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宣贯培训教材(2014.5)课件_第1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宣贯培训教材(2014.5)课件_第2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宣贯培训教材(2014.5)课件_第3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宣贯培训教材(2014.5)课件_第4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宣贯培训教材(2014.5)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4宣贯培训教材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管理组2014.5试用版0目 次I 前引部分3 .1 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3 .2 应正确处理的标准规范层次关系9 .3 应区分不同性质鉴定,把握好原则、分寸16 .4 建筑物检测、鉴定程序21 .5 调查、检测的基本规定34 本标准的新修订部分(主要修订内容) 48 .1 “基本规定”(第3章)增加了三节 48 .2 增加了“调查与检测”一章(第4章) 84 .3 将结构承载力验算纳入强制性条文 123 .4 对结构侧向位移的界限值做了大幅度调整 1301目 次 .5 增补了“钢桁架双角钢受压腹杆双向弯

2、曲变形的限值” 138 .6 改写了“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评级一节(7.2节) 141 .7 改写了上部承重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鉴定方法(7.3节) 142 .8 增加了8个重要的附录 176 工程鉴定反馈信息的处理 251 .1 混凝土结构251 .2 钢结构296 .3 砌体结构306 .4 结构构件强度验算问题313 应关注与鉴定有关的国际标准 316 培训班学员提的问题 3282 前引部分.1 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1)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一条及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第十一条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3 (一)互换配

3、合、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二)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 (三)基本原料、燃料、材料的技术要求; (四)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4 (五)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 (六)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 (七)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要求; (八)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5 (2)应学习第25号建设部令发布的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第六条及第十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第六条 行业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 第十条 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应当及时修订或废止。8.2 应正确处理的标准规范层次关系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主要是针对为保障安全、质量、卫生、环保和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达到的

4、最低要求作出统一的规定。至于更严质量要求、更高技术水平和更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标准,则应由其他层次的标准规范,如行业标准、CECS推荐性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国家标准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提高。9 然而,在前一段时间里,这一最基本的标准化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遵循,出现了有些标准对安全、质量的要求反而低于国家标准的不正常情况。 在建筑物加固过程中,若遇到上述情况,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化法和建设部第25号部令的规定来处理标准规范之间的层次关系,以避免违反法律、法规。10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相近而有差别的同类国家标准在我国经常出现。遇到这种情况, 应以通用技术标准为基

5、础,其他技术标准的要求应高于通用技术标准。 一般而言:设计规范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均是通用标准,也是所有设计、施工人员所必须首先遵守和执行的标准。11 至于国家标准与“导则”、“通则”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须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名为导则,但有标准代号和编号,并有批准发布机关者,应按其代号确定其属性。如冠以GB的,即是国家标准;冠以JGJ、JTJ、HG等等,即是行业标准;冠以CECS、CCES的,即是协会标准或学会标准。12 (2)名为导则,且有行政主管部门文号者,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建村函2009 69号函”发给有关部门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属于相关标准在特定情况下增发的

6、指导性文件,不仅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参照执行,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安全性能指标和参数,均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13 (3)名为通则,意即通用规则或原则,实质上是某层次的标准。因此,一般均有标准代号与编号。例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标准号为JGJ 37,即是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标准号为CECS 160,即是中国建设标协的推荐性标准等等。14 (4)名为规则或规定者,其含义一般与标准、规范、规程无异。如铁路测量技术规则TBJ 101和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均为铁道部的行业标准,与其他行标无异。15.3 应区分不同性质鉴定,把握好原则、分寸 1 专为结构加固问题而进行的鉴定 仅面对业主

7、,无仲裁、索赔等问题。鉴定除应执行有关法律及强制性条文外,对定性的条文,其执行可以充分应用工程经验,但应注意尺度的掌握问题。16 2 有仲裁、索赔等民事纠纷问题的鉴定 需面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善于倾听各方陈述,并做好有效的书面记录。对他们所提出的证词,应通过现场勘查、取样、检验等程序和方法予以核实。17 在鉴定过程中,不得发表任何倾向性的言论或意见;鉴定报告应公正、有据,所有结论均应得到现行标准的支持;经得起司法介入时的复查;但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协商、调解,作出妥协处理。18 3 可能涉及刑事的工程事故鉴定 需面对政府的调查组,并受政府委托进行鉴定;应组织具有独立资格的专家

8、组(或委员会)处理疑难问题,但专家名单应报主管部门审批,并取得书面批复。鉴定的一切工作均应按正规程序进行,严禁鉴定成员对外发表任何个人意见。19 4 有预设目标的鉴定 对于为拆除现有房屋而进行建设、开发的假危房、伪鉴定,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介入。因为事发时,鉴定者得不到有关主管部门支持,需自负责罚和处分。20.4 建筑物检测、鉴定程序 1 一般程序:如下列框图所示鉴定目的、范围、内容初步调查、评估制订详细调查方案详细调查安全性鉴定评级鉴定报告补充调查仅委托检测的程序(无需详细调查)制订检测方案现场原位检测或取样分析计算、分析、成果评价检测报告仪器、设备确认补充检测212 工程事故处理程序(1)封

