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兖矿鲁南化肥厂15406Nm7h变压吸附脱碳装置(TL0903)操作手册(工艺部分)成都天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二00九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工艺说明第一节吸附的基本概念和吸附剂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第三节装置概述第四节变换气提纯系统工作原理和过程实施第五节净化系统工作过程第六节工艺流程第三章开车第一节油压管道系统试验方案第二节工艺管道系统试验方案第三节交工文件第四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仪器仪表及自控系统开车前的准备工作第五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装置吸附剂的装填第六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装置的置换(HB)第七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装置试车(HB)第八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
2、装置装置运行调节(HB)第九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装置停车(HB)第十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系统停车后的再启动(HB)第十一节提纯、净化及CO提纯装置系统故障处理方法(HB)第四章安全技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本装置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第三节装置的安全设施第四节氢气、一氧化碳系统运行安全要点第五节消防第六节安全生产基本注意事项第五章安全规程第一章前言本装置是采用变压吸附(PressureSwingAdsorption简称PSA)法,先将变换气中的绝大部分二氧化碳脱除,再将净化气送到co提纯段,净化后的产品一氧化碳和氢氮气送往后续工段。装置设计参数如下:变换气组成(V):co2coC
3、H4+Ar总硫N2-42.09%0.65%2.83%54.27%-0.16%0.IPPm处理能力:15406Nm3/h中间气C02含量:0.8%(干)净化气中CO2含量:0.2%(V)产品一氧化碳含量:98.5% TOC o 1-5 h z 吸附压力:粗脱2.2Mpa(G)净化2.2Mpa(G)一氧化碳提纯2.2Mpa(G)吸附温度:W40C本装置为吹扫解吸PSA脱碳工艺,改变操作条件可使产品一氧化碳纯度含量提高就PSA工艺特点而言,产品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越高,收率就越低。所以操作中不应单纯追求产品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而应视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一氧化碳含量,以获较高的经济效益。本装置采用气相吸附
4、工艺,因此原料气不应含有任何液体和固体。在启动和运转这套装置前,要求操作人员透彻地阅读这份操作手册,因为不适当的操作会导致运行性能低劣和吸附剂损坏。本手册中所涉及压力均为表压,组成浓度均为体积百分数,以下不再专门标注。第二章工艺说明第一节吸附的基本概念和吸附剂一、吸附的定义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而上时,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而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相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返回气体相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附。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称为吸附相。吸附相的密度比一般气体的密度大得多,
5、有可能接近液体密度。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引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而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
6、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derWaais)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而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而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而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
7、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本工艺为物理吸附。二、吸附剂.吸附剂的种类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分子筛等,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吸附材料。气体吸附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附剂的性能,因此选择吸附剂是确定吸附操作的首要问题。硅胶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和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分子式为SiO:.砒0,为一种亲水性的极性吸附剂。它是用硫酸处理硅酸钠的水溶液,生成凝胶,并将其水洗除去硫酸钠后经干燥,便得到玻璃状的硅胶,它主要用于干燥、气体混合物及石油组分的分离等
