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_第4页
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摘要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制度因素,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知识属性,目前将两者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阐述的研究较少。生产性服务业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研究对于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省连续六年位稳居全国专利综合实力排行第一位,且其专利申请、授权量九成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因此,珠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无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示范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服务业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成

2、果,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要的制度因素出发,首先分析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路径,得出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内在相关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政府行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两个结论。此外,本文采用区位嫡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珠三角九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计算执法强度和立法强度度量各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进行描述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各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均衡现象正在逐步改善,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出现契机;二是各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存在强度不均、增速有别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对理查德佛罗里达的“3T理论”模型进行合理性解释和适用性调整,实证分析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

3、强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在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水平和普法力度,提高珠三角律师从业人员比例。二是畅通发明专利沟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专利向生产力有效转化。三是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与学科优势高校开展人才输送合作。四是制定有差别的政策目标,平衡各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服务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占比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与现代技术变革

4、、产业分工深化相伴而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各国服务业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集聚效应是服务业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各国经济增长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着积极地溢出效应,是现代服务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标志(Meliciani,2015)。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服务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建设现代服务业的构想,2018年3月两会上继续强调“集中集聚集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路线。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也逐

5、步显现。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生产性服务业已呈现集聚发展趋势,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研究素材。此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促进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完善产权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当前需要进一步保障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并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广东省专利条例开始实施,该政策规范引导了广东省专利创造与管理环境,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2016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广东省连续第六年位稳居全国专利综合实力排行第一位。

6、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专利申请基本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2017年珠三角专利申请量在广东省申请总量中占比90.36%,因此珠三角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均具有示范意义。那么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明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性、集聚与扩散(郊区集聚)共存等特征,知识产权保护是否真的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而助力于产业转型升级仍有待商榷。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和路径,从实证上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

7、角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作用。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首先,本文打破“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相对分割的状态。一直以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业集群”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多是从时间维度展开,研究内容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效应,缺少从空间维度出发的区位效应分析;而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重点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也少有将知识产权纳入讨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都与知识溢出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那么两个相对分割的研究领域是否存在相互结合的可能性?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回答以上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理论

8、意义所在。其次,补充了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关于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巳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文献多围绕法制环境、政府行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发展的影响展开,少有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其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而关于该问题的地区性研究更是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目前提出的集聚影响因素不够全面等问题,多是承袭以往学者研究所得,无法全面、有针对的回答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知识产权保护视为经济制度的一种纳入考量,能够补充现有理论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122现实意义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

9、整、转型与升级、选择合适的产业集聚演进路径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符合珠三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相关理论经验,可为政府、企业、组织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价值链提供参考。第二,通过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向,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集聚的正向作用,制定高效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提供帮助。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在增加就业、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是衡量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经济发展和改

10、革的必经之路。第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在湾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调整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能够培养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此外,珠三角地区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借鉴与引导。1.3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利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证验证的方法,利用“3T”理论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关系的模型,通过关键构成指标和重要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测度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通过对研究思路概括,本文将以知

11、识产权保护强度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展开研究,研究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珠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对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以及全文的框架进行阐释,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目标与难点以及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在界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影响因素;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第三章影响路径分析,本章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路径。以“3T”理论为基础,选取人力资本水平

12、、科技创新水平和政府行为三个重要影响因素为分析角度,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路径,最后针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对可能的影响方向进行推测。第四章是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在第二章文献梳理和第三章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沿用并拓展“3T理论”模型,利用珠三角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本章在总结以上各部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4创新价值及难点1.4.1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存在以下创新价值:首先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空间维度出发,研究知识产权

13、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和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于以往从“时间维度”展开的研究。其次,本文借助经济制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提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重要的制度因素,对于具有知识密集属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拓展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外延,使得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完备。最后,本文对珠三角九市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得到九市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使得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具体到了地市。1.4.2研究难点一是文献获取方面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多是从时间维度展开,空间维度的研究很少,因此关于知识

14、产权保护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分析很难找到文献进行直接佐证,仅有文献的研究对象也很少涉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范围大多以国家和省级为单位,针对地市的研究十分缺少。二是数据模型方面遇到的困难。珠三角各市“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没有汇编,而是散落在人口普查报告中,相对于其他数据,收集较为困难,此外珠三角九市部分统计年鉴缺失严重。由于已有研究还较少涉及知识产权对产业集聚影响这一问题,因此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模型构建上无法获得较为直接的借鉴。模型设定方面,直接照用创意产业集聚的“3T”模型显然不能够针对性说明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情况,因此应对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拓展。三是理论分

