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_第1页
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_第2页
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_第3页
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_第4页
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017年3月目 录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部署,统筹安排和科学指导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闽政办201697号)要求,结合莆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莆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以及莆田市地域自

2、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编制莆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市农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任务,提出了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措施,明确了资金筹集渠道,提出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规划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

3、201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耕地现状(一)耕地数量状况根据莆田市2015年变更调查成果,全市耕地面积为110.91万亩,人均耕地仅0.39亩,其中,水田面积68.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20%;水浇地面积8.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7%;旱地面积33.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0.53%。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仙游县,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8.18%,其次是秀屿区,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7.69%,涵江区和荔城区耕地面积差不多,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77%、13.05%。 图1 莆田市耕地区域分布图从耕地坡度分布情况来看,坡度15以下的耕地主要

4、分布在仙游县与秀屿区,其中,仙游县坡度15以下的耕地面积为34.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07%;秀屿区坡度15以下的耕地面积为30.2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27%。(二)耕地质量状况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与2014年度更新成果,全市耕地平均利用等别为8等,其中,高等地面积61.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83%;中等地面积50.4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16%;低等地0.0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01%。 图2 莆田市耕地利用等面积汇总图从区域分布来看,高等地主要分布在仙游县、荔城区和涵江区,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7.86%、10.12%和9.45%,中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秀屿区,

5、占耕地总面积的24.01%,因此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选择上将优先考虑仙游县、荔城区和涵江区。 图3 莆田市耕地质量分布图(三)基本农田状况莆田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大型灌区有东圳灌区,中型灌区有仙游双溪口灌区,耕地多分布在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土层厚、养分高,土地生产力较高,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防洪防涝能力较弱。莆田市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仙游县和秀屿区,分别为40.81%和22.09%,因此在进行全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的分解上,将优先考虑仙游县和秀屿区。表1 莆田市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县区基本农田面积占比城厢区6.147.17涵江区12.5914.70荔城区10.061

6、1.74仙游县34.9640.81秀屿区19.7823.09北岸2.142.50合计85.67100.00(四)粮食生产情况根据福建省2015年统计年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72.44万亩,总产量为27.77万吨,亩产383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12公斤;全市有效灌溉面积78.5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44%;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9.56万千瓦,机耕地面积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17%。(五)农田水利建设情况通过近几年建设,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发展。根据莆田市水利局统计数据,全市有效灌溉面积70.43万亩。全市共有大型灌区1处(东圳灌区),灌溉面积21.41万亩;中型灌区9处

7、,灌溉面积20.34万亩;小型灌区912处,灌溉面积28.68万亩。全市共有大、中、小型灌区水源工程水库221座,总库容87801万立方米,其中:大(二)型水库2座,库容5.40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座,库容1.85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37座,总库容935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72座,总库容4156万立方米;共有塘坝1343处,总容积1713万立方米。至2015年底,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8万亩。二、近十五年农田建设情况和主要成效(一)近十五年农田建设情况近十五年间,全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8个(建设规模25.05万亩,新增耕地2.30万亩),其中大部分项目是在“十二五”期

8、间实施的,市下辖的5个县(区)均有分布,项目类型比较多样,有省级项目、农发办项目、市级项目及少量的重点实施项目,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仙游县、荔城区和秀屿区,每亩大约投资2075元。“十五”期间,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建设规模1.62万亩,总投资4249.07万元;“十一五”期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2个,建设规模5.91万亩,总投资12168.98万元;“十二五”期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2个,建设规模17.52万亩,总投资38713.89万元。(二)“十二五”期间农田建设主要成效1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8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模17.52万亩,新增

9、耕地面积1.2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利用等,新增粮食产能1.72万吨,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和改善机耕面积12.32万亩,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7.27%;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洪防涝面积3.71万亩。项目建设后,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开展规模经营面积2.72万亩,土地流转面积2.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业机械化耕作、梯田产业化开发夯实了基础。3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年人均收入平均提高169.71元,农民每亩土地租金增收186.19元。高标准农

10、田建设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值为2%-19%,项目平均贡献率6%。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项目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4农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保护,通过增施有机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虫害统一防治,降低农药的施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有效降低防治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近五年示范县建成农田防洪面积0.19万亩,农田防护面积14.8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2万亩。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市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5.17%,地力水平低,抗灾能力差,特别是沿海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