8、。工业上用的硅胶分成粗孔和细孔两种。粗孔硅胶在相对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吸附量可达吸附剂重量的80%以上,而在低湿度条件下,吸附量大大低于细孔硅胶。活性氧化铝是由铝的水合物加热脱水制成,它的性质取决于最初氢氧化物的结构状态,一般都不是纯粹的AUX,而是部分水合无定形的多孔结构物质,其中不仅有无定形的凝胶,还有氢氧化物的晶体。由于它的毛细孔通道表而具有较高的活性,故又称活性氧化铝。它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一种对微量水深度干燥用的吸附剂。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它的干燥深度可达露点-70C以下。活性炭是将木炭、果壳、煤等含碳原料经炭化、活化后制成的。活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药剂活化法和气体活化法。药剂活化法
9、就是在原料里加入氯化锌、硫化钾等化学药品,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进行炭化和活化。气体活化法是把活性炭原料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通常在700c以下除去挥发组分以后,通入水蒸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空气等,并在7001200C温度范围内进行反应使其活化。活性炭含有很多毛细孔构造,所以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因而它用途遍及水处理、脱色、气体吸附等各个方而。沸石分子筛又称合成沸石或分子筛,其化学组成通式为:M(I)M(II)0.A130s.nSiO:.mH=0式中M(I)和M(H)分别为一价和二价金属离子,多半是钠和钙,n称为沸石的硅铝比,硅主要来自于硅酸钠和硅胶,铝则来自于铝酸钠和Al(HO)s等,它们与氢氧化
10、钠水溶液反应制得的胶体物,经干燥后便成沸石,一般n=210,m=09。沸石的特点是具有分子筛的作用,它有均匀的孔径,如3A、4A、5A10A细孔。有4A孔径的4A沸石可吸附甲烷、乙烷,而不吸附三个碳以上的正烷是。它已广泛用于气体吸附分离、气体和液体干燥以及正异烷慌的分离。碳分子筛实际上也是一种活性炭,它与一般的碳质吸附剂不同之处,在于其微孔孔径均匀地分布在一狭窄的范围内,微孔孔径大小与被分离的气体分子直径相当,微孔的比表面积一般占碳分子筛所有表面积的90%以上。碳分子筛的孔结构主要分布形式为:大孔直径与碳粒的外表面相通,过渡孔从大孔分支出来,微孔又从过渡孔分支出来。在分离过程中,大孔主要起运输
11、通道作用,微孔则起分子筛的作用。以煤为原料制取碳分子筛的方法有炭化法、气体活化法、碳沉枳法和浸渍法。其中炭化法最为简单,但要制取高质量的碳分子筛必须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碳分子筛在空气分离制取氮气领域已获得了成功,在其它气体分离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吸附剂的物理性质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由于它具有密集的细孔构造。与吸附剂细孔有关的物理性能有:a.孔容(VP):吸附剂中微孔的容积称为孔容,通常以单位重量吸附剂中吸附剂微孔的容积来表示(cm/g).孔容是吸附剂的有效体积,它是用饱和吸附量推算出来的值,也就是吸附剂能容纳吸附质的体枳,所以孔容以大为好。吸附剂的孔体积(匕)不一定等于孔容(V?),吸附剂
12、中的微孔才有吸附作用,所以“中不包括粗孔。而山中包括了所有孔的体积,一般要比Vp大。b.比表而积:即单位重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常用单位是m:/g。吸附剂表面积每克有数百至千余平方米。吸附剂的表而积主要是微孔孔壁的表面,吸附剂外表面是很小的。c.孔径与孔径分布:在吸附剂内,孔的形状极不规则,孔隙大小也各不相同。直径在数埃(A0)至数十埃的孔称为细孔,直径在数百埃以上的孔称为粗孔。细孔愈多,则孔容愈大,比表面也大,有利于吸附质的吸附。粗孔的作用是提供吸附质分子进入吸附剂的通路。粗孔和细孔的关系就象大街和小巷一样,外来分子通过粗孔才能迅速到达吸附剂的深处。所以粗孔也应占有适当的比例。活性炭和硅胶
13、之类的吸附剂中粗孔和细孔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沸石分子筛在合成时形成直径为数微米的晶体,其中只有均匀的细孔,成型时才形成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粗孔。孔径分布是表示孔径大小与之对应的孔体积的关系。由此来表征吸附剂的孔特性。d.表观重度(&):又称视重度。吸附剂颗粒的体枳(V0由两部分组成:固体骨架的体积(Vs)和孔体积(VJ,即:Vf%+%表观重度就是吸附颗粒的本身重量(D)与其所占有的体积(V:)之比。吸附剂的孔体积(V)不一定等于孔容(VP),吸附剂中的微孔才有作用,所以V?中不包括粗孔。而匕中包括了所有孔的体积,一般要比%大。e.真实重度(4):又称真重度或吸附剂固体的重度,即吸附剂颗粒的重量(
14、D)与固体计架的体积匕之比。假设吸附颗粒重量以一克为基准,根据表观重度和真实重度的定义则:d)=l/Vi;dg=l/Vg于是吸附剂的孔体积为:Vk=l/di-1/dgf.堆积重度(4):又称填充重度,即单位体积内所填充的吸附剂重量。此体积中还包括有吸附剂颗粒之间的空隙,堆积重度是计算吸附床容积的重要参数。以上的重度单位常用g/cd、kg/1、kg/m表示。g.孔隙率(Q:即吸附剂颗粒内的孔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VJ(%+Vk)二(ddi)/dFl-di/dsh.空隙率():即吸附颗粒之间的空隙与整个吸附剂堆积体积之比。e=)/户(1-1-/4表2-1列出了一些吸附剂的物理性质:表2-1吸附剂的
15、物理性质吸附剂名称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真实重度g/cmJ2.1-2.33.03.31.9-2.22.02.5表观重度g/cmJ0.7-1.30.8-1.90.7-1.00.9-1.3堆积重度g/cm10.45。850.49-1.000.35-0.550.6-0.75空隙率0.40-0.500.400.500.33-0.550.30-0.40比表而积m7g300800953505001300400750孔容cms/g0.3-1.20.3-0.80.5L40.4-0.6平均孔径A10-140401202050三、吸附平衡和等温吸附线一吸附的热力学基础吸附刚开始时吸附剂存在大量的活性表而,