9、闭并保护事故现场 使结构破坏原貌不受扰动; 使人员安全撤离; 使可能发生连续破坏的结构得到支护; 使涉嫌人员无法销毁证据。22(2)听取有关人员的独立陈述 (a)应分别听取,并做书面记录。记录应经陈述人确认并签字。 (b)应收集陈述人提供的书面材料或证物。 (c)听取后应列出异同点及疑点待查。23(3)现场初步勘查 (a)以巡视及宏观检查为主,不得扰动结构破坏原状,也不得在现场妄作议论; (b)勘查是否需要有关人员在场,应由鉴定单位决定,且应禁止无关人员参与;24(c)对结构、构件的要害部位及异常迹象处,进行重点检查,并作书面记录;同时应在原物上做标记,以供随后的测绘、拍照、摄象使用。25(4

10、)组织现场取证 (a)倒塌(或破坏)全貌实录; (b)倒塌构件重叠情况测绘并按重叠层次编号; (c)逐个复验初步勘查认为可能的破坏起始点及其破坏过程,并查寻证据;26(d)破坏构件(或连接)断口、相邻构件、节点、连接的次生破损形态,以及下部支承结构损伤迹象的细部测绘;(e)对取证部位采取保护措施并在显著部位设置保护标记。27(5)背景调查 (a)原设计、施工文件的搜集与核对; (b)结构使用史、荷载史、环境史的调查; (c)重访有关人员,核实情况、澄清疑点。 注:一般宜与第(4)项工作同时分别进行。28(6)对残损构件和残存构件的取样检验,应事先制定完整的方案。 以下各点应在有关各方达成一致意

11、见后,写出备忘录,签字确认: (a)采用的检测方法及合格评定标准; (b)采用的离群数据判别方法及舍弃标准; (c)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及计算程序。 29(7)组织实施取样和检测、检验 (a)仅允许由鉴定单位人员进场取样和检测。与工程质量事故有关的任何一方均不得私自组织其他单位人员进场取样做对比检测。若对鉴定单位的工作有意见,可向主管部门投诉,不得蓄意扰乱鉴定工作。30(b)检测的原始数据,应予保密,并妥为保存,严禁随意传阅、传抄。(c)若发现检测、检验值与界限值极为接近,应立即追加若干个检测值。(d)检测对残存构件造成的孔洞、新伤,应随即修补完好。31 (e)提出检测结果,并做必要的说明, 但

12、不作分析、不下结论。(8)必要的验算与复核(9)召开专家会议,对事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10)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调查或再现性模拟试验(11)事故原因的判定32(12)研究善后处理意见(13)提出鉴定报告(14)报主管部门审批(15)结案后,清理现场,并做好文件归档 。33.5 调查、检测的基本规定1 一般规定 (1)应对建筑物使用条件、使用环境和结构现状进行调查与检测;其内容、范围应满足鉴定的需要,且不论鉴定范围大小,均应包括对结构整体牢固性现状的调查。 34 (2)调查和检测的工作深度,应能满足结构可靠性鉴定及相关工作的需要;若发现不足,应进行补充调查和检测。 (3)当工程图纸资料不全时,应对

13、建筑物的结构布置、结构体系、构件材料性能、结构构造与构件几何尺寸等进行检测,并绘制工程现状图。 352 检测方法的选择与采用 对建筑结构的检测,可选择下列检验方法: (1)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规定的方法; (2)当地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地方标准的方法; (3)检测机构引进的、经备案的国外方法。36 执行时,应注意到可供同一检测项目选用的检测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因此,也就提出了如何选用的问题。为此,应作出下列管理规定: (1)应首先选用可靠性鉴定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2)当可供选用的检测方法,均为国家标准时,应通过合同或协议确认其中一种;当有比对要求时,允许增加一种;37 (3)当有国家标准、行业

14、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应按标准层次关系确定选用原则; (4)鼓励检测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应办理备案手续。 (5)若同一检测方法有多个标准时,应会同有关各方共同选定其中一种。383 取样规则及取样数量 (1)原则上应按GB 50344的规定执行; (2)当GB 50204、GB 50205、GB 50550或本标准也有规定时,宜按取样量较少者执行; (3)对计数取样,不宜按GB 50344执行,而宜按GB/T 15239的规则实施。理由如下:39 a 因为GB/T 50344基本上是参照GB 2828 “连续批检验”取样规则制定的。这对既有建筑而言,显然是欠妥的。实践表明:当采用计数抽样方法

15、时,宜按孤立批(GB/T 15239)的抽样规则实施较为合理。 b GB/T 50344在制定计数抽样方案的规定时,还存在要求过松的缺陷。40 (4)对计量取样,首先应考虑检验的结果用什么参数来表达。 a 当检验结果用平均值表达时,其最少试样数量nmin宜为510个。 b 当检验结果用性能标准值表达时,其试样数量可取n1530,且应引入“置信水平”来考虑试样数量的影响。41相对误差增量(p/tcv)与试样数量n的关系42 若因取样困难,致使试样数量达不到大样本的要求,而又发现小样本试验所算得的变异系数过小时,可引用GB/T 11791的规定,以变异系数置信上限Cvu来替代试验算得的变异系数Cv

