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礼制_第1页
中华古代礼制_第2页
中华古代礼制_第3页
中华古代礼制_第4页
中华古代礼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古代礼制 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

2、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

3、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

4、;四,祃于所征之地;五,軷于国门;六,广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宾礼 古代古礼之一。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宾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5、,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兆曰视。”仪礼.士相见礼郑玄注:“士相见于五礼属宾礼。”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番,使西方边境各国。新唐书.礼乐志六:“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作与其使者。”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

6、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祭星辰风雨,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依时令遣官筑坛 祭星辰风雨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依时令遣官筑坛致祭于星辰风云等天神,以求保佑风调雨顺、长寿与天下太平。和祭日月、山川、岳渎等,同为古代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反映。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禋祀昊上帝

7、,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栖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通典.礼四:“月令: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唐会要.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天宝四载七月二十七日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谓之小祀.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有上封事者,言月令云:八月,日会于寿星,祠于大社坛享之。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修其祀典。” 祭日月 亦称“朝日夕月”。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对日月的祭礼。其制始于周代。后世沿之。周礼.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以朝日。”郑玄注:“王朝日者,

8、示有所尊,训民事君也。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通典.礼四.朝日夕月:“凡祭日月,岁有四焉。迎气之时,祭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一也;二分祭日月,二也;祭义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三也;月令十月祭天宗,合祭日月,四也。”清史稿.礼志二:“朝日用春分日卯刻,值甲、丙、戊、庚、壬年,帝亲祭,余遣官.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丑、辰、未、戌年,帝亲祭,馀遣官。” 祀山川 亦称“望”、“望山川”。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祭祀山林、川泽、丘陵之神,以祈丰年。因山川距离遥远,故又称望。尚书.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左传.宣公三年:“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而却步,郊之属也。”周礼.春官.大宗

9、伯:“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通典.礼六:“周制,四坎坛祭四方;以血祭祭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乐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祀山川。” 祈岳渎 亦称“祀岳渎”。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亲自或遣官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之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岳,高山;渎,江河。其起源出于上古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周时已有,秦、汉、唐各代沿之。五岳,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汉武帝巡狩,祭名山大川,凡亲祀用真马,一般皆以木偶马代之。唐玄宗时,以王、公爵封则五岳四渎等,又封东、西、南、北四海为王,一并祭之,著其仪于开元礼。按

10、,汉代的南岳,非今湖南衡山,所称南岳溉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南之天柱山。其北岳常山,即恒山。汉书.郊祀志五:“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阙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溉山于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唐会要.岳渎:“贞元二年八月,诏太常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镇,祭岳渎等,旧礼皆因郊祀望而祭之。”元史.祭祀五:“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清续

11、文献通考.郊社八:“数省官兵所至,仰赖山川,效灵神祗,助用能师,行贞吉耆,定功成允。家修举明禋,敬答鸿佑,所有各省,应祭岳渎诸神著礼部要议。” 祀高禖 古代吉礼的一种。禖,古音同“母”。高禖即高母,即传说中主宰婚姻与生殖的女神,是妇女生殖的自然力的象征。原始社会,人们对人类生殖现象缺少科学的理解,因而生殖女神像在造型上都突出乳、腹、外阴等生殖器官,如青海柳湾三坪台出土的属马家窑文化的裸体女神陶罐,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生殖女神,都充分反映女神的生殖力。殷、周以后,生殖女神往往附会为民族的女始祖,如夏人以女娲为高禖、殷人以简狄为高禖,周人、鲁人以姜嫄为高禖,楚人以天帝之季女瑶姬高

12、唐女神为高禖,民间则以送生娘娘(泰山)、金花娘娘(广州)、注生娘娘(台湾)等子孙娘娘为高禖。祭祀高禖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多育,人口兴旺。周代,仲春二月,天子及后妃率众嫔前往禖宫祭祀高禖,并以弓袋及箭袋授络已怀孕的嫔妃,以祈求生育男孩。旧唐书.礼仪志二:“礼仲春以玄鸟(燕子)至之日,用太牢祀于高禖。汉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巡狩 亦作“巡守”。古代吉礼的一种。指帝王巡视所辖国土,了解山川形势、风土民情及各地吏治等,以加强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后死于中途。隋炀帝南游扬州,清康熙、乾隆数次巡视江南,皆为古“巡狩”制度的继续。又,帝王被少数民族俘虏北去,

