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 z.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301=30分2、辨析题: 4 5=20分3、简答题: 5 6=30分4、材料分析题: 210=20分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根底1、教育学根底知识2、教育根底知识3、我国小学教育4、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开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开展6、小学学校管理、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1、个体身心开展与教育2、小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4、小学德育5、小学生心理安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平安指导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和班集体2、班级管理3、班级活动4、少先队活动5、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四章:学科知识
2、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方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一章:教育根底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开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无名氏:中庸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开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
3、者的个人努力。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畴;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奉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奉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 奉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奉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奉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奉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
4、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开展时期科学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1反对思辨教育 2主*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展5用实验、统计、比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历增长3学校是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历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表达个别差异性4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开展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根底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陶行知:生活教育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主要观点: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4提醒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教育学开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开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
6、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3教育学的开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异: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
7、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方案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教育者:包括:1教
8、师2教育方案、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开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开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响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开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
9、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与开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都持这种观点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表达神和天的意志。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开展;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价: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场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评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10、;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历、技能技巧生存与开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评价: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评价: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
11、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或意识有着严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别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
12、阶级性、等级性和*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拟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阔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课程构造、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开展。双轨制: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效劳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
13、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拟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根底。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群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效劳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时机和效劳,努力做到受教育时机均等。结论:公共性即群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群众教育。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
14、: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开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开展。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开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历的束缚。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开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开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开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
15、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有教无类克己复礼四书五经因材施教2、孟子: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5、墨家兼爱非攻重视技术亲知闻知说知6、学记战国世上第一步教育文献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内外结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师道尊严反对灌输、主*启发尊重规律
16、、循序渐进一、小学教育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开展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根底教育、第一阶段教育对象:6-12岁内容:根本技能: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根本知识: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根本素质:善良老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1、小学教育历史:产生:殷周时期西周: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春秋战国:孔子兴私学隋唐以后: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2、近现代小学教育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焕纶*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民国小学:1912改小
17、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开展特征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2明确“4+2的小学学制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根底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2改革学制:“4+2=“5年一贯制3教学改革试验:学制退回“4+25、义务教育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承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开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开展;
18、2义务教育表达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根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义务教育法:1986年公布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3宪法有关精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2学制:“6+3、“5+4、“九年一贯制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根底性3强制性7、小学教育的根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二、小学教育的目的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鼓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制定小学教
19、育目的的依据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开展规律3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开
20、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节: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开展趋势一、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背景1、观念滞后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3、课程知识陈旧,构造单一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根底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1倡导全面、和谐开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构造3表达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化与适应性三、根底教育课改内容1、构建新的课程构造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3、教学过程改
21、革1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5、开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四、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开展作为课程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2、课程构造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第五节:教师及其专业开展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1、教师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
22、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二、教师的角色扮演1、传道授业者2、知心者3、管理者4、协调者5、研究者6、促进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1目的全面性2对象差异性3任务多样性2、主观能动性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2因材施教3教育机智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劳动的示*性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7、劳动的间接性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1、教师享有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薪资休假权5*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2、教师承当的义务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2执行方案,完成使命;3思政教育,开展活动;4关爱学生,助其成才;5保护学生,防止伤害;6政治学习,业务提升五、教师职业专业化1、教师职业能