11、二)农田灌排基础薄弱现有灌溉基础设施标准不高,部分边远山区存在老化失修、渠道坍塌渗漏、运行低下或配套不齐全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边远山区耕地缺少灌溉水源和基本的排洪设施。(三)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由于莆田市地处沿海且人多地少,一些需要建设的农田防护林网,因林地落实难而无法建设,已建的农田林网也残缺不全,整体防护功能不高。(四)工程建后管护滞后土地整理项目验收后,部分乡镇对项目的后期管护缺乏长效保护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沿海地区农业种植收入较低,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出现农田抛荒现象。耕地质量监测管理薄弱,建后管护责

12、任、措施、资金落实不到位,土地经济效益未能发挥最大利益化。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既能显著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可方便农机作业、充分发挥农机抢农时、省劳力、增效益的作用,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料统测统供统施、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普及应用,以及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二)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莆田市农业经营方式及粮食生产还是以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

13、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有利于提高农村综合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整治,推广节水增效技术,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平田整地、沟塘治理、配套路桥涵闸灌排设施、建设农田林网和护岸护坡,实现田、水、路、林、村、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和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生态屏障。(四)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方面可为农业生产节约成本、

14、增产增收创造条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另一方面可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造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可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或是以一定比例的项目投资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另外,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有效拉动机械、建材、建筑和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第二章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实现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

15、着力规范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建管结合、用养并重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46.27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一)田。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

16、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二)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三)水。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五)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

17、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六)电。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七)技。通过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八)管。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三、基本原则(一)合理布局、突出重

18、点按照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有关要求,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粮食主产区,同时兼顾其他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已规划的项目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设一片、建成一片。(二)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田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农田改造工程,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地力培肥摆在优先位置,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三)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相统一。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从减少水土流

19、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四)政府主导、多渠道筹资以“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省级投资为主,市县投资为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为补充”,在稳定现有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为长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和制度保障。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项目区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五)统筹安排、分工协作

20、市级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理顺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各方信息共享。落实县(区)政府责任,并以县(区)政府为基础,组织编制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变、各司其职、统一标准、连片治理的原则,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三章 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以及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重点解决我市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建设高标准农田。(一)田块平整集中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控制在3cm,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控制在5cm;洋面水田格田大小在30m20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

21、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二)土壤健康肥沃各项养分含量指标达到当地养分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pH值保持在5.57.5,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三)灌排设施配套水稻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旱作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水稻区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24小时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旱作区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24小时排完;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80%以上。(四)田间道路畅通田间道路

22、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不低于90%。(五)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0%,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5%以上。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二、建设内容(一)田块整治根据现状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宽度和方向,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需要。平整时,要保护耕作层土壤,同时深翻深松土地,打破障碍层,增加有效土层厚度。(二)土壤改良采用农艺

23、、生物等各类措施,对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后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通过深耕、挖深垫浅、完善灌排设施等逐步改良土壤不良构型、增加耕作层厚度,保证作物良好生长环境。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翻埋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用于新开发耕地、中低产田、受污染耕地的耕作层再造或土壤改良。(三)灌排设施建设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

24、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排涝设计标准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四)田间道路整修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优化田间道(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田间道路建设应能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要求。(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建设以生态脆弱农田保护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主要道路、沟渠两侧应适时、适地、适树设置农田防护林带,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六)农田输配电设施配套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

25、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七)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八)工程建后管护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适时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基金,鼓励引入现代化农田物业管理机制。完善项目监测监管系统,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等情况。第四章 区域布局与建设任务 一、建设区域选取要求(一)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

26、和地质灾害,建设区外有相对完善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治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以及市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二、区域布局与建设要求结合莆田市地形地貌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分布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并根据各区域土地利用限制因素配套相应的工程措施。(一)中部丘陵区区域范围:主要位于木兰溪流域两侧,地形以丘陵为主,水热条件好,雨量充沛,是全市重要的粮食和果蔬产区。规划区涉及仙游县度尾镇

27、、大济镇、鲤南镇、榜头镇、赖店镇、郊尾镇、园庄镇、枫亭镇、龙华镇、盖尾镇,荔城区新度镇、西天尾镇,城厢区华亭镇,涵江区萩芦镇、梧塘镇、国欢镇、白塘镇等。主要问题:区域骨干渠系相对完善,但田间末级渠系不健全,灌溉水利用率不高,防洪防涝能力不强,生产道路还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建设重点:1合理归并耕作田块,实现耕作田块集中连片,使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2实施秸秆还田,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保持在5.57.5。3更新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田间末级渠系,新建、改造管区内小型水库和塘(坝);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

