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讲解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第一节 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必要性一、建立规范全面的申报制度,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根本基础原申报表的总体结构和许多具体项目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和贯彻企业所得税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原申报表主表设计项目较多,增加申报难度。(二)原申报表不适应一些特殊行业的实际情况。(三)原申报表与现行税收政策有一定差异。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 二、企业所得税法与财会制度的进一步分离,要求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及2005年
2、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一方面与行业财务制度相比,具体会计准则更多地注重企业的自主权,企业有权按准则规定的一些会计政策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较为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有选择性。另一方面,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更为细化,也更符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核算要求。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三、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要求修订申报表四、规范完善申报表,是强化所得税征收管理,提高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组成及主要内容一、修订申报表的指导思想系统周密、科学分类
3、、繁简适宜。二、修订申报表的原则1、分类申报、2、简化预缴、3、强化汇算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三、修订后申报表的组成1、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2、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申报表3、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四、修订申报表的主要内容(一)简化了主表。修订后的申报表主表结构不变,即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共35行,简化了纳税人填报项目。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二)增加了附表。修订后的申报表增加了纳税调整增加项目明细表、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免税所得及减免抵税明细表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三)明确了预
4、缴申报表。现行申报表1998年下发时,要求各地自行设计预缴申报表。修订后的申报表,本着简便实用、方便纳税申报的原则,明确了适合所有查帐征收企业的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利于税收信息化建设,便于税务机关统计和全国数据集中。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四)增加了核定征收申报表。(五)实行分类申报(六)明确了钩稽关系第一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概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一、基本结构及主要逻辑关系(一)使用对象:(二)本表基本结构分为表头项目、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五个部分,具体反映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和年度企业所得税税款的计算过程。第二章企业所得
5、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三)主要逻辑关系主要反映主表相应行次与附表一至附表十相应行次的逻辑关系。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二、具体填报要求及说明(一)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一般填报公历某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所记载纳税人的全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二)收入总额项目填报纳税人当期发生的,根据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的所有应税收入项目。1、第行“销售(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
6、的视同销售收入。(2)数据来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一(1);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一(2);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来源于附表一(3)2、第2行“投资收益”:(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取得的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和股权投资的股息性所得(2)数据来源:来源于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4列第17行投资收益(持有收益)合计数。第3行“投资转让净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各项投资资产转让、出售、处置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之和)扣除相关税费后的金额。(2)数据来源:来
7、源于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6列第17行投资转让净收入合计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4、第4行“补贴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收到的各项财政补贴收入,包括减免、返还的流转税等。(2)数据来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会计核算的利润表中“补贴收入”;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来源于附表一(3)第2行财政预算补贴收入。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5、第5行“其他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除上述收入以外的按照税收规定当期应予确认的其它收入。包括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
8、外收入”,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2)数据来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一销售(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明细表第16行其他收入合计数;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6行其他收入合计数;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来源于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第10捐赠收入和第11行其他收入合计数。6、第6行“收入总额合计”:来源于本表第1行至第5行合计数,即销售(营业)收入、投资
9、收益、投资转让净收入、补贴收入和其他收入合计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三)扣除项目填报纳税人当期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当期扣除的成本费用项目。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1、第7行“销售(营业)成本”:(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以及与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2)数据来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行销售(营业)成本合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行基本业务成本合计。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2、第
