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共13页)_第1页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共13页)_第2页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共13页)_第3页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共13页)_第4页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共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科学发展观出发(chf)论中国经济困境的出路姓名(xngmng) 专业(zhuny)名称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日期 摘要(zhiyo)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在快速轨道上已经奔驰了三十二年,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8%,这在全世界的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因为(yn wi)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的奔驰状态,现在,其内在矛盾也积累得越来越多,以至于这列高速列车的零部件已经发生了严重破损,它的内在机制已经开始出现了问题。所以,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需要停下来进行全面的大修。关键词:改革开放 可持续(chx)发展 经济困境 GDPAbstractThirty years of refo

2、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on the fast track high-speed train has been Benz three years, with an average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9.8%, which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no latecomers. Because of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in a state of rapid-Benz, now, its inherent contradi

3、ctions accumulate more and more, so that high-speed trains which parts have undergone serious damage, it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problem has begun to emerge. Therefore, the Chinese economy car to stop high-speed trains require a comprehensive overhaul.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

4、elopment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plight GDP目录 TOC o 1-3 h z 摘要IAbstractII引言41 我国宏观经济态势(tish)判断51.1 两难(lingnn)之一51.2 两难(lingnn)之二51.3 结论62 破解我国经济困境 需要科学发展观思维62.1 如何减少失业 巩固社会稳定62.1.1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72.2 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72.2.1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8参考文献9作者简介10引言(ynyn)本文意在通过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困境的分析,帮助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认识诸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产业

5、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消费投资(tu z)比例不合理等等困难。并通过对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探讨,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克服困难的有效对策。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与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与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产权界定入手,厘清各方关系,尽力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在快速轨道上已经奔驰了三十二年,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8%,这在全世界的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因为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的奔驰状态,现在,其内在矛盾(modn)也积累得越来越多,以至于这列

6、高速列车的零部件已经发生了严重破损,它的内在机制已经开始出现了问题。所以,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需要停下来进行全面的大修。一、我国宏观经济(hn un jn j)态势判断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zhn u)经济在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的驱动力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使中国经济面临这诸多发展瓶颈和政策的选择困境。目前我认为有以下两个(lin )方面:(1)第一个两难是经济继续放缓与去杠杆进程的矛盾。今年以来,无论官方口径还是业界总结的李克强经济学,去杠杆总是热门词汇,这也意味着必须控制甚至降低债务比率。期待很美好,现实更骨感,伴随着信贷的积累以及过剩产能的恶化,或许仍旧不得不面临进一步加

7、杠杆的压力。近期虽然社会融资总量下降,但央行公布的广义货币量有所反弹,同比增速14.5%,高于6月以及市场预期。同时,多地传出地方政府私下接受信贷刺激的传言,似乎暗示着中国经济对于债务扩张已经患上依赖症。经济一旦接近杠杆顶峰,其脆弱性则超出预期,不经意的变化也容易造成经济雪崩。也正因此,如果当下强行去杠杆,那么硬着陆风险加大,如果不去杠杆,那么加杠杆最终带来的债务风险也会有清盘之日。(2)第二个两难在于如果默认经济不得不继续加杠杆,那么这也意味着资产价格必须维持高位,那么当下需要人民币维持强势,但是强势的人民币显然不利于当下出口,进而也会影响经济复苏。如果不能维持人民币的强势,那么国内资产价格

8、面临重估之虞,这并不美妙。到底是否应该去杠杆?人民币是否应该维持强势?其中的平衡之道不可不谓艰难,如同让撞向墙壁的行驶中的自行车减速,既要放慢速度避免最终撞墙,又要避免过快减速而马上(mshng)跌倒。在8月10日的中国经济怎么了读书会上,复旦大学的韦森教授不无困惑地表示当下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时候,而东方证券的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则认为很难为中国寻找准确的参照系,他列举了好几个历史参照系:1800年的英国、1920年的美国、1990年的日本、1997年的东南亚,甚至(shnzh)还包括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版本。(3)结论(jiln):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体现出内需不足

9、、严重依赖于ZF投资和出口、货币过量发行的特征,以及2003年以来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特征,简单地说,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了滞胀的特征(虽然我国的GDP一直在增长,但由于GDP核算存在的种种缺陷,使其并不能准确表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致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大规模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积累已久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泡沫尚未消除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通胀的压力。二、破解我国经济困境,需要科学发展观思维君不见当年苏联是在风头最劲的时候一朝失利的;日本也是在经济总量大幅追赶美国时泡沫崩盘的;而包括香港在内的亚太,被认为即将进入一个替代欧