16、被吸附的吸附质分子数大大超过离开表面的分子数。随着吸附的进行,吸附剂表面逐渐被吸附质分子遮盖,吸附剂表而再吸附的能力下降,直到吸附速度等于解吸速度时.就表示吸附达到了平衡。在密闭的容器内,吸附剂与吸附质充分接触,呈平衡时为静态吸附平衡。含有一定量吸附质的惰性气流通过吸附剂固定床,吸附质在流动状态下被吸附剂吸附,最后达到的平衡为动态平衡。为了解释吸附过程的实质,曾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迄今没有一个能够说明所有的吸附现象。个别理论虽然能够完善地说明吸附现象的一个方面,但是却不能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其它方面。这些理论适用与否,是取决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性质,以及吸附的具体条件。不管对吸附机
17、理的各种解释如何,他们都认为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数量与被吸附气体的压力及吸附过程的温度有关,即:q=f(P,T)式中:q一单位重量(或体积)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吸附量):P吸附组分在气相中平衡时的分压;T吸附过程的温度。在此函数中,当温度(T)一定时,称为等温吸附线;当压力(P)一定时,称为等压吸附线;而当吸附量一定时,称为等量吸附线。最常用的就是等温吸附线。类型I 是平缓地趋 近饱和的朗 格谬而型等 温吸附线。 这种吸附相 当于在吸附 剂表面上只布隆耐尔(Bronaner)曾将物理吸附等温吸附线分为五种类型,如图2-1所示。图中纵坐标为吸附量q,横坐标为吸附质分压P(当平衡温度在吸附质临界
18、温度以下时,通常与该温度下饱和蒸汽压力P。的比值P/P。表示).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其形状的差异是由于吸附剂和吸附质分子之间作用力不同造成的。MUMM一3A=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类型II是最普通的物理吸附,能形成多分子层。类型IH比较少见,它的特点是吸附热与被吸附组分的液化热大致相等。第IV、V种认为是由于毛细管凝结现象所致。物理吸附等温曲线不只限于这五种。例如,有的物理吸附其等温吸附线是阶梯状的,并且等温吸附线常常与解吸曲线不一致,还常有滞后的拖尾现象。表达等温吸附线的数学式,称为等温吸附方程由于各学者针对不同的吸附平衡现象,采用不同的假设和模型,因而推导出各种等温吸附方程。现将几种常用的等温
19、吸附方程简单介绍如下:.亨利(Henry)方程通常都知道,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这就是亨利定律。而在吸附过程中,亦存在这种现象,即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量与压力成正比。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是相同的,故称为亨利吸附。其方程为:Q-kn.C式中:q吸附剂的吸附量;kn-亨利系数;c吸附质在气体中的浓度。对于压力很低的气相吸附,多数情况下,能服从此定律,而且只限于吸附量占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量的10%以下,即吸附而最多只有10%大表而被吸附物质所覆盖,才能适用这个方程。.朗格谬尔(Langmair)方程假设在等温下,对于均匀的吸附表面,吸附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形成单分子层吸附
20、,由此推导出的等温方程称为朗格谬尔方程。在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时为:q/qn=k;.p/(l+ki.p)式中:5吸附剂的最大吸附容量:P吸附质在气体混合物中的分压;上一朗格谬尔常数。从上式中可知,当吸附质在气体中的分压很低时,贝人Q=qt.ki.p即成为亨利方程,联屋相当于亨利系数匕。如果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很强,吸附质的分压较高,上式又为q=5c相当于吸附剂的表面全部吸附了吸附质,成为饱和吸附状态,等温吸附线趋于一条渐进线,吸附量和分压的变化无关,成为定值。上式整理后变为:p/q=p/qo+1/(k.qn).弗里德里胥(Freandlich)方程等温下在吸附热随着覆盖率(即吸附量)的增加成对数
21、下降的吸附平衡,弗里德里胥提出的经验方程为:q二.pi,h式中:、n一与吸附剂的特性、温度有关的常数。弗里德里胥方程表示吸附量与压力的指数分数成正比。压力P增大吸附量q随之增加,但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吸附量饱和而不再变化。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logq=l/n.logp+logk;与朗格谬尔方程接近。此方程的斜率1/n若在0.10.5之间,表示吸附容易进行:超过2时,则表示吸附难以进行。.B.E.T方程由布隆耐尔(Brunaner)、埃麦特(Emmett)和特勒(Teller)三人提出的等温吸附方程简称B.E.T方程。朗格谬尔方程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在吸附剂表面上只形成分子层。若是将其拓展到多
22、分子层的吸附,即吸附分子在吸附剂上是按各个层次排列的,这些分子可以无限地累枳而吸附,并且各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又假设每一层都符合朗格谬尔方程,便可以推导出B.E.T方程。q=(h.q3.p)/(p0-p)1+(k6-l)p/p0式中:po吸附温度下,吸附质气体的饱和蒸汽压:生一第一层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h和温度、吸附热、液化热等有关的常数。在吸附质的平衡分压P远比饱和蒸气压p。小时,pp,贝IJ:q/qn=(kt.p/p0)/(l+kb.p/p0)取k:二L/p。,此式变成朗格谬尔方程。也就是说,B.E.T方程是朗格谬尔方程的广义方程:后者是前者的特例。通常采用B.E.T方程可
23、以计算吸附剂的比表面积。除以上叙述的吸附理论所推导出的等温吸附方程之外,还有爱基(Enken)和坡兰尼(Polanyi)的吸附理论、洛朗兹(Lorenz)和朗德(Lande)的静电学说、毛细管凝缩学说以及杜宾宁(Dubinin)在发展坡兰尼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的吸附等温方程等等。工业用吸附剂一般都含有各种大小的微孔,它的吸附过程可能是单分子层吸附,可能是多分子层吸附,也可能是由于毛细管凝缩所致。哪一种机理起主要作用视具体条件而定。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大多数吸附剂的等温吸附线属于第IV类型;大体可认为在低压区的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见图2-2):随着压力的升高多分子层吸附起主要作用;在接近饱和