10、8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相对应(实际已缴纳、应缴)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2)数据来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来源于会计核算的利润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四)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第1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来源于本表第612行,即收入总额减去扣除项目合计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
11、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3)操作实例例如:某纳税人2005年度共取得投资收益300,其中,从被投资方企业A分回投资收益76,A企业适用所得税率24%;从被投资方企业B分回投资收益224,B企业适用所得税率15%。该纳税人当年实现纳税调整后所得400,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0,免税所得39。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分析如下:该纳税人当年实现纳税调整后所得400中已含投资收益300和其他所得100,则用投资收益300中的100与其他所得100共计200,
12、先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0;投资收益300中所余200减去免税所得39为“应补税投资收益额”161;再按被投资方企业适用税率从高到低划分,包括从被投资方企业A分回投资收益76,从被投资方企业B分回投资收益85。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由于A企业适用所得税率24%,该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24,B企业适用所得税率15%,该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15。则本行“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为39。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8、第20行“允许扣除的公益性捐赠额”:(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政策规定,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附表八
13、捐赠支出明细表第5列“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额”的合计数。超过扣除限额的公益性捐赠额和非公益救济性捐赠额不得在税前扣除。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9、第21行“加计扣除额”:(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按照规定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额。(2)数据来源:的来源于附表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明细表第4行第2列,但不得使第22行的余额为负数。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3)操作实例例如:某工业纳税人2005年度共取得投资收益300,其中,从被投资方企业A分回投资收益76,A企业适用所得税率24%;从被投资方企业B分回投资收益224,B企业适用所得税率15%。该纳税人当年实现纳税调整
14、后所得400,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0,免税所得39。允许扣除的公益性捐赠额为150,附表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明细表”第4行第2列数额为120。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根据上例计算,第18行“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为39。按上例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至此的数额为:本表第16-17-18+19-20,即,400-200-39+39-150=50。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盈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增长达到10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
15、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如大于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可就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予以加计抵扣;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加计抵扣。所以加计扣除额120中只有50可以扣除,本行应填50。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10、第22行“应纳税所得额”:(1)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第16-17-18+19-2021行,本行不得为负数。即纳税调整后所得减去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再减去免税所得,加上应补税的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减去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额,再减去加计扣除额。 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2)注意事项:本表第16行或
16、者依上述顺序计算结果如为负数,本行余额应填0。第二章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五)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1、第23行“适用税率”:(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的适用税率。33%、27%、18%。2、第24行“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来源于本表第2223行。即,“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3、第25行“境内投资所得抵免税额”:(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弥补亏损后剩余的应补税的投资收益在被投资企业已缴纳的所得税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第19行“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纳所得税额”,但不得超过第24行“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4、第26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第27行“境外所得
17、抵免税额”:(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境外所得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财税字1997116号)计算的“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和“境外所得抵免税额”。实行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取得的境外所得,不得参加汇总纳税,应单独申报,就地计算抵免或补缴企业所得税。(2)数据来源:第26行等于附表十境外所得计算明细表第7列合计数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第27行境外所得抵免税额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境外已缴纳所得税款按分国不分项抵扣,且附表十第8列第9列,即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小于境外所得税扣除限额,第27行则等于附表十第8+11列,即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加上前五年境外