28、河塘清淤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推进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使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4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和机械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使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3-6m,生产路路面宽度控制在3m以内。5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充分利用道路、沟渠两侧、护岸护坡等有利地形,适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二)东南部平原区区域范围:位于莆田市东南面,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条件较好,规划区涉及荔城区北高镇、黄石镇,城厢区灵川镇、东海镇,涵江区三江口镇、江口镇,秀屿区埭头镇、平海镇、东庄镇、东峤

29、镇、月塘镇、笏石镇、南日镇、平海镇、忠门镇、山亭镇、东埔镇等。主要问题:区域常有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水蒸发强烈,保水保肥能力差,存在风、旱等问题。建设重点:1平整土地,使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左右,田间基础设施率占地控制在8%以内。2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肥种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土壤pH值保持在7.5以下。3配套完善灌排设施、田间末级渠系,新建、改造灌区内小型水库和山塘,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加强河塘清淤整治,提高防洪能力。使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4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满足农机田间作业、农机田间作业、田间生产管理,农产品运输和农民交通出行的要求,

30、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0%以上。5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根据风害危害程度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充分利用道路、沟渠两侧、护岸护坡等地新建自然型农田林网,修复残缺不全的林网,提高防风抗灾能力,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90%。(三)西北部山地区区域范围:位于莆田市西北面,地貌类型中低山为主,规划区涉及仙游县西苑乡、社硎乡、游洋镇、钟山镇、菜溪乡、石苍乡、书峰乡,涵江区新县镇、白沙镇、庄边镇、大洋乡,城厢区常太镇等。主要问题:区域灌排设施相对落后,降水利用率不高;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土层深厚,但土壤肥力低;农村道路不完善,田间生产道路基本未硬化。建设重点:1适当进行土地平整,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合理修筑截水沟、排

31、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提高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使梯田化率达到90%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左右。2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绿肥种植,实施测土配方设施,改良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左右,土壤pH值保持在5.57.5。3新建、改造小型水库、塘(堰)、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和防洪能力。使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4整修和新建田间路、生产路。满足田间生产管理、农产品运输和农民交通出行的要求,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0%以上。二、建设任务安排(一)建设任务指标分解根据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

32、下达的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利用现状及近十五年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情况,按照相对平衡、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各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专栏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表单位:万亩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城厢区3.13 涵江区6.67 荔城区3.87 仙游县19.23 秀屿区11.88 北岸1.49 合计46.27 (二)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项目1.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各相关部门实施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项目包括: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实施的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国土

33、资源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其中旱地改造为水田土地整治项目4万亩),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山垅田复垦改造项目,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节水灌溉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应在各自领域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国土资源部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调整或增加各自相关项目的建设内容,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成后计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旱地改造为水田土地整治项目要依据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15226号)和福建省旱地改造为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34、标准(试行),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标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控制项目建设投资,发挥投资效益。2.专项农田建设项目已具备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加投入,由专项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开展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建成后计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专栏二 “十三五”期间各相关部门组织的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部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项目专项农田建设项目项目类型(名称)发展改革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国土资源8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农业山垅田复垦改造项目秸秆还田项目8万亩商品有机肥项目25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利5万亩节水灌溉项目0.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12万亩农业综合开

35、发小流域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项目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要求,今后凡城镇周边各类园区、东北及中东部等优质土壤丰富地区,各类建设集中连片占用耕地的,都应开展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进行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莆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2011-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6.05万亩,根据测算,201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为3.03万亩。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作表层剥离再利用项目规模为3.03万亩。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项目由县(区)政府组织

36、相关部门实施。各县(区)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项目时要结合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综合考虑地方实际,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取土区、存放区和覆土区,统筹安排剥离、存放、覆土等个环节,确保剥离与覆土紧密衔接、高效利用。三、重点示范区建设(一)选择原则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示范带动,发挥效益的原则,选择地势相对平坦,耕地面积较大,具备灌溉水源,有一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的重点镇(乡),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重点示范区。(二)示范区布局1东西乡平原示范区:处于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大济镇、鲤城镇、榜头镇、赖店镇、郊尾镇、龙华镇、盖尾镇。该区灌排设施相对完善,通乡、通村道路基础较好,开展

