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共13页)_第1页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共13页)_第2页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共13页)_第3页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共13页)_第4页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共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yunshng-dngw)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答:原生动物虽然由一个(y )细胞组成,但是它具有(jyu)具有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与多细胞的动物的器官相似。鞭毛,纤毛,肉足是运动的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觉胞器。因此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各种生物以物种的形式作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通过有性生殖,呈现统一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这样就形

2、成了亚种。学名:国际上规定必须用林奈创造的双名法给物种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双名法: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个亚种名。sp.:种名不能确定的情况。sp. nov.:新种idae出芽生殖:由亲体上生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有的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结合生殖: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

3、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核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又叫单雌生殖。(无性)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均黄卵:卵黄含量,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少,分布较均匀,如文昌鱼和哺乳动物的卵。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细胞质分布在卵的周围。这种卵主要存在于昆虫中。端黄卵:含卵黄较多,分布偏向一端,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动物极:,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植物极: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受精: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体外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在体外进行的。体内受精:雄性利用外生殖器(阴茎)直接把精液

4、送到雌体的输卵管内,精子与卵在雌体内相遇进行受精囊胚: 卵裂后,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球状胚称作囊胚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分化出内胚层(picng)、外胚层以及原肠腔。端细胞(xbo)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xbo)分列出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到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原口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均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体腔:中胚层之间裂开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又称真体腔或裂体腔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面的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两个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渐扩展而形成中胚层。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低等脊索动物)均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5、。变态发育:个体从卵中孵化出来,要经过一段幼虫期才能发育成成体。幼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体不同,需经过复杂的变态过程才能发育成成体。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侧生动物:从原生动物演化而来,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缺少亲缘关系,水中常附着在岩石、贝壳、水草上营固定生活。 2.多孔动物:又称侧生动物。同上。3.领细胞 :侧生动物的两层细胞中的内层细胞。4.中央腔:内层的领细胞围成一个较大的空腔。5.胚层逆转:受精卵有丝成分裂8细胞,再分裂为16细胞,继续分裂成48细胞,进入囊胚期,囊胚的小细胞伸出鞭毛,大细胞一端形成开孔并向外包,里面变成外面形成两囊幼

6、虫,然后小细胞内陷形成具有双层细胞成体。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生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7.后生动物 :体壁上具特有的刺细胞,双胚层动物,动物全部水生,具有辐射对称的动物。8.刺胞动物 :又名后生动物。同上。9.辐射对称: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具有多条对称轴。 10.消化循环腔:后生动物内胚层细胞围成的空腔。11.细胞外消化: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12.细胞内消化:内胚层的皮肌细胞能伸出伪足将食物包起来,进行的消化。 13.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内含一个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条刺丝,外侧有一刺针,当受到刺激时,刺丝翻出,射出毒液的细胞,其中刺细胞在触手部分布

7、最多。14.两侧对称:只有左右之分,具有一条对称轴。15.中胚层:在内外胚层之间增添的一层细胞 ,称为中胚层。16.原肾管:由身体两侧的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始排泄器官。17.皮肤肌肉囊:表皮细胞、基膜、肌肉层紧贴在一起,构成了皮肤肌肉囊(体壁)。 18.焰细胞:原肾管的基本(jbn)单位,中空,内有一束纤毛摆动,似火焰,故称焰细胞。 19.受精囊:储存精子的囊状体,当卵巢排卵时,精子从囊内放出(fn ch)与卵结合。 20.合胞体:有的种类(蛔虫)表皮(biop)细胞之间的界线消失,形成多核的合胞体 21.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吸附在质膜上含大分子物质的液体微滴或微粒,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小囊泡,

8、逐渐向细胞内移动的主动转运过程。 22.米猪肉:就是含有寄生虫幼虫的病猪肉。瘦肉中有呈黄豆样大小不等,乳白色,半透明水泡。象是肉中夹着米粒,故称米猪肉。 23.假体腔 :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肉层。24.储精囊 :功用储存精子和提供精液的分泌物,内含有黏液、果糖(精子能量)、凝集酵素、抗坏血酸、前列腺素。25.交接刺 :在泄殖腔的背面有一交接刺囊,囊内有一对交接刺,交配时能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体内26.泄殖腔 :射精管与直肠汇合于体末的泄殖腔。27.橡皮病:寄生成虫的机械刺激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寄主淋巴管壁增生,造成淋巴液不能流动,使淋巴管扩张或胀裂

