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现代化制造业的重要标志。全球制造业强国无一不精心制定自己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力求保持在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势。在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也强调了其重要性,强调了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在当前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但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引擎,其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企业对简单工序的操作人员需求将越来越少,对高端数控机床应用、智能装备控制与维护、高档

2、数控机床研发、多轴数控加工与编程、数字化建模、逆向工程等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多。学校主动适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先进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围绕先进制造典型生产环节,面向相对应职业岗位群,构建以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以订单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加工装配、产品检测、仓储管理等智能制造生产流程,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如图1所示),培养数控技术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行业背景1.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3、正在兴起,全球工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迎来重大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美国大力推动以“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战略布局;德国“工业4.0”计划的提出旨在通过先进制造提振制造业竞争力;欧盟在“2020增长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进一步加强高端数控机床等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日本、韩国等制造强国也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的战略措施,可见,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己经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各国发展制造业的制高点。而在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进程中,数控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我国在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

4、25”战略中也强调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强调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在当前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等装备研发与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引擎,被理论与实践各界普遍认为代表了制造业的未来方向。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业4.0时代,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先进制造技术。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根据制造业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教育部也根据规划提出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人

5、才培养提升计划。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行业列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其对于一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具有“锚定”作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制造业价值生成的基础和产业跃升的支点,是基础制造能力构成的核心,唯有拥有坚实的基础制造能力,才有可能生产出先进的装备产品,从而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在在国防安全方面,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对制造先进的国防装备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地。现代国防装备中很多关键零部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普通加工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釆用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加工要

6、求。所以数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的关键。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培养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应用人才,己成为时代赋予学校的战略命题。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适合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需要,以智能制造、智能设备与控制技术等七大专业群为主体,实施“6+5”专业结构体系建设,即:提升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六个现有重点专业优势,培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五个新兴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

7、整机制。企业人才的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己经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酝酿着新的产业变革,逐渐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圈模式。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数量与规模稳步提升。(1)人才需求数量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中提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15年增加近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约990万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根据教育部官网2012-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十大重点领域年度人才总缺口最大的就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年度最大缺口20万人

8、左右。根据人才需求数量分析,先进制造业的人才供需状况仍为供不应求。(2)人才需求质量分析培养适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还对不同工作岗位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有所变化。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给出的相关政策,规划中明确了技术改造的时间表,2017年将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制造类规模生产企业将有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对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随着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传统制造企业数控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的普及,员工还要具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

9、能力。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成为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制造装备也将表现模块化、开源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当前虽然我国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虽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高端市场面临外资围困、对软件系统重视不足等诸多发展瓶颈。学院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围绕智能制造典型生产环节,面向职业岗位群,组建以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先进制造专业群,旨在培养以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专业基础近年来,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先

10、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服务于以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为重点的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以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先进制造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专业2014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上半年顺利通过验收;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2013年被遴选为省级示范校建设专业,2016年初顺利通过验收。1.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全省高等职业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自2014年8月起开始建设,至2016年12月完成。经过三年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1、专业群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贡献了力量。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区域内中职学校及地方制造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了“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依托智能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了“双带头人”制,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继续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改善教学手段,实施产教融合,加强教学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培养“能学会做,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学生,使学生

12、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省、全国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将教育信息化大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系统学习的方法,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全员参与,不断拓宽就业市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1)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2)“双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

13、的训练,釆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取得双证书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8%以上。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基础厚实以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专业群基础扎实,成果丰硕,多年来在适合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方面,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处于先进地位。现拥有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实训中心3个、实训室32个,设备总值达2300余万元;拥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全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院级重点专业4个;参与工

14、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2项;市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3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1H;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开发教材20余本(其中校企合作特色教材12本);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奖励60余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年均600余人日,对外培训年均达1000余人日,对企业提供加工、技术咨询等服务年收入达130多万元。(三)建成优质“双师”教学团队通过内培外聘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打造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社会

15、声誉好、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1名,占56.10%;“双师型”教师35人,占85.37%;市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数控系统应用认证培训工程师3名,企业兼职工程师10余人。专业教师团队获得各种比赛表彰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10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共计80余项,其中省级20余项,市级20余项;成功申请专利45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60余项;有12名教师担任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工作。成功获批全省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承担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培训、产品三维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等2个高职