18、所得已缴税款未抵扣余额,但不得超过附表十第9列境外所得税扣除限额;如附表十第8列第9列,即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大于境外所得税扣除限额,则第27行等于附表十境外所得计算明细表第9列境外所得税扣除限额合计数;当境外已缴纳所得税款按定率抵扣,则第27行等于附表十境外所得计算明细表第12列定率抵扣额合计数。第28行“境内、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来源于本表第24252627行,即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减境内投资所得抵免税额加上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再减去境外所得抵免税额。6、第29行“减免所得税额”:(1)填报说明:填列纳税人按税收政策规定实际减免的企业所得税。(2)数据来源:来源于附表七免税所得及减免税
19、明细表中“二 减免所得税”的合计数。其中,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应按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抵免。7、第30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为本表第2829行,即境内、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减去减免所得税额。8、第31行“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预缴比例”:填报汇总纳税成员企业按照规定应在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比例。9、第32行“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应预缴的所得税额”:来源于本表第3031行,即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预缴比例。10、第33行“本期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照规定已在季(月)度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11、第34行“本期应补(退)的所得税额”:不实行
20、汇总纳税就地预缴的汇总纳税成员企业纳税人,金额为本表第3033行,即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减去本期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实行汇总纳税就地预缴的汇总纳税成员企业纳税人金额为本表第3233行,即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应预缴的所得税额减去本期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12、第35行“附:上年应缴未缴本年入库所得税额”:(1)填报说明:填写纳税人按照税收政策规定在本年实际入库的、上一年度第四季度(或第12个月)预缴的所得税额和上一年度汇算清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之和。(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在本年1月15日前预缴上一年度第四季度(或第12个月)企业所得税的缴款书,和本年4月底前补缴(退)上一年度汇算清
21、缴企业所得税的缴(退)款书。第三章销售(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明细表附表一(1)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收入总额二、基本结构及主要逻辑关系基本结构:本表分为销售(营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填报纳税人根据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为收入的“视同销售收入”和“税收应确认的其他收入”等五个方面内容。具体反映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中的销售收(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的计算过程。逻辑关系:1、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合计”=本表第2+7+12行=主表第1行,即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再加上视同销售收
22、入等于主表销售(营业)收入。2、第2行“主营业务收入”=本表第3+4+5+6行,即销售商品加上提供劳务再加上让渡资产使用权再加上建造合同。3、第7行“其他业务收入”=本表第8+9+10+11行,即材料销售收入加上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加上包装物出租收入再加上其他收入。4、第12行“视同销售收入”=本表第13+14+15行,即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的收入加上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的收入再加上其他视同销售的收入。5、第16行“其他收入合计”=本表第17+24行=主表第5行,即营业外收入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等于主表其他收入。71。6、第17行“营业外收入”=本表第18+23行,7、第24行“税
23、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本表第25+29行6、第17行“营业外收入”=本表第18+23行,7、第24行“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本表第25+29行三、具体填报要求及相关政策(一)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合计”1、填报说明:金额为本表第2+7+12行,即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再加上视同销售收入,该行数额填入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2+7+12行3、注意事项: 关于收入的确认会计制度与税法有差异 会计要求的职业判断, 税法要求保证国家利益 会计对一些项目不作收入 税法对一些项目要作收入处理1、填报说明: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分别填报纳税人在
24、会计核算中的主营业务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会计报表利润表中“主管业务收入”行;同时,金额=本表第3+4+5+6行。即销售商品加上提供劳务再加上让渡资产使用权再加上建造合同。3、有关税收政策: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其他折扣以及销售退回,一律以净额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只要购货方提供退货的适当证明,可冲销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三)第3行“销售商品”:1、填报说明:填报从事工业制造、商品流通、农业企业以及其他商品销售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数据来源:从事工业制造、商品流通、农业企业以及其他商品销售企业的纳税人,来源于会计核算“主管业务收入”销售商品的收
25、入。(四)第4行“提供劳务”:1、填报说明:填报从事旅游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对外经济合作等提供劳务、开展其他服务的纳税人,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2、数据来源:从事旅游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对外经济合作等提供劳务、开展其他服务的纳税人,来源于会计核算 “主管业务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五)第5行“让渡资产使用权”:1、填报说明:填报从事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出租业务的纳税人,因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如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版权、专营权等)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以及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收入。一是利息收入,是指让渡现金资产使用权而提取的利息收入;二是使用费收入中,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