16、s。43附件 GB/T 11791规定的变异系数置信上限算法 当样本容量n较小时,直接按抽样检验结果算得的标准差S及变异系数CVS,不能代表总体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CVU。此时,可用变异系数置信上限CVU来估计总体的变异系数。 根据GB/T 11791的规定:CVU可按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1 查表法(见该标准);44 2 近似公式法(适用于n6、CVS1;类影响区的B/H1(图H.0.1-1及图H.0.1-2)。 注:当建筑基础为桩基时,对距离B和H的测定,应将 “基础底面” 改为“桩基外边桩端”。66图H.0.1-1 基坑或沟渠工程对邻近建筑基础影响的类影响区,B/H11基坑或沟渠;2建筑基础

17、67图H.0.1-2 基坑或沟渠工程对邻近建筑基础影响的类影响区,B/H1 1基坑或沟渠;2建筑基础68H.0.2 地下隧道工程施工对建筑安全影响的区域,可根据地下隧道侧边距建筑基础底面侧边的最近水平距离B与地下隧道水平中心线距建筑基础底面垂直距离H的比值划分为两类:类影响区的B/H1;类影响区的B/H1(图H.0.2 -1及图H.0.2-2)。69图H.0.2-1 地下隧道工程对邻近建筑影响的类影响区,B/H1 1地下隧道;2建筑基础70图H.0.2-2 地下隧道工程对邻近建筑影响的类影响区,B/H1 1地下隧道;2建筑基础71H.0.3 当建筑基础处于类影响区范围时,基坑、沟渠或地下隧道工

18、程施工对建筑安全影响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情况为中密密实的碎石土、砂土,可塑坚硬粘性土;地下工程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虽在基底标高之上,但易疏干或采取止水帷幕措施时;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可不考虑邻近地下工程施工的影响。72 2 当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情况为稍密以下碎石土、砂土和填土,软塑流塑粘性土;地下水位在基底标高之上,且不易疏干时;对基础处于类影响区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宜根据地下工程支护方法和降水措施等综合判定是否考虑地下工程施工的影响。 73 3 当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情况为软质土、流砂层、垃圾回填土、河道、水塘等复杂和不利地质条件,且地下水位在基底标高之上时,对

19、基础处于类影响区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应考虑邻近地下工程施工的影响,并应对建筑主体结构损坏及变形进行监测。 74H.0.4 当建筑基础处于类影响区范围时,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应考虑邻近地下工程施工的影响,并应对建筑主体结构损坏及变形和地下隧道、基坑支护或沟渠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 75H.0.5 考虑周边邻近地下工程施工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时,应通过调查取得以下资料: 1 邻近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地下工程设计图、地下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及专家评审意见。 2 已进行的地下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验收记录。 3 已进行的建筑和地下工程支护结构变形监测记录。76H.0.6 当基坑、沟渠或地下隧道

20、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明显地下水渗漏或采用了降水等措施造成周围地表的沉陷和邻近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时,应对周围建筑进行损坏与变形的监测并采取防护措施;77若遇到下列严重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止地下工程施工,并应对地下工程结构和建筑结构采取应急措施: 1 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变形值已大于基坑支护设计允许值、或水平变形速率已连续3天大于3mm/天(2mm/天)。78 2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中有个别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3 地下隧道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大于30mm,或沉降速率已连续3天大于3mm/天(2mm/天)。79 4 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已大于

21、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沉降速率已连续3天大于1mm/d,且有变快趋势;80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沉降裂缝发展显著;砌体的裂缝宽度大于3mm(2mm);预制构件连接部位的裂缝宽度大于1.5mm;现浇结构个别部分也已开始出现沉降裂缝。81 注:地下工程毗邻的建筑为人群密集场所或文物、历史、纪念性建筑,或地处交通要道,或有重要管线,或有地下设施需要严加保护时,宜按括号内的限值采用。 5 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少量流砂、涌土、隆起、陷落等迹象。82H.0.7 当地下工程施工未考虑对周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影响,而在事后发现建筑物有疑似其影响的裂缝、变形或其他损坏时,应

22、立即由独立的检测、鉴定机构对建筑物进行可靠性鉴定,并对判定为地下工程施工所造成损伤的结构、构件及时采取加固、修复措施。 83.2 增加了“调查与检测”一章(第4章) 本章包含以下四节: (1)一般规定; (2)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的调查与检测; (3)建筑物现状的调查与检测; (4)振动对结构影响的检测。84 (1)在“一般规定”一节中,主要强调结构整体牢固性的调查与检测的重要性,并着重指出:不论鉴定范围大小,均应对整体牢固性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必要时,还应对重要部位的连接、锚固质量进行检测。这是根据我国唐山大地震和5.12汶川强震的血的教训作出的新规定。85因为每一构件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并不意

23、味着可以据以判断该承重结构体系的整体承载是否安全。因为就结构体系而言,其整体的安全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结构方案及其布置是否合理,构件之间的连接、拉结和锚固是否系统而可靠,其原有的构造措施是否得当与有效等等;而这些就是结构整体牢固性(robustness)的内涵; 86其所起到的综合作用就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和冗余度,以防止因偶然作用而导致的局部破坏发展成为整个结构的倒塌,甚至连续倒塌。因此,本标准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承担结构的安全性鉴定时,应对该承重结构的整体牢固性进行调查与评估,以确定是否需作相应的加强。87这一重要规定是参照英国规范的概念设计理念作出的。国外几次大地震,如智利圣地亚哥、