24、蒸汽压时(p/Pol),毛细管凝缩作用显著。2图2-3、2-4为在不同温度下,各种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质的分乐上升而增加;住同一吸附质分压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上升而减少:因此降低吸附温度和升高吸附压力有利于气体组分的吸附。反之,提高温度和降低压力则气体的吸附量减少而解吸。四、吸附过程中的物质传递等温下静态吸附平衡意味着流体和吸附剂经长期接触,颗粒外和孔内的流体浓度相同,吸附相浓度也均匀,这是很难达到的。在流动体系只能达到动态平衡,吸附质从气体主流到吸附剂颗粒内部的传递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气体主流通
25、过吸附剂颗粒周围的气膜到颗粒的表面,称为外部传递过程或外扩散。第二阶段是从吸附颗粒表而传向颗粒中心,称为内部传递过程或内扩散。这两个阶段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在吸附时气体先通过气膜到达颗粒表面,然后才能向颗粒内扩散,脱附时则逆向进行。内扩散过程有几种不同情况,参见图2-5。气体分子到达颗粒外表而时,一部分会被外表而所吸附,而被吸附的分子有可能沿着颗粒内的孔壁向深处扩散,称为表面扩散。一部分气体分子还可能在颗粒内的孔中向深处扩散,称为孔扩散。在孔扩散的途中气体分子又可能与孔壁表面碰撞而被吸附。所以,内扩散是既有平行又有顺序的吸附过程,它的过程模式可表达为:根据前述,吸附传递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外扩
26、散、内扩散和表面吸附。扩散过程在吸附中占有重要地位。导致浓度均衡的物质相互渗入称为扩散。由于分子热运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扩散过程能自发的发生。按照费克定律,时间T内扩散穿过表面F的物质数量G,与浓度梯度(dc/dn-单位扩散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成正比。浓度梯度决定了过程的推动力。G=-D.F.t.dc/dn比例系数(D)称为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是朝浓度低的方向运行。扩散系数随扩散物质的性质而异,通常以实验方法测定,并从有关手册中查得。随着吸附的进行,气流中吸附质的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平衡。在单位时间内被单位体积(或重量)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称为吸附浓度。按吸附动力学原理,吸附速度可用下
27、式表示:d,/d,二K(C-Y)式中:4/d,一吸附速度的数学表达式:C吸附质在气体中的含量;Y与吸附剂所吸附的物量成平衡的气体浓度:K一从气流到吸附剂表面的质量传递系数,也称总传质系数。以扩散方式到达吸附剂表面的物量由费克定律确定,显然,该物量应等于按吸附动力学方程所求得的吸附质的量:K(C-Y)=-D.F.dc/dn对于物理吸附,由于表面吸附的速度是极快,几乎是瞬间完成,故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于是吸附传递的动力学过程是由外扩散和内扩散所决定。&表示外扩散过程的传质系数,K2表示内扩散过程的传质系数,则总传质系数与外、内扩散系数有下列关系:1/K=1/K:+1/K:对于物理吸附,由于表面吸附
28、的速度是很快的,故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传质系数与许多变量,如吸附剂种类、被吸附的气体组成以及吸附工况等性质有关。这种复杂的关系不可能由一个通式表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传质系数是根据每种不同的情况以实验方法求得的。五、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吸附前沿和吸附负荷曲线把颗粒大小均一的同种吸附剂装填在固定吸附床中,含有一定浓度(Co)吸附质的气体混合物以恒定的流速通过吸附床层。现在来描述流动状态下,床内不同位置上的吸附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假设床层内的吸附剂完全没有传质阻力,即吸附速度无限大的情况下,吸附质一直是以初始浓度向气体流动方向推进,类似于汽缸中的活塞移动,如图2-6a所示。zzI实际上由于
29、传质阻力存在,流体的速度,吸附相平衡以及吸附机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情况并不是这样。吸附质浓度为C。的气体混合物通过吸附床时,首先是在吸附床入口处形成S形曲线(图2-6b),此曲线便称为吸附前沿(或传质前沿)。随着气体混合物不断流入,吸附前沿继续向前移动,经过t5时间后,吸附前沿的前端到达了吸附床的出口端。S形曲线所占的床层长度称为传质区(MTZ)此传质区形成后,只要气流速度不变,并随着气流的不断进入,逐渐沿气流向前推进。因此在动吸附过程中,吸附床可分为三个区段(图2-6c):.为吸附饱和区,在此区吸附剂不再吸附,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为吸附的传质区,传质区愈短,表示传质阻力愈小(即传质系数大),床
30、层中吸附剂的利用率越高;(3).为吸附床的尚未吸附区。在图2-6中,其曲线与座标所形成的面积称为吸附剂的吸附负荷。在吸附饱和区部分,便为吸附剂在吸附质浓度C。下的饱和吸附量。如将图2-6中的纵座标,由吸附质浓度改为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可得到吸附负荷曲线(图2-8a),它的曲线状态完全是与吸附前沿相对应的。2.流出曲线在吸附床中,随着气体混合物不断流入,吸附前沿不断向床的出口端推进,经过一定时间,吸附质出现在吸附床出口处,并随时间推移,吸附质浓度不断上升,最终达到进入吸附床的吸附质浓度(C。).测定吸附床出口处吸附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便可绘出流出曲线。如图2-7所示,从吸附床气体入口端流进吸附
31、质初浓度为a的气体混合物,此时流体中的吸附质从入口端开始依次被吸附在床层上。结果在床层气体流动方向上,便形成一个浓度梯度(即传质区)。吸附过程只是在传质区为一定性质的浓度分布范围内进行。吸附工况处于稳定状态下,其浓度梯度的分布形状和长度是不变的,它以一定速度在吸附床层上移动。随着吸附过程的持续进行,吸附饱和区逐渐扩大,而尚未吸附区逐渐缩小。当传质区到达吸附床出口端时,流出气体中的吸附质浓度开始突然上升的位置,就是所谓的渗透点(图中C点)。与其相对应的吸附质浓度(Cc)、吸附时间(tc)分别称为穿透浓度和穿透时间。实际上吸附前沿和流出曲线是成镜面的对称相似(图2-8).和吸附前沿一样,传质阻力大