16、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四)建成理实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按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一流的质量”标准建设实践教学设施,智能制造专业群己拥有1个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实训中心共计32个实训室,设备总值2300余万。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共享式管理,能够满足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6个专业实现多轴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三维造型设计、机床PLC控制、数控设备装调与维护等项目的实训教学,完成了省级师资培训、社会培训、鉴定以及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五)建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及校企合作平台

17、,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建成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了零件数控铢削加工、数控系统调试与维护、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生产实训等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零件数控铢削加工、数控系统调试与维护、机械创新设计等3门省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技术等6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完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等2个国家资源库子项目的建设。建成了16门混合式试点及项目化课程;出版教材20余本,其中校企合作特色教材12本;获得省级及国家级教育信息化等教学大赛共10项。(六)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5年来,智能制造专业群累计向社会培养人才2000多人。在人

18、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1.大赛引领,增强学生竞争力依托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奖项10项36人次,省级奖项26项98人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产品三维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并且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多个二等奖及三等奖,以及适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多次获得“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项目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通过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获得专利20余项,公

19、开发表论文1篇、进驻学院创业孵化园企业5家、成立校外创业公司10余家。拓宽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拓宽就业市场,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发展,合理选择就业岗位。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78%,专业对口率90%以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达到3337元,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点面结合,彰显示范辐射作用1.积极推进“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和2015年,连续组建了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定位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以及专升本中该班学生都成绩突出。深化专业群内专业内涵

20、建设学习借鉴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示范推广模具设计与制作专业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基于“宽口径、专门化、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模具生产流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依照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省级骨干师资培训与资源库建设我院分别于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连续举办了两届全省高职高专3D打印骨干师资培训班,来自省内10余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参加了培训;并于2015年举办“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1次,来自企业及院校人次达100余人次。这些培训对其他高职院

21、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4年7月,学院参加了工业机器人国家资源库建设,并主持了课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solidworks),进一步彰显了学院专业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1)帮扶与培训服务充分发挥该专业的带头作用,对口帮扶市内7所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科研等活动,帮助被帮扶学校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共计对口支援7所学校22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培训;依托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开展技能鉴定服务。当前,对外培训年均达1489人次。(2)生产与技术服务积极面向本地区企业开展生产与技术服务共计年平均25次

22、。完成对外协作产品的加工,社会服务收入达110万元。二、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支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省级重点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师资队

23、伍、实践教学条件、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创业体系等八个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二)建设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数控技术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以高档数控机床应用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深化国际合作和建设创新创业体系,争取建成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一流专业。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深化“引企入教”,优化“两主体、三递进、四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培养品德

24、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人才。建设期满后,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专业。建成混合所有制省级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改扩新建智能制造实训室4个。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或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标准)1个、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或行业领军人物1-2名;聘请或引进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1-2名、培养2名以上技能大师,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建设9门专业群优质核心课,开发4本校企合作教材,建成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其中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2门),完成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项,专利10项,发表论文30篇,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技能大赛获奖19项。国际合作不

25、断加强,组建产教融合集团,引领全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应用和服务。三、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创新1.建立混合所有制管理机制,完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学院不断探索企业学院运行机制。学院在行业引导下,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引入企业资本,允许企业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混合所有制依法参与办学,联合行、企、校共同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企业深度、多元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利用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促进“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同时,

26、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与学院组建产教融合集团。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图1完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以“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企业的“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建数控技术专业配套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实训基地外,完善“多轴加工技术中心”运行机制及服务平台,优化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提升数控技术专

27、业教师队伍专业能力,通过技能大赛展示专业群在智能制造的领引作用。开展高端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教学及培训,打造地区一流的数控多轴加工培训基地。(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构建“两主体、三递进、四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两主体”,“引企入教”,深化校企合作,实行“三递进、四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学段的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实现“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专项能力训练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养成阶段”3阶段职业能力递进,素质教育与拓展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达到“精操作、懂工艺、善编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一

28、学段:立足“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校内学习为主,穿插企业认知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第二学段:利用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典型零件产品的生产为主线,实施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互融,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系统规划下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典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加工合格产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在第三学段,同样通过企业实践、学校学习交替进行,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第四学段:通过企业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及市场的适合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学院匿连企

29、业能手新手演!阶:11企业学校专业专项技能训练鼬专项11第五学期能力:合1学校企学业校专项技能实训阶:弟二、凸字翔图2两主体、三递进、四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经济,积极统筹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方面的资源,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创新“双主体”育人的机制,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建设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打造“校企融通、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职责共担、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的高职数控技术才培养模式特色。加大中高职衔接力度