24、美国加洲和日本等89级强震,充分验证了其正确性。88 (2)在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的调查与检测一节中(4.2节),除了保留2006版的“结构上作用的调查与检测”的内容外,还新增了很大篇幅,对建筑物使用环境的调查作出了较系统的规定,其主要条文如下:4.2.4 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应包括周围的气象环境、地质环境、结构工作环境和灾害环境,可按表4.2.4进行调查。 89表4.2.4 建筑物的使用环境调查 项次环境类别调 查 项 目1气象环境大气温度变化、大气湿度变化、降雨量、降雪量、霜冻期、风作用、土壤冻结深度等2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地下水位深度、周围高大建筑物的影响等3建筑结构工作环境潮湿环境

25、、滨海大气环境、邻近工业区大气环境、建筑或其周围的振动环境等4灾害环境地震、冰雪、飓风、洪水;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段;建筑周围存在的爆炸、火灾、撞击源4.2.4 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应包括周围的气象环境、地质环境、结构工作环境和灾害环境,可按表4.2.4进行调查。 90表4.2.5 民用建筑环境类别、条件和作用等级 4.2.5 建筑物结构与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环境条件和作用等级,可按表4.2.5所列项目进行调查。 环境类别作用等级环境条件说明与示例腐蚀机理一般大气环境A室内正常环境居住及公共建筑的上部结构构件由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锈蚀;砌体风化、粉化;钢材腐蚀B室内高湿环境、露天环境地

26、下室构件、露天结构构件C干湿交替环境频繁受水蒸气或冷凝水作用的构件,以及开敞式房屋易遭飘雨部位的构件91续表4.2.5环境类别作用等级环境条件说明与示例腐蚀机理冻融环境C轻度微冻地区混凝土或砌体构件高度饱水,无盐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混凝土或砌体构件中度饱水,无盐环境反复冻融导致混凝土或砌体由表及里损伤D中度微冻地区盐冻;严寒和寒冷地区混凝土或砌体构件高度饱水,无盐环境;混凝土或砌体构件中度饱水,有盐环境E重度严寒和寒冷地区盐冻环境;混凝土或砌体构件高度饱水,有盐环境92续表4.2.5环境类别作用等级环境条件说明与示例腐蚀机理近海环境C土中区域基础、地下室氯盐引起钢筋、钢材锈蚀D轻度盐雾大气区涨

27、潮岸线100m300m以内的室外无遮挡构件E重度盐雾大气区涨潮岸线100m以内的室外无遮挡构件F潮汐区及浪溅区同上接触除冰盐环境C轻度受除冰盐雾轻度作用氯盐引起钢筋、钢材锈蚀D中度受除冰盐水溶液溅射作用E重度直接接触除冰盐水溶液93续表4.2.5环境类别作用等级环境条件说明与示例腐蚀机理化学介质侵蚀环境C轻度大气污染环境化学物质引起钢筋、钢材、混凝土或砌体腐蚀D中度酸雨PH4.5;盐渍土环境E重度酸雨PH4.5;盐渍土环境注:冻融环境按当地最低月平均气温划分为微冻地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其月平均气温分别为:-32.5、-8-3和-8以下。最低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地区的结构可不考虑冻融作用。

28、 94 建筑物使用环境的调查与检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结构耐久年限的评估提供了基本依据。制定说明或依据 a 已建成建筑物的鉴定与待建工程的设计不同。待建工程的设计主要关切设计基准期内结构可能受到的作用,可能遇到的使用条件和环境; 95而已建成建筑物的鉴定,除应考虑下一目标使用期内结构可能受到的作用以及使用条件和环境外,还要追查结构历史上已承受过的各种作用以及其使用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原设计未考虑的各种情况。例如地基变形、结构超载、灾害作用等所造成的结构反应与损伤等均应设法查明。 96 b 民用建筑出现各种病态和老化迹象往往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在鉴定工作的详细调查过程中,必须查找其病因以及过

29、早老化的缘由。针对这一需求,4.2.4条列出了不同环境类别下的基本调查项目供鉴定人员参照使用。 97 c 本标准根据混凝土和砌体材料的劣化机理,对环境作用进行了分类:一般环境、冻融环境、临海环境、除冰盐环境和化学介质腐蚀环境,分别用大写罗马字母表示。 98 一般环境(类)是指仅有正常的大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和温、湿度(水分)作用,不存在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介质的影响。一般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主要是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99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混凝土内部,会使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的碱度,破坏钢筋表面钝化膜的稳定性,在氧气与水分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使钢筋锈蚀锈蚀。100在环境温度

30、、湿度及空气污染等因素作用下砌体的块材则产生风化、泛霜腐蚀损伤;灰缝则发生粉化、酥碱和失去粘结力。 101 冻融环境(类)主要会引起混凝土和砌体的冻蚀。当混凝土或砌体内部含水量饱和时,冻融循环的作用会引起内部或表层的冻蚀和损伤。102如果水中含有盐分,还会加重损伤程度。因此冰冻地区与雨、水接触的露天混凝土构件和砌体构件应按冻融环境考虑。 103 近海环境和除冰盐环境(和类)中的氯离子可从混凝土表面迁移到混凝土内部。当到达钢筋表面的氯离子积累到一定浓度(临界浓度)后,则引发钢筋的锈蚀。氯离子引起的钢筋锈蚀程度要比一般环境(类)下单纯由碳化引起的锈蚀严重得多,配筋砌体受氯离子侵蚀,也会引起钢筋锈蚀