32、,传质区愈长,流出曲线的波幅也越小。在极端理想的情况下,即吸附速度无限大的时候,吸附前沿曲线和流出曲线成了垂直线,床内吸附剂都被有效利用。在图2-8a中,横座标(Z)为吸附床长度,纵座标(q)为吸附量,曲线为吸附负荷曲线,。图2-8b中,横座标(t)为吸附时间,纵座标(C)为吸附质浓度,曲线为吸附流出曲线。图中面积abcdefa代表传质区的总吸附容量(U+V),吸附前沿曲线上方(或流出曲线下方)的面积agdefa是传质区仍具有吸附能力的容量(U),吸附前沿曲线下方(或流出曲线上方)的而积abcdga是传质区中被吸附部分(V),而积abhk为吸附饱和区(W)。UMM2结合图2-8a、b,根据数学
33、推导可得到:传质区长度Za=Z.to/(t+to)-to.d-k)或Za=Z.(U+V)/(W+U+V)吸附床的无效高度h二k.ZAh=Z.U/(W+U+V)式中:z吸附床总高:t一保护作用时间;t+t。一饱和作用时间:k一传质区的未饱和分率,k=U/(U+V)o影响流出曲线形状的因素有吸附剂的性质、颗粒的形状和大小、气体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流体速度、吸附平衡和机理、以及吸附床的温度和压力。因此通过流出曲线的研究,可以评价吸附剂的性能,测取传质系数和了解吸附床的操作状况。为了设计固定吸附床,必须进行传质区长度和流出曲线的计算。但是,已有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许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通常以实验手段
34、测定传质区长度和流出曲线。测定时的气体浓度、流体速度、接触时间、吸附压力、吸附温度等条件应该与实际使用过程的条件相对应。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一、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为了能使吸附分离法经济有效的实现,除了吸附剂要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以外,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具有关键意义。吸附剂再生深度决定产品的纯度,也影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剂的再生时间决定了吸附循环周期的长短,从而也决定了吸附剂用量的多少。因此选择合适的再生方法,对吸附分离法的工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描述吸附平衡的等温吸附线知道,在同一温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住同一吸附质分压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上
35、升而减少;也就是说加压降温有利于吸附质的吸附,降压加温有利于吸附质的解吸或吸附剂的再生。于是按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将吸附分离循环过程分成两类:变温吸附法和变压吸附法。佟12-9表示了这两种方法的概念,图中横座标为吸附质的分压,纵座标为单位吸附剂的吸附量。上而一条是常温下的等温吸附线,下而一条是高温下的等温吸附线。29gfMBMW.变温吸附法在较低温度(常温或更低)下进行吸附,而升高温度将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从图2-9看出,变温吸附是在两条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线之间上下移动进行着吸附和解吸。由于常用吸附剂的热传导率比较低,加温和冷却的时间就比较长(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所以吸附床比较大,而且还要配备相应
36、的加热和冷却设施,能耗、投资都很高。此外,温度大幅度周期性变化也会影响吸附剂的寿命。但变温吸附法可适用于许多场合,产品损失少,回收率高,所以目前仍为一种应用较广的方法。.变压吸附法在加压下进行吸附,减压下进行解吸。由于循环周期短,吸附热来不及散失,可供解吸之用,所以吸附热和解吸热引起的吸附床温度变化一般不大,波动范围仅在几度,可近似看作等温过程。由图27看出,变压吸附工作状态仅仅是在一条等吸附线上变化。常用减压吸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吸附剂上被吸附组分的分压,使吸附剂得到再生。a.降压:吸附床在较高压力下吸附,然后降到较低压力,通常接近大气压,这时一部分吸附组分解吸出来。这个方法
37、操作简单,单吸附组分的解吸不充分,吸附剂再生程度不高。b.抽真空:吸附床降到大气压以后,为了进一步减少吸附组分的分压,可用抽真空的方法来降低吸附床压力,以得到更好的再生效果,但此法增加了动力消耗。c.吹扫:利用弱吸附组分或者其它适当的气体通过需再生的吸附床,被吸附组分的分压随吹扫气通过而下降。吸附剂的再生程度取决于吹扫气的用量和纯度。d.置换:用一种吸附能力较强的气体把原先被吸附的组分从吸附剂上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于产品组分吸附能力较强而杂质组分较弱即从吸附相获得产品的场合。在变压吸附过程中,采用哪种再生方法是根据被分离的气体混合各组分性质、产品要求、吸附剂的特性以及操作条件来选择,通常是由
38、几种再生方法配合实施的。应当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再生,再生结束时,吸附床内吸附质的残余量不会等于零,也就是说,床内吸附剂不可能彻底再生。这部分残余量也不是均匀分布再吸附床内各个部位。图2-10中曲线-2示出了这部分残余量在床内的分布情况。曲线-1就是前述的吸附负荷曲线。两根曲线分别与座标所形成的面积之差称为吸附床的有效吸附负荷。此质增大,有利于吸附操作。吸附工况确定后,有效吸附负荷就取决于吸附床的再生程度。由此,可看出再生在吸附操作中的重要性。Ml2-10-AM*”二、变压吸附工作基本步骤单一的固定吸附床操作,无论是变温吸附还是变压吸附,由于吸附剂需要再生,吸附是间歇式的。因此,工业上都
39、是采用两个或更多的吸附床,使吸附床的吸附和再生交替(或依次循环)进行,保证整个吸附过程的连续。对于变压吸附循环过程,有三个基本工作步骤:.压力下吸附吸附床在过程的最高压力下通入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其中强吸附组分被吸附剂选择性吸收,弱吸附组分从吸附床的另一端流出。.减压解吸根据被吸附组分的性能,选用前述的降压、抽真空、吹扫和置换中的几种方法使吸附剂获得再生。一般减压解吸,先是降压到大气压力,然后再用吹扫、抽真空或置换。.升压吸附剂再生完成后,用弱吸附组分对吸附床进行充压,直到吸附压力为止。接着又在压力下进行吸附。图2-11示出了在一个变压循环中吸附剂的吸附负荷与压力的变化关系。pM2-11三、吸