30、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及重点专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中职学校共同发展,建设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实现专业设置与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衔接,形成适合我省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三)课程建设1.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内优质和国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对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以数控技术专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典型环节,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高档数控机床应用为重点,以

31、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引企入教,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高端数控设备 操作能力模块顶岗实习模块企业文化模块人文素质拓展模块复杂零件加工工 艺縮程能力模块毕业设计及技 能鉴定模块特种加工技术 模块科技创新模块先进制造技术 模块专业特长能力 模块人才培养图3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2.推进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校企共同对数控技术专业进行调研后,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优化课程内容,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融入企业最新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出典型工作岗位后,分析职业能力,确定出专业核心课程见表1。表1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

32、照表典型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1.机床操作1.数控车床及数控铢床操作机械制造技术车工证书员;能力数控加工工艺2.编程工程2.多轴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机械CAM铢工证书师;工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工件检测能力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能力数控车床及数控铁床加工程序编制能力利用CAD软件进行产品三维造型能力利用CAM软件编制多轴加工程序能力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能力机床日常保养与维护能力3D打印应用能力生产过程计划与组织实施能力机械CAD零件数控车削加工零件数控铢削加工零件数控多轴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3D打印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助理数控程序师高级CAD绘图员围绕专业核心课程,

33、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教学课程等。建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机械CADI操作与编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3D打印技术等9门专业核心课呈、混合式匸业机器人完成机械CAM零件数控多轴编程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其中2门达到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标准。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教材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材3本,基于“互联网+”模式改版或新编教材1本,打造数字一体化(教材内容与数字资源建设一体、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一体、教学与学习过程一体)教材,达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服务于企业生产实践的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创新“学研赛”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

34、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的“学研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学、研、赛三者相互融合,互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研”是通过项目开展科研,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研发及团队协作等创新能力;“赛”是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国家资源库共享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安排,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课

35、堂实战,协作学习等多元化模式,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反馈体系。率先在零件数控车削加工零件数控铳削加工机械CAD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自主学习图4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接收新任务(3)推行项目化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采用企业实际案例,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不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零件数控铢削加工生产实习数控加工工艺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开发“远

36、程课堂”教学平台远程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企业专家之间进行远程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学形式,可将企业课堂、企业咨询等跨学校、跨地区的传递。为扩大教育面,搭建真实的企业教学环境,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远程课堂”教学平台,针对数控技术相关岗位的职业核心技能,收集、设计、开发各种教学资源,通过企业直播教学、企业视频教学、在线问答、辅导专线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远程课堂,探索精准教育扶贫新途径,针对帮扶学校教学资源及设备资源匮乏的现状,以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开展远程课堂教学,实现丰富教学资源及先进教学理念的共享,带动偏远职业

37、学校共同发展。(四)“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建设一流“双师”队伍按照学院实施的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和措施,本着“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到企业等手段,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送出去,每年定期分批次委派教师参加国内、国外专业技术、职教理论培训。请进来,即聘请专家到校内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或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聘请拔尖人才壮大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到企业,即每年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至少30天的研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和企业合作,委派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技术员或兼职管理员。完善“

38、双师”认证制度,提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3年建设,以省级标准打造专兼结合的数控专业教学团队,使双师比例达到90%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申请专利15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专兼结合的双帅教挙团队I师资培一 _ 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 挂职锻炼、技术项目开 发等路径达成培养目标建立常备企业兼职教学 团队,经常实施教学能 力培养身份互认角色互换术攻戋图5师资结构及培养引培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釆取交流学习、企业研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和企业专家引进等措施,引进知名企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校内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双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双

39、带头人制。引培名师,引领教学团队的协同发展推进名师工程,围绕智能制造关键职业能力培养,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或行业领军人物1-2名,力争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培养2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引领教学团。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建设,助推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聘请或引进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1-2名,带动培养4名技能大师,其中按省级技能大师标准培养2名,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组织开展培训、研修、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能创新等活动,大力推行技能大师带徒制度、技能大师带队参加技能大赛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成长有机融合,三年内省

40、级大赛获奖6项以上。接续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培养继承传统技术与工艺的能工巧匠。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省级一流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引企入教”,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1-2名担任客座教授,建立3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新增兼职教师10名,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每年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专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以省级标准打造专兼结合的数控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年轻教师“常态化”顶岗实习,骨干教师“实职化”挂职锻炼,资深教师“融合化”科技服务等途径,实施全程化持续培养、全员化覆盖培养

