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xln)城市地理学:是研究(ynji)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1、研究(ynji)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
2、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
3、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包括三种类型: (1)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
4、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2)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3)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chngsh)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是巨大的、多核
5、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大都市带地域组织的五大(w d)特点:(l)多核心(hxn)(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于发展1、城市出现的具体
6、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一般来说,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我国城市类型(10类):滨海城市(青岛、大连);三角洲平原城市(成都);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临街地带;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株洲);平原中腹的城市(郑州、开封);高平原上的城市(昆明、包头);高原山间盆地或谷底的城市(贵阳);中山谷地城市(重庆);高山谷地城市(攀枝花、拉萨)(2)经济
7、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4、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5、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主要特点:职能较单
8、一;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少城市规模。6、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
9、动。(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zhjin)转变的历史进程。城市(chngsh)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rnku)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
10、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3、城市化的三个动力:(1)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市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2)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表现在: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
11、,为城市化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4、城市化的发育和运行机制“推拉”假说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指社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的一种过程。离心型城市化:指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自城心向外缘扩散的一种方式。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指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扩散方式飞地型城市化:指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
12、空间的过程。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6、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1)主要指标法人口利用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
13、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2)复合指标法城市用地占可用地的比重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7、城市化近域推进(tujn)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shnzhn)与城市化(2)工业(gngy)的扩张与城市化特点: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强烈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他们需要使用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十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
14、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3)该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于发达国家,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因此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的城市化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4)总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四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化趋
15、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2、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2、城市经济活动分为:(1)基本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又可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向外地销售)和向心型基本活动(外地人来此购买)。
16、(2)非基本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事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3、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与非基本比率。4、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2)残差法(3)区位商法(或宏观(hnggun)法)(4)正常(zhngchng)城市法(5)最小需要量法5、影响基本(jbn)与非基本比率的因素: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
17、之间有很大差异。(1)人口: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历史: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4)社会结构: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6、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P142)答: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
18、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外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雪球和本地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7、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的性质,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职能: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联系:城市性质是城
19、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和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几个,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的确定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职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明显带有规划发展意向。8、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一、首位城市马克杰斐孙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城市在规模上与第
20、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二、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两城市指数)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做首位分布。三、常用指数:两城市指数表明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S=P1/(P2+P3+P4)11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4城市
21、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显然,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全面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四、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dngj),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城市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五、我国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来以下(yxi)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fnb)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原因: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史,城市数量庞大,国家城市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地域子
22、系统共同组成。故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性很大。原因,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大。(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市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国家城市体系有着广阔的发展情景。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相互作用的分类(1)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2)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3)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等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P192)(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货
23、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 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3、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3)相互作用模式4、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P199)传染扩散: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等级扩散: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