15、析方面的困难。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发展的空间效应的现有研究仍较少,如何在理论上诠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同样是一个难点。因此本文在文献综述部分梳理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集聚影响的相关理论,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影响路径,并为进一步的模型设定提供佐证。第2章相关文献梳理和述评2.1概念界定2.1.1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对知识产权范围进行划分,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成果。该划分范围在学术界引起较多争论,各国实际立法中,按照该原则进行知识产权范围界定的国家也并不多见。此后,1992年AIPPI将知识产权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发明专利权

16、”、“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秘密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著作权”、“软件权”7类的创作性成果权利,另一类是“厂商名称权”、“商标权”和“识别性标记权”。郑成思(1993)认为以上提到的知识产权范围是从广义上来讲的,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两部分,考虑到国内外的认可性,知识产权应包含“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三类。刘春田和金海军(2000)将知识产权分为两大类,一是创造性智力成果权,二是工商标记权,而知识产权就是两者的统称。唐海燕和程新章(2005)从知识产权自身特性出发,指出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区域性三点特征,知识产权保护指的是保护知识产权不受其

17、拥有者之外的人的侵犯和损害,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提高知识创新和商业革新等方面的投资,最终促进新知识的广泛应用。2.1.2生产性服务业Greenfield(1966)第一次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Greenfield(1966)定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产品和劳动的去向是生产者,而非最终消费者的行业。在此基础上,Healy和Ilbery(1990)指出知识研发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国内研究延续了国外学者的重要观点。李江帆(1986)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型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性服务,其任务是满足生产需要。顾乃华等(2006)认为生产服务业是由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合体共同构成的,对经济发展有“推

18、进器”的效果。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意义是为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发挥着中间投入服务的作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效应、产业“粘合剂”作用、高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密集以及趋向于集聚分布等显著特征。国内外不同机构与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划分也不尽相同。美国商务部(BEA)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业及专门技术(如电脑、工程、法律、广告及会计服务)、教育、金融、保险、电子传讯、外国政府;英国标准产业分类(SIC)给出范围包括废弃物处理业、法律服务、货运业、批发分配业、金融保险、其他专业服务和会员组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标准,当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本文参考顾

19、乃华(2010)、刘奕等(2017)的界定方法,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含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共五个服务业细分行业。2.1.3产业集聚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首次使用“产业集聚”分析单个产业区位分布。马歇尔分析中小企业集聚效应,认为集聚区中小企业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和思想的传播。胡佛综合考虑生产、运输和市场销售环节,认为产业集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区域。迈克尔波特指出集聚是指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地理位置趋于集中的企业的集合。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企业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等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消费需求对产

20、业集聚也有着重要影响,消费偏好的改变能够促使厂商改进产品质量,变更产品品种,甚至推动专业化分工。Theo、Rolelang和Hertog(1998)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强依赖型企业、机构以及客户之间,为保持技术互补优势、从互补资产和知识中获益,从而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经济区域体通过生产服务特性吸引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区域汇集的过程。高俊峰和蒋志华(2013)认为服务业集聚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同种行业集聚”,即特定服务行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集聚;相对的,有“异种行业集聚”,即为其他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服务而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的集中。进一步地,高运胜(2013)根据集聚原

21、因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原发性”和“嵌入型”两类,“原发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决定因素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而“嵌入型”集聚的决定因素则是制度设计。2.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2.2.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因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做了大量的阐述和详细的分析,Hoover(1984)以及Porter(1990.1998)等均认为外部经济是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原因,外部经济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获得成本优势和收益剩余。部分学者认为集聚的根本动因是获得成本上的优势,面对面接触有利于增加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顾乃华(2011)指出,在我国市场机制仍不成熟的前提下,集聚可以作

22、为降低交易成本的路径参考。与降低成本相对应的,增加收益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关于集聚导致服务业收益剩余的相关描述有“互补共生”(于兆永等,2012),即单一类型服务业需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在一起才能完成服务的的最终目的,“互补共生”使得服务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获取收益剩余。曹聪丽和陈宪(2018)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间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还显示出了更强烈的知识溢出等外部性效应。第二,知识外溢和创新需求。知识资本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投入品,知识溢出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不容忽视(崔大树等,2014)。张延吉等(2017)研究指出,相