31、。 104 化学介质侵蚀环境(类)中混凝土或砌体的劣化主要是土、水中的硫酸盐、酸等化学物质和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对混凝土的化学作用,同时也有盐结晶等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破坏。 注:本条将环境作用按其对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危害程度划分成5个等级,用大写英文字母A至E表示。一般环境的作用等级从轻微到中度(A、B、C);其他环境的作用程度则为中度到重度;作用程度分类是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和我国工程经验制定的。105 (3)建筑物现状的调查与检测(4.3节) 本节由8个条文组成,其中4.3.3、4.3.4、4.3.5、4.3.6、4.4.1及4.4.2是新增加的,也是本节的重点条文:4.3.3 上部结

32、构现状调查与检测,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和鉴定内容、要求,按下列规定进行:106 1 结构体系及其整体牢固性的调查,应包括结构平面布置、竖向和水平向承重构件布置、结构抗侧力作用体系(支撑系统)、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的对称性、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房屋有无错层、结构间的连系构造等;对砌体结构还应包括圈梁和构造柱体系。 107 2 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调查,应包括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几何参数、稳定性、抗裂性、延性与刚度,预埋件、紧固件与构件连接,结构间的连系等;对混凝土结构还应包括短柱、深梁的承载性能;对砌体结构还应包括局部承压与局部尺寸;对钢结构还应包括构件的长细比等。108 3 结构缺陷、损伤和腐

33、蚀的调查,应包括材料和施工缺陷、施工偏差、构件及其连接、节点的裂缝或其他损伤以及腐蚀,如钢筋和钢件的锈蚀,砌体块材的风化和砂浆的酥碱、粉化,木材的腐朽、虫蛀等。 4 结构位移和变形的调查,应包括结构顶点和层间位移;受弯构件的挠度与侧弯;墙、柱的侧倾等。1094.3.4 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几何尺寸、变形、缺陷和损伤等的调查,可按下列原则进行: 1 对结构、构件材料的性能,当档案资料完整、齐全时,可仅进行校核性检测;符合原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原设计资料给出的结果;当缺少资料或有怀疑时,应进行现场详细检测。110 2 对结构、构件的几何尺寸,当图纸资料完整时,可仅进行现场抽样复核;当缺少资料或有怀

34、疑时,应按GB/T 50344的规定进行现场检测;必要时,其抽样可按GB 15239的规则执行。 3 对结构、构件的变形,应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整体结构和其中有明显变形的构件进行检测。 111 4 对结构、构件的缺陷、损伤和腐蚀,应进行全面检测,并详细记录缺陷、损伤和腐蚀部位、范围、程度和形态;必要时尚应绘制其分布图。 5 当需要进行结构承载能力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应按GB/T 50344等有关检测标准的规定进行现场测试。1124.3.5 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检测时,应区分重点部位和一般部位,以结构的整体倾斜和局部外闪、构件酥裂、老化、构造连接损伤、结构、构件的材质与强度为主要检测项目。 注:

35、当采用回弹法检测老龄混凝土强度时,其检测结果宜按本标准附录K进行修正。1134.3.6 钢结构和木结构检测时,除应以材料性能、构件及节点、连接的变形、裂缝、损伤、缺陷为主要检测项目外,尚应重点检查下列部位的钢材腐蚀或木材腐朽、虫蛀状况: 1 埋入地下构件的接近地面部位;114 2 易积水或遭受水蒸汽侵袭部位; 3 受干湿交替作用的构件或节点、连接; 4 易积灰的潮湿部位; 5 组合截面空隙小于20mm的难喷刷涂层的部位; 6 钢索节点、锚塞部位。 1154.4.1 当需考虑振动对承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影响时,应进行下列调查工作: 1 应查明振源的类型、频率范围及相关振动工程的情况; 2 应查

36、明振源与被鉴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相对距离及场地地质情况。1164.4.2 对振动影响的调查和检测,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应根据待测振动的振源特性、频率范围、幅值、动态范围、持续时间等制订一个合理的测量规划,以通过测试获得足够的振动数据;117 2 应根据现行有关标准选择待测参数,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等。当选择与结构损伤相关性较显著的振动速度为待测参数时,应通过连续测量建筑物所在地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来确定振动的特性;118 3 振动测试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其幅值和频响特性应能覆盖所测振动的范围;测量系统应定期进行校准与检定; 4 监测因交通运输、打桩、爆破所引起的结构振动,其检测点的位置应

37、设在基础上或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平面主要承重外墙或柱的底部;119 5 当可能存在共振现象时,应进行结构动力特性的检测; 6 当确定振源对结构振动的影响时,应在振动出现的前后过程中,对上部结构构件的损伤进行跟踪检测。 1204.4.1及4.4.2的制定说明 这两条所指的结构振动影响,主要是指人工振源,如施工、爆破、交通运输及室内机械等所引起的环境振动对结构的影响。 振源的调查主要是了解振动的时间历程以及频率和振动强度的范围,以对测量系统的频响特性进行合理规定。当建筑周边已有明确的振源时,宜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对建筑物所在地及上部结构的振动进行测量, 121并可根据结构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分析结果,参照