40、附剂的选择吸附剂对各气体组分的吸附性能是通过实验测定静态下的等温吸附线和动态下的流出曲线来评价的。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吸附分离过程的基本条件。在变压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的选择还要考虑解决吸附和解吸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苯、甲苯等强吸附质就要用对其吸附能力较弱的吸附剂如硅胶,以使吸附容量适当,又有利于解吸操作。而对于弱吸附质如甲烷、氮、一氧化碳等,就需要选用吸附能力较强的吸附剂如分子筛等,以期吸附容量大些。选择吸附剂的另一要点是组分间的分离系数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的定义是这样的:设有一个二组分体系,其中A为强吸附组分;B为弱吸附组分。它们的含量分别为工和汽,组分A和B的吸附系数七、心各为:Ka-Q
41、a.T.Po/(V.To.p.Xa);KaQa.T.Po,(V.To.p.Xt)式中:q一床内吸附剂吸附A或B组分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p、T一工作状态下的压力和温度:v一吸附床的死体积(即床内流体能占有的体枳),其值为:V=1/db-l/dE于是分离系数。为:=(Ka+1)/K+D也就是说,某组分吸附平衡时在吸附床内的总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死空间中,另一部分被吸附剂所吸附,其总和叫做某组分在吸附床内的存留量:弱吸附组分和强吸附组分各自在死空间中含有的量占床内存留量的比值之比称为分离系数。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在变压吸附中被分离的两种组分的分离系数不宜小于2。表2-2、2-3列出了常见主要组
42、分在大气压和20下的分离系数。表2-2常见组分对各种吸附剂的分离系数组分吸附剂CH.CdCOCH:X:CH:N:COH:CH,E;COHeNo硅胶6.401.311.861.422.902.053.8活性炭2.002.072.841.376.975.1014.4表2-3常见组分对各种吸附剂的分离系数组分吸附剂CH,C0COco:、二CH,X:COH:CH,ECOH:N:5A分子筛1.793.151.402.509.6517.26.9丝光沸石1.182.231.391.6515.518.511.213X分子筛1.584.701.522.408.012.65.25另外,在吸附床运行过程中因床内压力
43、周期地变化,气体短时间内进入、排出,吸附剂应有足够的强度,以减少破碎和磨损。被分离的气体如果含有象有机机械润滑油、煤焦油之类的物质,那么在吸附过程中,这些油性物质会粘附在吸附颗粒的外表而,堵塞吸附剂内的通道,使吸附剂失去吸附能力。粘附有油类物质的任何吸附剂,不管采用升温还是降压抽空的再生方法,都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对气体中的含油量必须严格限制,有的场合就需增设除油设施,以免吸附剂在使用中失效。第三节装置概述本装置由三个PSA单元组成,即粗脱单元、净化单元和一氧化碳提纯单元。粗脱单元采用十九个吸附塔、三个塔同时吸附、十二次均压吹扫工艺:净化单元采用十五个吸附塔、三个塔同时吸附、八次均压吹扫工艺;一
44、氧化碳提纯单元采用十八个吸附塔,三塔同时吸附、十二次均压工艺。其示意图如图2-12所示。图2-12工艺方块示意图来自前工段的原料气温度W40C,压力2.2Mpa(G),二氧化碳含量约2.83%,一氧化碳含量为54.27%。设置粗脱单元的目的就是将变换气中的绝大部分二氧化碳等脱除。粗脱系统包括气水分离器(V0101),吸附塔(T0101A-S)等设备;粗脱系统解吸出的含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气体由放空管排放至大气。出粗脱单元的中间气进入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将中间气中CO2净化到0.02%以内,保证产品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净化段的目的是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等杂质的含量进一步降低。它包括吸附塔8(T0201
45、A-0)、顺放气缓冲罐(V0201-V0204)、逆放气缓冲罐(V0205.V0206).吹扫气缓冲罐(V0207)等设备。出净化单元的净化气进入一氧化碳提纯单元,一氧化碳单元将净化气中CO提纯到98.5%以上。它包括吸附塔(T0201AR)、产品CO气缓冲罐(V0301)。第四节原料气粗脱单元工作原理和过程实施本装置采用变压吸附工艺脱除原料气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破等杂质。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吸附质在不同分压下有不同的吸附容量,并且在一定压力下对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的各组分又有选择吸附的特性,加压吸附除去原料气中杂质组分,减压脱附这些杂质而使吸附剂获得再生。因此,采用多个吸附床,循环地变
46、动所组合的各吸附床压力,就可以达到连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变压吸附(PSA)法脱除原料气中二氧化碳,即根据上述原理,利用所选择的吸附剂在一定的吸附操作压力下,选择吸附变换气中的气态水、有机硫和无机硫及二氧化碳。当吸附床饱和时,通过十二次均压,充分回收床层死空间中的一氧化碳、氢、氮气。整个操作过程在入塔原料气温度下进行。粗脱系统采用十九个吸附塔三塔同时吸附十二次均压流程,其工作步骤如下(以A塔为例):每个吸附塔在一次循环中需经历:吸附(A)、一均降(EQ)、二均降(&D)、三均降(E3D)、四均降(&D)、五均降(ER)、六均降(ED)、七均降(E?D)、八均降(EQ)、九均降(EQ)、十均降
47、(EioD)、十一均降(EuD)、十二均降(E12D)、逆向放压(BD)、吹扫(P)、二段升压(2ER)、十二均升(ErR)、十一均升(E“R)、十均升(EioR)、九均升(E水)、八均升(E.R)、七均升(E?R)、六均升(E(,R)、五均升(EsR)、四均升(E4R)、三均升(E3R)、二均升(EzR)、一均升(EiR)、终升(FR)等二十九个步骤。1)吸附(A)来自气水分离器的变换气,经程控阀KV101A,从A塔下端入塔,在吸附工作压力下自下而上地流经吸附床时,气流中二氧化碳被吸附剂选择性地吸附,吸附二氧化碳后气体经KV-102A从塔顶排出,气体输往净化系统。当二氧化碳的吸附前沿接近吸附