41、、全域化协同培养,选派人员出国培训,提升教学团队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各项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名师、技能大师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教师和科研水平。企业也根据需求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骨干,逐步实现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三年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能力达90%以上,专兼职比达1:1,具有国外访学或培训相关教师10名以

42、上,打造智能制造科研技术团队2个(五)打造“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流实训条件以“智能制造”“军民融合”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两化融合为主线,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建成一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成开放共享、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混合所有制“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以满足区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建设以高端数控加工技术为核心,新建、整合学院己有智能化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建设混合所有制“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由1个工业控制大数据生产服务平台、3条智能化工业生产线,以

43、及若干个生产单元技术实训区组成的。改扩新建实训基地及实训室5个,满足智能制造杰出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及企业行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实施产教融合根据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智能制造相关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教”,以职业岗位与工学交替为导向,开展生产性教学。同时,校企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使学院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并为区域经济提供社会服务,全面实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尊重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研究技术为主题内容,以各实训室和专家工作室为主体,规范组织机构,建设“匠人文化”氛围,营造智能制造职业文化氛围;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模

44、式,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1.依托“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依托“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高端数控加工制造”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研创新团队。加强技术服务,增加兼职工程师数量,使更多教师参与到企业项目的调研、开发、设计、安装、调试中。建设期内,力争与公司联合申报专利5项,为公司“印钞纸自动取纸设备”“纸箱自动码垛机”等6个项目的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并参与“雷达伺服转台“车用支架伸缩装置”等军品项目的设计与改良,实现军民融合,创益1000万元以上。另外,深入校企合作,产教整合,加强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

45、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建设期内,力争主持省级科研课题6项,申报专利20项,发表论文80篇,横向课题到账经费50万以上,完成科研项目成果转化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推广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创造效益500万以上,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达50人次,社会服务收入达150万。开展多层次社会培训,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素质立足智能制造业产业,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加工、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等模块化培训项目。依托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及社会企业人才培训1000人次。发挥职教优

46、势,助推区域发展发挥区域龙头优势,引领职教集团中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通过“远程课堂”、教师培训、技能竞赛指导和教师挂职帮扶等手段,为集团内部至少3所中职学校提供对口帮扶,在专业教师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联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建立完整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职学生专业理论、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本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完成产品技术改进、设计和加工等,突出在新技术应用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效。将相关的技术及设备免费提供给农村贫困户免费使用,实施“技术扶贫”,助推其早日完成脱

47、贫。4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技术及文化传承引进或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后,通过传授技艺、带高徒、办讲座、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辅助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发挥制造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带领校内外技术人员、教师和和学生不断探索制造业新技术和应用技巧,为制造行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和教师队伍。(七)国际交流与合作1.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转化成为符合学院办学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为今后中德试点班学生以及开展西南地区的德国职业资格培训认证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聘请德国培训师为教师进行师资培训。经过考核合

48、格的教师将获得德国培训师证书。遴选1-2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省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对企业驻地国家当地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另外,积极与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洽谈开展职业教育援助。依托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优势,吸引境外学生20名来校学习,组织学生与国际学院开展交流。建设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将国际认证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同时,面向智能制造业,进行教师、企业员工或学生的本地化、国际化认证和培训。(八)教学质量保证与诊改体系建设1.完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一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

49、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开展项目建设过程的决策、组织、监控与自我诊改活动。构建师资质量保证体系学校联合企业,通过问卷和面试等多种形式,对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定性评定,根据教师的发展方向制定培训方案,由企业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企业不但参与研究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部分培养任务。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就是以分析、诊断、培养、监控为要素的闭环运行机制。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分析系统,客观的评估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再通过科学的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诊-培-监-改”提升的良性评价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全面提升质量管

50、理成效。搭建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突岀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助力人才输出。学生可参加合作企业提供的合作认证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合作公司直接颁发的认证证书,推荐到企业人才库,有机会进入到500强企业就业或实习。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所以,将用人单位、专业评价机构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共同组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评价。(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大赛引领,增强学生竞争力依据学院学生技术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依托大赛紧跟行业技术方向。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养成了学生良性竞争的意识和团队协助精神,培养了学生艰苦训练持之以恒的信念,争取在各项比赛中再创辉煌,力争获得省级奖项10人次/年,国家级奖项1人次/年,争取在国际大赛中有零的突破。依托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总体部署,搭建1个创新工作室,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能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的项目,并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创业。通过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的提升,并将成果争取学生获得专利4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拓宽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通过三年建设,使学生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遴选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