26、的债权利息收入和股息性收入等,与国债利息收入一并在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报;三是转让处置固定资产、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让渡)属于“营业外收入”。3、有关税收政策:对于纳税人一次性收取的使用费超过一年以上的,可以按使用期分期确认收入。(六)第6行“建造合同”:1、填报说明:填报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以及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数据来源:从事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以及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的纳税人,来源于会计核算 “主管业务收入”建造合同的收入。3、有关税收政策: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
27、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七)第7行“其他业务收入”1、填报说明:按照会计核算中“其他业务收入”的具体业务性质分别填报。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8+9+10+11行,即材料销售收入加上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加上包装物出租收入再加上其他收入。3、注意事项:本行仅指在会计核算中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相关收入,不包括应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项目。(八)第8行“材料销售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因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取得的收入。2、数据来源
28、: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其它业务收入中,因包括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取得的收入全额。与之相关的成本和税金在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中反映。(九)第9行“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从事代购代销、受托代销商品收取的手续费收入;专业从事代理业务的纳税人收取的手续费收入不在本行填列,而是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填列到主营业务收入中。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其它业务收入中,因从事代购代销、受托代销商品收取手续费的收入全额。与之相关的成本和税金在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中反映。(十)第10行“包装物出租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出租、出借包装物的租金和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
29、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其它业务收入中,因出租、出借包装物的租金和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押金的收入全额。与之相关的成本和税金在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中反映。3、有关税收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凡逾期未返还买方的,应确认为收入,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十一)第11行“其他”:1、填报说明:填报在“其他业务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上述未列举的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已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反映的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其它业务收入中,除材料销售收入、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和包装物出租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
30、十二)第12行“视同销售的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企业所得税政策上须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13+14+15行,即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的收入加上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的收入再加上其他视同销售的收入。(十三)第13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的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的价值金额。2、数据来源:纳税人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
31、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在会计核算时,直接结转材料或产品成本。企业所得税中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的收入数据来源于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没有参照价格的,应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3、有关税收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94)财法字第003号规定: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的,均应作为收入处理;纳税人对外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节省的材料,如按合同规定留归企业所有的,也应作为收入处理。(十四)第14行“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的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
32、等方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的收入金额。非货币性交易中支付补价的,按照会计准则应确认的收益,填报在本表第20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2、数据来源:纳税人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方面,在会计核算时,不涉及补价部分,直接结转该非货币性资产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中将用于投资、捐赠、抵偿债务分解为销售和投资、分配、捐赠或抵偿债务等经济业务视同销售处理。数据来源于不涉及补价部分该非货币性资产,参照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没有参照价格的,应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3、有关政策国税发2000118号国税发2000119号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令6号国税发200
33、345号4、操作实例(1)例如,东方公司2004年1月1日以现金100万元和一项固定资产对西方公司进行投资,该固定资产在东方公司的账面净值(投资之前最近日期)为200万元,其中原值350万元,累计折旧150万元,经评估确认为500万元,换取西方公司有表决权的普通股600万股(每股面值1元),东方公司投资后立即拥有西方公司80%的权益。 东方公司可将此投资交易中实现的视同销售收入500万元填入此行;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减去累计折旧150万元作为2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通过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5行填报。(2)例如,A公司欠B公司234万元,通过协商A公司决定用市场价值180万元,账面价