24、大原则模型基本概念: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即中心职能的大小。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4
2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这种情况(qngkung)下, 中心(zhngxn)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每一个低级中心(zhngxn)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
26、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在这个模型中,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生长极理论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克斯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德维尔、汉森德等学者进
27、一步发展。内容主要是: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7、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源于弗里德曼1966年发表的论著,后来缪尔达尔和赫希曼也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28、 8、中国城市分布的类型(1)集聚的分布(2)随机的分布(3)均匀的分布9、城市空间分布的阶段性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10、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1)空间分布东密西疏2)我国城镇空间分布省际差异大3)城市偏集中纬度地带:城市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度及东经105125度的地区4)中国城市的地理分布特征平原丘陵地区多,高原山区少偏集于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沿流域分布明显交通指向分布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P241)基本特征:整体性
29、 等级性或层次性 动态性城镇(chngzhn)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城镇体系(tx)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2、城镇体系(tx)规划内容(P244)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是城市
30、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城市土地的特征: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法律特征(所有权、使用权)3、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特殊用地一、城市地理位置1相对位置(大位置):是指某城市相对于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不一定有直接影响。2城址
31、(小位置)城市所在的地点。其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城址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二、高层建筑的利和弊利:可以节约用地空间,显示经济实力,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综合显示,是竞争创造精神和价值观的突出反映,它们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起重要作用。弊:高层建筑带来一系列问题:(1)影响城市原有的环境尺度和文脉,影响光线、阳光、阴影和空气流动、景观视觉通廊、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影响人文生态;(2)会带来密集人口和局部地区的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等许多环境问题。城市的风遭受到阻碍,极易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污染物排散,加深污染;(3)使世界上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建筑群,如纽约、香港、上海等,有的地区
32、甚至已形成建筑低山,原有植被被水泥“森林”所取代,气候调节能力大削弱,出现“热岛效应”;(4)会带来城市不安全因素一当发生地震、风灾、火灾、人为破坏等,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护,往往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5)造成地面沉降(6)高层建筑过密、商业裙房过大,极易形成高楼风,即狭管效应;(7)建筑成本、维护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巨大,过高,经营难以维系三、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1、均质性和均质区域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33、。均质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均质地域(dy):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linx)地段。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2、用地租理论(lln)解释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地租理论对同心环模式的新解释:土地的经济地租利用土地所得报酬成本。经济地租的量度是:某种土地的生产力与最差的土地的生产力之差。最差条件的土地经济地租为零。(自画曲线图p223中间)解释:在完全竞争的社会,所有产生得到经济地租均为土地拥有者以租金的形式收取,各土地使用者按其产生的经济地租决定其自身的付租能力
34、,向土地拥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拥有者则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这样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租赁,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住宅之外才是农业。假设城市所在地区为一均质的平地,各种土地利用将呈现同心环布局,这就是同心环模式的新解释。而伯吉斯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六、CBD及其特征(P280)1、概念:CBD 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 中文翻译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区,金融、贸易、信息和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建筑密度最大、以高层建筑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最为发达的区。
35、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CBD地价最高,土地利用最为集中,是城市经济的中枢。2、特征: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莫菲尔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界定指标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x100%。将CBHI1,CBII50%D 地区定为CBD。CBD产生条件:足够的社会经济影响力;有足够大的经济发展规模;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有较频繁的高级物流活动;有
36、足够的高层次人才。七、城市土地利用分化的原因和时空序列1、原因:?2、分化的时间序列步行和马车时代(1880年以前)铁路时代(19-20世纪初)汽车时代(20世纪以后)另外二战后,城市规划介入城市地域分化过程,人为因素加速了城市地域的分化过程。3、分化的空间过程序列小城镇阶段:城市地域狭小,工、商、住混杂,无明确的地域分工。向中型城市过渡时:从喧闹拥挤城市中心首先分离出来的是居住区。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扩建住宅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外来人口和从市区旧宅中分离出来的人口都陆续迁向外围,形成居住区。大城市阶段:传统的工业开始从狭小、地价高昂的中心区向外迁移,在居住区外形成工业区,市中心商业更发达。
37、特大城市:在原有的工业带外围形成新有住宅区;在中间市区出现副中心;现代化大型工业出现飞地型扩展,原来的工业区逐渐变成中心企业带,并侵入许多工人住宅。郊区出现不同类型的卫星城市。第十二章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形成机制、演变形式?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1)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形成机制对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起作用的三大因子是否对我国也有类似作用?(讨论)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种族状况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三大制约因素。(2)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以城市功能区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基本构架。功能混合的旧城区或规模较小的城市形成一
38、种混合的社会空间结构。单位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日益得到体现民族聚居区和籍贯聚居区在城市中出现第十一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形成机制(jzh)以及演变趋势?答: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主要分析城市社会问题和空间行动,揭示城市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的时空过程和时空分析。考虑到城市本身的地域以及社会分异特点,城市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又以社会区为主。此三者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城市可能存在多个社会区,每个社会区由数个社区组成,每个社区又由数个邻里组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正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地域单位所构建(u jin)和体现出来的。具体说来,我国城市(chngsh)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有:(1)以城市功能区布局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基本构架。如工业区形成工人居住区,行政区形成公务员居住区,科教文卫区形成知识分子居住区等等。(2)功能混合的旧城区或规模较小的城市形成一种混合的社会空间结构。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杭州客车驾驶员考试试题答案
- 2024年金昌道路旅客运输知识考试题库
- 2024年重庆客运驾驶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宁德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装饰装修工程重点难点及处理措施
- 赛项规程-中职学生组(学前教育技能)
- 《基础会计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班主任工作读书报告
- 服装租赁解除律师函
- (细节版)道路维修工程计划
- 《网络组建与维护》课件
- 游戏开发职业生涯规划
- YY 0128-2023 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防护器具装置及用具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
- 数据结构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 健身房转让合同
- 2022年天津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 异常子宫出血护理查房宫腔镜课件
- KTV应急预案及消防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