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要点_第1页
4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要点_第2页
4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要点_第3页
4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要点_第4页
4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7讲应急设施的优化选址问题问题(AMCM-86B题)里奥兰翘镇迄今还没有自己的应急设施。1986年该镇得到 了建立两个应急设施的拨款,每个设施都把救护站、消防队和警察所合在一起。图17-1 指出了 1985年每个长方形街区发生应急事件的次数。在北边的L形状的区域是一个障 碍,而在南边的长方形区域是一个有浅水池塘的公园。应急车辆驶过一条南北向的街道 平均要花15秒,而通过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平均花20秒。你的任务是确定这两个应急设 施的位置,使得总响应时间最少。图17-1 1985年里奥兰翘每个长方街区应急事件的数目(I)假定需求集中在每个街区的中心,而应急设施位于街角处。(II)假定需求是沿包

2、围每个街区的街道上平均分布的,而应急设施可位于街道的 任何地方。1若干假设1、图17-1所标出的1985年每个长方形街区应急事件的次数具有典型代表性,能 够反映该街区应急事件出现的概率的大小。2、应急车辆的响应时间只考虑在街道上行驶时间,其他因纱(如转弯时间等)可 以忽略不计。3、两个应急设施的功能完全相同。在应急事件出现时,只要从离事件发生地点最 近的应急设施派出应急车辆即可。4、执行任何一次应急任务的车辆都从某一个应急设施出发,完成任务后回到原设 施。不出现从一个应急事件点直接到另一事件点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一个地点发生 事件的概率都很小,两个地点同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更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3、)。2假定(I)下的模在假定(I)下,应急需求集中在每个街区中心。我们可以进一步假定应急车辆只 要到达该街区四个街角中最近的一个,就认为到达了该街区,可以开始工作了。按假定 (I),每个应急设施选在街角处,可能的位置只有6x11=66个。两个应急设施的位置的 可能的组合至多只有66x65/2=2145个。这个数目对计算机来说并不大,可用计算机进 行穷举,对每种组合一一算出所对应的总响应时间,依次比较得出最小的响应时间及对 应的选址方案。具体算法是: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该镇的西北角为原点,从北到南为X -轴正方向,从西到东为y- 轴正方向,在南北、东西方向上分别以一个街区的长作为单位长,则街角的坐

4、标(X, y) 是满足条件0 X 10,0 y 5的整数。而每个街区中心的坐标具有形式 (i + 0.5, j + 0.5),其中i,j是满足条件:0 i 9,0 j 4的整数。如果不考虑障碍和水 塘的影响,同应急车辆从设在(X,y)点的应急设施到以(i + 0.5, j + 0.5)为中心的街区的 行驶时间等于t(X, y, i, j) = 15(1 X - i - 0.5| - 0.5) + 20(y - j - 0.5| - 0.5)=15(1 X - (i + 0.5)| + 20|y - (j + 0.5)| -17.5) 秒 TOC o 1-5 h z 记p(i, j)为以(i +

5、 0.5, j + 0.5)为中心的街区的事故发生频率(即在图上该街区所标的数 字)。如果应急设施设在(X , Y),(X , Y )这两点,总不妨设X 匕,设施从A迁到C点。(Pd Pc 的情况同理)。为了便于比较迁移前后的总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我们先作下面两个假 设(其中所说的“旧”是指设施迁移前的情况,而“新”则是指迁移后的情况):(1)应急设施从A搬透到C后,两个旧的责任区匕,匕先仍分别由C和B负责救助, 暂不改变。如果在这样不改变责任区的情况下都能证明总响应时间不增加,则再进一步 合理调整C、B的责任区还可能进一步缩短(至少不会增加)总响应时间,更加说明搬 迁方案的优越。(2)搬迁后