37、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建设。2南北洋平原示范区:处于木兰溪中下游南北侧的集中连片区域,涉及荔城区黄石镇、新度镇、西天尾镇、北高镇、拱辰办,涵江区梧塘镇、三江口镇、国欢镇、白塘镇,城厢区华亭镇、灵川镇。该区地势平坦开阔,灌排设施相对完善。第五章 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规范建设程序,提高建设质量(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建设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建设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部门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要求,采取“县(区)政府组织,分部门实施和验收,国土资源部门汇总信息”的管理方式。各县(区)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管工作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

38、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二)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建设进展、工程质量监管和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定期开展检查。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对高标准农田利用、产出效益、防灾减灾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实时掌握项目建设绩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各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强化群众监督,维护农民权益。高标准农田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强化项目立项公示,广泛

39、征求村民意见;要实行项目信息公示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项目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明确验收要求,做好建档入库(一)明确验收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领域工程建设标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各类项目验收要求,并按照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开展验收。(二)评定耕地质量等别。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要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依据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申报。(三)做好建档入库。各县(区)要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汇总上报机制,各相关部门应定期将验收合格的高标准农田项目

40、信息数据汇总至县(区)国土资源部门,由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录入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上图入库”管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探索建立田块标识划界、村级台账管理、乡级备案公示、社会监督共管的机制,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四)加强权属管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前,要认真查清建设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做到地类和面积准确、界址和权属清楚;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不得纳入建设范围。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建设过程中,要合理推进土地归并,解决耕地地块细碎化的问题。工程竣工

41、验收后,要及时进行地类变更和土地确权,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位置明确、权属清晰、地类准确、面积无误,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明确管护责任,加强后续管护(一)明确管护责任。各地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义务,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农村集体组织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农机)、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管护主体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督。(二)落实管护资金。推进高标准农

42、田设施(设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田设施(设备)有偿使用的,可将使用费用用于维持农田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无偿使用的,要积极争取落实农田设施(设备)运行管护经费;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渠系、喷滴灌设备、机耕路、生产桥和农田林网等,各县(区)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探讨引进物业管理,更好推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三)加强动态监测。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监测监管系统,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落实到“一张图”上,做到底

43、数清、情况明,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分析,做到信息互通共享、科学利用,以满足管理需要。第六章 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结合我市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依据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投入标准,参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估算等,确定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标准为亩均投资4200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6.27万亩,预计总投资为19.43亿元。二、资金筹措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多元

44、化投入机制。发挥农业投资企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企业、农业承包大户等经营主体作用,按照自愿原则,筹资筹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县(区)政府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一是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田间工程)、中央财政统筹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二是加大政

45、府投入力度。市、县(区)财政通过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稳定加大投入,多渠道整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年度实施计划,研究制定资金统筹具体方案,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做到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引进社会投资力量。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讨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者投资热情。四是鼓励农民自主参与。引导项目区群众主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筹资筹劳,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

46、补”的方式激励农民自主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规划实施后,拟建成46.27万亩高标准农田,预计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利用等,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按现行市场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每公斤2.7元计,亩均增加产值270元,规划期内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27万公斤,可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根据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可有效节约农民农业投入成本。(二)社会效益一是规划实施后,我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将大幅提高,可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二是促进农业新品种

47、、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可为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创造条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三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逐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等集中,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四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进一步健全土壤墒情与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准确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信息,增强政府指导农民适墒播种、合理施肥、抗旱减灾、适时适量排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生态效益一是保持水土。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可有效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建设区内规划新建蓄水池、山坪塘,布局形成一定的

48、蓄水容积,把未渗透完的降水贮蓄起来以备以后使用,既可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又可保障项目区内灌溉用水。二是节约资源。通过规划实施,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农业发展与耕地、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集中连片建设,农业节水机制,秸秆还田等措施,可提高规划区内的水肥有效使用率,减少农业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通过修建道路、沟渠、田坎,改善田块布局零散、杂乱的现状,使建设区田成方、树成行,生态景观得到较大改善;通过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起到防风固沙、护路护沟、保持水土、调节农田小气候的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

49、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一)强化责任机制。市政府对本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负总责,及时细化分解建设任务和年度计划,并加强跟踪检查,督促各县(区)政府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各县(区)政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主体,要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机构,对市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抓好组织实施,协调并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和责任,确保项目及时落地、规范建设、按时完成。(二)明确部门职责。市级建立市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多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互相支持的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为:市国土资源局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国土资源局部门负责安排落实土地整理项目,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信息汇总统计及报备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争取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补助资金;财政部门负责理顺各级各部门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部门负责安排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