13、如宋代徽、钦二帝为金所虏,明英宗为瓦刺所俘。往往也讳称“北狩”。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用律度量衡,修五礼。”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通典.礼十四:“周制十二年一巡狩.职方氏先戒四方诸侯曰各修平乃守帅其属而巡戒令,大驭掌儿軷之礼,土训氏夹王车而行,以待王问九州形势、山川所宜。诵训氏亦夹王车,以上古久远之事以告王。” 封禅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于泰山向天地祭告功业的典礼。史载,于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谓“封”,于泰山下梁父山上祭地,报地之功,谓“禅”,此礼起于上古对天地山川的崇拜。易代后,好大喜功之帝王每

14、封禅于泰山,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太宗、玄宗、宋真宗等,皆曾行其礼。历史上,唯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登封嵩山,禅于少室,异于前代,并因此改年号曰万岁登封。宋以后,其礼不行。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梁父)。”汉书.郊祀志:“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参阅通典.礼十四.封禅。 郊 亦称“郊祀”、“郊天”。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天子祭于的大典。与祭地之礼合称为“郊社”。起源于上古时对天地的自然

15、崇拜,所祀天神为昊天上帝。唯天子可以祭天,其用意为报答万物的根本上天及宗族的始祖,因而周代以本族始祖后稷配飨,汉代则以高祖刘邦配飨。祭天的“圆丘”,象征天圆,建于南郊,其仪式是:在祭坛“圆丘”之上用柴烧燎牺牲玉帛,后由大司乐主乐,以降神;然后扫地设祭,用苍璧致礼,陶豆荐血,并用一赤色牛犊作牺牲。天子服袞冕,玄黄二色,象征天地的颜色。历代行之不废,直至清末。现存北京天坛,即圆丘,是明清皇帝郊天的祭坛。“郊天”于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地于每年夏至日在北郊举行。礼.中庸:“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明史.礼志二:“今当尊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生辰、太

16、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祗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大雩 亦称“雩礼”。省称“雩”,古代吉礼的一种。所祀对象为被认为能兴云降雨的“山川百源”。周代雩礼分为两种:孟夏四月由天子举行的常规雩礼,称“大雩帝”,以盛大的舞乐队伍,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节日的气氛;另一种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时,用巫舞而不用乐,气氛严肃,祈祷殷切。战国时,天子“大雩帝”,祭天地,配以五方天帝,诸侯则祭祀句龙、后土诸神。祭时,由女巫组成舞蹈队,边舞边呼号,并献牺牲玉帛。东汉以后,自春至秋,若郡国少雨。唐代,于初祈后十日,如不雨,则禁止民间屠宰,雨足则以酒脯报祀谢神。后世略同。公羊传.

17、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何休注:“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礼记.月令:“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郑玄注:“雩,叮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为坛南郊之傍。”明史.礼志二:“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天地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 祈雨

18、古代祈祝寿降雨的祭礼。因祈告对角及规模的不同,又分为大雩、祈太庙、祈太社、祈岳镇海渎等。镇,一方的高山。南朝齐会要.雩:“古者孟春郊祀祈嘉谷,孟夏雩祭祈甘雨,二祭虽殊,而所为者一。”通典.礼三:梁大同五年,又筑雩坛于籍田兆内,四月后旱则祈雨行七事。天子降法服,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泽常兴云雨者,七日乃禘群庙之主于太庙,七日乃祈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明史.礼志二:”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言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参见“大雩”。 祭社稷 古代吉礼的一种。“社”代表土地神。“

19、稷”为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土地及谷为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新石器社会中期的母系氏族时代,已出现社稷祭祀,西安半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用陶罐盛满黍稷埋在土中献祭土地神的遗迹。至周代,社稷神成为仅次于昊天上帝的重要神祗,祭社稷也成为国之大典。天子与诸侯每年春季祭祀社稷,祈求丰年;秋季祭祀,表示报谢。诗经.周颂中的载芟、良耜两篇,即为周人春祈秋报时所唱的乐歌。当时,周天子所祭社,代表中原及四方土地;诸侯所祭冖,代表封国领土;大夫至百姓所祭的公社,代表封邑或乡里的土地,其神民间称为土地公社,代表封邑或乡里的土地,其神民间称为土地公公,每年仲春种秋祭祀的节日,旧称“社日”。天子社稷由五色土筑成,中央黄、