34、值为160万元的存货偿还此债务。 A公司转入资本公积一其它资本公积43.4万元包括两部分所得,即财产转让所得(18016020万元);债务重组所得(43.420=23.4万元)。同时,通过此行填报180万元的视同销售收入,通过“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5行填报16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债务重组所得通过本表第26行填报。(十五)第15行“其他视同销售的收入”:填报纳税人除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和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行为以外,其它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企业所得税政策上需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十六)第16行“其他收入合计”: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营业外
35、收入和税法应确认的其他收入,并据此填报主表第5行其他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17+24行,即营业外收入加上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十七)第17行“营业外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在“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18+19+20+21+22行,即固定资产盘盈加上处置非货币性资产净收益加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加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加罚款净收益再加上其他。(十八)第18行“固定资产盘盈”: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在经常化、制度化的资产清查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数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营业外收入科目中固定资产
36、盘盈数。(十九)第19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因处置固定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不包括纳税人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核算的、正常销售固定资产类商品。国有企业在产权转让过程中,处置固定资产形成的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凡按国家有关规定上缴财政的,不填报在此行。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营业外收入科目中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3、有关税收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规定: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凡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缴财政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二十)第20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在非货币性资产
37、交易行为中,实现的与收到补价对应的收益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营业外收入科目中确认的与收到补价对应的收益额。(二十一)第21行“出售无形资产收益”: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因处置无形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国有企业在产权转让过程中,处置无形资产形成的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凡按国家有关规定上缴财政的,不填报在此行。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营业外收入科目中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二十二)第22行“罚款净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的罚款净收入。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营业外收入科目中罚款净收入(二十三)第23行“其他”:填报在“营业外收入”会计
38、科目核算的收入中除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和罚款净收入外的其它营业外收入。主要应注意纳税人“收取的总机构管理费收入”,它是指企业经有权税务机关批准向下属企业收取(分摊)的管理费。(二十四)第24行“税法应确认的其他收入”:1、填报说明:填报会计核算不作收入处理而税收规定应予以确认的其他收入,包括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等。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本表第25+26+27+28+29行,即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的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和其他(二十五)第25行“因债
39、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因债权人的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和其他应付款。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资本公积科目中,因债权人的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和其他应付款而确认的资本公积金额3、有关税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应并入其他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二十六)第26行“债务重组收益”:1、填报说明:填报债务人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股权公允价值的差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会计核算资本公积科目中,因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股权公允价值
40、的差额。(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应并入其它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2)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号)规定: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或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二十七)第27行“接受捐赠的资产”: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在2003年1月1日以后接受捐赠各项资产的金额,包括现金、固定资产、存货等。2003年以
41、前税收政策规定,纳税得到的捐赠资产不征收所得税,同时形成的资产不允许提取折旧和推销费用。3、有关税收政策:国税发200345号规定,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4)第28行“资产评估增值”:1、填报说明:填报纳税人因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需在税收上确认实现的评估增值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科目中反映的资产评估增值额。有关税收政策:根据国家税务
42、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规定 (二十八)第29行“其他”:填报纳税人除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以外的,在会计核算不作收入处理而税收规定应予以确认的其他收入。第四章 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附表一(2)一、基本结构与逻辑关系(一)概述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多种组织形式的行业群体。1、银行(包括信用社)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及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等。主要包括以下收入: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贴现利