23、力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综合能力素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爱岗敬业2品性优良3心理安康4人际良好六、教师专业化开展1、教师专业开展的内容1建立专业精神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3提高专业能力4形成专业自我2、教师的专业开展途径1培训2自学3教研活动第六节:小学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根本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2、学校管理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3*管理原则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二、学校管理过程1、学校管理过程的根本环节:1方案2实施3检查4总结2、学校管理的根本途径1沟通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鼓励、情感交流2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非正
24、式沟通3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观障碍客观障碍渠道障碍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1、学校绩效: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2、学校绩效模式: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3、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1按性质分:定性评估定量评估2按形式分: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按主题分类上级评估同级评估4、学校管理的根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依靠领导者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行政系统进展管理。2法律方法: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展管理;3思想教育方法: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
25、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5学术方法:对学校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展管理时应遵循的学术管理方式。五、小学管理的根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第七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小学教育科研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开展小学教育理论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1总结小学教育经历教训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3进展小学教育改革实验
26、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1尊重研究对象2尊重客观事实3尊重科学规律4尊重合作伙伴5尊重知识产权6尊重自身价值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1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2理论研究、应用研究3历史研究、现状研究、预测研究4定性研究、定量研究6、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趋势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现场化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二、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程序:1、选择课题2、文献综述3、课题论证,形成假设4、选择方法5、变量分析6、选择被试7、制定研究方案8、资料整理9、得出结论10、撰写科研报告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研法3、教育实验法4、行为研究法第
27、二章:学生指导第一节:个体身心开展与教育一、个体身心开展1、概念:个体身心开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开展变化的过程。1生理开展2心理开展2、人的身心开展的特性:人的身心开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身心开展具有功能性3、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观点:个体开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开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2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观点:人的开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开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3多因素论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观点:人的开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历史上不同的儿童
28、开展观及其教育影响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主要观点:1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些特点所决定的。西方: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原罪说;中国: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和韩愈:三等人性论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论华生: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1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开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2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开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3仍认为儿童的开展的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种因果关系所制约,依然是一种
29、绝对论环境决定论,否认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开展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4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调教,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开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3、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1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开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2中庸的儿童开展观,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各执一端,相互否认,对于教育过程中儿童个体开展常常会造成消极影响。三、当代儿童开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1、杜威与皮亚杰的奉献皮亚杰的奉献: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开展为根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开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
30、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的结论。皮亚杰观点:1儿童的开展是以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2儿童的开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开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开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理论评述:高度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儿童的自主调节功能在儿童的开展中起关键作用清楚的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开展中的意义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开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根底2、杜威的进步主义杜威的观点:1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2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开展尤其是社会性开展最重要的因素;3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
31、育活动,使学生的开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4)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5从强调经历学习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经历的改造杜威观点的评价1注重儿童作为开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使教育情景对儿童开展的影响作用;2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当代儿童开展观的根本内涵1儿童开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根底的;2儿童的开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3实现开展是儿童的权利四、儿童的开展与教育1、理解儿童开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开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儿童身心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2开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而
32、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3教育不等于开展,教育只是促进儿童开展的一种手段。2、儿童开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结论:儿童开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具体包括:1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开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行3、教育与儿童的开展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开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须从一下几方面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开展;2在成熟的根底上引导开展;3在整体开展的根底上促进个性开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学生主体
33、性:从主体性的构造上看,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根本构成要件。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开展的规律第二节:小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及教育一、童年期儿童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开展的主要特征总体开展相对稳定与平衡骨骼增长快且易变形肌肉水分高且易疲劳2、童年期儿童心理开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力由知觉事物外表向知觉事物本质过度;2注意力分散3主要是形象记忆4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5道德感模糊,情感稳定性差6自我意识较差但开场萌芽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赞扬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二、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学法指导原则1
34、针对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渗透性原则2、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制定学习方案2科学运筹时间3学会阅读4学会观察5学会记忆6学会独立思考7建立学科学习程序8选择学习环境9课堂学法10指导学生解决问题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2学习动机的培养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局部B、设置目标C、设置典范D、培养学习兴趣E、激发学习需要F、注意归隐倾向3学习动机的激发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D、充分利用反响信息,妥善进展奖惩第三节:小学智育一、智育:1、定义:认识方面
35、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一种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2、智育的意义智育的必要性:人的只会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智育的可能性: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认知开展理论1、认知开展阶段理论-皮亚杰1认知开展的机制A、图式B、同化和顺应C、平衡2认知开展的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间的关系;进展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3认知开展阶段与教学认知开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
36、进学生的认知开展2、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1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现有水平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2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开展区3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到达新的开展水平。三、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具体性与抽象型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辐合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辐合思维;发散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发散思维;具体型:习惯于深刻分析*一具体观点和情境抽象型:能看到*个问题或观点的众多方面2、智力差异:不同个体的智力差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