6、从新设施C到旧区域Uc中的任何一点P的救助路线为:从C出发离开 CD,沿原先A的的旧的救助路线到P。从C到旧区域Ud的任何一点P的救助路线为: 从C出发沿CD (经过A)到D,再沿原先A的旧的救助路线到P。设应急车辆从A到C的行驶时间为T。则按(2)的行驶路线,Uc的点到设施的路 程都减少了 AC,行驶时间减少T,总响应时间减少PT U的点则相反,路程都增加 AC,行驶时间都增加T,总响应时间增加PT。由于P P ,P TPT,总响应时间 DC D C D减少量超过(或等于)增加量,总的效果是减少了(或不改变)总响应时间,设施搬迁 后的位置比原来更优,至少同样优。假设(2)的路线不一定是最短路

7、线。如果再进一步选择最短路线,则还有可能进 一步缩短新设施方案的总响应时间,更加说明其优越性,假设(1)的责任区的贡分不 一定是合理的,可以再进行调整,将街道上的每一点划给离它最近的设施的责任区,这 样又可能再减少新设施方案的总响应时间,再一次增加它的优越程度,这样就证明了新 设施比旧设施更优,或同样优。因此,在假定(II)下,仍可设应急设施设在街角处。于是与假定(I)的情况类似 地可用计算机穷举算出答案来,对任一对候选的应急设施位置A(X ,Y ),B(X ,Y ),(坐1122标为整数),求出每一条街道CD的总响应时间,将所有街道的总响应时间相加就得到这 一选址方案的总响应时间。进行比较就

8、可得出最短的总响应时间及对应的选址方案。CD 的总响应时间的计算方法已在前面讲过。并且由于设施都设在街角处,只要将CD分成 两个责任段(在多数情形下实际上只有一个责任段)CE,ED,将这两个责任段的事故 频率分别集中在它们各自的中点计算就可以了。计算结果:应急设施以设在点(2,3),(7,3)时最优。在假定(II)之下本题还有一种更简单一些的近似算法。按照这个算法,假定(II) 和假定(I)下得出同样的答案。我们将假定(I)和假定(II)进行比较。首先,既然 已经证明在假定(II)下应急设施仍应设在街角处,这就与假定(1)相同了,只是对每 一对候选位置A、B计算总响应时间时的算法不同。我们考虑

9、每一个街区和它周围的四 条街道在两种不同假设下算出的总响应时间有何不同。注意大部分街道都是街区的分界 线,属于两个街区共同所有,分担两个街区的事故频率。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街道顺着 街道方向剖开成为两部分(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认为每半部分各只属于一个街区, 只承担这一个街区的事故发生频率,不用再将两个相邻街区的频率相加。求出所有这些 “半边街道”的总响应时间之和,也就是整个城镇的总响应时间了。现在我们来看在假 设(II)下围成每个街区的四条边(“半边街道”)的总响应时间。如果这四条边处在同 一个责任区中,我们称这个街区为非边界街区。在计算非边界街区的四条边的总响应时 间时把它们所分担的事故频率

10、各自集中在它们的中点。相对的两条边分担的事故频率相 等,在求它们的响应时间之和时可以用这两条边各自的中点到应急设施的行驶时间的平 均值T乘上它们的事故频率之和(即每一个的事故频率的两倍)来计算。但这个平均值 T就是街区中心到应急设施的行驶时间,(想象有穿过街区中心的东西方向南北方向的 道路供行驶)。因此,可以把相对两边的事故频率集中在街区的中心,从而把整个街区 的事故频率集中到街区中心。设这个街区的中心M的坐标为(i + 0.5, j + 0.5), (0 i 9,0 j 4是整数),而这个街区所属的应急设施A的坐标为(X, K),则这个街区 周围的四条街道到A的平均行驶时间就等于15|X -