48、床出口时,即停止进料和输出中间气。此时吸附前沿到出口端之间尚留一段“未吸附饱和的吸附剂”一一预留段。2)一均降(EiD)A塔吸附停止后,通过程控阀KV103A与处于一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这一过程的作用是回收A塔死空间内的部分氢氮气,其组成与输出的中间气基本相同。3)二均降(E3D)一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4A与处于二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
49、时,需继续均压。4)三均降(E3D)二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4A与处于三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5)四均降(EJ)三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5A与处于四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6)五均降(EsD)四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5A五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
50、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7)六均降(EJ)五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6A与处于六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8)七均降(E?D)六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6A与处于七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9)
51、八均降(EaD)七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7A与处于八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10)九均降(EgD)八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7A、KV112与处于九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入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11)十均降(EioD)九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8A、KV112与处于十均升步骤的
52、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入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12)十一均降(EuD)十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8A、KV112与处于十一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入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此时,需继续均压。13)十二均降(E加)十一均降结束后,A塔内还有较高压力,通过程控阀KV109A、KV113与处于十二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入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继续向前推进,当
53、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到达出口端。14)逆放(BD)十二均降结束后,A塔内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很高,此时开启程控阀KV114A、KV118A和KV118B,从A塔下端将这部分气体通过放空管排放至大气。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将吸附床中吸附的二氧化碳解吸出来,此过程完成后,要求吸附塔降到最低压力。15)吹扫(P)逆放结束后,利用从净化工段来的逆放气和吹扫气,通过程控阀KV110A、KV115A.V111A/B.KV119A/B,让吹扫气从吸附塔顶端进入,底端排出,此步将吸附的杂质进一步解吸,使吸附剂获得彻底再生。由塔底出来的吹扫解吸气通过放空管放空。16)二段升压(2ER)17)十二均升(
54、E田)十三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8A与处于十二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十二均升,而该塔进行十二均降。18)十一均升(E”R)十二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8A与处于十一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十一均升,而该塔进行十一均降。19)十均升(EicR)十一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7A与处于十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十均升,而该塔进行十均降。20)九均升(E求)十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7A与处于九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