9、。 流出的淋巴液进一步刺激组织增生,使寄主局部的皮肤在腿部,腿能增粗到75 cm。这就是常说的“橡皮病”。28.咀嚼器 :位于咀嚼囊内,用来研磨食物的器官。29.同律分节:体节不但外表相似,而且内部神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也按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似的分节现象称同律分节 30.真体腔 :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空腔。31.疣足 :不是真正的附肢,而是体壁的扁平突起,中央是空的,与体腔相通,无关节的运动器官。32.闭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始终按一定方向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和体腔液完全分开,称闭管式循环系统。33.后肾管 :一条两端开口(原肾一端开口)的盘绕细管,一端开口于

10、前一体节的体腔内 (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并直通体外(肾孔)。由中胚层形成。34.索式(链状)神经系统 :“脑”由1对咽上神经节愈合而成。由脑发出左右2条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由此向后的腹神经索纵管全身。腹神经索是由2条紧密、平行排列的神经链合并而成的。在每个体节中都有1个膨大的神经节。每个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布到体壁和内脏器官35.生殖环带:第1416体节上的刚毛消失,皮肤增厚,形成生殖环带。思考题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dngw)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答:海绵(himin)动物结构组织原始,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消化腔,无神经,被认为是最原始(yunsh),最低等的

11、多细胞动物由于它的身体和机能存在诸多的特殊性,使得它没有成为正真后生动物的祖先,而是朝着十分特化的方向发展。故称它为动物演化的一个侧支。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答:辐射对称。 两胚层。 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 有口无肛门。 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 仅有组织的分化。 有原始神经系统(网状神经)。 有刺细胞。 多数有骨骼。 体型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之分。水螅型圆筒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圆盘形,营漂浮生活。 海产种类有浮浪幼虫期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生物,是进入组织分化和器官发生阶段的动物,以后其他后生动物都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所以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2、3.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答: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出现的中胚层对动物机能和结构的复杂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形神经系统。4.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群?答:原腔动物具有假体腔,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具有假体腔的动物是多系起源,因此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 主要包括线虫动物门,线性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内肛动物门。5.为什么说环节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 它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其在蠕虫内中它的有机体和生理功能都达到完

13、善和高等发展的程度;环节动物出现身体分节,真体腔,原始附肢,后肾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和链状循环系统。一、名词解释内脏团:是软体动物内脏器官所在的部位,常位于足的背面。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种类的内脏团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外套腔:软体动物包围内脏团的表皮。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xngchng)的膜状构造,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其外层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xngchng)贝壳。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不局限在血管(xugun)中流动,而是充满整个体腔,内脏器官浸泡在血液中。 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一种幼体形态,身体呈陀螺形,并被有担轮毛。 漏斗

14、:乌贼的运动器官,位于头的腹面。 墨囊:是软体动物头足类体内连接肠道的一个器官,能分泌墨汁。 精荚:是雄性乌贼运送精子的一个特殊构造,交配时精荚被送入雌体中,然后精荚破裂,放出精子。异律分节: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体节又进行了分化和组合,使身体出现了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体段,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分节现象称异律分节。节肢:指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肌肉,不仅分节,而且节与节之间有能活动的关节,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 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在身体外面的一层几丁质组织,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 节肢动物的体表有一层坚硬的骨骼,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称外骨骼。它有保护身体和防止

15、水分蒸发的作用。 血腔:指开放式循环的动物的体腔,它们的体腔中充满血液,故称血腔。 书鳃:水生节肢动物的一种呼吸器官,如鲎。 书肺:蜘蛛的呼吸器官。 绿腺:甲壳动物的一种排泄器官,位于触角基部,也称触角腺。 马氏管: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腔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复眼:是节肢动物的主要感光器官,有许多小眼组成,可以感觉物体的形状、颜色、距离、运动和光的强度等。 触角腺:甲壳动物的一种排泄器官,也称绿腺。 咀嚼式口器:适于取食固体食物。由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和舌组成。如蝗虫的口器。 刺吸式口器