11、 (i + 0.5)| + 20|Y - (j + 0.5)|秒(2)将这一结果与假定(1)下从A(X,Y)到这个街区救助的行驶时间t(X,Y,i, j)(见前面(1) 式)相比,只相差一个常数17.5秒。换句话说,按假定(1)只要求应急车辆到达街区 的最近的一个街角,而现在相当于要求车辆继续行驶到街区的中心(假定存在着可供车 辆行驶的穿过该中心的东西、南北两条道路)。如果在假定(1)下也改为要求车辆行驶 到街区中心,则每一种选址方案的总响应时间增加一个常数,最短的总响应时间也就增 加一个常数,而方案的优劣不会因此改变,原来的最优方案仍然最优。但这样一来在两 个假定下对非边界街区的总响应时间的

12、计算方法就完全相同了。唯一有区别的地方是被 责任区分界线一分为二的街区。在假定(I)下是按该街区中心所在责任区将它整个划 归这个责任区。按假定(II)则将街区分成两部分,分别属于两个责任区,这样可使这 个街区的总响应时间比按假定(I)略小一些。在假定(II)下,如果在计算时对所有的 街区也按街区中心的归属将这个街区全部划入一个责任区,这样算出来的就是近似的总 响应时间,而按这样的算法得出的最优解就是近似的最优。而这个近似的最优解必定就 是假定(I)下的最优解(2,3)(6,3),无须重新计算。在假定(II)下精确计算这 个方案的总响应时间,与前面用计算机求出的真正的最优方案(2, 3),(7,

13、 3)相比较, 只相差1秒钟。考虑到原始数据(街区的事故次数)本身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代表今后的 事故频率,1秒钟的误差应该说是在允许范围,并不能说明用近似算出的解就一定不是 最优,在实际中完全可以当最优解来用。更何况,即使在假定(II)下,如果采用方案(2,3),(6,3),则每个街区都整个的在一个责任区中,没有哪个街区被分割开来分别划 进两个责任区;而方案(2,3),(7,3)却将5个街区分割开了,这给应急设施进行救助带 来不方便,权衡利弊,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按假定(II),方案(2,3),(7,3)比方案(2,3),(6,3)的总响应时间约少1秒钟, (分别为5121.4秒、5122.5秒

14、)。但考虑到实施救助的方便起见,宁肯采用方案(2,3),(6,3)。3算法的进一步讨论以上算法是建立在用计算机进行穷举的基础上,可以称为:算法1计算机穷举法。穷举的方法当然可以说是笨办法,它对一些明显不优的位置仍要一个个去验证,这 实在显得太笨。但穷举的办法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再证明最后答案的最优性。 这个答案已经和所有的别的可能方案都比较过了,比它们都优,最优性已经得到证明。 本题的一个特点是需要穷举的可能方案的数目不大,用计算机进行穷举所花的时间很 少,因而是可行的,也是优越的。但假如考虑更一般的城市,街道数目较多,且应急设 施的个数也可能不止两个,而是更多,则计算机所花时间将会大大

15、增加。能不能有一种 非穷举的有效算法呢?可以考虑采用如下的方法。算法2逐次改进法:它的基本想法是先从一个初始的方案(不一定最优)出发, 逐步加以改进,直到得到一个不能再改进的方案,就有可能是最优方案,具体作法是:先任选两个位置(坐标为整数的点)气,8。作为应急设施A,B的最初的选址。比如 可选A (0,0),B (10,5),即选这个城镇的西北角、东南角分别作为A ,B。(当然也可一开 0000始凭直觉将A。,B0选得更好一些,更快地达到最后结果)。试考虑将设施A向东、西、南 或北四个方向各移动一个街区(即将A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B暂 时不动,看总响应时间如何变化。(当然,如

16、果在某个方向上已经不可能移动,即已经 处于城镇的边界,就不考虑这一方向上的移动)。如果向某一方向上的移动引起总响应 时间的增加(或不变),这一方向不是好方向,再换另一个方向试试。如果向某一方向 的移动引起总响应时间的减少,这一方向就是好方向,将A向这一方向移动一个街区(从 A0移到A,以A,B的新位置作为出发点重新向各个方向试探。如果A向四个方向的移 动都不能缩短总响应时间,则将A固定不动,再试B的移动,直到B向四个方向上的移 动都不能缩短总响应时间,再考虑A的移动。这样将A,B两个设施轮流移动以优化方案, 直到不能再优化为止:即A,B中任何一个向任何方向的移动都不能使总响应时间再缩 短。这时