37、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智能智力开展时间智能:少年天才大器晚成智力开展离散程度:女性智力开展均衡,男性离散度大男性善于抽象思维,女性善于形象思维四、小学生的认知开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小学生认知开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力开展特点:观察目的性较差;观察缺乏准确性;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缺乏深刻性;2小学生记忆力开展的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开展3小学生注意力的开展特点A、有意注意逐渐开展,无意注意仍期作用B、注意的*围依然有限C、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差4小学生想象力的开展特点:A、有意想象增强B、想象更富于现实性C、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5、小学生思
38、维开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思维的根本过程日趋完善二、小学生的认知开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根据学生认知差异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2、采取适合小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第四节:小学德育一、德育与小学德育1、德育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2、小学德育针对儿童思想品德所进展的教育活动1小学德育的特点:A、根底性B、奠基性2小学德育的构成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3、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小学德育目标A、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B、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与道德评价能力C、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
39、力2小学德育的内容A、爱国主义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4、小学德育的意义:1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底和保障2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条件与保障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二、道德形成的根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人我关系,只管自我中心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3可逆性阶段8-10信奉规则,但所有人都同意时规则可变4公正阶段10-12开场主持公正、平等2、科尔伯格道德开展阶段理论3种道德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纯外在的道德观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
40、子阶段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三、小学生道德开展的根本特征及德育意义1、根本特征:1逐渐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2小学生品德开展的协调性3小学生品德开展的过渡性4自觉纪律的形成2、小学生道德开展的德育意义以小学生德育特征为德育工作出发点德育过程须遵循开展规律重视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四、小学德育过程1、内涵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2、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A、学生的四次昂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B、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是知-情-意-行;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开展过程A、学生思想品德的任
41、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B、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的过程C、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A、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根底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A、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C、德育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五、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1思想品
42、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6班会、校会、周会、晨会2、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典范示*法3指导实践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第五节:小学生心理安康及心理辅导一、心理安康1、含义: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心理无疾病积极开展的心理状态2、心理安康的标准马斯洛标准1自我平安感2对自己能力做出适度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历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有限发挥个性10适当满足个人根本需要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2焦虑症3学习困难综合症4强迫症5厌学症3、心理安康教育的
43、意义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安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心理安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二、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方法1会谈法A、倾听B、鼓励C、询问D、反映E、澄清F、面质2观察法A、工程验核法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3自述法4调查法5心理测验法三、心理辅导1、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开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开展原则2、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安康教育课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安康教育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6开展小组辅导7对学生家
44、庭的心理辅导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第六节:小学生的平安指导一、平安教育的主要内容1、1-3年级学生的平安教育重点内容:1预防和应对社会平安类教育事故2预防和应对公共平安事故3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4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2、4-6年级的平安教育重点内容1预防和应对社会平安类事故或事件2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3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平安事故4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5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平安的其他事件3、小学生平安教育的要求1制度化、规*化要求2经常化、长期化要求3家庭化、社会化要求三、小学生平安常识1、道路交通平安2、校内外活动平安
45、知识3、体育活动平安4、饮食卫生平安5、传染病的防治6、消防平安知识7、防止有意伤害8、其他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和班集体一、班级: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开展水平所组成的、进展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二、班集体1、班集体构成要素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生活准则3一定的组织构造4一定的心理气氛、情感纽带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班集体是促进写生社会化的重要机构2班集体是满足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场所3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开展的平台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育1确定班集体的开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二节:
46、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二、班级管理模式1、常规模式: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平行管理通过集体管理间接影响个人通过对个人管理间接影响集体3、*管理4、目标管理三、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开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三节:班级活动一、班级活动的意义1、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2、促使雪深更提高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
47、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二、班级活动的根本类型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三、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选题2、制定活动方案3、活动实施与总结第四节:少先队活动一、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劳动童子团: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6: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二、少先队活动的根本内容和形式1、根本内容1根底的共产主义教育2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2、少先队活动的根本形式1队会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2礼仪活动3阵地活动4参观、访问、旅行等社会实践5夏令营和冬令营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根本原则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3
48、、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五节: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2、形式灵活3、内容开放4、自主活动5、综合性6、兴趣性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1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开发学生潜能3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6墙报、黑板报2、小组活动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三、课外活动设计主要原则1、以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开展需要为根底2、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
49、顾第六节: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任务培养良好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开展2、班主任职责1思政教育2协调课程学习3关心学生身体安康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5指导实践6做好班级经常性管理7联络家长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二、小学班主任工作1、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评定操行8班主任工作方案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2后
50、进生工作3、班会活动的组织第四章:学科知识第一节: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1、清末:国文科2、民国:国语3、建国后:语文二、小学语文课标1、课程根本理念1提高语文素养2把握语文教育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设计思路3、课程目标4、实施建议三、根底知识:P145第二节:小学数学一、数学1、根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二、数学课程演变的历史1、清末至民国初:小学算术2、新中国成立:小学数学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P165-1691、课程性质:根底课程2、课程根本理念3、设计思路4、课程目标5、实施建议第五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和教案一、教学设计1、概念为到达预期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展规划的过程。2、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3、教学设计的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2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承受水平相一致4用联系未来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5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6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展分解7提高教学媒体的应用控制能力8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9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10设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风格11为学习者的反响提供即时的反响12总结教学与后续学习相联系4、教学设计过程与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预付款垫资
- 2024年度专利许可使用合同标的说明3篇
- 探索智能化办公设备的使用计划
- 保安服务招投标代理合同样本
- 20242年度知识产权保障与保密义务协议版B版
- 转租房屋合同样本
- 生态农场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企业年报印刷协议9篇
- 酷暑季住宅楼施工合同协议书
- 潜水俱乐部对讲系统安装协议
- 《保健按摩师》(五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 楼梯间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计划(67页)
- 喷塑工艺介绍
- 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与委外维保方案
- 硬度换算表-绝对最全面
-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剧本
- 乡村医生试题500乡村医生考试试题.doc
- 妇科腹腔镜技术应急预案
- 皮下注射-PPT课件
-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产前超声检查指南
- 轻骨料混凝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