23、较于劳动力池、资源禀赋等因素,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崔大树和杨永亮(201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根本动力在于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作用于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不会一成不变。反过来,适度的集聚水平有利于知识溢出,而集聚水平过高与过低都会对其产生阻碍作用(袁毅军和郭然,2018)。王耀中等(2010)将集聚区看做是一种创新网络,集群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各种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使得缄默知识和粘性知识外溢,由此激发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使得集群内企业获益。第三,中心辐射效应以及规模经济。Alexander(1970)调查伦敦、悉尼和多伦多等城市的事

24、务所,认为接近政府机关、顾客、关联企业是其集聚动因。但梨日荣和周政(2017)强调,集聚效应只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且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此外,企业选址于著名服务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默认的理解(RolfStein,2002)、有利于提高声誉(Pandit,2001)、利用区域品牌效应(张波,2012)等。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受到其在学习、共享、匹配等引起的规模递增机制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京津冀(贺小丹,2017)、长三角(陈晓峰,2017)、珠三角(王鹏和魏超巍,2016)等地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动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研究对三

25、个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动因进行比较分析(张志彬,2017),进一步佐证了规模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引致作用。2.2.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第一,生产要素丰裕度。生产要素可根据要素的属性分成两类,分别是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高级生产要素是生产性服务业保持集聚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人力、大学研究机构等(曾国宁,2006)o关于人力资本(张玉荣,2018)、基础设施建设(刘周洋,2011)、信息化水平(刘利超和胡国杰,2017)、土地资源和租金(魏守华等,2016)等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学界巳存在大量不同角度的研究。不同要素对生

26、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未江涛(2016)在理论假说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行为正相关,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负相关。柯丽菲(2016)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指出集聚水平与知识密集度、信息化水平、国家规模、外商投资存在正向关系,而与政府规模存在负相关,且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该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第二,产业关联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产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Glasmeier(199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

27、关产业高效发展,有利于当地其他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而在相关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研究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度问题研究文献最多、角度最广、内容最为深入,从侧面反映出就目前而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具研究价值(席强敏,2014)。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如张益丰、黎美玲(2011)基于中国各省份的实证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与先进制造业正相关。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进程存在地区差异。而导致差异的因素可能是城市的规模,即大城市更加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小城市反而更加注重制造业集聚(陈建军等,201

28、1),城市规模与“双重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效应呈正向关系(李强,2013)。第三,制度和环境。就目前阅读的文献来看,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多是指政府的经济规划、经济政策等,而环境因素大致可归纳为法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法制环境和政府行为是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参考因素(高运胜,2013),Sam对首尔、Morshidi(2000)对吉隆坡、王如渊和李燕茹(2002)对珠三角、张玉荣(2018)对浙江省的研究发现,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的形成及演变。但仍有学者反对政府行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作用,如汪德华(2007)、陈建军等

29、(2009)、柯丽菲(2016)指出政府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反比关系。不同于以上观点,刘利超和胡国杰(2017)认为政府行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除政府行为和法制环境外,经济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Britton(1991)较早的指出了经济结构及国际分工水平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宁越敏(2000)研究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发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文化环境巳成为当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文化环境包括: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机制(Kee

30、ble,2010)、由于社会文化接近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以及“非交易下的相互依赖等。2.3研究述评以上综述厘清了如下几个问题,对本文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铺垫和帮助。第一,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含的五个服务业细分行业;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动因是获得知识溢出和规模效应;第三,制度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在集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根据国内外认可的划分方式,本文讨论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三项;综合起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逐步重视制度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但关于该问题的深入

31、研究仍然匮乏,研究重点大多放在法制环境和政府行为,忽略了具体的经济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集聚的作用;第二,现有文献对“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分割状态。学界更偏向于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要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产业关联效应”等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的空间分布存在某种关系;第三,现有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仍很少,仅有的论述多是从分析两者之间的间接关系展开,而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直接研究更是存在空白。基于此,本文拟从经济制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出发,将

32、“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会对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作用路径是怎样的?第3章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机理分析3.1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性通过第二章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获得成本优势和知识溢出效益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两个主要动因。调整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方面能够通过控制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影响地区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控制地区知识溢出效应,促进或抑制区域产业集聚。本部分从成本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两个方面,说明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系。3.1.1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

33、集聚的成本效应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立足点是投资决策是否能带来收益,因此,无论是模仿还是自主创新,企业的首要动机和根本目的都是利润最大化,相应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会不断追求高收益同时压缩成本。不同地市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相对分割状态为不同定位的产品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为跟随企业“干中学”的模仿机制提供了市场空间,吸引着企业的不断集聚。因此,对于先入企业来说,面临着相对较高的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组织管理成本。在先入企业的前期投入的基础上,跟随企业得到了低风险的市场进入机会,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人力资本的流动使得跟随企业获得先入企业的技术知识和产品工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