17、这个优化过程就收敛了,我们可以认为找到了最优方案。如果从我们刚才所说 的两点(0,0),(10,5)出发,采用假定 的算法,进行逐次改进,最后就收敛于(2,3),(6.3)这两点,已经知道它确实是最优方案。能否证明:从任意两点出发都收敛于最优方案?从数学理论上讲,这样的逐次改进 的方法达到的是“极好值点”,而不一定是“最好值点”。即:将总响应时间广作为两个 应急设施位置的四个坐标x ,y,x ,y的函数,用逐次改进法所得到的是函数的极小值1122点,但不一定是最小值点。如果能证明这个函数只有一个极小值点,它也就是最小值点。 但这一般是不成立的,即使成立也是很难证明的。比如本题。如果从(4,0)

18、,(4,5)这 两点出发,就会发现最后收敛于(4,1),(5,4)这两个位置,不是最优方案。(按假定(I) 的算法,方案(4,1),(5,4)的总响应时间为3355秒,而方案(2,3),(6,3)和(4,1),(5.4)。由于选择的初始位置不同,逐次改进后分别收敛于这两组位置。初始的两个点 的横坐标比较接近的,容易收敛于后一组解。反之一般收敛于前一组解。对本题来说, 由于城镇的形状是东西方向窄,南北方向宽,从直观上讲,一开始选的两个点应该一个 偏北,另一个偏南,这样才使每个责任区中相距最远的点的距离都不大,总响应时间才 不会太大。如果选的两个位置呈东西方向排列(即械坐标很接近),如上面所说的(

19、4,0),(4.5)两点,则两个责任区都是南北方向上的长条,责任区西北端的点和东南端的点相 距很远,总响应时间显然不会小,因而一开始就是不合理的,收敛过程也就容易误入歧 途。由此可见,上述的逐次改进法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但在实用上却是可行的,只要 最初的两个位置不是选的太不合理,实际上仍能得出最优解。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初始 位置出发多试几次,如果经过收敛得到若干个不同的解,再通过比较从这些解中选出一 个最优的就行了。不过,就本题来说,计算机穷举法计算量本来就不大,在理论上又没 有漏洞。逐次改进法虽然可以提高一些速度,但仍然不能用手工计算,反而带来理论上 的缺陷,似乎还是得不偿失,不如计算机穷举

20、法来得干净利落。4最优解满足的条件上述的逐次改进法,试图改进计算机穷举发不管好坏一概穷举的“穷举”之处,但 它自己也同样笨拙:一开始的初始位置随便乱选,也是不管好坏;试探的时候不管怎样 只走一步,而不敢向好的方向大踏步的改进。能不能将它再改进一下,使得能比较容易 判断方案?为此,先来考察一下最优解到底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即使不能得出充分 条件,哪怕得出一些操作方便的必要条件也行。说起来也简单,最优满足的必要充分的条件是: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将它改进。当然, “任何方法”是难以操作的;谁也不好担保他所找到的方法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方法。但 是,如果找到一种方法将它改进,就足以说明它不是最优。因此,最优

21、解满足的必要条 件:用你所找到的方法不能将它改进,这一条件比较操作,前提是必须尽量找到一些方 法,使得用你的方法不能改进的解很少。下面就给出一个这样的方法。先将问题简化,改为:只设一个应急设施。此是存在非穷举的有效算法如下。这个 方法有些类似于求质点系统的力学重心(但只是类似而并不完全相同),为叙述方便, 不妨称为“重心法”。设应急设施的最优位置在A点,其坐标为(X, K)。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如果A点北 面(即横坐标X)的街区的事故发生的频率悬殊很大, 则将设施向事故较多的那个方向移动就可以减少总响应时间,从而将方案改进。因此, 最优位置A应使得它的北面和南面发生事故的频率尽可能相等,换句话说

