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比例结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规划过程就是由现状结构向规划结构的转换过程,具体可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来反映。 17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18二、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土宜法是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种类与适宜程度,将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的需求和土地适宜性阈值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19三、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寻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的土地资源部门合理分配,从而形成最优(或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才能得以解决。系统

8、工程把土地利用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要求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土地利用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加以整体协调,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部门间和产业间合理分配,就需要从全局整体来协调。 模型法依据调查收集的基础数据,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和规划期望达到的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借以反映土地利用活动与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供选择的解式,揭示土地利用活动对多项政策措施的反应,从而获得数个供选方案,对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0四、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 弹性(elasticity)作为物理学名词,意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

9、引入经济学中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 在规划学中,所谓弹性系指规划思路和指标体系对于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 如果把规划作为因变量,市场作为自变量,则规划可看作市场的函数,规划接受市场变动的信号,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机制,使规划对市场变动信号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弹性规划的机制。 21五、基于质量与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 质量与效益发展型规划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22六、基于生态优先型泛目标生态规划法 泛目标生态规划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生态系统规划方法。 它是以生态控制论的原理为

10、指导,以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为目标,以专家系统为工具,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决策、科研和管理人员相结合,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和调控的一种智能辅助决策方法。 23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中常用数学模型 一、常用数学模型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 24一、常用数学模型 1线性规划模型2多目标规划模型(1)综合效用值法(2)主目标优化法(3)目标规划法(4)层次分析法3模糊线性规划4灰色线性规划25一、常用数学模型 1线性规划模型26一、常用数学模型 2多目标规划模型(1)综合效用值法(2)主目标优化法(3)目标规划法(4)层次分析法27一、常用数学模型 2多目标规划模型(1)综合效用值法 效用是指

11、规划者对损益的一种独特的反应或感觉。效用值用来衡量人们对同一笔货币在主观上的价值,它的取值范围为01的无量纲数值,因此,只要将各目标值转换成效用值,即可对各目标的效用值相加,最后选择综合效用值最大的方案。 28一、常用数学模型 2多目标规划模型(2)主目标优化法 在多目标规划中,分清了主要与次要目标后,可使主要目标优化,并兼顾其他目标,此法称为主目标优化法。29一、常用数学模型 2多目标规划模型(3)目标规划法 规划者对多个目标预先给定希望达到的目标值,将多目标优化问题就可为一个单目标规划问题来求解。30一、常用数学模型 2多目标规划模型(4)层次分析法 AHP法是一种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

12、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通过排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大致可分为:明确问题,对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即目标层、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和措施层;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31一、常用数学模型 3模糊线性规划 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是1965年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ZadehLA)首先提出来的。所谓模糊概念系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的“不分明性”。对于土地利用中模糊性问题,如土地质量优、中、劣;土地利用效益好、中、差等,必须应用模糊数学来

13、处理。把线性规划中的线性目标函数zCX和线性约束条件AXB模糊化,即构成模糊线性规划模型。 32一、常用数学模型 4灰色线性规划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于1982年首先提出来的。灰色系统不同于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着重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而模糊数学着重外延不明确、内涵明确的对象。灰色线性规划不同于白色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中约束条件的约束值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是一个特定值;模型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漂移(变化),具有上限、下限和区问白化值;目标函数不一定是数学上的极值(极大值max或极小值min),而是相对优化值或者是一个灰区间值(灰靶);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提供的可用信息多,决策时

14、选择余地大,经过模型运转得到若干个优化解,可以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定相补、综合等功能,得到多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33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 (自习)34第六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一经确定之后,应当将其在土地上加以布局,以达到全面实施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在规划区域内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出现;而土地利用类型则允许在规划区域内重复出现。分区模式中区内可能含有一种或数种土地利用类型;类型模式中区内仅含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35第六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5、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三、土地利用分区实例 四、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36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地域分区是综合考虑规划区域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改造途径。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37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 又称经验法,是一

16、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要求具体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实际状况。(2)主导因素法 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区,毒将地域相连的类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域。38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3)叠置法 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齐全的情况。具体操作时将有关图件上规划量线重叠茬一起,以确定共同的区界。对于不重叠的部分要具体分析其将来的主导土地用途并据以取舍。(4)聚类法 聚类法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土地利用指标警至分类鬲二种多元统计分析 39三