20、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象征天子拥有天下广土,堵侯的社坛则按其方位仅一色土,历代沿之。今北京中山公园清代社稷坛,仍保存完好。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血祭社稷。”郑玄:“社稷,土谷之刘,有德者配食焉。”明史.礼志三:“汉高祖立官太社、太稷,一岁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阳宗庙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腊,一岁三祀。唐因隋制,并建社稷于含光门右,仲春、秋戊日祭之。玄宗升神稷为大祀,仍令四时致祭。宋制如东汉制.(明)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 祀先蚕 亦称“祈蚕桑”、“亲蚕”。古代吉礼的一种。“先蚕”指最早发明种桑养蚕的人,相传为黄帝妃嫘祖,民奉之为蚕桑之神。战国时,附会以天驷星座

21、代表先蚕。周代,天子诸侯皆设有公桑蚕室,筑于河川附近。仲春二月,天子后妃,以少牢祭祀先蚕神,三月朔亲率内外命妇在北郊亲躬亲桑事,以鼓励蚕桑生产其意义与籍田相似。封建社会,皆由皇后率妃嫔举行此典,历代行之。唐代以其仪载于开元礼。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此北郊,以为祭服。”后汉书.礼仪中:“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祠先蚕,礼以少牢。”刘昭注引汉旧仪曰:“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皆赐从桑者。皇后自行。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宋史.礼志五:“宣和元年三月,皇后亲蚕,即延福宫行礼。其仪:季春之月,太史择日,皇后亲蚕,命有司享先蚕氏于本坛.以内命妇一员充诣蚕定,授蚕母

22、桑以食蚕。” 籍田 亦称“藉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源自原始社会,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它是“祈年”(祈求丰收)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寓有重视农耕之意,自周、汉以下,各代多行之,然并非每年举行,亦有废而不举行者。届晨,以太牢祀先农神,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来(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诸侯王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然后籍田令率其属耕播毕,礼成,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唐玄宗时,载其仪于开元礼。诗经.周颂.载芟:“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

23、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颜师古注引韦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通典.礼六:“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紘,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劝农 提倡和勉励百姓农耕。中国古代以农桑为本,天子、诸侯往往于春初躬耕籍田,以劝勉农人耕作,籍田是整个劝农活动中的重要典礼。在职官制度上,汉承秦制,置大农丞十三人,每人掌管一州劝农桑力田事务,为劝农官之始。唐中宗、睿宗时,州郡长皆以“劝农”名其官。宋太宗至道年间,曾设劝农使,招集流民开垦荒田。真宗景

24、德间,诏诸路转运使、开封知府、军通判,并兼“劝农事”。又,历代地方官至春耕时,都需下乡“劝农”,使民不误农时,因田赋为封建国家的主要收入,春耕关系到一年的收成,直接影响天下的治乱,故统治者重视若此。史记.孝文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百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农。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 告庙 古代吉礼的一种。原指天子出行或有事,祈告于宗庙,求祖先神灵保佑。后代因之,遂以告庙为帝王一切重大活动的必要典礼。汉班固白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

25、。”宋史.礼志五:“告礼:古者,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命史告社稷及圻内山川。又天子有事,必告宗庙。历代因之。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后土,谒太清宫,皆亲告太庙。三岁郊祀,每岁祈谷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祗、圜丘,并遣官告祖宗配侑之意。他大事:即位、改元、更御名、上尊号、尊太后、立皇后太子、皇子生、籍田、亲征、纳降、献俘、朝陵、肆赦、河平及大丧、上谥、山陵、园陵、奉迁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岳渎、山川、宫观、在京十里内神祠。” 禘袷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天子诸侯丧事毕,于太庙中合祭远近祖先神主,以示追远孝敬之意。夏殷之际,心祭必古卜吉日,奉献牲牢贡品及助祭之物,并行

26、合食之礼。后代多因之。礼记.曾子问:“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通典.礼九:“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丧毕,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以生有庆集之欢,死亦应备合食之礼,缘生以事死,因天道之成而设禘袷之享,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宋史.礼志十:“古者新君践阼之三年,先君之丧二十七月为禫祭,然后新主付庙,特行禘祭,谓之始禘。是冬十月行袷祭,明年又行禘祭,自此五年,再为禘袷。丧除必有禘袷者,为再大祭之本也。” 时享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四季之首月供祭祖先。为各代天子按季节尊祭祖先宗庙的正式礼仪。国语.楚语下:“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挈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礼,帅其子姓,

27、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宋史.礼志十一:“诏享太庙家祭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将来享库存,欲每室加牙盘食,禘袷、时享亦准此制。”明史.礼志五:“太祖命孟春特祭于各庙,三时及岁除则袷祭于德祖庙。二年定时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岁除如旧。” 上陵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拜扫祖先陵寝。始于秦汉。每上陵,皇室成员和大夫以上官员须陪同皇帝拜见祖先神座,并申告丰欠情况,以祈神灵保佑。各代沿之。后汉书.礼仪上:“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钟鸣,