22、,北面发生的 事故应当尽可能接近整个城镇事故总数的一半。同理,它的东面和西面的事故频率也应 该尽可能相等,西面发生的事故应尽可能接近事故总数的一半。为此,对横坐标0 x 10的每个整数值定义x-事故频率函数p(x),它等于所有满 足条件, 1时p(x) - p(x -1)就是横 坐标等于x的5个街区的事故频率之和。因此p(x) - p(x-1) 0。而且,这本题的数据 而言,p(x) - p(x -1) 0对=1,2,9,10成立,p(x)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P = p(10)就 是整个城镇的事故频率总和,本题中P = 109。按照上面的说法,最优解4(X,K)的横坐 标X应使|p(X)-P/

23、2|最小。这样的X最多只有两个(分别大于和小于P/2 )。就本题 的数据而言,计算得:i = 0 -10 时 p(i)依次为 0,15,28,38,47,65,78,85,92,99,109。p(4) = 47最接近P/2 = 54.5,故X = 4。同样,对纵坐标0 y 5的每个整数值定 义q (y)为满足条件j H,则移动设施的总效果是总响应时间减少,方案优化,原 方案不优。如果设U的事故总频率为p,则按照原来的假设,U (由U,V组成)中的事 00201故频率p + p大于U中的事故频率p。如果p + p比p大得太多,以至于从p + p中 201120120减去p后所得的p仍大于p,原来

24、的方案就不是最优了。我们证明:当x丰X时一定 021是这样。先设p(X) P/2。(比如本题p(4) = 47 54.5,就是这样。)如果x X,则 x +1 X,p(x) p(x +1) p(X) P/2, p(x) P/ 2 P 一 p(x +1)。考虑将设施从旧位置 (x, y)移动到新位置(x +1, y),则p(x)就是旧设施北面的事故总数,P - p(x +1)就是新 设施南面的事故总数。既然p(x) X +1 的情形,贝V p(X) P/2 p(X +1) p(x -1) P/2 P - p(x), 将设施从(x, y)移到(x -1, y)可以优化。除x X +1外,xu X的

25、唯一可能是 x = X +1,p(X) P/2 P/2 - p (X ).P (X) P - p (x +1),即(x, y)北面 的事故比(X +1, y)南面的事故多,将设施从(x, y)(即(X +1, y)向北移到(x, y)可以引 起优化。这就在p( X) P/2的情况,同理可以证明同样的结论。同理还可证明:当y u Y时(x,y)也一 定不是最优,结果只剩下(X, Y)才有可能最优,因而也就确实是最优。现在回到原题条件,考虑设两个应急设施的情形,假如按前面所说的算法2,指定 了两个点气,8作为应急设施的候选位置,这一组位置是否已经最优了?如果不是,有 什么方法较快地改进它,而不要一

26、步一步地试探着前进?我们可以先按设施的两个候选 位置气,气划定它们的责任区匕0,匕。的范围,将每个街区(按假定(I)或街道上的每 个点(按假定(II)划给离它最近的设施的责任区。到两个设施的路程相等的,任意划 给一个责任区。然后,在每个责任区内可以按前述的“重心法”各找到一个的最佳位置 A ,B。用A ,B分别取代A ,B,即使在不调整责任区的情形下已经能够说明方案被优111100化了。如果A ,B的位置与A ,B不完全相同,责任区也可能发生变化。按设施的新位置 1100A、B1重新划定责任区。在两个新的责任区范围内再一次用“重心法”各选一个新位置。 这样,调整责任区范围和在每个责任区内寻找最

