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第1页,共114页。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内涵解读】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
2、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为政需正己;举贤才。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考点突破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第2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
3、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第3页,共114页。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译
4、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第4页,共114页。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5、?”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第5页,共114页。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6、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第6页,共114页。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
7、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第7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C.“为政以德”须富民。()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答案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第8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8、?”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9页,共114页。(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
9、要讲究礼节秩序。第10页,共114页。【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第11页,共114页。(二)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内涵解读】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
10、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包括三项内容。(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第12页,共114页。(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
11、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第13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2、?”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第14页,共114页。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
13、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第15页,共114页。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最难。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8.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
14、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第16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克己复礼”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克己复礼”要求个人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守“礼”。()B.“克己复礼”从国家角度来说,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决不容忍僭越“礼”的行为。()C.“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一种制度,“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离开了
15、“仁”,也无所谓“礼”了。()D.“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答案A项,4;B项,2、3;C项,5;D项,6。第17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荀子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
16、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出自第二则材料中的一个成语是。(2)阅读这两则材料,分别说说荀子、孔子对“正名”的理解。第18页,共114页。解析(1)考查对段意的理解,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以得出成语。(2)考查荀子和孔子对“正名”的理解,第一步则应筛选两段选文关于“正名”的句子,荀子选文应抓住“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这一关键句,论语选文则应抓住关键句“名不正,则言不顺则民无所错手足”;第二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第三步组织语言答题。答案(1)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2)荀子认为“名”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正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孔子所说的“名”
17、主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复礼”(或纠正违背礼乐制度的名分),“正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第19页,共114页。【参考译文】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以玩弄辞藻、肢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人,他的罪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
18、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第20页,共114页。(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内涵解读】(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
19、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第21页,共114页。(2)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20、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第22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21、”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第23页,共114页。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
22、。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第24页,共114页。5.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
23、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译文: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的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第25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处世哲学的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
24、号内。A.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B.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C.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隐士,孔子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看重他们。()答案A项,1;B项,5;C项,2、3。第26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25、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注】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开,离开。第27页,共114页。(1)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精神。(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2)孔子:积极参
26、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评析:(示例一)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动?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示例二)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第一则材料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第28页,共114页。【参考译文】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报告给那
27、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子张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他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然后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第29页,共114页。 (四)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内涵解读】(1)“仁”的内
28、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2)“仁爱”和“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第30页,共114页。(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
29、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
30、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第31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第32页,共114页。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31、也已。”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让他们信任;对年轻人,关心他们。”5.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第33页,共114页。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32、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第34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仁者爱人”内
33、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选项有关联的原文段落序号或原句填入对应项后括号内。A.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原句:)B.孔子认为:要做到“仁”的方法就是能推己及人。(原句:)C.能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的理想效果。()D.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原句:)E.孔子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关心,这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答案A项,入则孝,出则弟;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项,4;D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E项,6、8。第35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34、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第36页,共114页。(1)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2)“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
35、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第37页,共114页。【参考译文】子贡问说:“有什么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第38页,共114页。(五)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内涵解读】“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
36、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第39页,共114页。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37、。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第40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道德啊!”第41页,共114页。4.
3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第42页,共114页。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
39、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8.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第43页,共114页。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10.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译文:子贡说:“文
40、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第44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君子之风”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君子之风”可以归结为“文”“质”兼美,即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B.君子应从正道、道德、仁爱、六艺四个方面提高修养。()C.君子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D.君子见利思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E.心胸开阔、意志坚毅是“君子之风”的重要体现。()答案A项,10;B项,9;C项,3、4;D项,2;E项,7。第45页,共
41、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第46页,共114页。(1)论语中“君子”
42、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第一、二则材料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2)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1)第一则材料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统治下的老百姓;第二则材料中,君子与小人是从德行修养方面来区分的,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2)君子与小人的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利。行事原则不同:君子不易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心态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
43、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第47页,共114页。【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畏惧,他轻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第48页,共114页。孔子说:“君子所思的是德行,小人所思的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
44、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第49页,共114页。(六)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内涵解读】(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不心胸狭窄,不结党营私,不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不互相勾结利用,不背信弃
45、义,不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第50页,共114页。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
46、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第51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
47、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第52页,共114页。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文:孔子说:“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
48、离怨恨了。”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第53页,共114页。8.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孔子说:“对朋友忠言相告,好话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9.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译文:子游说:“服事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第54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周而不比”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
49、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周而不比”要求一个人在集体生活中,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不要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B.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是择友的重要标准。()C.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D.要客观全面地对待朋友,不因一言一行而偏颇地取舍一个人。()E.要以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答案A项,1、5;B项,2;C项,8、9;D项,3;E项,7。第55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
50、题。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交友原则是。(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否符合孔子的交友观?结合孔子的交友观谈谈你对“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认识。第56页,共114页。答案(1)诚信交往(或“客观理性待人”)(2)(示例)符合。君子待人接物淡如清水,小人待人接物甜如甜酒。孔子提倡“与人为善”,鼓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不是以利益相合。故淡如清水,相合为
51、江河,而非酒与醴相合,久则败坏。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故人际交往清净如水,内心纯净澄澈亦如水。【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第57页,共114页。 (七)诲人不倦科学的教育理念【内涵解读】(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它不是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二者是有区别的。启发
52、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第58页,共114页。(2)孔子的治学思想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乐崩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
53、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第59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2.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译文:孔子说:“说到圣和
54、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第60页,共114页。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61页,共114页。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
55、”孔子说:“有父兄在世,(应该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7.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姑且私下把自己比为老彭。”第62页,共114页。【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教育思想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孔子主张对教育对象一视
56、同仁,不要因为人的高下、贵贱、智愚的不同而区别对待。()B.孔子强调教学的启发诱导原则,认为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C.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即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定向培养。()D.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有关,孔子在治学上倡导“述而不作”,但实际上,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是“述而作”。()答案A项,2;B项,5;C项,6;D项,7。第63页,共114页。【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57、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注】斯:就。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第64页,共114页。解析找出孔子回答的原话,根据题目“简要概述”的要求,在翻译原句的基础上概括。子路性格勇猛,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由于个性谦和,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用一退一进来教育弟子,以改正他们过与不及的毛病。孔子针对每个弟子不同的性格,给予不同的教育,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思想。答
58、案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第65页,共114页。【参考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应该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
59、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第66页,共114页。 (八)高山仰止融洽的师生关系【内涵解读】“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
60、不高兴。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第67页,共114页。【语篇摘译】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文:孔子说:“仲由那手瑟,怎么能在我这里弹呢?”学生们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第68页,共114页。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印刷品质量监控与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甲乙丙三方知识产权许可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特定客户柴油购买中介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租赁居间合同模板2篇
- 2024淘宝店铺店铺设计创新与用户体验提升合同3篇
- 2024新专车司机劳动劳务合同
-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意教学方法探讨
- 2024版招标合同委托书格式
- 4-2-酶催化细胞的化学反应(分层练)高一生物(沪科版2020必修1)(原卷版)
- 2025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某科技企业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3篇
- 常见酸和碱说课课件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利川市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通关测试题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 矿大毕业设计-固定式带式输送机设计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湖泊的水文特征
- 热动复习题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GB/T 19405.1-2003表面安装技术第1部分:表面安装元器件(SMDS)规范的标准方法
- GB/T 13275-1991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
- 弹塑性力学(浙江大学课件)
- 千年菩提路解说词
- 潍柴天然气发动机维修手册
- 配气机构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