38、现行相关标准和合适的国际标准评价振动对结构产生的影响。 对偶然发生的冲击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可根据振源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建筑结构类型,参照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振动速度安全允许标准进行评价。 122.3 将结构承载力验算纳入强制性条文(第5章) 这是因为对既有结构而言,验算分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项目,不仅可以验证结构、构件是否安全可靠,而且可以检查原设计、施工是否符合国家规范的规定;123同时,国际的共识表明,即使有部分受弯构件可以通过荷载试验进行鉴定,但也离不开计算的校核。美国ACI指出:验算对大多数结构、构件而言,还是惟一现实的鉴定方法。因此,有必要纳入强制性条文的范畴。124

39、 应注意的是: (1)验算必须以现场详细调查、检测的成果为基础; (2)验算前必须查明结构、构件的构造,特别是隐蔽部分的构造; (3)验算必须采用符合实际受力状态的计算模型(计算简图); (4)验算应计入构件缺陷和损伤的影响。125案例 砖混结构的楼盖梁,其弯矩设计值Mmax为67kN-m,配筋时误为6.7kN-m。因此,仅按构造要求配筋,其跨中钢筋截面面积仅为正确设计的1/3(即33%)。就一般情况而言,即使在自重作用下,该梁也已达到极限状态,但调查未发现该梁有异常变形,也未发现开裂现象。126 为了查明原因,鉴定机构做了现场调查、检测,并做了荷载试验。其结果表明:该梁仍可安全使用。因为:

40、(1)梁端插入砖墙的嵌固作用,使跨中弯矩减小到按规范计算图形计算值的45%。127 (2)楼板有80mm厚的焦渣混凝土及25mm厚的水泥砂浆面层,均与楼板粘结良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梁截面高度的作用,而楼板也嵌入砖墙。于是当梁变形挠曲后,本应作用于梁上的部分楼面荷载向砖墙转移。因而实测的钢筋应力仅及设计强度值的23%。128 以上两个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对上述钢筋截面面积不足的补偿(0.450.770.34,极其接近于构造配筋的截面面积要求0.33)。 这说明了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验算必须以实际调查、检测的结果为依据,才能取得正确的鉴定结论。129.4 对结构侧向位移的界限值做了大幅度调整

41、 在侧向位移限值的制订上,本标准2006版对不同种类结构的宽与严,均存在着不当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对RC和钢结构过分依赖国外偏于保守的数据;对砌体结构过于依靠古、旧建筑的资料所致。经过近十年国内各有关机构共同积累的试验、实测数据,其分析表明,必须对原标准的界限值做较大幅度的调整。此次调整方案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审查会议的审查后才定的稿,因此,较为合理、适用。130 (1)对安全性鉴定的侧向位移限值表7.3.10 各类结构不适于承载的侧向位移等级的评定 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顶点位移层间位移Cu级或Du级Cu级或Du级结构平面内的侧向位移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单层建筑H/150多层建筑H/200Hi

42、/150高层建筑框 架H/250或300mmHi/150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H/300或400mmHi/250131续表7.3.10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顶点位移层间位移Cu级或Du级Cu级或Du级结构平面内的侧向位移砌体结构单层建筑墙H7mH/250H7mH/300柱H7mH/300H7mH/350132续表7.3.10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顶点位移层间位移Cu级或Du级Cu级或Du级结构平面内的侧向位移砌体结构多层建筑墙H10mH/300Hi/300H10mH/330柱H10mH/330Hi/330单层排架平面外侧倾H/350133注:1 表中H为结构顶点高度;Hi为第i层层间高度; 2 墙

43、包括带壁柱墙; 3 对筒体结构及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评定标准,可以当地实践经验为依据制订,但应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4 对木结构房屋的侧向位移(或倾斜)和平面外侧移,可根据当地经验进行评定。 134 (2)对使用性鉴定的侧向位移限值表8.3.6 结构侧向位移等级的评定 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位 移 限 值As级Bs级Cs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侧向位移多层框架层 间Hi/500Hi/400Hi/400结构顶点H/600H/500H/500高层框架层 间Hi/600Hi/500Hi/500结构顶点H/700H/600H/600135续表8.3.6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位 移 限 值As级

44、Bs级Cs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侧向位移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层 间Hi/800Hi/700Hi/700结构顶点H/900H/800H/800筒中筒剪力墙层 间Hi/950Hi/850Hi/850结构顶点H/1100H/900H/900136续表8.3.6检查项目结 构 类 别位 移 限 值As级Bs级Cs级砌体结构侧向位移多层房屋(墙承重)层 间Hi/550Hi/450Hi/450结构顶点H/650H/550H/550多层房屋(柱承重)层 间Hi/600Hi/500Hi/500结构顶点H/700H/600H/600注:1 表中限值系对一般装修标准而言,若为高级装修应事先协商确定; 2 表