27、优位置交替进行,每进行一次都使方案 得到优化。这个过程必定收敛(因为方案不能无穷地优化下去),即设施位置及责任区 范围都不能再改变。这就达到了这个方法所能找到的最优方案。以上方法可以作为算法3,仍称为“重心法”(因为它是在两个责任区内分别用重心 法求最优位置)。而且,在实际计算时,可以颠倒一下顺序:第一步不先选两点位置, 而先按某种方案将所有街区划分成两个区域,作为最初的责任区,要在责任区内分别用 重心法求出两个点。重心法通常都比算法2的一步一步改进要快,很快就可收敛到一组不能再改进的方 案,收敛后是否就得到了最优解?与算法2的情形类似,仍然不能肯定,很可能与一开 始划定责任区范围的方式有关。

28、使用重心法时,还应当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改变责任区,AB1在各自的责 任区内当然是最优位置,一移动就会使总响应时间增加,设增加量为,1。但如果移动后 引起责任区改变,则调整责任区可再使总响应时间减少某个12,假如移动的方式选得适 当,使七 ,则方案仍然获得改进。这说明,在用重心法达到收敛后,还应该用算法 2再试探一下,看是否还有改进的余地。不过,不需要具体计算出总响应时间,只要考 察总响应时间的增减情况就行了。由于试探时设施只移动一步(一个街区的长度),引 起的责任区改变只有半步,t 一般都很小,实际上很难使t t,要使t比t更小,将22112责任区内已经达到最优位置(X, Y)的点的坐标

29、X (或Y)变动为X 土 1 (或Y 土 1)时应 尽量使频率函数值p (X 土 1)(或q (Y 土 1)仍很接近P/2,这里p是该责任区内的事故 频率总数。但要 p(X) - P/2与(X 土 1) - P/2 (或 q(Y) - P/2与q(Y 土 1) - P/2)都很接 1111近于0,只有它们符号相反时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只考虑(X, Y)向事故多的方向上的 移动。下面用重心法来计算本题的最优解。由于收敛速度很快,可以用手算实现,只要第 一步的责任区划分得不是太不合理,求出的也的确是最优解。先在假定(I)下计算:考虑到城镇是长方形,很自然先用沿东西方向的直线x = 5将城镇分成同样

30、大的南、 北两块(各含25个街区)U 1,V1,这样做的理由是:可以使每块内部点与点之间的最远 程不会太长,有利于降低总响应时间。分别计算这两块的频率函数得:北块:x-频率函数值:0,15,28,38,47,65; y -频率函数值;0,16,23,36,50,65。南块:x-频率函数值:0,13,20,27,34,44; y -频率函数值:0,9,17,21,33,44。北块:x-频率函数值最接近65/2=32.5的是28,y -频率函数值最接近65/2=32.5 的是36。最优点1的坐标为(2,3)。同理可算出南块的最优点为q(7,3)。再划分A ,B的责任区;横坐标为4的四个街区的中心离

31、A ,B的路程相等,划给A11111或B都可以。如果划给A,则就是原来的责任区方案U ,V,设施位置不能再优化。考 1111虑将它们划给,则新的责任区U2,V分别由北面的20个街区(横坐标 3的)和南面 的30个街区(横坐标 4的)组成。对这两块重新选最优点。U2的最优点仍是A1(2,3).V2 的最优点变成B2 (6,3)。A ,B的责任区仍只能分为U ,V,各自的最优点当然还是A ,B,已不能再优化,122212将它们作为最终答案。(与算法1的结果比较知它们确实是最优)。再在假定(II)下计算:第一步:仍先平均分成南、弱两个相等的区域U ,V,最优点仍分别为A (2,3),B (7,3)1111第二步:A1,B1的责任区的边界为直线x = 4.5,它将横坐标为4的5个街区都沿东 西方向剖为两半,各属于一个责任区,这些街区的事故频率总和18也被这两半所平分, 各占9。仍将A的责任区记为U ,B的责任区记为V。则U的x-频率函数值为 121220,15,28,3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