34、的研发成本,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干中学”机制中的“搭便车”行为对于集聚区发展的影响方向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弱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集聚区知识技术的扩散、新企业的成长以及企业低成本优势的形成。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自主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若该阶段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集聚区很可能出现过度进入和恶性竞争的局面。“成本低、价格低、数量多”成为该阶段集聚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造成企业数量多、质量低、规模小的局面,破坏了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因此,通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合理利用跟随企业“搭便车”行为,将集群内

35、企业生产成本和创新成本控制在适度范围,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1.2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是指某一企业获取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并不必为此支付费用的现象,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是指,在集群内地理位置相近的企业间,基于相互信任,通过社交活动传播知识、共享信息的现象。本部分从知识溢出角度出发,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控制“产品反向模仿”、人力资本转移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信息交换行为(知识溢出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影响;其次,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方向

36、应视情况而定,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知识溢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反向作用。以产品为依托的“可反向工程”是集群内知识外溢的基本形式之一。产品可反向工程是指通过对既有产品的拆解和破坏性研究,全面系统的掌握该产品的特性和研发原理,结合自身巳有技术和工艺达到模仿再创新的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延长专利保护制度的宽度与期限,能够有效抑制以“可反向工程”为途径的知识溢出的发生。人力资本流动是知识溢出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人力资本专指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知识的高端人才,人才在不同企业间的移动实现了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知识产权专有性特征,缩小掌握核心技术人才范围,能够有效阻断人

37、才流动带来的创新能力获取“捷径”,从而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集聚区知识溢出的关键。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全面的法律保护,继而实现相关的经济利益、促进新的创新的的产生,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另一方面,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抑制科学研究的自由,阻碍了技术的合理扩散和应用。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区域企业诉讼成本增高、创新风险加大,继而影响区域企业后续创新积极性,压抑知识的自由传播与进步。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影响。新技术的投入一方面使得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进行

38、沟通、学习和共享,将经济活动逐渐在空间上集聚起来;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差异化能够扩大消费品市场,而市场潜力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重要的意义。3.2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分析理查德佛罗里达(2002)指出,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是地区吸引人才、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即“3T理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技术、政策(宽容)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要素,决定着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路径。3.2.1通过人力资本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企业为降低招工成本而追求廉价劳动力,工人为匹配自身专业而追

39、求合适岗位,促成了“招工”与“求职”两项经济活动的集聚,在集聚市场中,企业和工人共享劳动力市场,共享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存在的拥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能够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的交易成本。的高素质人力资本能够加速地区企业创新进度,由此产生的技术外溢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由此形产业集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知识外溢的反应会更加强烈。迈克尔波特构建“钻石”模型,从企业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现象。要素条件是“钻石”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要素条件包括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企业为降低成本,利用当地的初级生产要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因;随着产业的不断

40、深化与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逐步增加,由此推动区域内专业人才集聚,形成人力资本高地,进一步吸引外来企业的聚集。因此从理论层面可以推断,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制度因素纳入考虑,当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激励创新,打击技术模仿,促进专业人才集聚并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有助于地区企业形成技术垄断,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能够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的流入。当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时,技术模仿是企业研发的主要手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反而会抑制企业技术模仿,从而降低地区企业利润和人才流入动力。因此,知识产

41、权保护对人力资本的具体作用方向会受到地区自身创新能力的影响。3.2.2通过科技创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进而引发产业集聚。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于运输成本有着较强的依赖。除此之外,科技创新通过改变知识技术的传播方式,减弱产业集聚的优势,同样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趋于分散。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逐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表现出向心力逐步减弱,而离心力逐步增强的互补趋势:在临界点之前,向心力大于与离心力,产业集聚趋势占主导地位;临界点之后,生产性服务业离心力趋势更为明显,产业发展趋于分散。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激励、

42、保护和引导创新行为,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信息化水平是正相关。因此,从科技创新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系在理论上大体呈现“倒U”型。323通过政府行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大都提供的是无形产品,不同产品的性质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行业能够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但一部分行业完全无法建立此类标准。因此,服务业需要建立差异化的管制政策,对于大部分不能标准化的行业,政府需要建立管制制度和合同强制执行制度促进其快速发展。一方面,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Morosini(20

