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 z. . .可修编. .学习中心编号: 052 学习中心名称: 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学生* 陈周颖 学 号 07 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学 前 教 育 层 次 专 升 本 指导教师 欧本谷 日 期 2013.04.28 -. z.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安康成长,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开展及成人后的品德、行为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
2、及矫正方法与教育对策,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开展,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方案。关键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z.目录摘要一、绪论1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1一什么是问题行为1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1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2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3一攻击性行为3二退缩性行为3三破坏性行为3四感觉统合失调4五多动行为4六抽动症5七依赖性行为5八沉默症6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6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6二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6三家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7四幼儿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
3、影响7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8一重视、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8二教师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9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9四创设宽容、接纳的环境,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12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2六、结论13参考文献14-. z.一、绪论我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构造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安康开展,而且其所打下的烙印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原因及预防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开展。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一什么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既要考虑问题行为的程度和结果,也要考虑到其类别和标准。首先问题行为的主题一般是儿童,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开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其次,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不良的,既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又影响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开展,关爱儿童的身心安康,这些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任其开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最后,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因此,普遍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开展过程
5、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发生的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开展,既影响他人又影响自身发*的行为和情绪异常问题。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在身心开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行为表现的不适当。这些问题行为一般是展示的,并且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会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水平的开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那些不符合社会规*的不良行为,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也是可以逐渐矫正的。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
6、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成心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穿插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到*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适宜,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2、
7、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特征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良好行为缺乏。良好行为缺乏是指人们所期望的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缺乏的表现。2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是指*一类行为出现的太多。如儿童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做小动作,扰乱别人,经常咬指甲等。3行为不适当。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又不发生。如儿童叫送奶员为爸爸,儿童将喜爱的玩具放在垃圾堆里,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反而大哭等。4行为持久性困难。行为持久性困难是指做事情没有耐心,不能
8、坚持长久。这种问题行为往往持续存在,一般能延续半年以上。5行为不受控制。行为不受控制是指学前儿童不理会教育者的引导,我行我素,或行为过度而不合时宜,不符合要求,或被动、退缩,行为自控性差,而且也不受成人的控制。6不理会现实。不理会现实是指经常无视四周的环境,对现实情境不去理会。如在正常情形下有不适当的愤怒,无理由的猜疑,莫名其妙的紧*、退缩、怯懦,不能喝周围的人建立交往关系等。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一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开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意承受的、出于成心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一般表
9、现为骂人、推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是学前时期儿童比拟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送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攻击性行为不急会影响到儿童道德行为的开展,而且如果任其开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这将严重影响其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二退缩性行为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出害怕、害怕,常独来独往等问