16、:上颚和下颚延长成口针,可刺入动物皮肤或植物组织中,吸食血液或汁液。如蚊子。 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能促使昆虫蜕皮。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能保持幼期虫态。 贮精囊:即储精囊,雄性用于储存自己精子的器官。 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 3个阶段(无蛹期),幼虫和成虫形态、生活习性相似。如蝗虫。 完全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成成虫,这种变化称变态。完全变态是指生活过程中有4个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和成虫无论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不同。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为两侧对称,而成虫演变成了辐射对称,这种辐射对称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它

17、与腔肠动物的原始辐射对称截然不同。 皮鳃:是棘皮动物如海星的呼吸和排泄器官。位于体表,呈泡状突出,外层为上皮,内层为体腔膜,其内(q ni)有体腔液流动,借以交换气体和排泄废物。二、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gun x)?根据是什么?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tzhng)是: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常具贝壳;三胚层,两侧对称(腹足类为不对称),次生体腔极度退化,开放式循环系统(头足类为闭管式循环),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肺呼吸,以后肾管排泄。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

18、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在进化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节动物向活动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2、腹足纲的不对称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变来的。从化石种类和个体发育证明:腹足类曾经是两侧对称的,长期爬行的结果,使足发达起来。当遇到刺激时,原来低矮的贝壳不能把足和身体完全遮盖起来,为此贝壳逐渐增高。但这样的体型增大了水流阻力,运动时难以维持平衡。结果内脏团和贝壳逐渐向后倾斜。这样虽克服了运动阻力,但体后外套腔的开口却被遮盖住了,使鳃不能正常呼吸,肛门排泄受阻,于是内脏团逐

19、渐发生了180度扭转,这样就使得鳃和肛门转到了身体前端。3、试述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主要原因有: (1) 有分节的附肢,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扩大生存领域有很大的意义。 (2) 有的类群(昆虫)有翅,有利于觅食、避敌、求偶和扩散。 (3) 有几丁质外骨骼,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4) 繁殖量大,如昆虫的产卵量很大,即使大部分个体死亡,也能繁衍后代。 (5) 有的类群(如昆虫)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提高了呼吸效率。 (6) 有变态现象。扩大了生存和取食范围。 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主要原因。4、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

20、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答:该门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成体的身体呈次生性辐射对称;表皮下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有一套相对封闭的水管系统;没有专门循环系统,但有独特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通过皮鳃完成呼吸和排泄;属于后口动物。由于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后口动物,本门动物与更高等的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它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脊索动物 一、名词解释 1、脊索和脊柱:脊索是身体背部(bi b)其支持作用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支柱,位于背神经管腹面,消化道背面。脊柱是有一块块脊椎骨相互关节和串联(chunlin)在一起的支撑身体的棒状结构。2、逆行变态:动物从幼体发育

21、成成体的过程中市区一些重要的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gibin)的生长发育现象。3、脊椎动物:动物的脊椎都包在肌肉里面,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大和最先进的亚门。这个亚门的成员拥有的肌肉大多数是一对一对的肌肉。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在脊梁骨中间。 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及其在脊索动物各类群中的演化? 脊索:身体背部其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或幼体存在。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期出现后被脊柱取代。背部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前段膨大成脑,脑后发育成脊髓。咽鳃裂:呼吸器官。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用鳃呼吸。陆栖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时或幼体是出现,成体时,被肺取代。2、为什么说

22、文昌鱼是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属于脊索动物? 文昌鱼终身保留脊索,终身具有脊索动物三大特征,故称为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是幼体是具有三大特征,成体时,脊索消失,所以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脊索动物。圆口动物 一、名词解释 1、口吸盘: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做“活塞”状的活动,长有角质齿(锉舌),与漏斗内壁形成锉刀式的摄食器。2、鳃囊 :圆口鱼类鳃部扩张成囊状的、司呼吸作用的结构。二、问答题 1、圆口类是如何适应寄生生活的?表现为:1.口圆形,为漏斗状,为吸附口。又称圆口类。2. 单个嗅囊和鼻孔。又名单鼻类(武器在头顶中线)3.用鳃肺呼吸。为圆口类特有,故又有肺鳃类之称 ,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一、名