28、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会如仪.公卿群臣谒神座,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舞。乐阙,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周遍如礼,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宋史.礼志二六:“初,故事,车驾诣陵谓之亲谒。南渡之后,此礼不举,故上陵或曰省视,或曰保护,或曰荐献,或曰祭告,或曰致祭,或曰望祭,或曰修奉,悉遣官,不专于行礼也。”清恽敬先茔记:“今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威仪,乃知至孝恻隐不可废也。” 祀先代帝王 古代吉礼的一种。指对传说中三皇五帝等有功于民者的祭祀。始于东汉章帝。北魏定制,后代沿之,祀先代帝王遂成于国家祭祀

29、常典。通典.礼十三:“祀先代帝王.后汉章帝元和春,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后魏)孝文太和十六年诏曰:法施于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工。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以仲月而飨祀焉。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尧树则天之功,举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祭于广宁;夏禹御洪水之灾,建天下之利,可祀于安邑;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于洛阳。” 功臣配享 古代吉礼的一种。指大臣凭功绩及生前官爵祔祀于帝王宗庙。起源甚古,为宗庙制度之一。如宋代太祖庙,以功臣赵普、曹彬配享;太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真宗庙以李沆、王旦、李继隆配享;仁宗庙以王曾、吕夷简、曹

30、玮配享;英宗庙以韩琦、曾公亮配享;神宗庙以富弼、王安石配享;哲宗庙以司马光配享,等等。享,也作“飨”。在封建时代,唯宰执名臣得以配享,每代仅二三人,是人臣死后最高的荣誉。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郑玄注:“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也;死则于烝先王祭之。”通典.礼十:“按先典祭祀之礼,皆以生前尊卑之叙以为位次,功臣配食于先王。” 祀孔子 古代吉礼的一种。春秋时鲁国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478年,鲁哀公立庙奉祀于阙里孔子故宅(今山东曲阜县城中)。历代沿之,尊称为“先师”、“先圣”。唐太宗贞观时,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胜、毛苌

31、、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宁、贾逵等儒家经师陪祀;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颜回等孔子门人为“十哲”及曾参坐像从祀,又图画七十子及左丘明等二十二贤之像于堂璧,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以其像服王者袞冕之服,南面而坐,以示“尊儒重道”之意。此后,历代皆以祀孔子为朝廷之典。国学及天下诸州县学宫亦仿其制,建孔庙,又称“文庙”。孔氏祖庭广记:“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即阙里先圣之故宅,而先圣立庙,自此始也。”通典.孔子祠:“魏文帝黄初二年,以孔子二十一代孙议郎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词,令钽都修旧庙置百

32、户吏卒守卫。”唐会要.褒崇先圣:“武德二年六月一日,诏曰:盛德必祀,义在方册,达人命世,流庆后昆.惟茲二圣,道著生民、宗祀不修,孰明褒尚。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新唐书.礼乐志五:“咸亨元年,诏州、县皆营孔子庙.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十哲象,以先师颜子配,则配象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象庙堂膛豫享,而范宁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如二十二贤。”清史稿.礼志三:“雍正五年,定制各省督、抚、学政上丁率属致祭。学政莅试时,先至文庙行礼。”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为崇奖儒学,表示尊师重道,特命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派三公

33、宣希敕命。自此,孔子像变西向坐为南向坐,衣王者袞冕之服,其弟子“十哲”则侍于两侧。后世因之,天下孔庙也因此而称为“文庙”。新唐书.礼乐志五:“开元二十七年,诏夫子既称先圣,可谥曰文宣王,遣三公持节册命,以其嗣为文宣公,任州长史,代代勿绝。先时,孔庙以周公南面,而夫子坐西墉下。贞观中,废周公祭,而夫子位未改。至是,二京国子监、天下州县夫子始皆南向,以颜渊配。”宋大诏令集.褒崇先圣.追谥元圣文宣王诏:“聿举追崇之体,庶伸严奉之心,备物典章垂之不朽,宜追谥曰元圣文宣王,祝文特追署,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修饬祠字,给近便十户,以奉茔庙。”宋史.礼志八:“真宗二年五月乙卯,诏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