45、中H为结构顶点高度;Hi为第i层的层间高度; 3 木结构建筑的侧向位移对建筑功能的影响问题,可根据当地使用经验进行评定。 137.5 增补了“钢桁架双角钢受压腹杆双向弯曲变形的限值” 执行原标准反馈的信息表明,在大跨公共建筑中使用钢屋架的工程还不少,有必要增补对钢桁架受压腹杆的安全性鉴定内容。为此,参照有关计算分析结果,给出表5.3.4-2供鉴定使用。138表5.3.4-2 钢桁架双角钢受压腹杆双向弯曲变形限值N/A对au级和bu级压杆的双向弯曲限值方向弯曲矢高与杆件长度之比f平面外1/5501/7501/850平面内1/10001/9001/8000.9f平面外1/3501/4501/550

46、1/850平面内1/10001/7501/6501/500139续表5.3.4-2N/A对au级和bu级压杆的双向弯曲限值方向弯曲矢高与杆件长度之比0.8f平面外1/2501/3501/5501/850平面内1/10001/5001/4001/3500.7f平面外1/2001/2501/300平面内1/7501/4501/3500.6f平面外1/1501/200平面内1/4001/350140.6 改写了“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评级一节(7.2节) 本标准2006版的执行情况表明,很难而且没有必要按基础评定地基基础的安全性等级。因为埋置地下的基础很难全数开挖,而工程经验也证明,应将地基基础视为整

47、体,通过观测其变形情况进行鉴定。故删去了原标准中的6.2.3、6.2.6两条规定。141.7 改写了上部承重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鉴定方法(7.3节) 改写的目的是使原标准的鉴定方法更加简化与合理;为此,编制组对原标准第6.3节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条文内容主要如下:7.3.1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应根据其结构承载功能等级、结构整体性等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等级的评定结果进行确定。 1427.3.2 上部结构承载功能的安全性评级,当有条件采用较精确的方法评定时,应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结构体系的类型及其空间作用程度,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实际的构造确定合理的计算模型,

48、通过对结构作用效应分析和抗力分析,并结合工程鉴定经验进行评定。 1437.3.3 当上部承重结构可视为由平面结构组成的体系,且其构件工作不存在系统性因素的影响时,其承载功能的安全性等级可按下列规定近似评定:144 1 可在多、高层房屋的标准层中随机抽取 层为代表层(对单层房屋为区,以下同)作为评定对象;m为该鉴定单元房屋的层数;若 为非整数,应多取一层;对一般单层房屋,宜以原设计的每一计算单元为一区,并随机抽取 区为代表区作为评定对象。145 2 除随机抽取的标准层外,尚应另增底层和顶层,以及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和避难层为代表层。代表层构件包括该层楼板及其下的梁、柱、墙等。146 3 宜按结构分析

49、或构件校核所采用的计算模型,以及本标准关于构件集的规定,将代表层(或区)中的承重构件划分为若干主要构件集和一般构件集,并按本标准第7.3.5条和第7.3.6条的规定评定每种构件集的安全性等级。 147 4 可根据代表层(或区)中每种构件集的评级结果,按本标准第7.3.7条的规定确定代表层(或区)的安全性等级。 5 可根据本条1款至4款的评定结果,按本标准第7.3.8条的规定确定上部承重结构承载功能的安全性等级。 1487.3.4 当上部承重结构虽可视为由平面结构组成的体系,但其构件工作受到灾害或其他系统性因素的影响时,其承载功能的安全性等级可按下列规定近似评定: 1 宜区分为受影响和未受影响的

50、楼层(或区)。149 2 对受影响的楼层(或区),宜全数作为代表层(或区);对未受影响的楼层(或区),可按本标准第7.3.3条的规定,抽取代表层。 3 可按第7.3.3条至第7.3.8条的规定,分别评定构件集、代表层(或区)和上部结构承载功能的安全性等级。1507.3.5 在代表层(或区)中,评定一种主要构件集的安全性等级时,可根据该种构件集内每一受检构件的评定结果,按表7.3.5的分级标准评级:表7.3.5 主要构件集安全性等级的评定 等级多层及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Au该构件集内,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含量不多于25该构件集内,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含量不多于30B

51、u该构件集内,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15该构件集内,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20151续表7.3.5等级多层及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Cu该构件集内,可含cu级和du级;若仅含cu级,其含量不应多于40%;若仅含du级,其含量不应多于10%;若同时含有cu级和du级,cu级含量不应多于25%;du级含量不应多于3%该构件集内,可含cu级和du级;若仅含cu级,其含量不应多于50%;若仅含du级,其含量不应多于15%;若同时含有cu级和du级,cu级含量不应多于30%;du级含量不应多于5% Du该构件集内,cu级或du级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该构件集内,cu级和du

52、级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1527.3.6 在代表层(或区)中,评定一种一般构件集的安全性等级时,应按表7.3.6的分级标准评级:表7.3.6 一般构件集安全性等级的评定 等级多层及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Au该构件集内,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30该构件集内,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35Bu该构件集内,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20该构件集内,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含量不应多于25153续表7.3.6等级多层及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Cu该构件集内,可含cu级和du级,但cu级含量不应多于40;du级含量不应多于10该构件集内,可含cu级

53、和du级,但cu级含量不应多于50;du级含量不应多于15Du该构件集内,cu级或du级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该构件集内,cu级和du级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1547.3.7 各代表层(或区)的安全性等级,应按该代表层(或区)中各主要构件集间的最低等级确定。当代表层(或区)中一般构件集的最低等级比主要构件集最低等级低二级或三级时,该代表层(或区)所评的安全性等级应降一级或降二级。 1557.3.8 上部结构承载功能的安全性等级,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Au级 不含Cu级和Du级代表层(或区);可含Bu级,但含量不多于30%; Bu级 不含Du级代表层(或区);可含Cu级,但含量不多于15%;156