23、词解释 1、脑颅和咽颅:脑颅是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一组骨片组成的脑盒。咽颅是支持和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一组骨片组成的结构。2、卵生、卵胎生和假胎生:卵生是体外孵化发育,胚胎发育营养来自卵。卵胎生是体内受精发育,胚胎发育营养来自卵。假胎生是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营养主要来自卵黄,但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有物质交换,以幼体产出。 3、侧线:埋在鱼体两侧皮下的能感觉水流方向、强度和振动的皮肤感觉器官,呈钩状或管状,分布于头和驱赶两侧,以小孔穿过头骨与鳞片与外界相连。 4、洄游:指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长距离、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的现象。 二、问答题 1、鱼类适

24、应(shyng)水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a.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fgi)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b.躯干和尾部的摆动(bidng)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 c.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d.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2、简述脊椎骨的基本组成? 脊椎骨都由椎体,横突,椎弓,椎棘,关节突组成3、鱼类的鳃呼吸是如何实现的?鱼类一般拥有5对鳃弓,内缘生有鳃耙,外缘着生2列鳃片,每一鳃片称为半鳃,2个半鳃合上称为一个全鳃.鳃片由平行排列的鳃丝组成,一端游离,一端固着与鳃弓上,使鳃片呈梳齿状货栅板状,鳃丝上有2侧生出的由2层细胞组成的鳃小片,其中分布微血管网,相邻的鳃丝的鳃小片呈

25、相互交叉嵌合排列,鳃小片为气体交换场所 鱼类靠口,口咽腔,鳃盖的运动,使水出入鳃区,完成呼吸作用。当鱼类口张开,口咽腔容积扩大,水流进入口咽腔,水由口咽腔进入2侧鳃腔,进行气体交换后由鳃排除体外。 4、鱼类是如何调节渗透平衡的? (1)硬骨鱼类 a.淡水鱼:体内盐分高于外界,水会不断渗入体内,肾小体特别发达,能产生大量的尿液,丧失盐分却很少.肾小管能将绝大部分盐分重吸收,还能通 过吸盐细胞从外界获取盐分 b.海水鱼:体内盐分低于外界,会不断丧失水分,从食物中获取水分并大量吞饮海水,通过肠道吸收,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体外,肾小体很少甚至 完全消失,使水分排出程度减少到最低 (2)软骨鱼类 血液中

26、还有尿素以降低渗透压浓度,利用尿素调节血液浓度与排尿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另外直肠腺与肾上皮具有泌盐功能。一、名词解释 1、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其中后2者的骨块数通常为5,故名五趾型附肢。 2、坚胸型和弧胸型:4、门静脉: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5、口咽腔呼吸:两栖动物特有的呼吸方式,即呼吸时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通过口咽腔黏膜(ninm)进行气体交换。二、问

27、答题 1、两栖类是如何(rh)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答:1.皮肤角质化(类似爬行动物(pxngdngw)),可分泌粘夜(类似鱼类),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2.鱼类以鳃呼吸,爬行类以肺呼吸。两栖类动物幼体(蝌蚪)以鳃呼吸,成体(青蛙)以肺呼吸 3.鱼类受精卵在水环境中发育,爬行类受精卵无需水。两栖动物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陆地 4.鱼类无颈椎分化,爬行类有颈椎,两栖类有颈椎,但较爬行类少。 5.有些两栖类成体保留与鱼类类似侧线 6.心脏为二房一室,介于鱼类的一房一室和陆地动物的二房二室;有原始的肺,类似爬行动物,然而皮肤可以辅助呼吸,又类似鱼类. 2、五趾型四肢产生的意义? 答:五趾型附肢的出现

28、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使水生动物能够登陆成功,解决了在陆地支撑身体并运动的矛盾。 3、两栖类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答:分布在湖泊交界处。原因如下: 1,体温不恒定,需要用水来降低体表温度。 2,为卵生,生殖时离不开水。 3,皮肤裸露,体内水分容易蒸发。 一、名称解释 1、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2、胸廓: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rib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3、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的牙齿类型 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内侧缘的牙齿类型。 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中的