43、息收入、汇兑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2、保险公司主要业务为财产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再保险等。主要包括以下收入:利息收入、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追偿款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3、证券公司主要业务为自营证券、代理发行证券、代理买卖证券、代保管业务等。主要包括以下收入: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证券发行差价收入、证券自营差价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开户费收入、过户费收入、长期投资转自营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4、信托投资公司主要业务为信托存款、贷款及委托存款和贷款、委托投资等。主要包括以下收入:信托投资股票差价收入、信托投资债券差价收入、信托投资债券利息收入、信托投资股利收入、信托贷款利息收入、拆出信
44、托资金利息收入、信托租赁收入等。5、期货公司主要包括以下收入:代理手续费收入、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6、基金管理公司主要包括管理基金取得的管理费收入等。7、财务公司主要包括贷款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二)逻辑关系本表是金融企业关于收入项目的附表,主要填列申报表主表中收入的明细项目。本表主要分两大部分,基本业务收入(第2行至第15行)和其他收入(第17行至28行)。1、表间勾稽关系:第1行“基本业务收入”=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第16行“其他收入合计”=主表第5行“其他收入”。2、表内勾稽关系:第1行=第2+3+15行;第16行=第171
45、82428行;第18行=第19+20+23行;第24行=第25+26+27行。二、金融企业收入总额的确定(一)“基本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贴现利息收入、保费收入、证券发行差价收入、证券自营差价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汇兑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企业代垫的工本费、代邮电部门收取的邮电费。1、第2行“利息收入”:银行业的利息收入指银行办理各项信贷业务按规定计收的利息,包括:中长期贷款利息收入、短期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银团贷款利息收入、境外转贷款利息收入、外汇储备贷款利息收入、租赁利息收入、
46、个人贷记卡透支利息收入、单位贷记卡透支利息收入、个人消费贷款利息收入、买方信贷利息收入、卖方信贷利息收入、打包贷款利息收入、授信垫款利息收入、保险利息收入、国内信用证融资利息收入、协议透支利息收入、其他利息收入。2第3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指银行与中央银行及境内外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往来发生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存放央行收入、存放境内同业收入、存放境外同业收入、买入票据收入、拆放境外同业收入、拆放境内同业收入、返售资产收入、转贴现收入、议付赔偿金收入、调期利息收入、其他金融机构往来收入。3、第4行“中间业务收入”:填报金融企业中间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包括代理费、承诺费、安排费、担保
47、费、咨询顾问费和证券承销费收入等。4第5行“手续费收入”:指银行办理各项中间业务按规定收取的手续费,5、第6行“证券承销收入”:填报金融企业从事证券承销业务取得的证券承销的差价收入。6、第7行“自营证券差价收入”:填报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在自营证券买卖业务中,买入证券与卖出证券的差价收入。7、第8行“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填报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价格买入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将该批证券反售给其他企业以赚取差价的差价收入。8、第9行“受托投资管理收益”:填报接受委托进行投资管理的收入(亏损以“”填列)9、第10行“保费收入”:填报保险公司直接承保业务
48、所取得的保费收入,它应该直接取自损益表“保费收入”项目。10、第11行“分保费收入”:填报保险公司分入分保业务所取得的保费收入,它应该直接取自损益表“分保费收入”项目。11、第12行“追偿款收入”:填报财险公司“追偿款收入”科目的数额。12、第13行“基金收入”:填报股票差价收入、债券差价收入、债券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卖出回购证券收入和其他收入。13、第14行“汇兑收益”:填报金融企业进行外汇买卖和兑换外币等业务发生的汇兑收益。根据“汇兑收益”会计科目填列。指银行办理结售汇、外汇买卖折算收益、代客外汇买卖、自营外汇买卖、其他外汇买卖等业务,因汇价变动而获得的收益。14、第15行“
49、其他业务收入”:指银行取得的除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证券自营差价收入、汇兑收益及投资收益以外的其他营业性收入,(二)“其他收入合计”:为第17+18+24+28行计算填列。1、第17行“视同销售收入”:包括: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收入;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收入;其他视同销售收入。填报金融企业处置非货性币资产等按公允价值确认的收入。2、第18行“营业外收入”:是指除上述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外非正常生产经营的收入。3、第24行“税法确认的收入”:是指按照税收有关规定确认应当征收所得税的收入。金额等于第25行、26行、27行之和。三、相关税收政策依据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50、第八十四条规定,金融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取得的收入,应当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 1、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上确认收入的原则存在差异,金融企业在填列纳税申报表时,要根据税收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列。应计入收入总额的具体项目(1)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的处理对金融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性收入,如果能提供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的文件,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不能提供上述不计入损益的文件,则应计入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2)已核销呆帐、坏账收回的处理金融企业已核销的贷款、除贷款利息收
51、入以外的其他应收款项,所用准备金已在税前扣除或其损失已经在税前扣除的,在以后年度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计入收回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3)保险无赔款优待的处理金融企业纳税人取得的保险无赔款优待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4)国债利息的处理A:实行净价交易的国债,自试行之日起,纳税人在付息日或买入国债后持有到期时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付息日或持有国债到期之前交易取得的利息收入,按其成交后交割单列明的应计利息额免征企业所得税。 未实行净价交易的国债利息收入,即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库券的所得,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购买的国债未到期兑付而出售取得的收入,应作为应税收入,按规定