54、 Cu级 可含Cu级和Du级代表层 (或区);若仅含Cu级,其含量不多于50%;若仅含Du级,其含量不多于10%;若同时含有Cu级和Du级,其Cu级含量不应多于25%,Du级含量不多于5%; Du级 其Cu级或Du级代表层 (或区) 的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 157制定说明或依据 (1)上部承重结构具有完整的系统特征与功能,需运用结构体系可靠性的概念和方法才能进行鉴定。然而迄今为止,其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即使有些结构可以进行可靠度计算,但其结果却由于对实物特征作了过分简化,而难以直接用于实际工程的鉴定。为此,国内外都在寻求一种既能以现代可靠性概念为基础,又能通过融入工程经验而确定有关参数的鉴定

55、方法。 158 (2)研究表明,这一设想可以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得到实现。因为结构可靠性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方式,可以随着应用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改变。例如,当用于指导结构设计时,它是作为协调安全、适用和经济的优化工具而发展其计算方法的,159而当用于已建成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时,却由于在当今的很多标准中已明确了应以检查项目的评定结果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而使得它是作为对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改造或拆除做出合理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例如:制订建筑群加固规划和排队依据等。160 (3)从这一需求出发,鉴定者所要求的并非理论的完善和计算的高精度,而是在众多随机因素和模糊量干扰的复杂情况下,能有一个简便

56、可信的宏观判别工具。据此所做的探讨表明,若以每种构件所评等级为基础,对上部承重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并同样以分级的模式来描述其安全性,则有可能解决这一用途的鉴定问题。 161 因为表3.3.3第二层次每种构件评级的评级标准表明,在任一等级的构件集合中,均允许包含有少量较低的构件。这是国内外结构可靠性专家所建立的以包容少量低等级构件为特征的结构体系安全性等级的评定模式。162虽然这个模式需依靠大量来自工程实践数据来取得其有关参数,并且还需在编制标准过程中完成庞大的试算工作量,但一旦在它达到实用水平后,必定会使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鉴定工作大为简化。故专家论证认为,可以考虑采用这个模式作为制订标准的基础

57、。 163 (4)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组提出了以“构件集”概念为基础,并以下列条件和要求为依据,建立每种构件集的分级模式: 1)在任一个等级的构件集内,若不存在系统性因素影响,其出现低于该等级的构件纯属随机事件,亦即其出现的量应是很小的,其分布应是无规律的,不致引起系统效应。164 2)在以某等级构件为主成分的构件集内出现的低等级构件,其等级仅允许比主成分的等级低一级。若低等级构件为鉴定时已处于破坏状态的du级构件或可能发生脆性破坏的cu级构件,尚应单独考虑其对该构件集安全性可能造成的影响。 165 从以上条件和要求出发,编制组以理论分析结果和来自实践的大量数据为参照物,拟定了每个等级

58、构件集中允许出现低一级构件百分比含量的界限值。 (5)这一成果显然只能在单层建筑中使用。因为在多、高层建筑中,随着层数增多,检测和评定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以致影响其实用性。166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制组搜集并研究了国内外不同类型多、高层建筑上部承重结构可靠性鉴定的工程实例。其结果表明,为了将本模式用于多、高层结构体系中,还需要引入下列概念和措施: 167 a)为了合理地评定多层与高层建筑上部承重结构中的每种构件集的安全性等级,还应在前述的“随机事件”假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多层和高层建筑的任一楼层中,若无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低等级构件亦属随机事件的假设。 b)从上述假设出发,便可随机抽

59、取若干层作为“代表层”进行检测和评定,并以其结果来描述该多、高层结构的安全性。 168至于如何确定“代表层”的数量,则可借鉴偶然偏离正常情况的随机偏差总会服从正态分布假设的概念,而应用概率统计学中的2分布来估计可能出现低等级构件的楼层数。即: 式中:m为期望观察到的无低等级构件出现 的楼层数; 为实际观察到的无低等级构件出现 的楼层数。 169 如果上述假设为真,则 2的大小与自由度具有同一数量级,而且从概率统计的意义来衡量,每一组( m)2/m均将是1的数量级的大小。因而有 1 由于 m便是可能出现低等级构件的楼层数m,故 m170 根据以上推导结果,即可近似地确定需参与鉴定的“代表层”的数

60、量宜取为 层,这样便可大大节省鉴定的工作量。 c)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代表层”的概念时,还不宜完全采用随机抽取的楼层作为代表层,171还应从稳健取值的原则出发,要求所抽取的代表层应包括底层和顶层;对高层建筑还应包括转换层和避难层,若未抽取到,则应增补这些层。以这样抽取的“代表层”来进行可靠性评定, 显然较为稳妥、可信。172 (6)基于以上所做的工作,本标准提出了上部承重结构系统中每种构件集评级的具体尺度,即条文中表7.3.3的标准及其补充规定。17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标准在确定每种构件集安全性的参数时,仅按构件的受力性质及其重要性划分种类,而未按其几何尺寸作进一步细分,因此,执行本标准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