43、02)指出,政府能够从出口促进、国际贸易优惠、场地租用等方面对地区产业集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承担产业集聚管理工作的方式,规范产业发展。例如使用完善法规与管理制度、多方开展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播研讨会以及聘请专家等手段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地区宽容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的手段有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政府经济政策有开放和保守之分。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要素市场发展相对不够完善,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促进要素的流动和集中,进而促进资源集聚。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是生产性服务业(李勇坚、夏杰长,2009),因此关注生产性

44、服务业发展,出台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政府政策的一种,对于具有知识密集属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开放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地区包容性,从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相关人才在地区集聚,而保守的经济政策通过阻碍要素流通,反过来抑制集聚。因此理论上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弱的阶段,提高保护强度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而保护强度到达一定的临界值,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会对集聚产生阻碍作用,同样可猜测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体呈“倒U”型关系。成本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图3-1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路径3.3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45、是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系分析,以文献梳理为依据,从成本效应与知识溢出效应两方面展开,并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集聚的影响方向。第二部分是路径分析,该部分从“3T”理论入手,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制度因素的一种,对于服务业中具有知识密集属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选取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政府行为三个重要因素为中介,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方向。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相关关系,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通过“3T”理论进行检验。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方向,一般情况下会呈现“倒U”型趋势,但具体形状应针对研究

46、阶段中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否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章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加之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本章提出两个猜想待实证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猜想一: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体呈“倒U”型关系,且根据珠三角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仍然呈现正向关系。根据文献梳理可知,学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定论,国外的主流观点可归纳为弱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因其“垄断”特性反而阻碍经济的进步。考虑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晚、发展程度低,因此2005

47、-2017年应处于弱知识产权保护状态,针对全国以及国内各地区巳有的相关研究研究,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仍处于正向影响阶段的可能性较大。猜想二: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会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年份,知识产权保护与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关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2008年很可能会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对下降期,原因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可避免的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不会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原因是2010年广东省专利条例的正式施行会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某一时段出现反弹的现象。周宏和胡

48、亚权(2010)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人均GDP的影响时发现1992年和2000年前后出现较大波动,并认为造成波动的原因是专利法的两次修改。韩玉雄和李怀祖(2005)研究中国历年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修正水平,同样发现1992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出现了两个快速上升趋势。因此可以有根据的猜测,2010年广东省专利条例的施行或许会给珠三角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关系造成影响,加之在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出现的冲击,因此猜想2010年前后出现的波动很可能是一个相对跃升的趋势。第4章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检验4.1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根据第三章机理分析可知,对于珠三角地区生

49、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3T”理论有着很好的适用性。因此,本部分以“3T”模型为基础,根据珠三角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得出能够有效反映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3T”理论模型如下:G=fio+/3JPR+pTechnology+PiTalent+pooleronce+s(4.1)空间基尼系数(G):衡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区域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有很多,除空间基尼系数外,区位嫡、赫芬达尔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等也很常见。其中,运用空间基尼系数与区位嫡的益处在于计算简便、对数据的要求不高,在实际测算只需选择一种能够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

50、的指标,如服务业产值或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数,且测算结果易于区域比较。本文计算了珠三角九市的区位炳,分析各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再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总体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其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G=Z(SlX)2i(4.2)其中,$表示i地区某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某行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增加值)的比重;X表示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增加值占全国各行业增加值)的比重,G的取值范围是0,1,且G值越大,行业集聚度越高,本文选取珠三角九市的行业增加值进行计算。区位炳的计算公式如下:(4.3)其中,乙上表示i地区k行业产

51、值;旗乙上表示i地区总产业产值;*表示全国kk行业总产值;3表示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当乙91表示区域行业出现集聚现象,当LQL5,表示区域行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水平(Technology):根据徐谷波等(2016),高长春和江瑶(2016)等的方法,以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对于基期的授权量增长率代表珠三角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本(Talent):Heckman(2005)在研究中使用高校学生数表示人力资本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人数作为度量标准早巳不能满足珠三角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学者采用“高中毕业升学率”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替代指标。相较于“高校学生数”

52、,“高中毕业升学率”的地市级数据更为完整,数据趋势较为平稳,统计误差控制在较小的范围,更能够反映珠三角人力资本水平。地区宽容度(Tolerance):杨凤鸣(2014)指出地区宽容度可以用地区文化多元性进行判断,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可以用人口流动来衡量。在此基础上,高长春和江瑶(2016)选择以流动人口表示地区宽容度。珠三角地区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50%左右,是全国吸引外来务工人口最多的经济区。珠三角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出台一系列“外来人口市民化”政策,提高了珠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就业率,相比于流动人口,就业人口相对于基期的增长率更能够够反映珠三角的地区包容度。根据第一章背景分析,珠三角知识产