52、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购买(包括从二级市场购买)的国债到期(或分期)兑付所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但相关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其中,相关费用是指国债买卖过程中应支付的印花税和交易手续费,不包括以负债形式取得资金购买国债应当负担的资金成本。(5)金融机构国债手续费的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06号)的有关规定,金融保险企业经销、代销国债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属于应税收入范围,应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6)代扣代缴利息税手续费收入处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
53、)文件规定,金融企业代扣代缴储蓄利息税,可按所扣税款的2%提取手续费收入,对上述手续费收入应当按有关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7)承销国债利息收入的处理 承销国债是银行的一项特殊业务,从国债的整个出售、兑付期看,银行的承销国债利息收入、承销国债利息支出相等,不会出现实质的应税收入,但从某个纳税年度,由于存在跨年度兑付的现象,承销国债利息收支会存在不均衡现象,出现差额。因此,承销国债利息收入如作为应税收入处理,承销国债利息支出相应作为成本扣除;承销国债利息收入作为免税收入处理,承销国债利息支出作为免税收入的相应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3、其他有关收入项目的确认(1)银行的国债代办手续费收入应按规定缴
54、纳企业所得税。(2)银行收回不良资产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属于收回的已核销的呆帐贷款本息和坏帐损失,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属于收回的尚未核销的贷款本息,其超过贷款本金的部分,应作利息收入处理。(3)银行收回的以物抵债非货币财产,经评估后的折价金额,若高于债权并由银行支配的部分,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低于债权的部分,可按呆帐或坏帐损失的规定核销。以物低债财产变现与折价金额的差额,按财产转让的有关规定处理。(4)保险企业收回的尚未核销的贷款本息,其超过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的部分,应计入应税收入,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5)金融保险企业收回的以物抵债非货币财产,经评估后的折价金额,若
55、高于债权的金额,凡退还给原债务人的部分,不作为应税收人;不退还给原债务人的部分,应计人应税收入,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一切收入,金融企业的应税收入还包括:固定资产盘盈收入、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物资及现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接受的捐赠收入等第五章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附表一(3)基本结构及主要逻辑关系(一)概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2号领)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
56、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0号令)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1号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一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收入”不仅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也包括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依法组织的事业收入(含预算外收入)和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二)表间主要逻辑关系:第1行“收入总额”=
57、本表第2+11行第2行“财政补助收入”= 主表第4行“补贴收入”第3行至第7行累加数额 = 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第8行“投资收益” = 主表第2行“投资收益”=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 第4列第17行第9行“投资转让净收入” = 主表第3行“投资转让收入” =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6列第17行第10行第11行的合计数 = 主表第5行“其他收入”第12行“准予扣除的收入总额第1322行。第23行“应纳税收入总额”第1行第12行第24行“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第23行/1行。 二、具体填报要求及相关政策1、表中第1至11行,填写纳税人的所有收入项目。2、
58、第1行“收入总额”=本表第2+11行。填写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含免税收入)。3、第2至11行按税法规定的权责发生制调整后的金额填写。4、第2行“财政补助收入”:等于主表第4行“补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直接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来源于会计科目“财政补助收入”。5、第3行至第7行累加数额:等于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6、第3行“上级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这里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只能用自身组织的收入和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给其所属的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转拨的事业经费只能计入“
59、财政补助收入”,不能作为“上级补助收入”拨给所属事业单位。来源于会计科目“上级补助收入”。7、第4行“拨入专款”: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专项资金。来源于会计科目“财政补助收入”。 8、第5行“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其中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9、第6行“经营收入” 指事业单位开展除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
60、助活动以外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10、第7行“附属单位缴款”:填报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包括附属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和附属的企业上缴的利润等。来源于会计科目“附属单位缴款”。 11、第8行“投资收益”:金额等于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 第4列第17行。据以填报主表第2行“投资收益”。来源于会计科目“其他收入”、“投资收益”。12、第9行“投资转让净收入”:金额等于附表三“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6列第17行。主表第3行“投资转让收入”。来源于会计科目“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材料合同范本
- 动产汽车互易合同范本
- 企业投资期权合同范本
- 2024年徐州市凯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劳动关系合同范本
- 2024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沣东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台州仙居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4鞍钢资本金融管理业务人才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出售环卫用车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II》教学大纲
- 代工生产合同范本
- 瑜伽课程合同转让协议书范本
- 个人经营性贷款合同模板
- 人教版英语2025七年级下册 Unit1Animal Friends教师版 语法讲解+练习
- DeepSeek新手入门教程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2025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 2024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