10、美的“亚太时代”之前,迎来的先是不期而遇的“亚洲金融危机”。从这样的角度,中国崛起仍必须保持谨慎心态,如履薄冰,前瞻、智慧、妥善地去应对新的挑战,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与进步。总体来说,可总结为七个字:“防热防涨重民生”。一方面要防止经济由快转热,着重于“好”,另一方面要注重经济增长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即民生。此两者的结合,正分别暗合新一届班子上任以来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一)如何减少失业,巩固社会(shhu)稳定这需要从两个(lin )方面来讨论,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二是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说劳动力的供给。中国人口13.2亿,按照我国一般的家庭结构(每家5口人,劳动力3人

11、,劳动力人口比例60%)计算,劳动力人数在7.9亿左右,保守估计也在7.5亿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占45%、乡村人口占55%,按此推算,城镇劳动力在3.38亿左右,乡村劳动力人口在4.13亿左右,再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农村劳动力(因为农业的比较收益低,而不是因为是否剩余)还会不断地涌向城镇,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农村大学毕业生,这样一来,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会不断增加。如果我们再假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西方(xfng)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生产方式采用机械化并规模化经营,那么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的极限是7亿左右,即还会有约3.6亿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 2.0629亿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12、(包括农民工)所生产出的工业品就已经遍及全世界,而且激起了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假设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再增加1亿人(这才仅仅是农村将转移到城镇去的劳动力总数的28%)、且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变,估计所生产的工业品要卖到外星球才可能卖完,这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农村劳动力,这是由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密集性特征所决定的。再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没有这前两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也可以将第三产业建立在外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但这会带

13、来我国产业的空洞化,而且诸如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房地产业等根本不可能建立在外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上;如果是发展高新技术,这又受到我国教育体制和劳动力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基础的限制,注定(至少在短期内)吸纳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这对于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而言纯属杯水车薪。 从上述我国劳动力的供求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工业化解决不了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二,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仅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也是杯水车薪;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扭转农业生产收益低的局面,减少农村的主动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就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不二

14、选择。农业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部门,何况我国现实中的农业已经表现出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2)如何(rh)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但是,如何才能(cinng)实现科学发展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在有限的篇幅里面,本文仅就其一点加以讨论如何才能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从而解决我国就业的问题,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农村的主动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前提是要扭转目前的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而要做到这点,仅依靠市场是不行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产品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15、所以,ZF干预(准确地说财政转移支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ZF目前已经采取了不少惠农政策,近年来也加大了惠农力度,但是力度仍然达不到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药味对了,但剂量不足,还是治不好病。 要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另一方面是降低非农产业收益(或抑制(yzh)非农产业收益增长)。但是在目前国内盲目崇拜工业化、城市化的思潮下,在错误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下,不仅大量的国民财富通过市场初次分配被转移到了非农产业、转移到了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而且财政再分配还加大了这种转移的力度,农村、农业、农民所得到的国民财富比例自然不可能大幅度提

16、高,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也就难以实现了。也就是说,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转变我们盲目崇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观念、调整改善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围绕可持续地减少失业,调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减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促进三大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只要农业比较收益的局面得到扭转,农村生活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得到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不会像目前这种规模和趋势涌入城市和非农业了,城市就业问题就会在总体上得到解决,很多经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第一,ZF也不用为了增加就业而采取那么大力度的投资、出口退税和发行货币的政策了,主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17、;第二,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内需也自然会大幅度增加了,工业产品的相对过剩问题也就会相应地减轻许多(在收入分配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每一轮的再生产都再生产了这种相对过剩);第三,农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主动失业了,农业生产也就稳住了,因为缺乏劳动力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就自然烟消云散了,因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被动型通胀也就可以避免,至少可以大为缓解了;第四,城乡一体化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就会得到缓解,从而可以减少城市公共品供给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这反过来又使得ZF可以将更多的财政资金

18、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以及其他更有价值的用途,如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参考文献:1 赵奕凌.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性分析与对策(duc)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 陈阳,李鹏.经济发展(fzhn)中的金融服务问题探析贫困地区县域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5(4)3 李万友,璩新民,李英海.影响县域经济金融持续(chx)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治理举措J.济南金融,20014 李万友,璩新民,李英海.影响县域经济金融持续(chx)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治理举措J.济南金融,20015 黎裕生.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民族(mnz)论坛,2008,1.6 李志远.经济(jngj)全球化下 HYPERLINK /s?wd=%E4%BC%81%E4%B8%9A%E7%A4%BE%E4%BC%9A%E8%B4%A3%E4%BB%BB&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_blank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