53、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意义。根据第二章文献综述,可知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和地区包容度对于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珠三角也不例外。第三章的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3T”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大致产生“倒U”型的影响。由以上各章节的分析可知,采用“3T”理论衡量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是基本合适的,在此基础上,针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对模型做出以下调整:首先,考虑所选指标的连续性,将变量的滞后项纳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产业集聚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地区宽容度五个指标具有连续性,即当年的数值很可能

54、会受到往年的影响,因此在原有模型中加入对应的滞后项。其次,对于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关键年份,因此将其作为时间虚拟变量纳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模型做出如下调整。aiG(-l)+cnG(2)+a3G(-3)=adPR+asIFR(l)+a3ALENT(f(44)+(TECHNOLOGY(1)+asD(TOLERANCE)+a9IS_20084.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Rapp和Rozek(1990)最早采取量化分析的方法测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由于RP指数计算简便,因此在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但该方法只是评判一国是否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静态指标,并不考虑

55、相关条款的实际执行效果,因此在判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上存在较大误差,此外RP指数所采用的阶跃型整数表示方法过于粗糙,很有可能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纳入同一保护水平。Ginarte和Park(199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深入的度量方法,并给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度量指标的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又包含若干指标,很好的解决了RP指数计分粗糙的的弊端,因此在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BinXu,2005;BragaCAP,1999;Yang和Maskus,2001),但RP指数无法测量实际执行效果的缺陷依然存在。4.2.1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度方法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与执行均有其特殊性。在知识

56、产权立法方面,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进行立法工作,因此全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与各省市一致。虽然各省市有地方立法权,但其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仅仅是细化国家相关立法的执行办法,因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地区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张璐璐,2013;章美盼,2014;庄子银,2018)。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工作的开展来看,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差异大,对于同一经济体制下的不同地区而言,虽然具有相同的立法强度,各地区在执法力度上却存在明显差距,因而RP指数和GP指数很难针对性衡量出中国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据此,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韩玉雄和李怀祖(2005)提出了衡量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57、的修正办法,给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测度公式:土)=理)*顷(4.5)其中,甘()是修正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衫(。指的是立法强度(GP指数衡量),E(f)表示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被执行的强度。该公式及其各变量的计算指标能够很好的测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涉及各国、各地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沿用这一方法,计算珠三角各市及珠三角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4.2.2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强度的度量方法Park在2008年修订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指数的分类与计算方法,以保证结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根据韩玉雄和李怀祖(2005)对GP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许春明和陈敏(2008)已计算出

58、1992-2004年中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指标(GP指数),在此基础上田勇(2016)根据最新修订的GP指数计算方法,补充了2005-2014年数据、陆佳佳(2017)补充2015年数据。2015年之后,学界再没有继续补充GP指数,但从GP指数计算方法可知,其计分依据包括专利覆盖范围、国际条约成员、权力丧失保护、保护执行机制和保护期限。其中专利覆盖范围、权力丧失保护和保护执行机制三项指标自2015年后没有出现变化,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最近一次修正在2008年,其次是2000年和1992年,而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还在进行中。由表4-1可知,2000和2008年前后GP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变动,其余

59、时间趋势较为平缓;衡量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加入一些知识产权协定和公约”,参照陆佳佳(2017)的方法,本文使用以下5个国际知识产权条约来度量:(1)巴黎公约(2)专利合作条约(3)植物新品种公约(4)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5)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5个条约每加入一个的一分,最后加总取平均值。5个条约中国均有加入,且2015年至今并未退出,因此该部分计分不变;保护期限是指我国发明专利的实际保护期限与20相除所得结果,因此近两年数值与2015年无异。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2016年和2017年GP指数。4-1立法指标(G-P指数)年度Gmarte-Par

60、k指数年度Gmarte-Park指数19921.70220053.87519932.85720063.87519943.19020073.87519953.19020084.22019963.19020094.22019973.19020104.22019983.19020114.22019993.52420124.22020003.52420134.22020013.87520144.22020023.87520154.2203.87520164.2203.87520174.2204.2.3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的测度方法许春明和陈敏(2008)在韩玉雄和李怀祖提出的影响执法力度四因素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