17、、土地利用分区实例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1选择聚类因子(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3)土地利用效果指标 2对各项聚类因子赋值 3建立模糊矩阵 4模糊聚类40四、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是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41第七节 各类用地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一)蔬菜地的配置 (二)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三)林业用地的配置 (四)人工饲料地配置(五)副业用地配置二、建设用地的配置 (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二)工业用地选址(三)公路选线 (四)渠道配置

18、42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一)蔬菜地的配置 蔬菜是一种高度集约经营的产品,具有费工多、投资大的特点,由于蔬菜含水分多(一般为8595),脆弱柔嫩,一般不耐储藏或不宜储藏和运输。应尽可能把蔬菜地配置在居民点和畜牧场附近。蔬菜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43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二)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 大田主要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应该把土壤肥沃、宜于大田作物生长的土地全部划作大田作物用地。一般大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一般来讲,45以上的坡地,人的行走已很困难,30以上坡地大牲畜难于活动,15以上不利于拖拉机耕作;

19、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44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三)林业用地的配置 1果园配置 果树具有花工多,需水、肥量高,不宜储藏和运输的特点。为了便于组织果树生产和管理,通常把果园配置在居民点附近,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果园附近应有良好的水源,以便于灌溉和喷药。果园的位置应满足果树生长的需要。 2桑园配置 在山区建立桑园时,对地势、坡向、坡度、土层厚度的选择较为重要。不同的地势和坡向对桑树的生长发育差异很大。表土达0.7m厚即可。在山区丘陵区栽桑,必须注意水土保持。以510栽桑最宜。45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三)林业用地的配置 3茶园配置 茶树是喜温好湿的植物,对自然

20、条件要求比较特殊,在配置茶园时应考虑下列诸项条件:茶树适宜酸性土壤,最适宜的酸碱度为4.56.5,要求土层深厚,至少在1m以上,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在6080。 4水土保持林用地配置 地处丘陵山区应根据地形起伏情况设置水土保护林,以吸收和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调节河川流量和丰富地下水源。46一、农业用地的配置(四)人工饲料地配置 一般如无特殊需要,不规划专用饲料地。饲料地一般可分为人工饲料地和天然放地、割草地。人工饲料地按其位置和作用又分为畜牧场附近饲料地和野营饲料地两种。 畜牧场附近饲料地主要生产多汁饲料(如块根作物和青储饲料),而精、粗饲料部分主要依靠大田生产解决。 野营

21、饲料地以生产青饲料为主和生产少量多汁饲料。 47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五)副业用地配置 1养蜂场选址2养蚕室选址3柞蚕场选址4蓖麻蚕室选址5养鱼池选址48二、建设用地的配置(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1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应把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以保证居民点对外具有方便的联系,缩短运输距离。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m距离。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选址时应考虑未来的供水方式。49二、建设用地的配置(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2建筑要求 (1)地形朝向 用地要求地形平坦,具有良好的朝向,具体地讲居住区的坡度一般不应大于6(相当于4左右)。

22、(2)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用地建筑的地下水位不应过高(表1011),一般要离地面不小于1.5m,距埋藏较深的基础底面应保持0.5m,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并为居住卫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选择用地时,洪水最高水位以0.510的频率考虑,以保证50年到100年一遇的洪水发生时不被淹没。50二、建设用地的配置(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2建筑要求 (3)土质条件 用地土质要求坚固,在不经人工处理的条件下能承载建筑物的压力。 (4)安全条件 用地应不受洪水威胁,在选用河流岸边修建乡镇建筑时,应保证拟用土地的高度超过历年最高洪水水位lm以上,不应选在地层断裂带、滑坡回填地上面,也不应选在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下方。 (5)节约用地条件 尽可能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少占或不占好地。51二、建设用地的配置(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3卫生保健要求 (1)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环境舒适,靠近河流、湖泊、水库和天然林木处,不受风、雨、雪水的危害。 (2)用地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塘等蚊虫滋生的地方,应当远离墓地和行车密度较高的公路,以保持居民点内的清洁卫生环境。 (3)用地应在工厂的上风上游,避免工厂“三废”的污染。同时应避开高压线和易燃易爆的仓库区。 (4)当在居民点内布置畜牧场时,应注意使牧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