10、题行为。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一般都胆小怕事,他们怕见生人,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客观现实常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为方式。学前期是各种能力开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会阻碍他们对外界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的开展,不利于其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开展等各方面的提高。退缩行为是各种消极因素而导致的综合表达,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让他们在成长中多一些快乐的体验,少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三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是指经常成心损坏家里、学校或另据的物品,或成心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并以损坏他人的财务为乐的行为。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可以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
11、。无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学前儿童有的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并不是由破坏性动机所支配的,而是学前儿童尚处于神经发育旺盛期,性情活泼,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缺乏等年龄特征,造成行为上的破坏性表现。例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反响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有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的破坏,包括干扰别的幼儿的活动,这通常与其他问题行为相联系的,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情绪发泄性的破坏的各类方式。例如任性哎发脾气,报复性心理破坏,吸引成人注意力等。探索性破坏行为可以让学前儿童在破坏中
12、了解想了解的事物本质,对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家长和教师进展引导,否则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有意性破坏行为,对学前儿童危害较大,如果不予教育,有可能成为一种不良习惯,不仅影响到同伴关系,也会让他成为不受欢送的人,影响其一生。四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中进展有效的组合,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整合能力,而使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庭功能失调:身体平衡性差,容易跌倒,不会走直线,动作笨拙;视觉异常:眼球运动困难,手眼协调性差,经常将文字、数字、偏旁部首看错;错觉异常:过于或者过于迟钝,洗头发、洗澡、抓痒痒、
13、剪指甲、换衣服等都不能忍受,转圈时会晕;极端害怕:讨厌摇晃、不敢爬高,无法顺利下楼梯,不敢去游乐园玩,怕旋转木马。感统失调会导致大脑无法合理安排身体的动作,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无法完成更高级、更复杂的认知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推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尽管他们有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难的协调性差,直接影响注意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阻碍了正常的成长发育,并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五多动行为所谓多动行为,是学前时期的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
14、废,即使做游戏也不例外。上课时东*西望,看电视也只能安坐片刻,就要站起来走动,不能自我控制调节。这是学前儿童多动行为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但多动行为儿童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集中中注意力的时间会有所增长。多动。儿童活动过度,上课时手脚不停,甚至会站起来在教室里擅自走动。走路蹦蹦跳跳,到了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睡觉也经常不停地反动身体、磨牙、说梦话等。任性冲动。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抑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容易被激怒,对不愉快的刺激经常做出过分的反响,要求立即满足。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很强,常与同伴吵架,行为冲动不顾后果。社会适应不良。这类儿童个性
15、倔强,不愿意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可以认为是多动症的前兆,他们在病症表现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其病症没有到达多动症的程度。因此,对于幼儿多动行为的研究和干预,对预防多动症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抽动症抽动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肌肉抽动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以面部、四肢、躯干肌肉不自主抽动,伴有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撅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地发出异常声音,少数儿童有控制不住地骂人说脏话,病症轻重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抽动症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
16、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局部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开展成为品行障碍。七依赖性行为依赖性行为是指学前儿童过分依靠父母或看护人且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学前儿童的依赖性行为是一种依赖型人格,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凡事依赖他人。缺少主动性,常常处于被动、退缩状态。在需要自己拿主意时,总感到一筹莫展,总想依赖他人做决定,对父母、教师的意见常常盲从,缺乏自信心,倾向于用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一旦遇到麻烦往往陷入恐慌和迷茫之中,不知所措。依赖性行为不利于开展
17、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新人。许多学前儿童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性,所以,预防学前儿童的依赖性行为十分必要。八沉默症儿童沉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言语交际退缩反映,选择性保持沉默不语,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其言语器官无发育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言语和智力发育正常,常见于胆小、体弱、害羞或表现神经质的学前儿童。主要表现为在各种人多的场合以及幼儿园坚持拒绝讲话,而对少数熟悉的人,如妈妈、祖母、他喜欢的小伙伴等则可以讲话,而且讲得正常。他们对语言的感觉及表达能力均正常,但鱼人交往时,仅用手势、点头、摇头或是、不、要等单词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偶尔
18、也有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开展,但治疗后,多数可以痊愈,未经治疗的会长期保持沉默直至青年初期,但很少有维持至成年期。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在生物因素中,遗传因素是不可无视的。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家庭中父母特别是小时候有问题行为的,子女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更高。儿童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是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另一因素。如出生前母亲患*些疾病,受到过量的烟、酒、咖啡、毒品及一些药物的影响,缺乏营养,内分泌出现障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或受到一些物理性损伤等等,都会使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