34、儒为伯或赠官。亲制玄圣文宣王赞,命宰相等撰颜子以下赞,留亲奠祭器于庙中,从官立石刻名。既以国讳,改谥至圣文宣王。 玉帛 古代祭祀朝聘、会盟时所用的瑞玉与缣帛。玉,指圭、璧、琮、璋、琥、璜、玦等,多从原始社会的斧、戈等石器和装饰品发展而来。帛是丝织品,或称“币”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又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僖公十五年:“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举戎。”清史稿.礼志一:“玉帛牲牢:玉六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大社黄珪:大稷青珪,朝曰赤璧,夕月白璧.乾隆三十四年,会天旱祷雨,

35、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以为恒式。帛七等:曰郊制帛祀,南北郊用之。上帝青十二,地祗黄一。曰礼神制帛,社稷以下用之。社稷黑四,大明赤一,夜明白一,日月同。”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而完整的牲畜,多指牛、羊、豕等。毛色纯曰牺,未加分解曰牲。春秋以后,牛、羊、豕三牲兼用称“太牢”,用羊、豕二牲称“少牢”;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称“特”;祭神时,牺牲的处理,用火烧称“燎牲”,刺颈取血称“刲”,分解称“割”,开膛去内脏称“辜”或“刳”,分裂牲体列“磔”,将牲体剖成两半称“副”,未煮的生肉称“腥”,煮成后称“熟”或“饔”,泛指牲肉称“胙”,腥肉陈于俎上献祭,熟肉则烹于鼎中。祭神

36、灵,必须献礼,牺牲是所献礼品中食品的一个部分。所用品种及多寡,因不同的祭祀对象、目的及主祭者的身分而不同。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孔传:“色纯曰牺。”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以岁时序其祭祀。及其祈珥,大祭祀,展牺牲于牢。” 太牢 亦作“大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畜牲。因比较重要的祭典,畜牲在祀前须用栏圈(牢)畜养一段时间,故借称经过牢养的牛、羊、豕为“牢”。商代,“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指羊牲。春秋以后,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朋牢,故“太牢”(即大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即小牢)一般指羊、豕二

37、牲。有时,“太牢”也单指牛牲。周代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小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唐会要.牲牢:“国之大事,郊祀为先,贵其至诚.用怀明德之馨,庶合西邻之祭。其年起,请昊天上帝、太庙、各太牢一,羊豕各一,余祭随事而供。”清史稿.礼志一:“牲牢四等:曰特,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骍或黝。圜丘、方泽用犊。大明、夜明用特。天神、地祗、太岁、日、月、星辰、云、雨、风、雷、社稷、岳镇、海渎、太庙、先农、先蚕、先师、帝王、关帝、文是用太牢。”犊,小牛;特,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 少牢

38、 亦作“小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畜牲。商代,“小牢”通常指羊牲。周代礼仪,天子之士及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庙用羊、豕,称“少牢”。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之礼。”郑玄注:“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清史稿.礼志一:“牲牢四等,曰犊,曰特,曰太牢,曰少牢.太庙西庑、文庙配哲,崇圣祠、帝王庙两庑,关帝、文昌后殷,用少牢。光绪三十二年,崇圣正位改太牢。直省神祗、社稷、先农、关帝、先医配位暨群祀用少牢。” 丧礼 古代凶礼的一种。即安葬和悼念死者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礼仪制度。我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习俗逐渐礼仪化,经统治阶级的推广实行

39、,至周代大致定型,成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主要凶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衷、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服期不一。祭祀活动,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详、禫祭等。其核心为丧服制度。它具有重嫡系轻旁系,重长子轻庶子,重男轻女的显著特点,为儒家肯定和坚持,表现了对宗族内尊卑长幼秩序的维护,具有用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族人,团结宗族的作用。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法律、婚姻等各方面,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汉族丧礼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

40、化;统治阶级与庶民实行的情况,亦不尽相同。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出无数多姿多态、风格特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汉族丧礼在历史上曾影响过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的部分兄弟民族。蒙、满、回、藏等少数民族,也有本民族固有的丧葬礼俗。 衅礼 中国古代祭神仪式的一种。即在宫室器物新造成时用牲血涂抹以祭神。其仪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不仅自然物有神灵,即新建造的宫室庙宇、门户社井及礼器、兵器等也有神灵。因而宫室建筑在动工前有奠基仪式,完成时有落成仪式,其落成仪式即衅礼。最初曾用人牲,刺颈或击鼻取血,后多用毛牲(牛、羊、犬、猪等)及羽性(鸡、鹅竺)。据礼记.杂记下、周礼.夏官.小子及圉师