55、行九均升,而该塔进行九均降。21)八均升(E&九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6A与处于人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八均升,而该塔进行八均降。22)七均升(EtR)八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6A与处于七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七均升,而该塔进行七均降。23)六均升(EJO七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O5A.KV117A与处于六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与进口都连通。A塔进行六均升,而该塔进行六均降。24)五均升(EsR)六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O5A、KV117A与处于五均降
56、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与进口都连通。A塔进行五均升,而该塔进行五均降。25)四均升(ExR)五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4A与处于四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四均升,而该塔进行四均降。26)三均升(EoR)四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4A与处于三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三均升,而该塔进行三均降。27)二均升任求)三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控阀KV103A与处于二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二均升,而该塔进行二均降。28)一均升(EiR)二均升结束后,A塔通过程
57、控阀KV103A与处于一均降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A塔进行一均升,而该塔进行一均降。对A塔的一系列均压过程,不但回收了各塔死空间内的氢氮气和提高了A塔的压力,而且还将A塔残存的少量杂质,推向吸附塔的进口端,起着吸附剂的“更新”作用。29)终升(FR)终升即为最终升压,利用正在进行吸附的五个吸附塔在吸附过程的中间气,把A塔压力提高到吸附操作压力。中间气经程控阀KV102由A塔出口端充入A塔,最终使A塔压力基本接近吸附压力。这一过程同样也有把A床内少量杂质组分再一次推向入口端的作用。A塔通过十二次均升及最终升压,吸附床为下一循环的所有准备工作即告完毕,紧接着进行下一循环过
58、程。其余十八个塔的操作步骤与A塔完全相同,只是在时间上按一定程序相互错开。第五节净化单元工作过程净化单元脱除中间气中二氧化碳等杂质,即利用所选择的吸附剂在一定的吸附操作压力下,选择吸附中间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使气体得以净化。当吸附床压力降低时,被吸附的组分就得以解吸,使吸附床按一定的顺序变动压力,就组成连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PSA)装置。整个操作过程在入塔原料气温度下进行。一、净化单元吸附剂的再生净化单元吸附剂再生通过三个步骤完成:吸附塔压力降至低压:首先顺着吸附方向降至某一中间压力(均压),以回收床层死空间(系指吸附塔内除去吸附剂外的所有空间)的产品气,接着是逆着吸附的方向降至低压(逆放),此时
59、被吸附的杂质组分从吸附剂中解吸,并排出吸附塔:通过吹扫解吸系统进一步将吸附剂吸附的二氧化碳解吸出来:吸附塔被产品气加压到吸附压力,以准备再次吸附分离原料气。二、净化系统吸附塔工作步骤如下(以A塔为例):每个吸附塔在一次循环中需经历:吸附(A)、一均降(EQ)、二均降(&D)、三均降(E3D)、四均降(&D)、五均降(E$D)、六均降(EJ)、七均降(E?D)、八均降(EQ)、顺放(PP)、逆放(BD)、吹扫(P)、八均升(E8R)、七均升(E?R)、六均升(EsR)、五均升(EsR)、四均升(JR)、三均升(E3R)、二均升(E?R)、一均升(EiR)、终升(FR)等二一个步骤。吸附(A)来自
60、粗脱系统的中间气,经程控阀KV201A,从A塔下端入塔,在吸附工作压力下自下而上地流经吸附床时,气流中二氧化碳被吸附剂选择性地吸附,吸附二氧化碳后气体经KV202A从塔顶排出,其中的一部份气体用作其它处于终升步骤吸附塔的最终充压气,而大部分气体输往压缩机。当二氧化碳的吸附前沿接近吸附床出口时,即停止进料和输出净化气。此时吸附前沿到出口端之间尚留一段“未吸附饱和的吸附剂”一一预留段。一均降(EiD)A塔吸附停止后,通过程控阀KV203A与处于一均升步骤的吸附塔进行压力均衡,即A塔与该塔出口连通。此时A塔的吸附前沿维续向前推进,当A、H两塔压力基本平衡后,A塔的吸附前沿仍未到达出口端。这一过程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科技在提升学习动力中的应用
- 电力设施维护与检修预防事故的关键环节
- 2025年四平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教育科技前沿家庭学习环境的规划与实施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预约解除及售后服务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游艇租赁与保养一体化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务办公租赁合同
- 科技驱动下的学校运动场所绿色材料发展
- 2025年度生态养殖场牛羊批量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项目银行过桥垫资服务合同
- 2025年山西国际能源集团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4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外研版(三起)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 Animal friends Get ready start up 课件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铜矿隐蔽致灾普查治理工作计划
- 《民航安全检查(安检技能实操)》课件-第一章 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道德
- DB34T4826-202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 腰麻课件教学课件
-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预案
- 2024年甘肃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