19、是大脑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问题行为。二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心理因素气质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说明,*些问题行为的出现有气质根底,即*种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种问题行为。如孤僻、退缩与抑郁质和黏液质气质类型有关,而攻击、破坏等问题行为则与胆汁质气质类型有关。但并不是*种气质必然会产生*种问题行为,也并不是说*种问题行为一定是*种气质类型的儿童才会出现。是否出现问题行为以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行为,还取决于许多诸如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其他因素。耐挫力差是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又一心理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简单,因此忍受挫折的能力是
20、有限的。当他们在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又没有得到家长教师的及时指导时,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出现强烈的行为和情绪反响。由于儿童个性的不同,他们对待挫折的行为和情绪反响方式也会不同。有的是对外的攻击性反响,有的是对内的自罚性反响,还有些则是迁怒性反响。所有这些反响方式如不能得到及时疏导,都可能形成习惯或造成身心伤害,形成问题行为。三家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安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家庭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
21、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开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展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拟恰当,常与孩子交流
22、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例如有的孩子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对抗情绪。2、家庭关系和谐度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父母婚姻的质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心理安康密切相关。如果儿童处在和谐、欢乐、有秩序的家庭中,则比拟容易获得平安感,积极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如果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挑剔、冲突较多,亲子交往就差,儿童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问题行为。四幼儿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1、教育思想和教
23、育观念落后当前幼儿教育为了屈从于社会的压力,轻保重教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培养目标上,总认为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一步才是好孩子。对于幼儿的问题行为,有的不认为是问题,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会消失;有的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儿童生理疾病问题。问题行为的矫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教育方法欠妥在幼儿园许多教师只重视儿童的生理卫生,极少数注意甚至完全无视儿童的心理卫生,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等不良因素对儿童安康成长的危害,更极少想到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胜任感、自信心和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也就很难发现和重视幼儿心理上的问题,更谈不上进展积
24、极的、科学的矫治。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行为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大声呵斥或干脆不予理睬。儿童的心灵是最容易受伤的,所以有许多行为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而引起的。3、同伴交往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围逐渐扩大到家庭以外,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同伴关系比起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更直接、更真实、更丰富、更平等也更复杂,它对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安康人格的开展都是绝对必需的,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一重视、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随着教育科研的开展,在各界对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引起足够关注的同时
25、,对幼儿行为问题筛查矫治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幼儿教师,对此却关注很少。对于幼儿的问题行为,教师们存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幼儿的问题行为是教师和父母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但*个幼儿的行为是否已成问题,或*个幼儿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问题,常因个人的主观解释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幼儿年纪小,开展未臻成熟,判别是非的能力弱,行为容易导致错误。以致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宜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又不能说所有的幼儿都存在问题行为。则,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存在问题行为呢?这不仅要求教师多进展教育学、心理学、幼儿行为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还应多关注、留意幼儿在一活动中的表现,
26、包括突然出现的且长时间存在的反常行为;或异常、持久性的情绪、态度等。及时地对幼儿进展问题行为筛查,预防问题的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乃至早期矫正。二教师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有助于幼儿宽容自己、接纳自己,在自己心理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幼儿本身是无意的、自责的,是非常想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的。但他又很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不犯错,越想控制自己越容易出错,在无意中反而强化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不利于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所以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的时候,教师还应帮幼儿忽略自己的问题行为。如当幼儿尿床的时候,教师可以说:没关系!我们每个人
27、小的时候都尿过床,教师也尿过的。使幼儿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普遍、很平常,从而忽略自己的问题行为,减轻心理压力。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1、强化疗法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及惩罚四种类型。1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防止强化不适当的行
28、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稳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展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引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无视的。2负强化法是指幼儿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防止恶刺激,则以后在同样情景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例如,*一幼儿有吸吮大拇指的不良行为,教师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在其拇指上涂上黄连粉,当幼儿一吸吮拇指就会产生