41、、礼记.文王世子载,宗庙社稷等宫室建筑,新成则衅,宗庙大室用羊,门与夹室用鸡,衅宗庙之器用小牡猪,衅社稷用羽牲,衅“五祀”用毛牲;春季衅与厩,然后才开始牧马;始立学校,凡器物先衅,再以玉币祭告先师。据礼记.月令及周礼.夏官.小子载,凡宝物重器,每年于孟春行衅礼,乐器及兵器如鼓、尊彝、簋簠、俎豆、旗帜、戈戟等,新成皆衅。左传及孟子中分别有衅鼓和衅钟的记载。近现代,基本些地区间新房建成有杀鸡喷血之俗,实即古衅礼之遗意。 人殉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一种。即埋葬死人时,又用活人陪葬。起源于原始父氏族社会晚期。其时,氏族内部出现阶级分化,氏族首领及氏族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及由战俘转化而来的奴隶、妻妾。继承人出

42、于鬼神观念的迷信,为让死者在死后的阴间继续生时的享受生活,往往依据遗嘱将部分珍贵之物及奴隶一起殉葬。有时并包括妻妾在内。据考古发现,甘肃、青海地区的辛店文化和甘肃的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皆有人殉现象。商代,殉葬为普遍现象。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和武官村殷商王陵一,发现大量人殉遗骨,其中包括生殉(活埋)与杀殉(杀死再殉葬),加上奠基时杀祭的牺牲,每个大墓多达三四百人。周代人殉大为减少,并产生了反对残暴的人殉制度的新观点。春秋列国之中,秦国人殉之风较为严重,诗.秦风.黄鸟抒发百姓对秦穆公死以“三良”(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殉葬的悲愤,史记载当时从殉者达一百七十七人。至秦景公死,人殉达一百八十二

43、人,及公元前348年,秦献公即位,始废除人殉,改以陶俑。至秦始皇死,二世将后宫无子妇女及修墓工匠尽数生殉于墓中,据汉书.楚元王传谓达万人之众。秦汉以后,人殉现象虽少,但根除未尽,明朝气皇帝及诸王葬时,皆有妃嫔宫女殉葬,太祖朱元璋死,殉葬四十六人;成祖死,殉葬宫妃(大部为高丽女子)共三十余人;仁宗、宣宗死,亦各以五妃、十妃殉葬。直至英宗,才废除人殉之制。满清贵族未入关前,帝王及大贵族也用人殉,入关后废除。人殉现象充分表露了鬼神观念的愚昧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自私残暴。 人祭 古代祭祀礼俗。即杀人作祭品来祭祀神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其时处于野蛮阶段,生产力低下,凡俘虏,通常妇女娶为妻,儿童

44、或收养或杀害,男子则杀祭于祖先灵前,以告胜利。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其中有五至十岁儿童骸骨。商代始,杀祭有大量殷墟甲骨文记载,其人数多者每次达三百至五百人,其次百人,以主三十、十或一二人不等。其方式有伐(以戈砍头),刿(割杀),施(剖腹掏肠,或称刳、剔),磔(张裂风干被刳剔的人牲),火(即灸,炮烙人牲),鼐(即烹煮人牲),焚(焚烧人性),舀(活埋),俎(即菹,做成肉酱),彝(杀而陈尸),等等。古籍中并记载,商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为炮烙以伤民牲。”春秋以后,人的价值提高,儒家“仁义”之说兴起,人祭现象大量减少,但用敌方首领杀祭于

45、社,仍然存在。此后,聚众起事,发兵出师也有用人头盟祭者;云南少数民族自古有人祭的野蛮习俗,考古发现的滇王铜鼓,其上即刻有杀人祭铜柱的场院面,其俗一直保持到近代。 死之称 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极为森严,对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死去,使用不同的称呼。据反映周代礼俗的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至唐代以后,“卒”的用法不及过去严格,常用来泛指死。然“崩”与“薨”仍然只能用于帝后王侯等。此外,由于人们对死的恶厌心理而使用一些讳代词。如物化、物故、就木、捐馆、不讳、殒坠、澌、殂、归道山等。殇及夭则用于称未成年者的死。死后,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专称。父亲死

46、后称考、俗称先考,母亲死后称妣,俗称先妣,合称考妣。史记.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旧唐书.后祀传上.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宋史.司马光传:“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又苏轼传:“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属纩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属,放置。此一仪式称为“属纩”。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

