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_第1页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_第2页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_第3页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_第4页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荷塘月色朱自清授课人:魏薇第一课时预习检测3作家简介2理清文脉细读课文导入新课145播放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凤凰传奇)思考:这首流行歌曲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表达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说说你的理由。导入新课1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 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是清华园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解题说学情作者简介2识记文学常识朱自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

2、。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说学情字音袅娜(nio)蓊蓊(wng)敛(lin)裾 羞涩(s) 独处(ch)酣(hn)眠 弥(m)望 颤(chn)动 霎(sh)时 参(cn)差 脉(m)脉 倩(qin)影 煤屑(xi) 踱(du)步 字形 斑驳 没精打采 丰姿 预习检测3说学情思考: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哪些段落在具体描写荷塘月色呢?试着为文章分段落。明确: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3、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理清文脉4思考: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做适当的标注与点评。明确:第1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第2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第3段:什么都可以不想,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第6段: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7、8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9自然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情感复杂,不单有“喜悦”朗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1.用下划线标出它所描写的景物,并思考作者写的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明确:先总写荷

4、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动。2.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拟人、叠词、通感。细读文章主体月下荷塘 检查微课学习效果通感修辞思考:什么是通感?你能找出文中含有通感手法的句子吗?明确: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5、洗过一样”的视觉,和朦胧的梦境构成通感。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了通感。D.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前者从嗅觉角度描述,后者从听觉角度摩声。用心欣赏这段背景音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听后感。小组交流展示作品作业布置(第1课时)1.预习5、6自然段,用课上分析的第4自然段的分析方法,进行标注。2.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自读采莲赋、西洲曲。第二课时采莲赋、西洲曲3探究情感2课堂小结细读课文14说学情朗读第5

6、段,思考:1.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明确: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2.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明确:泻、浮、洗、笼。细读课文1细读文章主体荷上月色朗读第6段,思考: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明确: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2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明确:找出有关词语,重重阴阴隐隐约约3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明确: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细读文章主体荷塘四周再读文章,结合第1课时的笔记,理清作者游踪。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展开的,为排遣不宁静,作者

7、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作者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结合第1课时笔记,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探究情感路线2难句赏读小组讨论: 如何理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如此的孤寂和失落之痛呢? 明确: 短暂的独处之后,作者仍要回到令人愁闷的现实中,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会分外的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

8、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n)女,荡舟心许;鷁(y)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书中被删除的部分: 从荷塘出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为什么作者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呢?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现实的不满,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作用: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大革命失

9、败的背景)。品读采莲赋西洲曲3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颇:很。怎样不宁静?煎熬、挣扎、困惑、迷惘、徘徊、烦闷。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散文中称为“文眼”。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课堂小结4 朱自清先生在感受“月下荷塘”和“荷上月色”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独处”的心灵感受和现实与内心构成的独特意境之中,当直觉到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地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帮助和补充。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作者用神来之笔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的“荷塘月色”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一体!写景是为了抒情,情景交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