29、哭的感觉,为了逃避这个厌恶刺激,幼儿就不把大拇指含在嘴里,假设干次以后,幼儿知道不吸吮拇指可防止苦的感觉,并形成了回避条件反射,从而改掉了吸吮拇指的习惯。由此可见,负强化法对于消除幼儿不良行为表现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负强化物会引起幼儿不适宜感的刺激,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幼儿的心理安康,因此,在使用负强化法时要考虑到幼儿平安和可承受*围。3惩罚是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拟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
30、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拟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消退法是指通过停顿对*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的方式是对不适宜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于强化,使之渐趋减弱以致消失。例如,幼儿借哭闹的方式引起大人注意,假设大人对此不予理会,幼儿哭得没意思了,就会
31、自行停顿此行为。消退应和正强化结合,要防止对不良行为给予注意,还要确保态度前后一致。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不良行为,同时也可积极的建立并强化所需要的良好行为。2、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在使用行为塑造法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必须一小步一小步地来实现目标,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大,让幼儿望而却步,或者不符合幼儿心理和行为的根底。前一阶段目标成功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如果无法进展下一个目标行为时,必须退回到前一目标行为,让前一目标行为成为比拟强
32、有力的。进展太缓慢也不太适合,这样对我们最终的目标行为的实现影响很大,拖延训练的效率。3、模仿法观察和模仿是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人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态度作风、审美情趣等诸多内容的主要学习形式。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开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参与示*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幼儿提供一个学习的典范或参考,让幼儿亲眼看一下在*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幼儿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
33、*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展辅导。模仿法对于幼儿的个性形成,生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指采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利用非语言媒介手段来实现心理安康教育的心理学治疗技术。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自身感受的理解和解释能力都远远不及成人,因此,面对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时都有很大的困难。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形式。幼儿不仅乐于参与游戏,而且多数在游戏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开朗活泼、友好善良。其中游戏的情节和玩具对幼儿极具吸引力,而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又是一种幼儿乐于承受的约束,
34、同时游戏中宽松的心理气氛和幼儿对游戏的专注也有利于缓解幼儿的紧*和焦虑,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认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使用游戏疗法要注意一下几点:在游戏治疗的早期阶段,要尽快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建立温暖的伙伴关系。尊重幼儿的个性和特点。让幼儿有自由表现感情的时机,使幼儿手压抑的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宣泄。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及心理状态,不倦怠地、敏锐地把我幼儿的行为表现。不轻易对幼儿进展训斥、说教,采用循循善诱德辅导方式,遵循幼儿先行、治疗者随后的原则。不单方面终止治疗,要培养自己的耐心。5、涂鸦疗法涂鸦疗法也叫绘画疗法
35、,是指借助于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使绘画者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获得纾解与满足,从而到达诊断与治疗效果的方法。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涂鸦法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阻抗较小,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及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适当地选择涂鸦疗法对幼儿进展治疗,不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尽量让幼儿放松情绪,自由地表达真实情感,同时也通过幼儿的绘画内容反映出幼儿内心的思想。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涂鸦疗法对调节幼儿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及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攻击行为等具有明显的诊疗效果。另外,还有系统脱
36、敏法、社会技能训练、代币治疗法、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法等方法对矫正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创设宽容、接纳的环境,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1. 教师应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来引导幼儿教师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幼儿形成平安、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情绪波动大,情绪的稳定性较弱,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而产生情绪变化。当他们出现问题行为时,本身的情绪会非常不稳定。这时教师如果着急、生气,马上批评幼儿如:你怎么搞的,怎么又把小便拉床上了?,会使幼儿原本不安的情绪更为紧*,可能会在其心里留下阴影。如果这时,教师能马上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抚慰、关心幼儿如:怎么了?小便拉出来了是吗?没关系!教师帮你把裤子换掉就好了。,可以使幼儿从高度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教师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来关心幼儿,可以极大缓解幼儿消极情绪的产生,使幼儿情绪趋于稳定,精神不再紧*,有助于形成平安的心理环境,也有助于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2. 教师应创设宽容、接纳的同伴群体环境幼儿园的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公路建设)
- 租车服务承揽合同三篇
- 2024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与运营合同
- 提升前台工作主动性的方案计划
- 合同物流服务协议三篇
- 2024中式餐饮连锁加盟合同样本一
- 2024年国际邮轮航线运营管理合同
- 领导者的沟通艺术计划
-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与发展计划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材料供应居间合同
- 耳鼻喉科室年度总结
- 护理循证查房课件
- 制度与流程管理制度
- #2蓄电池组充放电试验报告
- 教育系统校园风险告知卡
-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书(三)
-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 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
- 第4章无人机-气象
- 家长会课件:小学二年级家长会课件主题
- 2023年4月自考00020高等数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