47、。” 复 亦称“复魂”、“招魂”。古代汉族丧葬仪式之一。人初死,断定无气息后,立即使人手拿死者的衣服,从前方升到屋顶,向北呼叫招魂。死者男性呼名,女性呼字,共长呼三声,然后将近衣投下,另一人覆于死者身上。此一仪式起于上古,周代中原及楚国地区皆广泛实行之。其用意在期望死者魂魄返归于衣,从而复活。经唐、宋、明而近代,此俗渐不行。唯少数民族如朝鲜族、满族、普米族,尚有类似风俗。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向之。及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北面,招求诸幽之义也。皋,长声也。某,

48、死者之名也。复,反也。丧大记曰:男子称名,妇人称字。”礼记.杂记上:“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郑玄注:“绥当为委,.谓旌旗之旄也。去其旒而用之,异于生也。” 停尸 亦称“停床”。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为死者招魂不醒,则举行停尸仪式。即将尸体安干尸床,为死者整容,放含口,洗面洗身,换殓服。然后设奠,安放长明灯,等待亲友来吊祭。其礼起源甚古,至周代已有具体规定,后世沿之。仪礼.士丧礼、礼记.丧大记皆谓死者必须处于正寝,即房屋的正室(帝王之宫室的正厅,则称为路寝),因此称“寿终正寝”。故旧时丧俗,垂危之病人多由长子、幼子或男性亲属抬至厅上,在未咽气之时,即

49、洗沐、换衣。死后尚须经过设帷堂以奠、吊唁、大殓、成服等,然后才能出殡安葬。水浒全传第二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没做道理处。” 报丧 亦称“告丧”。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亲人死后,迅速通知亲友邻里。起于周代,文献中写作“赴告”或“讣告”,亦省作“赴”或“讣”。天子崩,要讣告诸侯和全国,诸侯一般应立即奔丧。诸侯薨,首应讣告天子,同时归还天子的玉珪。天子闻丧后,一般应痛哭示哀,辍朝,赐赙帽之礼,赐谥,亲自或派使臣代表前向往致悼。重臣死,亦如之,并立即令有关部门为其治丧。民间,父母长辈死,近代多采取由丧家晚辈或请亲邻至戚友、亲族家叩头报丧的形式,子孙须戴重孝。如路

50、遇亲故,要就地叩头报丧,对方不必还礼。旧时北京官宦之有丧礼,其讣告多写作:“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某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谨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并须写清成主、送库、伴宿、发引等节,末书“孤子某某泣血稽颡”。少数民族报丧则有放炮、放枪,击鼓、鸣锣、吹牛角号等形式。今之发布讣告,即源于古“报丧”之礼。:礼记.杂记:“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谋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群不禄。大子之丧

51、,曰:寡君之嫡子某死。大夫,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嫡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嫡,匹敌之义,指爵位相同。 奔丧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居他处闻丧归,并服丧。后鑫指奔亲丧。周化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诏令不奔。天子崩逝,自东汉始,往往对

52、诸侯、守臣奔丧加以限制,以防止地方动乱。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贪恋权位,母丧不奔,曾子与其绝交。汉代陈汤在等待升官调任之时,父死不奔丧,司隶奏告,被也狱论处。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郑公孙夏如晋奔丧。”礼记.奔丧:“奔丧之礼,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住宿)。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境哭,尽哀而止。哭避市朝,望其国境哭。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向哭成踊。” 饭含 亦称“含口”、“含殓”。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起于周代。即洗尸后用角质的本(形状如匕,挹取食物的用具)为死

53、者“楔齿”,使口张开,然后安放一些米粮或珠玉之类。因死者身份不同,所含物各异,分别称含(饭)珠、含(饭)玉、饭米贝等。后世则演变为在死者口内放钱币或饭粒。考古发现,含玉者所含玉石多雕成蝉形。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贾公彦疏:“大丧谓王丧,共含玉者,含玉璧形而小,以为口实。”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注:“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仪礼.士丧礼:“贝三实于笄,稻米一豆实于筐。”贾公彦疏:“此云贝三,下云稻米,则士饭含用米贝。”后汉书.梁商传:“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无以补益朝廷,死必耗费帑藏,衣衾饭含玉匣珠贝之属,何益朽骨

54、!”通典.凶礼五.含:“饭用梁,含用璧。”注:“四品五品用稷与璧,六品以下梁与贝。” 殓 亦称“殓礼”。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殓礼分小殓和大殓。为死者穿衣,并设灵座于堂供人吊哭曰小殓;为死者加冠(女佩钗),并置尸入棺曰大殓。一般于人死三日后入殓,主要是为了希冀死者复活。也有于死后七日或第二日进行者。礼记.问丧:“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礼制也。”殓,经籍中写作“敛”。 小殓 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