29、牙齿类型。二、问答题 1、羊膜卵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卵外包有一层石灰硬壳或不透水的石灰质软壳,能防止卵内的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入。卵壳能透气,可以使氧气进来和二氧化碳排除,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的进行。卵内有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胚胎不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中间的空腔中,胚胎所产生的代射废物排到此囊中。尿囊上面有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胚胎的呼吸器官。意义(yy): a.羊膜卵的卵壳可以保护不受损伤并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以供胚胎在

30、卵壳内发育(fy)时的气体代谢。 b.卵壳(lun k)所含钙质壳被胚胎的血液吸收以供胚胎建造骨骼。 c.在脊椎动物从水生道路生的慢上进化上,动物体各器官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没有羊膜卵的两栖类到爬行动物有羊膜卵是一个重要的飞跃。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时期对水的依赖,确保脊椎动物的陆上繁殖。 d.动物获得羊膜卵的特性后,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e.胚胎美的四种胚膜使胚胎在这个近乎密闭的环境中完成呼吸、排泄、营养,可以说,羊膜卵的出现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 2、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第一,爬

31、行动物是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类群,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 第二,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它是由表皮和动物的心脏由心房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 第三,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3、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现存的爬行动物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很少,只有少数种类可到达北极圈附近或分布于高山上,而在热带地区,无论湿润地区还是较干燥地区,种类都很丰富。 原因: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卵生),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一、名词解释 1、飞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小翼羽):飞羽:着生在翅膀上的羽毛 (初级飞羽:着生于掌、指骨上的羽毛;三级飞羽:着生于

32、尺骨上的羽毛 ;小 翼 羽:着生于第2指骨上的羽毛)。2、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鸟在休息时,主要靠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在肺部进行呼吸。当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2、三重调节:通过(tnggu)调节睫状肌收缩,改变晶体屈度;通过调节角膜(jiom)调节肌,改变角膜屈度;通过调节(tioji)环肌

33、,改变晶体与视网膜间的距离。3、迁徙: 迁徙:鸟类每年集成大群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定期的、定向的、周期性的迁居现象。 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留鸟:夏候鸟:夏季在某地繁殖,秋季迁徙至温暖地区过冬,如家燕、黄鹂;冬候鸟:冬季在某地越冬,春季迁徙至繁殖地区繁殖,如 鸿雁、绿头鸭; 旅鸟:在某一地区既不越冬,又不繁殖,只是途经该区,如青脚鹬;留鸟:全年生活在栖息地而不进行迁徙的鸟类,如山麻雀。6、巢寄生:巢寄生:(杜鹃)亲鸟将卵产在其它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生物学现象 二、问答题 1、鸟类是如何适应飞翔生活的?答:a,外部形态:具有羽毛,使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飞行时的阻力,也有利于

34、减轻体重,有些羽毛是构成飞翔器官的组成部分。 b,运动系统:头骨薄,中间有气腔,骨中空,有气腔,减轻体重;胸骨、肋骨和胸椎构成的胸廓不能运动,有利于飞翔;肌肉集中于躯干部,有利于飞翔时保持重心的稳定。 c,消化系统:无牙齿;无直肠,不贮存粪便;消化道短等有利于减轻体重。 d,呼吸系统:有气囊,是双重呼吸,即有利于获得得氧气,也有利于散热,还有利于减小比重。 e,排泄系统:没有膀胱,不贮存尿液,有利于减轻体重。 f,生殖系统:生殖腺只在生殖季节发育,非生殖季节退化,有利于减轻体重;雌鸟只发育一侧的生殖腺,有利于减轻体重。 2、鸟类是如何实现双重呼吸的?阐述其呼吸过程。答:由于鸟类肺结构特殊具有气囊,在飞翔时可以进行双重呼吸。飞翔时,展翅。气囊扩张,吸气;翼下降时,气囊压缩,呼气。吸气时,部分空气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新鲜空气进入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在呼气吸气都进行气体交换,就是双重呼吸。一、名词解释 1、胎生(tishng)和胎盘(tipn):胎生:胚胎在发育是通过胎盘吸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