55、指为死者穿着尸衣(殓服)。在古代,小敛在室内,设帷。为死者着衣址九套。敛毕移尸于堂。旧时孔府死人,三日小敛时为死者穿常服;五日敛时为死者换官服;如为女子,则凤冠霞帔,口含珍珠,身上撒香料。然后用绸子将死者从头到脚裹起。 女用绿绸,男用红绸,连裹三层,最外用一层白绸,装敛完毕,即厅入殓。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引萧山问俗记.丧礼:“敛,人初死,停于床,丧属跪而号哭.祭后,乃面西停于堂。至夜,僧或道踵于门,各事其事,或由丧家自雇,或为亲戚所赠,铙钹钟鼓交作,至晨乃已,意盖散抑郁之气也。如是或一夜、三夜、五夜,以至于七夜,视家之贫富,时之寒温而定,大约何日大敛,则何日已耳。又命门眷合日时以敛。其敛

56、也,或布或绸,皆须全套,不能丝毫混乱。将敛,亲属一二人,为之沐浴著内衣。亲属各人,各为梳发三次,然后加外服,次第为之著就,以衾围之,至吉时,然后敛(大敛)。” 大殓 亦称“入敛”、“入棺”、“入木”、“落棺”等。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指将已着衣的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入敛时辰须占卜而定,届时,由家属守护棺木两侧。父母死,儿女返家方盖棺;妇女死,待娘家父母兄弟姊妹告别后方盖棺。洛阳旧时丧俗,人死后尚须由公亲问明病源,父死要由族长见之,母死要由母党会亲见之,妻死要由妻党会公亲见之,然后才能收敛入棺。入棺之地位,在正屋居中东边,为主位;然后移至西边客位上停放,接受子孙亲友的祭奠。敛毕,则择日出丧安

57、葬。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正屋居中东边。红楼梦第六六回:“柳湘莲大哭一场,等买了棺木,眼看着入敛,又扶棺大哭一场。”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敛。” 成服 旧时汉族丧礼制度之一。即在亲人死后的第四天,大敛之次日,让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按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穿上不同的丧服。礼记.奔丧:“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是日成服,五服各以亲疏为等。”注:“三日成服,除死日数之,是死之第四日.故书仪、家礼皆云大敛之明日成服.盖盖棺以后

58、,断无复生之理,陈馔既用素品,孝子之心以成服为安耳。” 出殡 亦称“出灵”。古代汉族丧葬仪式之一。即将盛放尸者的灵柩送到安葬地或寄放地。为我国汉族及部分民族丧礼仪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出殡,多用人抬,专营此业乾,称为“杠房”。依贫富之分,贫苦之家八人抬,称“八人杠”。小康之有的老丧,用十六杠、三十二杠。豪富之有用四十八杠、六十四杠。王公用八十四杠。皇帝出殡,则用一百零八杠,叫“皇杠”。各地做法不一。一般汉族地区出殡时,由长子双膝下跪,头顶丧盆,灵柩启动前将丧盆摔碎,号啕大哭,然后起行。孝子并须肩扛灵头幡,以孝带牵头杠,此为“杠牵”。女儿或侄儿抱领魂鸡随后。灵柩后为鼓乐队,然后是送葬亲友。

59、至墓地,孝子先执锹挖土,众亲友接着打墓穴,安葬。亦有出殡时用柩车,送丧者执绋前导,有服亲属皆在引布之内,而孝子行在后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三:“挽柩车之索谓之引,亦谓之绋,今以整匹白布为之,系于杠之两端,前属于棺饰,柩行,引布前导。礼.檀弓所谓吊于葬者必执引,曲礼所谓助丧必执绋,皆是物也。”红楼梦第十四回:“至天明吉时,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青衣,指穿青衣的杠夫。参阅邓云乡红楼梦。 挽歌 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送葬时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史载,起于汉初,高帝召田横不愿臣服,自杀,其从者挽其遗体至葬所,不敢哭,为此歌以寄哀音。至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

60、大夫庶人。其后之挽歌诗、挽词,皆出于此。初学记.挽歌所录有三国魏缪袭、晋陆机、宋陶潜、北齐祖李征、隋卢思道、唐李百药、上官仪、骆宾王、崔融诸人挽歌诗,其形式多为五言古诗或五言律诗。唐代长安,至有以挽歌为业并享誉一时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薤露:“薤上露,何易稀。露稀明日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又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唐于鹄挽歌:“阴风吹黄蒿,挽歌渡秋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唐白行简李娃传:“生,聪敏者也。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妾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